李忠華,高紫珍,張 青
(沈陽大學 經濟學院,遼寧 沈陽 110041)
2020 年遼寧省的有關實施方案總體上也強調了要提高中小企業作為綠色技術創新的主體性、要求完善綠色技術創新的機制。綠色技術創新不僅是減少自然資源消耗、降低環境損害的有效途徑,還是企業經濟發展的新生動力,也是企業立足市場的重要支撐,增加了企業的競爭力。在推動企業進行綠色技術創新的過程中,光靠企業的內部力量是遠遠不夠的,企業綠色技術創新需要政府的引導。相對于其他政策來說,財政政策鼓勵企業推動綠色技術創新的手段更為豐富,所以完善提升機制以及實施相應的財政政策,才能為企業的綠色技術創新保駕護航。國內外學者在有關財政政策支持企業綠色技術創新方面做了大量研究。其中:黃煜傑和王佳(2021)[1]指出可以將財政補助看作對綠色技術帶來的外部效益的收益返還,也可將其看作一種激勵性措施,帶動企業加大綠色技術的研發投入。王小紅(2019)[2]認為企業在進行綠色技術創新過程中,政府往往會通過一系列財政投入政策來激勵和扶持企業創新,投入的領域重大技術創新活動。Broekel(2015)[3]的研究發現財政補貼有助于促進德國的技術創新效率。Mark ku Simula(2007)[4]強調了推進全社會環保意識關鍵在于要實施政府綠色采購。有關遼寧企業綠色技術創新的財政政策研究成果較為豐富,大體可以概括為兩個方面:一是出臺相關政策方面;二是稅收減免優惠方面。而單純從財政角度進行研究的成果較少,本文結合遼寧發展條件及經濟和財政的現狀,研究運用財稅手段促進遼寧企業綠色技術創新的財政政策的具體措施和方法。
美國生態學家Barry Commoner(1971)曾對美國在1946—1968 年度的人均GDP 和環境壓力進行關系分析,結果表明在人均GDP 由2 222 美元增加到了3 354 美元之后,環境壓力又提高了200%~2000%,其中技術對環境的直接影響就達到80%~85%,因此技術反而成為了環境壓力產生的最主要原因。說明了技術的發展成果并不一定能帶動生態環境的改善,唯有綠色創新才可以帶動環境的改善,而且由于經濟發展、社會發展、科技進步以及民眾日常生活質量的改善,對綠色商品、綠色服務、綠色科技等的需求量也會出現幾何形式的上升,著眼未來發展,綠色技術創新是技術創新的必然趨勢。
《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 年)中提出:科學創新能力體系一般由創新主體、創新基礎設施、創新資源、創新環境、外界互動等基本要素組成。企業綠色創新是在“美麗中國”總體目標的框架下,用科技推動的經濟發展方向和必然選擇,在中國政府領導下的科學技術創新活動必須是推動綠色的、減量的、節約減排的。而所謂企業綠色創新提升機制,是指保證企業綠色創新的產品從需求到開發,從中間測試到生產測試,再到投入實現能力的涉及各方面配合、溝通、相互作用、協同,使技術因素與構建條件的有機整合。一般由技術創新基礎、技術創新基礎建設、創新資本、技術創新平臺、與外部交互等一些基本要素所組成,這個體系的要素實力和運轉質量是其成敗的關鍵。
按照上面定義所闡述的企業綠色技術創新提升機制,其最重要的要素是創新主體,即各類企業,涵蓋國有企業、民營企業和個體經濟等。而制造業領域的企業無疑是技術創新最主要的類型,所以企業發展是綠色技術創新發展的基礎。第二類要素是綠色技術創新的基礎設施,包括各類科技園區、科技平臺、科技網絡、知識成果的傳輸速度和能力、科技研發的信息化和智能化水平等,為綠色技術創新提供平臺和發展空間。第三類要素是創新資源,包括各類科技人才、科技組織、科技團隊、服務組織和機構,各方面的資金支持,各類實驗平臺、實驗室的規模和先進程度,儀器設備和實驗材料,財力物力和時間保障等。第四類構成要素是創新環境,包括對綠色技術創新的重視,對知識人才的尊重,對失敗的容忍和寬容,學術氣氛和氛圍,產學研協作水平,政策法規、分配制度的保障,政府提供的科技服務等。第五類構成要素是對外交流,技術創新一直以來都不是一種局限在某行業、某地區的“封閉式”社會活動,乃是一種不斷地與外部相互作用、置換、溝通的社會活動,必須不斷地尋找協同,不斷地吸取養分,獲取鮮活血肉,促進研究成果、資訊、人員、經歷等相關方面的持續交往。
技術創新的主人公是企業,而企業從無到有,從弱到強是一個必須經過“歷練”的過程,先進技術企業是企業中的“佼佼者”,也是某個地區的未來和希望,好的成長環境不單會誕生更多的高新技術公司,更重要的是使更多的企業能夠達到由高新技術公司→中小型巨無霸公司→瞪羚企業→獨角獸公司→國外有名“常青藤”等企業持續的蓬勃發展。想要繼續進行產品梯隊快速蓬勃發展,就必須有更大面積的高發展的“瞪羚企業”群體成為后備。經過對此類“瞪羚企業”的扶植和培育,這方面能夠繼續推動“雙創”,同時也能夠促進其快速蓬勃發展形成更多的獨角獸企業(見表1)。

表1 幾類存有遞進關系的技術創新企業
2019 年末全球共218 家獨角獸公司,總估值為7 640 億元,截至2020 年6 月30 日已新增了十五家獨角獸公司。獨角獸企業遍布于全國28 個省市,“北上深杭”是中國獨角獸的主要集中地,目前共有獨角獸156 家,占據全國獨角獸數量的71.6%,廣州、南京、青島、天津等城市成為新貴。隨著新冠疫病常態化,專注于專精特新技術和垂直賽道的獨角獸公司,已成為抗疫防疫領域的主力軍。而為了更深入理解新冠疫病對獨角獸公司群體的沖擊,根據長城策略咨詢對獨角獸公司的調查研究表明,56%的獨角獸公司基于疫情環境進行了研發創新;42%的獨角獸公司進行了用工方式革新;40%的獨角獸企業完成了商業模式的調整;5%的獨角獸企業完成了技術升級;18%的獨角獸企業完成了迭代。
由于綠色技術具有一定的“公共產品”特征,政府的作用非常重要。首先政府部門要注意的是當局采取政策和業務指導來鼓勵中小企業對綠色技術創新的需要,然后政府部門采取各種渠道形式多樣的宣傳、服務,通過出臺鼓勵中小企業綠色技術創新相關法律、優惠政策具體措施、制度和規范,通過出臺財政補助、稅費優惠、政府部門貼息貸款、企業政策購買服務等鼓勵綠色技術創新的優惠政策,并采取形式多樣宣傳使中小企業更加了解這些優惠政策,通過引導綠色消費“倒逼”中小企業提高對綠色技術創新的意識,利用創新實現中小企業綠色生態發展,在這一環節中可以是中小企業積極尋求政府合作,參與創新項目或直接把項目委托給高等學?;蚩蒲袡C構;也可能是由高等學?;蚩蒲袡C構直接把社會上急需成果賣給中小企業推廣或應用。綜上所述,科研要有社會需求,而科研又來自于社會需求,為了力爭破解當前制約中小企業發展的主要問題,校企合作、研企聯合的產學研協作模式就十分關鍵。
遼寧省一直以來都十分關注企業的綠色技術創新,也在使用不同的財政政策來鼓勵企業進行綠色技術創新。近幾年來,遼寧省不斷加大支持企業創新的財政力度,在財政政策的支持下,遼寧省企業也更加積極探討綠色技術創新之路,企業創新的主體地位不斷得到加強,以下主要分析了遼寧省支持企業綠色技術創新的幾個財政政策的現狀。
上文對于財政補貼的定義有所提及,它是屬于比較直接的財政政策,政府補貼能夠直接促進企業開展策略性綠色創新和實質性綠色創新。我國為了推動中小企業的創新活動,設立了專項基金,對高技術、創新性強、產品兼顧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進行技術研發并具備創新意識的企業進行無償補助,2022 年最新補貼顯示:A 檔項目補貼金額,市級最高20 萬元。對國家高新技術示范企業獎勵100 萬~1000萬補貼(見表2)。

表2 遼寧省最新支持企業綠色技術創新的財政補貼政策
財政貼息是政府以推動某一區域的發展為目的,以國家形勢和政策為目標,對承貸企業的銀行貸款利息給予的補貼,屬于財政補貼的一種。主要是降低企業的貸款風險(見表3)。

表3 遼寧省最新促進企業綠色技術創新的財政貼息政策
我們可以看出,遼寧省對于企業技術創新的支持是十分積極的,不斷出臺支持企業技術創新的財政貼息政策,就是要打消企業的資金顧慮,促進企業不留余力地進行綠色技術創新。
政府的采購政策鼓勵中小企業綠色技術創新,主要是通過政府要求購買綠色、節能的產品來發揮作用,為了促進企業綠色技術創新,各級政府出臺了相應的政府采購政策。
2007 年《國家國務院辦公廳有關完善地方政府強制性購買環保商品管理制度的通告》中明確指出,需要由地方政府強制性引入環保產品購買機制,以促使地方人民政府優先購買節能、環保、綠色產品,以此推動企業可持續發展。遼寧省《關于進一步規范政府采購招標投標活動的實施意見》對政府部門購買的政策措施作出了一些說明,《若干意見》中提出:第一,優先采購技術創新、節能與環境保護的商品;第二,對滿足《政府采購自主創新產品目錄》的招投標商品,對采取不同評價法評標的項目,都制定了不同扣除辦法和幅度。采用最低評標價法評標的項目,根據最高投標價值扣減從5%~10%不等幅度;采用最高綜合打分法評標的項目,對技術和報價類項目按照對應最高評標的項目綜合分值加分,加分幅度為4%~8%不等;采用性價比法評標的項目,在技術評標項中,可以按照技術評標項的分值4%~8%幅度不等的比例加分;在價值評標項中,可以按照投標價格4%~8%不等的幅度;第三,對于投標商品中需要具備自主創新、節能或環保等標識價值的,也可以根據前款規定的價值標準扣減百分比、加分項比率單獨測算,經疊加后測算出總的優惠幅度。
對于稅收政策來說,稅收優惠絕對是一個強有力的政策手段。我國為了適應不同時期發展需要,也對稅收政策作出了不同階段的調整[5]。截至2021年6 月,為了推動科技型企業轉型升級,鼓勵科技型企業創新研發,針對創新創業推出了102 項稅費優惠政策措施(見表4)。

表4 我國最新有關稅收對綠色技術創新的優惠內容
通過對有關稅收優惠政策的總結歸納來看,稅收優惠政策主要是由國家層面來制定的,然后由各省政府下發執行。我們通過對有關稅收政策制定的分析可以得出,最近幾年,我國對支持企業技術發展的稅收政策優惠力度越來越大,企業可享受的優惠越來越多,在國家稅收優惠政策的推動下,遼寧省企業的綠色技術創新意愿和能力也在不斷地提高。
對于上述支持遼寧省綠色技術創新的財政政策得出,要重點完善遼寧省支持企業綠色技術創新的機制和體系,以下是解決遼寧省綠色技術創新財政政策的對策建議。
法規政策對于支持企業綠色技術創新發揮著保駕護航的作用[6],所以遼寧省應建立一套比較完備的支持企業綠色技術創新的法律法規體系。對于如何建立健全相關法律法規措施,最重要的就是有關部門要因時制宜、因地制宜,在不同的經濟發展時期及時提出相應的政策措施。研究制定出一套完善的針對綠色技術創新的法律法規體系,還要根據企業的發展,及時對已有的政策內容進行調整和補充,對不再適用的內容進行刪減,對新增的內容及時收納,奮力建立健全一套完備的支持企業綠色技術創新的法規政策體系[7]。
第一,合理設計優惠環節。針對不同階段的創新企業的發展,設置不同的稅收優惠政策。應對企業不同階段不同時期的情況,及時對優惠政策進行調整。
第二,加大稅收優惠的使用對象范圍。增加稅收優惠政策的普惠性,目前對于企業創新的優惠對象主要是以高新技術企業為主,對研發費用的投入優惠力度最大,導致有的中小企業不能享受稅收優惠政策,所以,應該規范明細中有關優惠企業的條件,這樣才能讓稅收優惠發揮最大的推動作用。
第三,擴大綠色技術創新稅收政策的覆蓋面。有關企業所得稅方面,在主要采用稅額抵免、定期優惠和免征額等手段以外,額外還能引入加計扣除、調整虧損彌補;對在綠色技術創新方面有所貢獻的人才加大稅收優惠力度,還可以通過放寬人才約束標準,吸引更多的優秀人才進入綠色技術創新領域。對綠色技術的范圍進行明確,對審計認定程序進行優化,有針對地制定區別于其他技術創新的特殊稅收政策,加大對技術較為落后的地區、行業給予的優惠力度。
首先,加大節能環保、科學技術支出投入。經過上述的分析,我們發現遼寧省一般公共預算支出中節能環保、科學技術支出中政府財政投入力度不夠。對于企業來說,資金是進行一切生產活動的前提。遼寧省政府要加強企業綠色技術創新的財政投入,一方面可以通過引導社會、企業加大對綠色技術創新方面的投入。另一方面政府要加大財政補貼、財政貼息、政府采購的投入力度,來推動企業綠色技術創新。對企業用于研發綠色技術創新的設備進行投資,利用稅收優惠政策降低企業的生產成本,從而提高企業進行綠色技術創新的主動性[8]。此外,遼寧省還可以積極研發創新技術,生產綠色產品,打造屬于自己的綠色競爭優勢,努力爭取國家有關企業綠色技術創新資金的支持。
其次,提高規模以上工業企業R&D 內部經費支出占比。規模以上工業企業R&D 內部經費支出也是企業綠色技術創新的其中一個部分,所以,對于推動遼寧企業綠色技術創新來說,提高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內部經費支出占生產總值的比值是十分有必要的。最重要的是要推動企業內部自己的投入,政府可以通過政策引導,對進行研究與試驗發展的工業企業給予財政資金支持,減輕企業因研發新技術而帶來的資金壓力[9]。除了加大政府資金投入外,遼寧省政府還可以通過企業自籌資金、吸引國外資金和引進其他資金來加大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的R&D 內部經費支出,從而解決一部分遼寧企業綠色技術創新的困擾。
第一,推進政府綠色采購法規的逐步完善。法律法規為政府綠色采購起到一個重要的支撐作用,促進政府綠色采購機制的進一步完善[10]。所以遼寧省可以在已有的相關法律法規的基礎上,進行完善。例如可以在現有的《節能產品政府采購實施意見》等有關政府綠色采購的法規政策中,結合遼寧省自身的綠色采購情況,作出補充、修改等意見。還可以參考《政府采購法》,或借鑒其他省份、國家的經驗,結合遼寧省自身的發展情況,加強遼寧政府綠色采購的執行力。
第二,健全綠色產品及技術認證體系。在這方面,遼寧省可以通過健全綠色產品技術支持體系,建立統一的認證標準,培育綠色產品標準檢測機構,通過加大對認證機構建立的財政支持,建立統一的綠色產品信息平臺,公開發布綠色產品相關政策法規、標準清單等信息,打造成熟的綠色技術及產品認證體系,降低“綠色產品”標準認證偏差,推進各認證機構認證標準統一化,幫助政府提升采購水平。
第三,加強政府綠色采購監管力度。在推進相關政府綠色采購法規體系的基礎上,各采購主體應該明確自己的職責,有關部門充分發揮自己的監管作用,嚴格打擊違反政府綠色采購的行為。最重要的是要加大對采購人員的監管,做到違法必究。制定嚴格的采購標準,及時對采購人員的采購清單進行核對檢查,嚴格按照政府采購目錄的制定、采購限額標準來落實綠色產品采購政策,促進綠色產品采購向規范化、法制化發展。要加強對政府綠色采購政策執行情況和綠色清單中所涉及的企業進行監督檢查,通過建立一定的法規制度,加大對違反政府采購要求的處罰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