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露勻,杜 英,丁 磊
(1.甘肅農業大學 財經學院,甘肅 蘭州 730070;2.甘肅省科學技術情報研究所評估中心,甘肅 蘭州 731000)
“完善城鄉一體化發展機制與政策體系,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進程”重大戰略部署說明,城鄉融合發展已經成為鄉村振興戰略中的必不可少的環節,即城鄉一體化發展過程中須做到城鄉基礎設施一體化發展,促進城鄉公共服務普惠共享、要素合理配置,進而實現優勢互補,協調發展,突破城鄉傳統二元結構,重塑城鄉關系,為農業農村現代化做出貢獻,實現城鄉高質量融合發展。
城鄉融合發展是新時代黨和國家政府關注的焦點。為了化解長期以來的城鄉矛盾,打破城鄉二元結構,鄉村振興戰略中提出了一系列政策來應對新時代下城鄉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其中城鄉融合發展對于城鄉關系轉變具有時代意義,自此國家對城鄉融合發展的支持力度逐年增大。鄉村振興的前提是鄉村發展,但鄉村振興絕不是單獨的鄉村發展,而應該是通過建立健全體制機制,發揮城市的集聚效應、帶動和輻射作用,促進鄉村全面發展。同時,鄉村也會“反哺”城市,通過資源要素的互融互通,城市和鄉村達到和諧共生,成為“命運共同體”。因此只有實現城鄉融合發展,才能推動鄉村振興的實現。甘肅省地處我國西部偏遠地區,受地理、資源以及區位因素影響,當前甘肅省城鄉融合發展面臨多方利益矛盾與利益沖突,是一個生態環境脆弱、城鄉發展不均衡、鄉村振興發展緩慢的省份。因此,有必要就當前甘肅省城鄉融合發展水平進行科學評價,有必要進一步明確影響其城鄉融合發展的主要因素。以期為推動甘肅省城鄉融合發展提供參考建議。
城鄉融合是城鎮化快速發展的結果,城鄉關系是近些年國內外研究的熱點與焦點。孔祥智和謝冬冬(2022)[1]提出我國推動共同富裕,實現均衡而且高質量發展的側重點是以城鄉融合發展為主線,實現城鄉融合發展,加強統一規劃和頂層設計,打破城鄉二元分離的結構問題,重構現有的體制機制;王留鑫和趙一夫(2022)[2]認為解決好城與鄉的問題,對于實現鄉村振興具有關鍵性的作用;段龍龍(2021)[3]認為城鄉融合發展根本在于消除城鄉地域空間上承載的權利差別,消除二元分割發展態勢,促進城鄉兩個地域空間單元發展成為交錯相融、功能互補、利益協調、和諧共生的地域共同體;馬曉東等(2020)[4]以淮海經濟區為研究對象,從城鄉地域系統的角度研究城鄉融合發展過程中空間格局演變規律,研斷了該區域城鄉融合的狀態以及存在的問題,結合該區的特點提出了城鄉融合發展的對策建議;金成武(2019)[5]結合中國城鄉融合發展的實際情況,從理論出發分析了新時代城鄉融合發展的局限,并肯定了城鄉融合發展在中國發展過程中的重要作用,提出了城鄉融合未來可能的發展方向;楊志恒(2019)[6]在動力機制、發展主線、邏輯關系上對城鄉融合發展進行了深入探究,認為城鄉融合發展的主線是城鄉資源要素的互流互通,主要實現方式是產業、經濟、環境、生活等方面的融合,以經濟、社會、環境的平衡協調發展的方式表現出來;周佳寧等(2020)[7]利用空間計量模型對中國城鄉多維融合發展進行測度和探究,認為現階段中國城鄉融合發展勢態良好,并在此基礎上得出勞動力流動能夠推動城鄉經濟和社會融合、城鄉融合發展存在空間關聯;王艷飛等(2018)[8]為了對城鄉協調發展的主要影響因素進行探究和對中國地級市層面城鄉協調發展的空間演變規律研究,用ESDA 和GIS 技術創新結合的方法建立了計量模型,研究發現經濟規模擴大、城鎮化率上升、對“三農”扶持增加等措施有利于城鄉統籌發展,但城鄉平衡協調發展受基礎設施的建設、受教育的程度等因素的影響不太明顯。
西方研究者最先提出城鄉統籌發展,在此基礎上逐漸發展到城鄉融合這一理念,馬克思和恩格斯對城鄉關系變動規律進行探究時正式提出“城鄉融合”的概念,并認為城鄉融合發展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必要趨向[9];但這一概念剛開始提出時并沒有得到廣泛關注。隨后是因為劉易斯提出的“城鄉二元結構”問題在多個地區日益顯現才使得有關政府部門和專家學者開始注意到了城鄉融合發展的重要性,至此,這一概念才逐漸得到人們的廣泛認可和接受。加拿大學者梅基(Mcgee)通過對亞洲發展中國家城鄉空間發展規律不斷探索,率先提出了Desa-Kota(印尼語語言中,desa 翻譯為農村,kota 為城市)概念,并認為城市與農村、農業與非農業之間是相互協作、互為補充的,應該逐漸淡化城鄉的界限[10];后來,日本學者岸根卓郎(1990)在總結日本城鄉融合發展失敗原因之后,創新提出“城鄉融合設計”思想,他認為城鄉融合不是簡單的概括為以城帶鄉,更不是所謂的對農村地區進行大規模的改造,而是要發現農村地區發展的資源優勢、生態優勢及其他本土獨具的發展優勢[11];霍華德提出“田園城市理論”,田園城市同時具備城市和鄉村優點,是一種理想城市模型[12];芒福德等人把鄉村設計首次放到區域設計領域和地域綜合研究中[13]。
綜上,城鄉融合實踐與理論成果在國內外已較為豐富,但研究多是從宏觀層面、理論分析方面進行,在案例分析和定量評價方面略顯不足,基于此,對城鄉融合發展構建更加合理的指標體系,并結合具體的理論基礎和特定的區域分析十分有必要。甘肅省經濟較落后,城鄉發展水平較低,而且內部有著較大的差異水平,因此研究甘肅省的城鄉融合發展水平與空間演變及差異不但能夠促進甘肅省城鄉融合發展,也對當前及今后甘肅省鄉村振興戰略的順利實施具有重要的意義。鑒于此,本文構建城鄉融合發展水平評價指標體系,選取甘肅省2012 年、2016 年和2020 年三個年度14 個市州的面板數據,運用灰色關聯度和BP 神經網絡測度甘肅省各市城鄉融合發展水平,并選取“優秀”城市,利用控制變量法測度甘肅省整體城鄉融合發展水平。以測量結果為基礎,運用空間探索性統計方法ESDA 從時間和空間兩個維度分析了甘肅省14 市州城鄉融合發展水平的演化特征及其空間格局,為推進甘肅省城鄉融合提供可靠的啟示和借鑒。
城鄉融合發展是城市和鄉村之間經濟、社會和文化之間相互交融,以城帶鄉,以鄉促城,共同發展,所以在選擇評價指標時,應該綜合考慮城鄉發展水平。本文借鑒前人的研究成果,深入城鄉融合的內涵,以客觀、科學、全面、可行性為原則,構建城鄉融合發展評價指標體系,包括經濟、社會、環境、生活4 個方面共27 項指標(見表1)。變量用比值表示,采用城鎮與鄉村之比為指標,比值越小,表明城鄉發展融合程度越高,城鄉差距越小。選取甘肅省14 個市州為樣本,資料來源為2012 年、2018 年、2020 年《中國城市統計年鑒》《甘肅發展年鑒》、甘肅各市州政府工作報告。

表1 指標體系
本文采用灰色關聯分析和BP 神經網絡的方法,計算出2012 年、2016 年和2020 年甘肅省各市的城鄉融合發展水平得分,找出各市州差距進行分析。
灰色關聯分析具有客觀和與實踐緊密結合的特點,因為它可以從評價對象中找出最優標準,然后再讓所有評價對象與最優標準對象相比較,找出本身的不足,所以灰色關聯分析是動態的,不是固定不變的,能使研究變得更加靈活。此外,灰色關聯分析對數據是否有典型的規律、對數據量的大小都沒有太高的要求,所以該分析方法具有很強的實用性,因此在某些指標不符合要求或者數據較少的情況下,用灰色關聯度分析比較合適[14]。
BP 神經網絡可以由計算機自動計算、接連、調整數據,排除了人工的影響。BP 神經網絡可以結合灰色關聯分析,極大地減輕了灰色關聯的工作量,提高計算效率。本研究首先對樣本進行分類,然后通過計算指標的關聯度,剔除小于關聯度0.5 的指標,從而提高模型的高效性與針對性。本文剔除關聯度較小的指標后,計算各個指標的新的關聯度,作為BP神經網絡的期望輸出值,然后通過把處理過的指標數據輸入,經過BP 神經網絡的輸入層、隱含層的處理,得出實際輸出值再與期望值相比較,找出差距。

表2 輸出結果分類

表3 訓練結果
本文依據城鄉融合發展的特點,在選取指標的時候從經濟、生活、環境、社會四個方面進行,構建了甘肅省市級城鄉融合發展評估指標體系,并利用灰色關聯度和BP 神經網絡在指標體系的基礎之上構建了城鄉融合發展評價模型。模型的研究步驟是先對指標數據進行歸一化處理簡化了指標,然后計算指標的灰色關聯度,排除關聯度在0.5 以下的指標,共4 個;然后把新計算指標的關聯度作為神經網絡的期望輸出值;再次采用指標的原始數據作為輸入值輸進神經網絡,進行訓練找出最優的迭代次數,在MATLAB 訓練之后,觀察到模型的期望值與實際輸出值十分接近,有較好的測試結果,從而認為模型具有很好的可行性,說明城鄉融合發展評價結果的客觀性和合理性都很高,最后得到最終的輸出值,對14 個市州進行分類,本文選取了三年進行測算,以保證分析結果的準確性。
本文的研究目的是對甘肅省城鄉融合進行綜合評價并找出影響甘肅省城鄉融合的因素加以分析。所以,需要對甘肅省整體評價指標體系進行分析。在可操作性和可靠性很強的情況下,為了使研究結果在一定時期內能夠實現,本文將訓練結果為“優秀”的城市作為提高甘肅省城鄉融合發展水平的目標,目的是通過對比優秀城市來發現自身差距,然后采取相關措施,進而提高整體城鄉融合發展水平。首先,通過前面構造的模型可以計算出甘肅省整體發展處于一般的水平,對比14 個市州,甘肅省發展處于中下游水平,需要提升的空間還特別多,因此,本文選取三年平均下來優秀的城市蘭州、金昌、嘉峪關、張掖、酒泉五個城市作為評價結果為優秀的城市,求每個指標的平均值,通過控制變量法,將各個對應的指標用平均值替換,構建甘肅省城鄉融合的評價指標體系[15],從而構建了專屬于甘肅省城鄉融合發展評價模型,在評價和運算的過程中再次運用了BP 神經網絡,進行訓練得到三年的結果,結果顯示:甘肅省城鄉融合發展水平從2012—2020 年,呈現小幅度提高的趨勢。從一級指標來看,都處于不穩定的狀態。其中,城鄉經濟融合、城鄉生態融合水平出現小幅下降,城鄉治理融合、城鄉生活水平融合、城鄉要素融合水平則有小幅提高[16]。其中,城鄉生態融合下降的幅度最大,城鄉要素融合水平提升的幅度最大。此外,通過分析二級指標可知,提高甘肅省城鄉融合發展評價得分,應從城鄉GDP 增長速率之比(E5)、城鄉居民可支配收入比率(L1)、城鄉人均生活消費支出之比(L2)、城鄉污染物排放量之比(EC1)、城鄉人均固定資產投資之比(E7),五個指標方面下功夫。如表4 顯示。其中,整個經濟的發展速度用E5代表,這說明為城鄉融合發展提供支持的是整體經濟提高,同時也表明了上層建筑是由經濟基礎決定的,在本文中鄉村振興戰略中的“產業興旺”方針也與該指標對應;在城鄉融合發展中L1 和L2 代表需要著力縮小城鄉居民收入差距,提升收入水平,本文中鄉村振興戰略中的“生活富裕”方針也是依靠這兩個指標體現;城鄉融合發展中EC1 和E7 代表為了給鄉村發展和城鄉互動提供良好的硬件保障,需要加強城鄉環境保護和基礎設施投入力度,鄉村振興戰略中的“生態宜居”的方針也與此對應[15]。

表4 甘肅省城鄉融合訓練結果與分類
為研究甘肅省城鄉融合發展的時空分布狀況,本文以甘肅省14 個市州2012 年、2016 年和2020年城鄉融合發展水平訓練結果為基礎,利用ArcGIS軟件,采用自然斷裂法繪制五分位圖(見圖1)。從分位圖上可以直觀地看到,處于較差融合水平的城市(這里把在0.4 及以下的水平稱為較差水平,以此類推,0.4~0.6 為一般水平,0.6~0.8 為良好水平,0.8~1為優秀融合水平的城市)在2012—2020 年依次減少,一般水平的城市往年基本持平,優秀水平的城市依次增加,比較接近現實發展水平。從圖中直接可以看出:城鄉融合發展處于較低水平的(0.4 以下的)2012 年有4 個城市,2016 年有4 個城市,2020年有2 個城市,總體呈現下降趨勢;一般水平的2012 年有3 個城市,2016 年有3 個城市,2020 年有4 個城市,較低水平的逐漸向一般水平發展;良好水平的2012 年有3 個城市,2016 年有4 個城市,2020年有4 個城市,一般水平的逐漸向良好水平發展;優秀水平的2012 年有5 個城市,2016 年有3 個城市,2020 年有4 個城市,優秀水平稍有起伏,但是變動不大。此外,甘肅省城鄉融合發展存在明顯的空間分異特征,城鄉融合程度高的地區主要集中在甘肅省的中部和西部,包括蘭州、金昌、嘉峪關、張掖、酒泉等城市,即河西地區中心,并以此為核心,向東、南、北三個方向遞減。雖然有些城市例如天水市和慶陽市整體實力雄厚,但城鄉格局相對較弱,城鄉差異明顯,導致與“優秀”城市相比城鄉融合發展水平較弱。城鄉融合發展水平較低的地區主要分布在東部和中南部,例如:定西、隴南、武威、甘南等城市,這些城市由于地理位置和自然條件等原因造成社會經濟發展存在滯后性使得城鄉發展差異明顯并呈現很強的二元性。

圖1 2012 年、2016 年、2020 年甘肅省城鄉融合發展水平的空間分布
本文以甘肅省14 個市州2012 年、2016 年和2020 年的面板數據,研究甘肅省城鄉融合發展水平及其內部空間差異,結果表明:近10 年來甘肅省城鄉融合發展水平總體上有所提高,即使地區內部差距逐步縮小,但地區間發展不平衡的特點依然明顯。城鄉融合度高的城市主要集中于蘭州市、張掖市、金昌市、酒泉市、嘉峪關市等城市,這為甘肅省的中部和西部地區。以此為中心,它向北、南、東三個方向遞減,這些城市和農村空間布局比較合理,有比較發達的區域社會經濟,相對完善的農村基礎設施,更為便利的城鄉交通聯系,相對合理的產業結構,農業得到較大的地方財政的扶持力度,呈現較強城鄉之間的互動性,城鄉居民整體富裕程度較高。城鄉融合發展水平低的城市主要在甘肅省的東部和南部,主要有定西、臨夏、甘南、隴南等城市,這些城市整體社會經濟發展水平較低,并且表現出較強的城鄉二元結構,城鄉差異較突出。分析結果表明:甘肅省城鄉融合發展水平的空間分布存在較大的差異。
甘肅省城鄉融合發展水平總體上中等,且各市之間有著顯著的差距,區域南部的城鄉融合發展進程較慢,周邊城市對其輻射帶動效應很小。本文針對甘肅省城鄉融合發展現狀提出以下幾點建議:
第一,政府對于城鄉融合水平較低地區需要發揮其主導性作用,通過制定一系列政策對社會保障進行較高水平兜底,彌補這些地區先天的“缺陷”,提高城鄉融合發展水平。首先,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以建設生態文明為指導思想,依托豐富的旅游資源,堅持開發和保護并重,選擇合適的區域加強文化旅游業的發展,促進文化旅游業發展為當地鄉村居民改善生活水平和提高收入的主要途徑,促進鄉村風貌的改善。其次,增強政策引領和教育投入,使當地鄉村居民重視教育,保證基礎教育完成,提高勞動力素質,轉變思想觀念,改善鄉風民風,讓本地的勞動力有足夠的本領和素質到城市地區生活和就業,同時也吸引大量的外界人才。最后,是加大對基礎設施例如公路、鐵路、互聯網等的建設力度,建立位于定西市、隴南市、臨夏州和甘南州較完善的鐵路網和高速公路網,暢通交通和信息,提高互聯網普及率,完善度假村、酒店、服務區等旅游接待設施。
第二,要大力挖掘城鄉融合水平趨近于一般或一般的地區產業和資源優勢,延長農業產業鏈,發展現代農業提高農業附加值,縮小城鄉居民的收入差距,增加對小微企業的扶持力度,增加并完善基礎設施如公路、互聯網等和相關配套設施的建設,促進城鄉融合水平提高。天水市、慶陽市、平涼市、武威市、白銀市5 市要對現代農業和特色農業因地制宜地發展,對農產品深加工的力度進行加強,對產品質量嚴格把控,增加本地特色品牌的知名度,依靠互聯網對市場進行開拓,通過創新與改革促使農民參與相關產業鏈提高自身收入,進而縮小城鄉差距,促使新型城鎮對周邊鄉村的輻射帶動效應,促進城鄉融合水平提高。
第三,立足于自身良好的經濟基礎對城鄉融合水平良好以上或趨近于良好的地區,利用城市對農村的帶動和輻射作用,對農村地區加大資金投入,增加農村居民的可支配收入,改善收入結構,促使鄉村地區的公共服務和公共資源的水平和質量得以全面提高。蘭州市、張掖市、金昌市、酒泉市、嘉峪關市對自身優勢要加強鞏固,加大對蘭州市、金昌市、嘉峪關市第二產業的創新和改革力度,提高第二產業的創造經濟效益的能力和發展質量,挖掘現有第二產業的更深的價值。張掖市、酒泉市依托優越的自然環境,繼續對高產農業大力發展,促進農業現代化逐步實現,讓農民即使從事第一產業也可以得到高收入,讓現代農業在城鄉融合的發展過程中成為重要的力量,進而對城市的依賴得以減少,把第三產業作為支柱型產業,使第二、第三產業能源源不斷地吸收農村勞動力。
第四,實現甘肅城鄉融合發展的必然途徑是著力做大做強甘肅農業產業集群發展。特色優勢農業主導產業是農業產業集群發展起來的基礎,大多數成功的農業產業集群都是依靠自身優越的資源大力發展特色優勢農業發展起來的,農業經營實現市場化運作,農業規模化發展;農業生產工廠化為城鄉融合搭建農業產業化通道,對城鄉各利益主體在產業間的信息交流與知識分享、分工合作與競爭、能力互補、利益共享、溝通與協調的融合發展有很大的益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