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河南·王榮華
章先生夫妻倆同是六十歲退休。突然閑下來的生活讓兩個人有點不適應,每個星期就盼著兒子媳婦回家。不過一家四口聚在一起熱乎不了三小時,章先生就開始評判孩子,從學習、到工作,沒有一件讓人滿意。孫子出生后,老兩口注意力都轉移到了小孩身上,經常因為幼兒照料的細節問題與小兩口產生爭執,最后孩子們回家的次數越來越少。章先生夫妻倆感嘆白養了個兒子。
代際關系是指兩代人之間的關系。通常一代指20年,但代際關系的兩代,泛指老年人與年輕人的關系。正確認識、對待和處理好這一關系,對促進老年人的健康長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老年人與年輕人因為生理、心理、角色和社會地位以及社會經歷不同,會在行為和認識上產生差異。不同時代的人各自具有以自身群體為中心的價值觀,他們對一系列社會現象會有不同的看法。兩代人之間在這種認識上、價值觀念上的明顯差異,通稱“世代隔閡”或“代溝”。正確認識兩代人的心理特點,是妥善處理代際關系的關鍵。
價值觀念差異。一般來說,在思想上,上一代比較實際并趨于保守,下一代比較激進。在道德觀念上,上一代更為重視傳統的道德標準,下一代則很少受此束縛。在行為反應上,上一代人比較遲緩,下一代比較靈活。在性情上,上一代比較謹慎,下一代比較活潑。在生活態度上,上一代注重實際,下一代較多幻想。在用錢上,上一代注意量入付出,重視金錢的生活價值,而下一代則多有隨心支出,用錢計劃性差。在交際方面,上一代選友持重,關系較多實用,下一代交際廣泛,其中不乏志趣朋友。
成長環境差異。人的心理是在生活與實踐活動中形成與發展的。人的出生環境、生活閱歷、所受教育及社會制度等,對人的意識形態及行為習慣有很大影響。就我國目前而言,上代的長者大多飽嘗過生活之苦,體會到現在之甜,所以他們對生活容易感到滿足。下一代則不然,他們大多生長在蜜罐中,多數人對生活水準要求較高,較難得到滿足。
心理特征差異。由于不同年齡階段的特殊心理差異,上一代人與下一代人在許多問題上也自然產生差異。年輕人朝氣蓬勃,思維內容廣泛,反應靈活,接受新鮮事物快,適應新環境能力強,愛獨立思考,敢說敢做,受傳統思維和習慣勢力束縛較少,有“初生牛犢不怕虎”的開創精神。他們創新意識強,敢于打破傳統的陳規陋習,但他們很容易偏激,處理問題也不夠沉著。而有豐富生活經驗的上一代人看問題便更深刻、透澈一些,但此刻也許是“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了,他們容易保守、固執、守舊。
同在一個屋檐下,兩代人有這么多的差異,就容易產生矛盾。想要一家子其樂融融,就得相互理解包容。作為老人,首先要理解青年人,不要指責抱怨。處理家庭的重大事情,應當多傾聽子女的意見,如果意見一時難以統一,也不必強求一致,可以采取并存的辦法,以后找機會來解決這些問題。尤其應該注意不要在眾人面前傷害青年人的自尊心,說話要講求語言藝術及方式方法。獨斷專行,事事要求子女按照自己的意志去辦,只能導致代際關系更加緊張、僵化。
其次要關心子女的需要。幫助解決子女物質上的需要不是每個老人都能做到的,但是精神上需要的滿足卻是人人可以做到的。在關心與了解的基礎上,對子女誠懇的贊美與善意的批評是團結他們的好辦法。批評要了解當事人的處境、動機,不要使其委屈,尤其不要諷刺。老年人與子女相處時要大事清醒,小事糊涂,不要在生活小事上斤斤計較。父母對子女的期望與事業上的支持,是決定子女發展前途的重要因素。
另外,對子女不要過分依戀。做父母的要求子女像小時候那樣依戀自己是不現實的。哲學家羅素說:“老年人對孩子不要過分依戀,才能度過美好的晚年。”孩子小時候,父母在他們心里是第一位。長大成人結婚,父母就降到第二位。有了孩子,父母就降到第三位了。一代一代都是如此。當你給孩子某種物質幫助時,一定不能指望他們會感謝。有一副對聯對得好,“你想來你就來很歡迎,你想走你就走不依戀”,橫批是“來去自由”。
在代際關系中,如何讓父母安度晚年,是許多工作忙碌的子女撓頭的問題。人到老年由于生理、生活環境的變化,會有許多消極情緒。下一代要了解父母所憂所需,了解他們的真實思想和實際問題。著名心理學家海維格斯特說:“要使老人快樂,必須使其心理的需要也得到滿足。”老人退休后如果缺乏家人的尊敬,體會不到家庭的溫暖,就會遭受雙重打擊。幫父母排除孤獨最好的辦法是鼓勵、支持他們“走出去”,從事一些力所能及的活動,保持良好的人際交往,這樣會使老人更健康、更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