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祖亮



秀美江南,人文薈萃。六月的常州煙雨朦朧,青果巷里到處彌漫著梔子花香。我們在這條濃縮了常州人文歷史的里巷河邊如約見到了常州四藥廠的老廠長許玉海先生。許老滿頭銀發,和藹可親,依舊神采奕奕。特別是談起四藥廠的創建歷程,回憶起自己奮斗的歲月,無不流露出他的創業報國情懷和汗灑青春的自豪感。
錦繡龍城,實干興廠 。許玉海并非藥學科班出身,踏入制藥領域只是因為服從組織安排而已,然而這個服從卻讓他步入了醫藥的航道,也讓常州四藥廠這艘大船起航了。20世紀70年代初,許玉海在向陽區建筑修建站擔任革委會副主任,突然有一天,區委領導找到他并委以重任—到“西包”辦藥廠 ,為區工業經濟發展作貢獻。當時常州市第四制藥廠還叫西瀛里藥品包裝組(簡稱“西包”),是街道辦事處為解決困難家庭生活問題而設立的一個生產自救性組織,只有一臺陳舊的0.5噸小型鍋爐和二間磚砌烘房。
帶著組織的重托,許玉海走馬上任了。但很快他就一籌莫展:這個攤子該從何著手?然既來之則安之。他白天下車間勞動、與工人交流,晚上到辦公室獨立思考、自主學習相關知識。沒有搬運工,許玉海就拿杠棒動員年輕人,親自帶頭把煤炭一筐一筐扛到鍋爐間門口;把藥瓶一扎一扎從運河碼頭傳送上岸,再用板車運到廠里;把幾十噸的畜用生長素石料從西瀛里大馬路上扛到生產車間和倉庫。每次運煤運瓶運石料,整條西瀛里街上都是黑一片(煤)、黃一片(碎玻璃)、白一片(石料),運完后再清掃干凈。在許玉海的帶動下,大家干勁十足,情緒高漲,義務勞動,毫無怨言。
工廠成長的新階段,遷廠投產的關鍵時刻,許玉海忙得不可開交,無暇顧及妻兒。那年七歲的女兒因感冒連續服用退燒藥多日,發燒不退,沒能及時送到大醫院治療,致使病變成白血病,走了。女兒的夭折給許玉海精神上造成了無比沉重的打擊,無情未必真豪杰,這成了一個男人一生無法抹去的傷痛。
深愛家庭的許玉海擦干眼淚,又全身心地投入工作。企業發展問題始終困擾著他,漸漸成了他的一塊心病:下一步怎么辦?
1974年秋天,由于嚴重缺少原料藥,制劑車間即將面臨停產,許玉海帶人到上海四藥廠求援。沒想到第一天就吃了“閉門羹”—門衛不讓進,原因是沒有省里的介紹信。第二天他們租了一輛黑色出租車,到門口故作鎮靜地長按喇叭,這招果然奏效,他們通過了上海四藥廠的“險關隘口”。到了供銷科,苦口婆心,終于求援到了25公斤萘甲唑啉,但這只能維持兩個月的生產。因為當時是計劃經濟,小廠沒有生產計劃,也沒有原料藥等生產資料供應。痛定思痛,許玉海暗下決心,一定要調整產品結構,夾縫中求生存。
產品創新,人才先行。經歷原料短缺事件后,許玉海決定調整產品結構,扭轉受制于人的被動局面。要調整產品結構,就要有新產品的研發技術,專業技術人才是研發新產品的首要條件。廠部集體研究決定生產原料藥和片劑產品,以改變工廠形象和市場地位。當時江蘇省醫藥局也號召全省大小藥廠開展原料藥研制生產。擺在他面前最大的難題是工廠沒有專業技術人員。
于是許玉海多方請教,先是接受了三藥廠工程技術專家從簡單藥品即鹽酸萘甲唑啉和利眠寧兩種藥品做起的建議,繼而又采納了市醫藥公司負責人的建議,到時任常藥廠廠長張波的家里拜訪求助,最終從常藥廠接回15只片劑老產品。經過奮斗,片劑生產基本上形成格局,常藥廠轉讓的產品和廠里自產原料藥生產問題暫時得到了解決。
但是合成原料藥生產面臨著更大的技術壁壘。許玉海帶領團隊夜以繼日地在實驗室里忙碌操勞,僅靠技術外援的電話指導遠遠不夠。得知武進鳴凰農村的談瑞庭老師是這方面的專家后,許玉海帶領兩位管理人員去談老師家拜訪。談老師住在鳴凰一條河塘上搭建的茅屋里,屋內堆滿了各種化工、醫藥方面的專業書籍,一眼看上去就是個高級知識分子。許玉海見此情景,非常興奮,感覺談老師就是他要尋找的高人。他們想請談老師出山指導藥廠生產原料藥,幫藥廠出謀劃策、傳授技術給藥廠 。不料,談老師推脫說自己年紀大了,到了安享晚年的時候了,希望他們另請高明。
第一次邀請被婉言謝絕。回去的路上,他們三人商量著除此之外還有沒有別的辦法。許玉海信心滿滿:“一次不行就兩次,兩次不行就三次,我們三顧茅廬,不達目的決不罷休。”下周再次上門邀請,不出所料,談老師仍是回絕。第三周,他們再次上門,許玉海當場表態:在西瀛里的倉庫騰出住房給老兩口,聘請談老師為藥廠終身顧問。
功夫不負有心人,談老師見他們態度誠懇,終于答應了他們的請求。后來談老師參與了向陽制藥廠到常州四藥廠發展進程中幾乎所有的新產品開發、試制工作,引領藥廠多次到上海醫工院、山西大同藥廠 、南京藥學院、中科院北京藥物所等地合作開發新產品,并成功研制出了四藥廠第一只外貿出口產品。談老師成為四藥廠發展壯大歷程中“催化劑”式的重要人物,為制藥廠的騰飛做出了杰出貢獻,為常州四藥廠的發展奠定了人才基石。
科學技術必須面向經濟建設,經濟建設必須依靠科學技術,這是黨中央確定發展科學技術、振興經濟的一個重要指導思想。在我國實現全面改革開放的新形勢下,深刻認識科技與生產的關系,促進科技與生產的結合、加速科技向生產的轉移,乃是企業謀求自我改造、自我發展的必由之路。醫藥是高技術產業,制藥企業的發展更有賴于充分利用國內外新的科技成果,并使之盡快轉化為現實生產力,從而獲得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為人民的生命和健康事業服務。
記得在1983年—1984年期間,常州市委副書記、市經濟中心主任湯永安同志先后在企業召開創建科研型企業座談會。湯書記在總結時肯定了各單位的做法,同時提出了要增強創建科研型企業的創新意識,并指明了創建的方向。在湯書記的指導下,四藥廠繼續在創建科研型企業的道路上努力探索,不斷開拓,使企業呈現出勃勃生機,生產和效益保持了大幅度的增長勢頭。1984年,四藥廠被市政府評為常州首批科研型企業,此后每年都榜上有名。
1985年10月,許玉海赴美國參加了“中美科技政策研討會”,并作了《搞好科技協作,加快工廠發展》的發言。1986年5月,許玉海受常州市委黨校的邀請,專門對中青年干部培訓班作了一次《創建科研型企業,不斷開拓前進》的講座。1986年10月,許玉海代表常州四藥廠參加了北京國際企業家交流會暨第六次企業管理國際討論會;同年11月6日至13日,他到南斯拉夫參加了中南經濟貿易討論會。1987年3月,許玉海在北京人民大會堂參加了“中企協年會”和“改革論壇”,并代表常州市第四制藥廠作了題為《創建科研型企業》的發言。1987年6月,許玉海被推薦參加了首批日本關西財界邀請赴日研修市場經濟問題和企業管理學習班。1988年9月3日,新華日報整版刊發了題為《技術開發的能人 科學管理的巧匠》的文章,對許玉海不斷進取、創建科研型企業的事跡進行了專題報道。
在許玉海的帶領下,常州四藥廠不斷深化企業內部改革,建立和推行各類經濟責任制,推進現代化管理,創建科研型企業的創新意識逐漸增強。
回顧四藥廠的發展史,是一部生產依靠科技、科技促進生產、科技與生產緊密結合的歷史。四藥廠(發展時期),廠區占地面積5萬多平方米,建筑面積28300多平方米,有職工480人,其中工程技術人員占15%左右,建有5幢合成車間、一幢制劑車間、一個藥物研究所和化驗室,生產的產品包括20種原料藥和81種制劑。“六五”期間,產值、銷售利潤、勞動生產率平均每年遞增幅度為42.3%、49%、45%,特別在1986年企業外部條件出現很大困難的情況下,工業產值和利稅仍取得較大增長,分別達到2445萬元和472萬元,增長率為20%和9.3%,人均創利率和全員勞動生產率在江蘇省醫藥企業中名列前茅。
實踐使四藥廠人意識到創建科研型企業之路是探索之路、改革之路,也是企業發展必由之路、興旺之路。四藥廠在創建科研型企業的過程中,不斷謀求自身的發展,主要圍繞五個方面開展工作:靈敏的信息系統,高效的開發能力,先進的企業管理,興旺的人才資源,全新的企業精神。
許玉海說:“實踐使我們意識到創建科研型企業之路,是探索之路,改革之路,也是企業興旺發展的必由之路。”常州四藥廠在創建科研型企業道路上得到市、省、國家相關部門各級領導的重視、關懷和支持,企業知名度不斷提高,科研型企業成效顯著,實現了良性循環,至此常州四藥廠步入了快速發展的新階段。
時代見證,歷史留存。人才是企業最寶貴的財富,企業的競爭歸根到底是人才的競爭,而人才的培養關鍵在教育,許玉海深刻理解這一點。他提出對職工進行終身教育和層次教育,激勵職工積極地學習知識、掌握技能。醫藥行業屬于技術密集型行業,產品更新換代快,要擺脫困境,只有從教育入手,立足本企業培養人才。1986年6月12日,許玉海組織領導班子制定本廠職工終身教育、層次教育規劃,從實際出發,送出去到大學系統脫產學習、接受短期專業培訓;開辦廠業余經濟類大專班、醫藥中專班;開展科技人員“中高級師徒傳幫帶活動”。許玉海的規劃在全廠掀起了學習熱潮、營造了終身學習的氛圍。同時他本人也刻苦學習,1985年7月參加了第三次全國廠長統考,成績優異,經國家經委推薦,1988年9月赴北京參加了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中國科技大學研究生院舉辦的第四期企業家培訓班,赴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洛杉磯歐文分校參加“中國企業家經營培訓”,進修美國企業經營課程,完成了“當代管理概念和實踐課程”結業,后又參加常州市職稱改革領導小組的培訓考試,獲得高級經濟師職稱。
通過一系列的學習,許玉海的知識和管理水平獲得大幅提升,終身學習已成為他和常州四藥廠人的共識和常態,同時也為常州四藥廠企業精神的形成夯實了堅實的基礎。
1987年,許玉海派人專程到北京去看望著名書法家劉海粟老先生,請劉老為廠書寫了“發展醫藥工業,造福人民大眾”12個大字,作為辦廠宗旨,至今依然醒目地嵌書于四藥廠的大門南墻上,也刻在了四藥廠人的心間。這幅書法作品作為四藥廠的精神財富會永久保存在廠檔案室。
回顧常州四藥廠的創建歷程,許玉海感慨萬千:四藥廠從一個小作坊性質的街辦生產自救藥品包裝組,發展成為初具規模的綜合性現代制藥企業,經濟效益連年在全省同行業中名列前茅,走的是一條艱苦奮斗的路,逐步形成了四藥廠特有的企業科創化精神,提煉成16個字就是“艱苦創業、科技創新、質量創優、管理創精”。這種精神是四藥廠以往發展歷程的總結,是全廠職工奮力拼搏的結晶,也是激勵全廠職工繼續開拓向前的信念。
鉛華洗盡艱難歲月。與許玉海交談,時刻能感受到無限的熱情、飽滿的氣韻與豪氣干云的青春氣息。許老雖已退休多年,但回憶崢嶸歲月,往事歷歷在目,氣勢不減當年,言談舉止間自然流露出些許江南名士的風范,猶如常州當代社會文明進程的一顆恒星,在中吳上空璀璨閃爍。目前的常州四藥公司是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建有博士后流動站,公司的研發中心榮獲“2022年江蘇省工人先鋒號”稱號。
許玉海雖已年近八旬,但不用揚鞭自奮蹄,寫成《常州第四制藥廠創建歷程》一書。他說:“我又自費印刷了幾百本,給剛入廠的新員工看看,讓他們學歷史、學廠史,記住四藥廠艱苦創業的歷程,感受四藥廠人奮斗不息、創新不止的企業精神。看著他們,只能感慨一句,青春真好!但我們的青春有汗水、有淚水、有血水,有血性、有人性、有黨性,沒有白過。憶往昔,最大的自豪就是—青春無悔,人生無憾。”
許玉海如是說
我是1971年5月在常州向陽建筑修建站加入的中國共產黨,去年7月1日光榮獲得了中共中央頒發的“光榮在黨50年”紀念章。在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的指引下,學習雷鋒、學習大慶鐵人精神的激勵下,我從一個普通工人家庭出生的年輕人成為省、市優秀企業家和優秀共產黨員、優秀黨務工作者,每一步都離不開黨的培養。
我從1974年4月進常州市第四制藥廠的前身西瀛里藥品包裝組、向陽制藥廠 ,至1991年4月,市委組織部調我任鐘樓區副區長(分管工業企業、公檢法司交、信用社、物資局等工作)。我在四藥廠工作了整整18年,任黨支部書記兼廠長。在省、市局領導的指導幫助支持下,我在四藥廠的發展歷程中得到了磨煉,并帶領全廠職工團結一心、全心全意,為“發展醫藥工業、造福人民大眾”盡心盡責、廉潔奉公地工作,奉獻了自己18年(從30歲到48歲)的青春年華。我與全廠職工上下同心,就像兄弟姐妹一樣,生活工作在一個溫暖的大家庭里。我們做到了相互關心,相互照顧,有福同享,有難同當,艱苦創業,全力支持,努力學習,勤奮工作。在改革開放的大潮中,我廠得到了發展壯大,并創建成了科研型工廠。我要感謝黨和各級領導的培養關懷,也要感謝全廠職工的鼎力支持,尤其是一大批優秀科技、管理人才的努力拼搏,也要感謝我的父母親和夫人的全力幫助和支持!
盡管我不喜歡當“官”(提任副區長),但我是一個共產黨員,而且是黨支部書記,服從黨的安排就是我的職責。黨的組織原則是下級服從上級、個人服從組織,要求黨員做到的,我作為黨員干部更應率先做到。我在全廠職工、全體干部會議上多次立下誓言“終身忠誠于四藥事業并從我開始做起”。
事業需要薪火相傳,聚是一團火,散似滿天星。需要留在我們心中去珍惜的是友情,是過程,是不舍!我祝愿和感謝我的接班人、接任廠長屠永銳同志帶領全廠職工不忘初心,將四藥辦得興旺發達,蒸蒸日上,為國家和社會事業盡心盡力,奉獻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