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編者按
常州籍攝影家張霆的代表作《期會東坡》和《江南舊曾諳》,我編輯部分兩期刊發,而且給了很大的篇幅,這在綜合類文化期刊中是不多見的。即便是攝影類專業期刊,也應當是重頭戲了。原因很簡單,只因喜愛。不管身在何處,不管從事何種行業,正如孫慨文中所說,“東坡,江南,這兩個濃得像醇厚的酒、純得像潔凈的水一樣的名字”,就讓人心馳神往、眷戀感懷。人人心中都有一個江南,人人都想成為東坡的知己,無須再言,用心品讀張霆的光影和孫慨的文字吧。
文化的表述有很多種,人們對文化的理解也各有側重。在攝影中,文化就是由時間積淀而成的群體記憶,以及對于這種記憶的、植根于現實土壤的形象表達。
《期會東坡》和《江南舊曾諳》是張霆攝影極具代表性的兩個系列專題,也是攝影師基于對中國傳統文化深入思考后所作的圖像闡釋。東坡,江南,這兩個濃得像醇厚的酒、純得像潔凈的水一樣的名詞,從詞意到概念,從發音到想象,其中的時間蓄養悠遠漫長,其間的歷史積淀深厚綿長,其內在的文化內涵深沉典雅。張霆執著于影像藝術的探索,他生于江南,工作室又恰與東坡棲居常州的舊居毗鄰,這樣的契機,這樣的緣分,促使張霆醉心于此,專注于這兩個文化意象的攝影創作。苦心孤詣數度,孜孜以求幾載,反復錘煉經年,而今終有所獲。
《期會東坡》,張霆借東坡詩詞意境的鋪陳展開曼妙和深潛的想象,但攝影師并不限于詩詞本身,而是遷延至東坡的人格和精神維度,抒發中國文人的憂思與豪放、曠達和遼遠,讓視覺借圖像抵達東坡的精神實質,讓觀者借由照片,實現與東坡先生的心靈之約。在這組貌似風景實為意象的照片里,他借景抒情,借人取意,采用虛實并置、真假混淆的營造之法,在現實與夢幻之間建立聯系,作品或沉靜悠遠,或詩意綿長、意境深遠,令觀者在凝視的停頓中受到觸動,萌生思考,而江南這一被視若國人精神故鄉的特定地域,曾以不同的面目豐富人們單調的記憶。張霆攝影呈現的江南,在風景化和過度詩化的景觀之外,在雅致的園林、清麗的民居、精美的絲織品以及小橋流水人家的棲居之外,摒棄了宏大敘事和寬泛庸常的圖解,專注于人間日常和具體實在,更有百姓生息喜樂、恬淡追逐美好生活的細節描繪—那正是一個個人、一個個社群美夢般的想象和理想寄托的所在。這些作品得到了群體記憶的共同滋養,更有國人在心智發育和精神成長方面的特殊印記。
張霆的作品體現了他漫長而持久的觀察和思考,期間的充分醞釀、反復斟酌以及對于自然和素材的截取、提煉、組織、歸納、概括,折射出他的內心既不拘泥于陳規之約也不守舊于章法之限,而是遵循內心沉潛后迸發的靈感。他始終在尋求一種更接近于內在真實的表達。這是想象力與技術思維的結合,是藝術激情與文化意象凝合的產物—他將自己的思想感情、審美情趣融匯成藝術的語言,轉換成綿柔深沉的意境,體現了較高的攝影造詣。
細細品讀張霆的影像,每一幅作品都源于藝術家內在信念遭逢種種際遇,曲折往返、婉轉演進后激情噴發的結果。一如每一個人的經歷和命運,外人看來的種種偶然,在當事者心中卻有一條不敢輕視、充滿敬意的必然軌跡。我們從中可以體悟到:對于攝影藝術的創作者來說,技巧、章法、手段固然是應當終日乾乾、刻苦精修的基本功,但尤為令人感念至深的,還是藝術家對現實的關注、對未來的關切以及對普通人的關心和關愛,而這也正是深厚綿長的中國文化的滋養與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