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晨凱



音樂表演是演唱者通過對作品的解讀和感受,將音樂進一步表達出來。音樂表演可以通過多種方式,借助聲音、動作、面部表情、妝容、身體律動等方式進行展演。優質的音樂表演不僅要注重表演形式,還需要契合主流。在表演形式中,首先要注意把控音質的高低好壞,在認知音色時,要注意控制好音色的走向和起伏。表演者必須要把控好音準,才能譜寫和演繹優美的旋律。如此既能契合音樂的表演形式,又能形成音樂的表演藝術。音樂表演是由人去創造和演繹的,離不開肉體的投入,需要調動口唇、聲帶、發聲器等多種器官。誠然,如果僅依靠肉體演繹是很難實現音樂表演的觀賞效果的。音樂表演不僅需要物理現象的支持,更需要主觀思想的感受。美國著名語言學家蘭艾克說:“歸根結底,我們所構建的世界植根于我們作為靈肉之軀的經驗之中,我們的身體通過感知和動覺活動等物理過程與周圍環境發生互動。這在具身語言學中名曰‘具身性。”
具身性的含義
具身性指的是精神上的感受和具體的身體反應相關。具身性是基于人體的,以具體的人體行為和人體表現為基礎。具身不僅是簡單的技術疊加或者情緒表達,也不是通常概念中的移情,具身指的是人在具體實踐中和周遭相融合,達到物我融合的境界。因此,肉體在具身性問題中,是一個媒介的開始,是一種感受器的存在,把周圍的環境信息收集給大腦。
音樂表演有長足的發展,說明其具有巨大的魔力。其原因在于音樂表演有特別的表現形式。不僅在視覺上讓觀賞者大飽眼福,在聽覺上也能帶來獨特的藝術體驗和感受,這就是音樂表演的形式美。音樂表演作為一場藝術活動,是對聽覺能力的熏陶。音樂表演離不開軀體的演繹,和人的身體密切相關。受眾可以通過體態的展示、音色的調轉等去聆聽音樂的內核,感受音樂所表達的情緒和價值。音樂表演可以直擊內心深處,刺激人的感受,熏陶人的靈魂,提高人的層次。因此,一方面,它是演唱者情感、猜想的心理活動,另一方面,音樂表演并不是靜止的音樂展示,需要通過多方面詮釋音樂的內涵,將音樂的主旨和含義用動態的方式展示出來,讓觀賞者感受音樂表演的意義和力量。
音樂表演和具身性的內在關系
東晉時期陶淵明提出“絲不如竹,竹不如肉”,指的是曲子之間的對比。絲弦演奏的曲目不及竹木演奏的曲子優美動聽,然而竹木吹出的曲子又不及人體的歌喉演奏。這是對音樂評論的妙語,表達的是對人體演奏的肯定,只有人的聲音才能完整地詮釋曲目。細細思量一番,不無道理。無論是絲弦還是竹木,都是自然之物,沒有自己的情緒價值。絲弦都是需要經過人為的加工和操作,并由人去撩撥才可發音演奏。手是人的組成部分,絲弦所表達的輕重緩急等也是由人控制和表達的。不僅如此,竹木樂器的演奏需要靠人的上下唇和口腔等力量去展開。舌頭、牙齒、鼻息等本身便是人體表達情緒和感受的媒介。人體通過控制器官的大小和頻率進行曲目的演奏,賦予了樂器靈魂。如此一來,自然便是“皆不如肉”了。
而所謂肉者,即人的聲帶,應是情之最佳表現者。人在高興的時候,唱出的歌,一字一句之間都情不自禁地流露出難以掩飾的喜悅,正如眉宇之間所流露的難以描繪的幸福之氣,是人之情感的絕妙表達;人在悲傷的時候,唱出的歌,如咽如泣,充滿了化不開的幽怨、悲情,令聽者動容,潸然淚下,這些又豈是竹木所能比擬的?人的聲帶是情感流露之源,它是自然之物,同時也最能淋漓盡致地表達情感。
具身性理論在音樂表演中的應用價值
聲音是從身體里出來的,與人們的內心需求和情感緊密結合。和器樂表演相比,音樂表演更能夠深入人心,打動觀者。然而需要注意的是,在音樂表演中,要將參與表演的人體部位調整在適宜的位置上,才有助于發出動人的聲音。例如口腔的用力,張嘴的大小,舌頭擺放的位置,演唱時面部的肌肉,身體的搖晃都能體現律動和內涵。由此可見,具身性是呈現精彩的音樂表演的前提和基礎。具身性理論研究與音樂審美、音樂表演具有密不可分的聯系,有助于提高音樂表演的呈現度。
音樂表演者要具有歌唱的技巧。在演唱的過程中,不僅要放松自己,釋放能量,還要在潛意識中將人體置于首要位置,從人體出發,創造音樂。發聲的物質載體和演繹的前提,后續技巧的提升和訓練都需要人體中不同器官和部位的參與。直到音樂完成后,也需要輔之歌唱的技術和音質。身體本身就是一個建構多樣、機能精密、能創造出美妙音樂的器官。人類的音質產生是多方面的,包括呼吸、聲音、聽覺等,再通過周而復始的技術訓練和提升,逐漸形成肌肉記憶,從而生成具身性的音樂表演。最后,身體在歌唱技術已經具備的基礎上,需要進一步的升華。音樂表演的點睛之筆在于要融入演唱者的個人情況和對音樂的解讀,在創設的意境和氛圍中形成具象的具身體驗,才能在音樂表演中體現其需要表達的情緒情感和賦予的無限遐想和感受。
綜上所述,音樂表演不是單一的演唱活動,它具有極強的綜合性,需要與身體技能、肢體動作、面部呈現、語言表達相協調,往往會結合舞蹈藝術、器樂表演等形式,借助對現實生活的感受和理解,讓表演者參與其中。具身性便是將理論和實際表演緊密結合,兩者協調統一,調動神經肌肉和精神世界。如此一來,音樂的表演者在借助人體這一載體時,衍生出對音樂的節奏感,探索自己的身體在音樂表演中的美妙,達到實現音樂表演的目的。
具身性理論對于音樂表演的發展有著深層意義,它以人體技能為基礎,既包含了生理器官,又承載著精神內涵和情感寄托。“具身性”理論還包括內在與外在、心理與物質的現象,從理論上提高聲樂舞臺表演的水平,使聲音與情感在聲樂表演過程中高度融合,在實踐中發揮更大的作用。具身性理論與音樂表演的結合是音樂表演發展道路上的創新點,深入研究具身性的理論成果并運用到音樂教育中,能獲得更多深刻的啟發和思考,從而在未來的音樂表演中創造出更多樣更豐富的經典音樂作品。
人作為音樂表演的中心,不僅是身體的來源和主人,也是精神和感受的主管者。因此,歌唱是一項協作活動,不僅需要肉體的參與,還需要心理狀態和精神狀態的共鳴。如此一來,便需要歌唱者打開自身眼界,拓展歌唱事業,充實音樂經歷,提高演唱技巧,尋覓演奏方法,充實音樂理論,呈現更加積極豐富的藝術形式。
音樂表演實踐中的具身體驗
音樂表演既能夠傳遞音樂的美好和力量,也能夠讓聽眾感受音樂的魅力,更能體現演唱者的專業能力。因此,對于音樂演唱者而言,提高演唱技能是必不可少的。只有堅持不懈地進行基本功的練習,才能獲得聲樂發展的提高,才能使音樂表演長青。一首曲目的演奏,需要結合歌詞和曲調,要將歌詞和曲調綜合再創造,是依托具體的手段進行的。因此,需要演奏者識記歌詞,區分曲風,掌握音調,從音質和咬文上實現歌詞和歌曲的融合。在音樂表演的過程中,需要演唱者將人體和聲音協調運作,再配合表演者的具身想象,結合歌曲的旋律和律動,才能呈現音樂表演。
咬字發聲是音樂表演的基本要求,直觀地體現歌曲表達的內容,因此要受到音樂表演的重視。對咬字發聲能力的落實和訓練便是具身化的表現。在專業領域上的民族傳統理論有自身的咬字要求。演唱時并不像平常聊天講話。在日常溝通中可以有自身的語義表達和語調安排,音樂表演時則不同。首先要對每句話的句頭和句尾進行改動,對一些聲韻結構比較復雜的漢字進行改變,使其在演奏時更圓滿,并將其韻母進行轉變,把歌曲的發音唱得婉轉、呈現出余音繞梁的表演效果。演奏者要把握字音的組成部分。字音往往由三部分組成,要修改發音過程中不完善不合適的部分。音樂表演中,每個字眼每句歌詞都能夠影響整首作品的呈現效果。糾正在歌唱過程中的咬字和發音,便是具身性的體現。保持正確的咬字方法,需要勤懇的練習和專業的識別,從音節切入,調整音韻,不破壞句子本身的完整性和語言的內涵,保留藝術呈現的動人和完整。因此,在發聲訓練時,就需要讓牙齒、舌頭、鼻腔、口腔、咽喉等都處于合理的位置,正確地使用氣息,清晰地發音。
具身化的咬字需要掌握方法進行反復練習。在氣息基礎上,對母字進行合理的處理和把握,再進行音調的控制,掌握音值,保證演唱者借助身體使發音完整和清晰,為音樂表演打下基礎。提高音量、提升音域、改變音色后還需要穩定在適宜的磁場,便于表演過程中的延伸,這便需要穩定的腹部力量和強大的平穩氣息。氣息雙向運動的訓練是必不可少的。高位置演奏并非簡單意義的飆高音或大聲響,需要做到高音穩定,不縹緲不顫抖,離不開氣息的支持和鍛煉,也需要多項器官的合作與共振。缺少其中之一的構建,都無法形成穩定的高位。展開氣息雙向運動和器官共鳴共建,是一種肌肉神經興奮的狀態,需要調動部分肌肉。這需要分配好肌肉的緊張和收縮,使一部分肌肉處于緊張狀態,另一部分肌肉處于松弛狀態。松與緊之間相互協作,彼此對立又相持,做到在適宜的節點收縮,這便需要結合具身化的訓練。
具身化的咬字訓練,分為三步走。首先在咬字前要帶動所有發聲器官,使它們保持亢奮狀態,從而帶動氣息,進行發音。在喚醒發聲器官之后,聲帶拉緊發聲器官,把字咬準,不要出現基礎偏差,并保持好氣息之間的傳遞。此時,口咽腔、軟腭、后咽壁、上牙床是緊張的、拉緊的,而舌根、下巴、下牙床是放松的。隨后,上頜關節以上部位要緊張,而下頜、喉、胸、面部要放松。在保持氣息穩定的同時,守住音色的高位,并不斷擴大口腔的容量,使聲音松弛、順暢。這一環節十分重要,要松緊配合得當。同時,還要注意在音樂表演過程中,保持大腦的清醒。音樂演奏時,大腦要一直處于亢奮狀態,集中注意力,發聲器官便會在線,維持合適的狀態,這是內化于心的精神狀態。同時,肢體外部要呈現自然的狀態。無論是面部表情還是肢體動作,都要合乎演奏內容,否則便會影響觀感,破壞音樂表演的觀賞性。
除此之外,還要注意讀音不準的問題。讀音不準主要是受方言影響,在某些地區舌尖音“f”和“h”不分,如:把“飛(fei)”錯念成“灰(hui)”等。音樂表演中要分清字頭的結構,出現容易有問題的字要進行反復地有針對性的練習,避免呈現結果有誤。同時,對于易讀錯或者有爭議的字詞,要開展專門突破,使每個字詞發音無誤,內容無誤。把每個字都唱明白是音樂演奏的前提。在注意咬字清楚的同時,要理解詞語的內涵和設立原因,加強文化的修養,提高理解能力,才能更好地表現情感,提高傳唱度,增強感染力,形成生動活潑的語言現象。
具身理論下的音樂表演進一步強化了音樂藝術的專業性和實操性。它是通過藝術的實踐探索發展生成的,音樂表演的前景和提升與具身理論是緊密結合的。與此同時,音樂表演的實踐練習和操作,又進一步豐富了理論,使理論更加貼合現實,作用于音樂表演。剖析藝術,將藝術劃開,音樂教育是多方的匯集,這些集合又都來自身體,使音樂表演到達新的層次,音樂表演就形成了具身性理論的主要呈現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