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路尚可
如今的北京,或許也可被稱為硬科技孵化中心。近日,北京推出《標桿孵化器培育行動方案(2022-2025 年)》,首批推動23 家培育型標桿孵化器,14家引領型標桿孵化器,首提“超前孵化”概念。并指出,“到2025 年,北京將力爭建成20 家標桿孵化器,引領100 家現有孵化器升級發展,培育國家高新技術企業2000 家、瞪羚企業500 家,在海外布局3 到5個離岸孵化載體,在京落地海外創新創業人才和項目400 個,持續引領全國創新創業升級發展。”
標桿孵化器定位明確,由國際一流孵化人才牽頭建設,聚焦高精尖產業細分領域。
請注意關鍵詞,首批標桿孵化器由“國際”+“一流”孵化人才牽頭建設。其中,不乏知名科學家與企業家。例如,推動陸奇、劉毓文、米磊、朱鵬程、崔好、洪華等一批在孵化、技術、產業、投融資等方面具有豐富經驗的一流孵化人才牽頭建設標桿孵化器,打造高水平、專業化的孵化服務團隊,推動標桿孵化器形成更強的高端資源整合與深度孵化服務能力。

為何標桿孵化器由“國際”+“一流”孵化人才牽頭建設?因為,專業的事要讓專業的人來做,才能事半功倍,尤其在這個科技高速發展的時代。這些人或許是具有全球視野的知名科學家、頭部企業創始人或執行總裁,或許是具備豐富創新創業經歷和獨到眼光的投資人,擅長“從0 到1”“破而后立”的創新變革者。
比如曾擔任百度集團總裁兼首席運營官、雅虎執行副總裁、微軟執行副總裁、YC 孵化器合伙人的陸奇博士主導設立的奇績創壇標桿孵化器,就以YC 模式作為樣板,從全球篩選項目,給予早期投資支持,在人工智能、量子科技等領域孵化了200 個項目。
“存人失地,人地皆存;存地失人,人地皆失”。科技企業孵化器不在于量的規模,而在于幾個核心節點上,擁有與區域科技創新布局有效契合的關鍵要素,并讓一批具有深度行業背景的專業人才扎根其中,由其帶領,推動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鏈、人才鏈深度融合。
標桿孵化器始于標桿孵化人才。從這個角度來看,埃隆?馬斯克或許是最成功的孵化專家,其一人帶動了包括網絡支付、新能源汽車、腦控芯片產業生態的發展,甚至未來或許還將帶動太空產業的進階。
有感于北京標桿孵化器的做法,或能對北京以外地區的孵化事業,產生一些啟發。比如以建成全球科技創新中心為目標的上海,就需要加快造就一批有志于產業孵化,專注高精尖細分垂直賽道的創新者與領軍人才,依托他們搭建專業技術服務平臺,以極強的專業預判、橫向聯動服務和縱向垂直服務的綜合能力,高位引領硬科技孵化服務升級發展,將優質科創力量做大做強,當積累了足夠的科技“核能量”后,才能順利點燃“科創核爆點”,推動科技創新奔騰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