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記者/李沖
當科技遇上文化,融合碰撞出新的火花,為科技、文化創新提供了新思路。
紅綠相配的襦裙,憨態可掬的動作,當掉隊的鼓手和慌張的吹笛者急急忙忙加入隊列,在一場跨越千年的“嬉笑記”重新在人們面前演繹。生活氣息十足的赴宴場景,將人們瞬間帶回載歌載舞的盛世大唐。
而重塑大唐盛景的背后,是“5G+AR”技術的加持,現實與虛擬的交織,古畫、宮殿與嬌俏少女的組合,讓《唐宮夜宴》成為2022 年最具有代表性的文藝節目之一,也成為科技與文化結合的典型代表。
作為文明的雙翼,自黨的十八大以來,科技和文化的融合也成為科技創新、文化創新的重要渠道。
2015 年1 月8 日,故宮博物院的《韓熙載夜宴圖》APP 正式上線,“數字故宮”建設持續推進,“讓文物活起來”理念成為熱潮。
時隔7 年,2022 年五四青年節,央視推出特別節目,宣稱開創了“國內首個數實融合虛擬音樂世界節目體驗”。
從中不難看出,科技與文化產業的結合,為科技發展提供了新的出口,從“硬科技”到“軟文化”,科技以更有韻味的形式出現在大眾面前。實際上,從2012 年《國家文化科技創新工程綱要》發布起,國家層面就不斷推動文化科技創新。

在此文件指導下,十幾年來,中國文化和科技融合路徑經歷了從“線性融合”向“立體融合”的主線切換。從單向的科技賦能文化到科技與文化相互交融,科技在文化中汲取營養甚至從文化中找到科技發展的新方向。
2022 年1 月5 日,米哈游以中國國粹京劇為載體,在火邊全球的游戲《原神》中推出“神女劈觀”,使得《原神》在更新日登頂亞洲、歐洲多個國家游戲暢銷榜,以此打開游戲的傳播新渠道。
以傳統文化為載體,開拓科技創新的新渠道,自工業革命以來,米哈游并非第一個吃螃蟹的人。1877 年,愛迪生發明留聲機,錄音形式發生轉變,引發“歌曲”熱潮,在此之后,電視、電影等技術出現,各類文化產業應運而生,其后又誕生了相應的新型文化產品,工業化、規模化的文化生產模式逐漸形成。在此背景下,此類科技在文化產業中迅速發展。
與此同時,文化也催生科技的創新發展。以電視、電影等文化產業為例,行業對呈現清晰度、沉浸感等的要求,也促使此類技術不斷進行創新升級。總而言之,科技與文化的“立體融合”,讓印象中生硬的技術變得更具底蘊,也讓企業科技創新有了更多的內在動力。
對科技來說,文化是新出口,但對文化尤其是傳統文化來說,科技賦予了它新的生命。

無論是《唐宮夜宴》還是《清明上河圖》,借助科技的力量,傳統文化有了重新出現在大眾面前的機會和條件,為傳統文化產業的轉型升級和新興文化業態的培育壯大提供了強大動力。
除此之外,當前文化和科技的融合,深刻改變了文化領域的生產、傳播和消費方式,創造出“文化IP+”“人工智能+”等多樣的發展形式。而在這個過程中,文化數字化成為兩者結合最顯著的特征。
為進一步促進文化數字化的發展,2022 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推進實施國家文化數字化戰略的意見》,明確到“十四五”時期末,基本建成文化數字化基礎設施和服務平臺,形成線上線下融合互動、立體覆蓋的文化服務供給體系。到2035 年,建成物理分布、邏輯關聯、快速鏈接、高效搜索、全面共享、重點集成的國家文化大數據體系,中華文化全景呈現,中華文化數字化成果全民共享。
在此背景下,文化與科技融合日益深入,催生出許多新的文化業態和消費場景。其中,對于虛擬世界中的真實感和現實世界中的虛擬感的追求最為火熱,以元宇宙為代表的行業也隨之興起。
在國家科技計劃多年的持續支持下,文化科技創新能力得到了明顯提升,一大批核心關鍵技術取得突破,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得到跨越式發展。但就目前而言,文化與科技的結合仍有待加強,須摒棄表面化的“文化+科技”。
當《清明上河圖》在云端重現世間,當3D 打印技術在博物館嶄露頭角,科技與文化的交織,共同譜寫了文明發展脈絡。
為促進科技與文化的深度融合,2022 年,中國人民大學創意產業技術研究院研究編制了《中國文化和科技融合發展戰略研究報告(2022)》,對當前國內科技與文化的現狀進行分析,探究未來中國科技與文化的發展方向。其中提到,科技與文化的融合將在游戲引擎、智能眼鏡、數字人等領域有更廣闊的發展空間。
在此背景下,科技和文化融合進入快車道,科技創新已融入文化創新的創意、生產、傳播、體驗全鏈條。
與此同時,上海、北京等城市不斷開發科技與文化融合的新場景,建設“數字景區”“數字酒店”等,加強“建筑可閱讀”服務體系建設,推動“文商體旅+在線新經濟”“網絡體驗+生活消費”“無人經濟”等模式創新。
毫無疑問,科技是文化高質量發展的動力引擎,文化是延續民族血脈的必要媒介與象征。“文化+科技”的融合不僅僅是產業層面的互惠創新,更有關民族文化傳統與歷史基因的與時俱進、創造傳承。
文化內容是軟件,科技轉化是硬件,兩者結合能更好體現和發揮文化與科技各自的優勢和作用,因此,我們要進一步促使科技推動文化數字化轉型,促進文化和科技深度融合,全面提升文化科技創新能力,加快文化產業轉型升級,培育壯大新型文化業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