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謝玉麗,林秀芳,陳獻朝
氣象新聞人才是傳播氣象科學知識的重要人才,其在促進全民科學素養的提升、為氣象事業的發展營造良好的輿論氛圍等方面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本文主要針對氣象新聞宣傳隊伍建設中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并提出相應的解決對策。

2022 年4 月,《國務院關于印發氣象高質量發展綱要(2022—2035 年)的通知》(國發〔2022〕11 號)明確指出:氣象事業是科技型、基礎性、先導性社會公益事業。氣象新聞宣傳工作是黨的宣傳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國內氣象事業高質量發展的關鍵因素,是推進氣象部門貫徹落實中央決策部署不可或缺的主要環節,還是提升公共氣象服務效益的有效途徑,以及促進全民科學素養提升的必要抓手。[1]全面傳播氣象科學知識,弘揚氣象文化和氣象精神,講好氣象故事,詮釋氣象改革發展成就,加深全社會對氣象工作的認知與理解等,均是新時代賦予氣象工作者的使命和任務。為此,氣象部門應切實加強新聞宣傳隊伍建設,大力培養新聞人才,為氣象科學知識的進一步傳播提供人才保障。
氣象新聞宣傳工作承擔著宣傳黨和國家方針政策、氣象事業發展成就,傳播公共氣象服務信息,普及氣象科學知識以及弘揚氣象文化精神的職責。[2]氣象宣傳通聯隊伍的綜合能力直接影響氣象部門的外在形象。但就目前來看,針對氣象宣傳通聯隊伍的研究相對較少。
同時,在氣象部門內部,筆者通過檢索、梳理近五年來(2018—2022 年)的《氣象通訊》和中國知網上有關氣象宣傳的研究后發現,目前的研究大多集中在具體的新聞寫作業務方面。例如,新聞寫作技巧、對基層新聞寫作的思考、新媒體環境下如何做好氣象新聞宣傳工作、如何促進媒體融合等,而針對如何加強氣象新聞宣傳隊伍建設、凝聚工作合力等方面的研究十分匱乏。
在氣象部門之外,博物館、高校、國有企業、人民法院等系統均有過圍繞宣傳隊伍建設進行的研究,這些研究均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例如,張文超的《打造博物館宣傳教育專業人才的思考》總結了博物館宣傳教育人才面臨的問題,并提出要重視宣傳人才的培養、提高工作針對性、創新人才培訓機制、激發宣傳人才的競爭活力、建立科學有效的績效考核體系等建議。吳玲在《人民法院新聞宣傳人才的培養》中提出,人民法院新聞宣傳人員培養應重視政治素養、法律素養、新聞素養、溝通協調能力、學習創新能力以及突發事件應對能力的培養。叢嶺在《國有企業新聞宣傳工作創新實踐研究》中,針對國有企業新聞宣傳工作的創新策略提出:要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改變傳統的新聞宣傳理念;培養新聞宣傳人才,加強新媒體的應用。叢嶺認為,國有企業要創新人才培養機制,重視人才培養并加強人才培訓。
我國地域遼闊、自然條件復雜,幾乎每年都會發生影響較大的極端天氣氣候事件。與此同時,氣象服務也逐漸從災后救治拓展為向災前、災中、災后提供全程服務。如何在第一時間傳遞氣象信息、全面普及氣象知識,既是提高公眾氣象防災減災意識,也是政府部門提前決策部署、筑牢氣象防災減災防線、減少氣象災害損失的關鍵。[3]同時,在推進氣象事業高質量發展的過程中,氣象部門在重點工作、重點工程、氣象現代化建設等方面積累了不少先進經驗。然而,就當前來看,氣象通聯隊伍把握極端天氣氣象信息的“時度效”、幫助公眾樹立對極端天氣氣候事件的正確認識等能力仍有待提升。簡單來說,氣象通聯隊伍建設短板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專業新聞人才不足。以福建省氣象部門的新聞宣傳隊伍為例,全省氣象新聞宣傳兼職人員約230 人,專職人員僅有7 人。其中,兼職隊伍主要由各單位辦公室工作人員、預報員、氣象服務人員等組成;涉及專業有大氣科學、氣象學、應用氣象學等與氣象相關的專業,以及計算機、財務等非氣象類專業。全省氣象宣傳隊伍中,僅有4 人是新聞傳播專業出身。由于大部分兼職人員沒有接受過專業的技能培訓,缺乏對氣象業務和氣象服務工作的深入了解,氣象宣傳工作的效率和質量不盡如人意。
(2)缺少行之有效的激勵措施。由于各部門、各單位對新聞宣傳工作的重視程度不一,報送稿件質量參差不齊,加之個別單位重量不重質,新聞宣傳資源存在一定程度的浪費。此外,不少新聞宣傳人員身兼數職,工作精力有限,常常難以維持飽滿的工作熱情。加之崗位晉升困難、激勵機制缺乏,新聞宣傳人員對待新聞宣傳工作缺乏內在動力。當然,人員流動和崗位調動,也是氣象宣傳隊伍難以實現梯次性、高水平的主要原因之一。
當前,精彩講述砥礪奮進的氣象故事,做好氣象知識科普、氣象文化、氣象成就等的宣傳工作,對宣傳氣象通聯隊伍的業務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氣象部門必須重視氣象新聞宣傳隊伍建設,既要面向社會積極挖掘新聞傳播類專業人才,也要在內部選拔政治素質、業務能力過硬,對新媒體、全媒體有一定了解和濃厚興趣的高素質人才,進而組建一支求實創新的氣象新聞宣傳隊伍。與此同時,氣象部門應結合實際,加大培訓力度并制訂針對性培養計劃,以全面提高現有氣象通聯隊伍的整體水平。
首先,加強政治素養培訓。氣象宣傳工作直接關系到氣象事業改革發展是否具備有力的思想保證、精神動力和輿論支持。同時,政治性是新聞工作的突出特性之一。因此,氣象新聞宣傳人員必須具備扎實的政治理論知識基礎和高度的政治覺悟,嚴格遵循黨性原則和新聞理念。
其次,加強新聞專業知識培訓。新聞學專業實踐性較強,對新聞工作者的新聞敏感性、采訪寫作能力、溝通與表達能力等有著較高的要求。因此,氣象部門要想切實提高氣象新聞宣傳隊伍的實踐能力,就必須加深其對新聞傳播規律的認識,確保其掌握新聞傳播技巧。
最后,加強氣象專業知識培訓。在全球氣候變化的大背景下,極端天氣氣候事件呈多發、頻發、重發的態勢,對公眾的生產生活造成了諸多影響。近年來,社會各界對氣象變化的關注度越來越高,對氣象新聞報道在新聞資訊采集、報道方式等方面的要求也越來越嚴格。因此,氣象部門有必要加強對氣象新聞宣傳隊伍,尤其是非氣象專業成員的氣象專業知識培訓。
氣象部門應充分發揮用人主體的積極作用,全方位引進、培養、利用好新聞宣傳人才,并做好以下幾點工作。(1)完善人才培育機制。例如,在各省氣象部門重點培養一批在全國氣象部門有一定影響力的宣傳人才,進而帶動整個氣象新聞宣傳人才梯隊建設。(2)加強對優秀中青年宣傳人才的繼續教育和培訓培養,使之成為氣象新聞宣傳隊伍的中堅力量;鼓勵各單位建立合作機制,通過輪崗、委托培養、業務交流等形式培育新生力量,為氣象新聞宣傳人才“蓄水池”增添新動力。(3)建立科學有效的績效考評機制。氣象部門應從氣象新聞宣傳崗位實際出發,明確崗位量化指標,并將績效統籌考核結果作為個人職務晉升和職稱評聘的關鍵指標;完善評價激勵機制,通過授予榮譽稱號、定期評優評先等方式,選樹典型模范,充分激發氣象新聞宣傳人才的潛能和活力。
中國是世界上受氣象災害影響最為嚴重的國家之一,氣象災害造成的損失占自然災害損失的七成以上。因此,氣象部門必須重視氣象新聞宣傳工作,加強氣象通聯隊伍建設,全面推動黨的思想理論成果在氣象部門走深走實;通過提高氣象科普宣傳工作效率和質量,進一步提高公眾的氣象科學素養、應急避險能力以及防災減災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