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國
摘 要:髹漆藝術是我國傳統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有著悠久的歷史和鮮明的時代特征。髹漆藝術經歷了不同時期的嬗變,呈現出多種形態,如漆畫、漆器等。而這些形態變化都離不開髹飾層的變化。因此,對髹飾層相關內容進行概述,分析漆畫髹飾層的特性和審美價值,探討其在現代漆畫中的運用,從而更好地提升現代漆畫的藝術效果,促進其可持續發展。
關鍵詞:髹飾層;現代漆畫;漆藝
大漆又名天然漆、生漆、土漆,是割開漆樹皮,從韌皮內流出的一種白色黏性乳液經加工而制成的天然樹脂涂料。漆藝已經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瑰寶之一,充分地體現了人們的創造力和智慧。依托漆藝而生的漆畫,在每個時期都呈現出不同面貌,具備獨特的歷史意蘊、精神特質和時代價值。值得注意的是,不管是平面漆畫,還是立體器物,都涉及髹飾層的應用。在從古到今的發展進程中,髹飾層由粗放、簡約邁向精細、繁復,從原始的平涂、素髹發展到“漆繪”、刻線,由簡單的材料和工藝向豐富的材質媒介和技法演變,如開始用螺鈿平脫工藝,到魏晉南北朝時期已經開始使用犀皮、雕漆、戧金、描金等工藝。在視覺效果上,髹飾層從朱黑發展成“千文萬華”,直至今天的各種形態。
一、髹飾層相關概述
生漆滋養著生活在熱帶和亞熱帶的人們。脫胎工藝與生命誕生的過程很像,但“脫胎”“誕生”兩個詞語透露出的意蘊頗為悠遠綿長。筆者2010年去到臺灣省中臺禪寺,寺中的十八羅漢像就是用“夾纻脫胎”工藝制成的,脫胎方法和傳統雕塑做法很像,唯一不同的是其采用大量的生漆,胎形制成后,表面用漆堆起花紋,然后再用金彩描繪。這與南北朝時期的“行佛”是同樣的道理,他們所脫的那層叫“脫胎”,而加上胎面髹漆描繪就形成了髹飾層。
(一)髹漆的本源
海德格爾在《藝術作品的本源》中指出,藝術作品的本源即這件藝術作品的本質之源。從這點上看,在研究漆藝的來源問題時,即討論漆藝的本質和漆藝作品是如何形成的。在人們看來,漆器是漆文化的源頭,其實不然,在器物平面上的涂抹才是漆文化的源頭,因為漆液最初是用來保護器物的,使之不朽,而漆器需要依附于木胎、竹胎、陶胎、金屬胎等,甚至現在的3D打印。附著于立體器型上的這層皮就是髹飾層。“髹”字作為名詞時是指“赤多黑少的漆”,當其作為動詞時,就是指將漆涂在器物上,從而形成髹飾層。它的形成離不開底層、中層、上層繪制程序。
底層繪制程序是髹飾層的最初操作,也叫“添加層”。當人們用漆作畫時,不管是單色或多次同色髹漆,還是利用媒介做底,添加層都會形成高低的落差。這種落差的視覺效果,如果厚涂則會出現起皺的效果;如果利用媒介起紋,則會形成各式各樣高低不平的單色肌理。
中層繪制程序是在添加層上做的工作,也可叫作“結合層”。在對這層進行操作時,藝術家可以根據自身的創造思維,結合多技法、多材料,從而呈現出豐富的視覺效果,實現具象、抽象、意象的藝術美感。
上層繪制程序也叫“終層繪制程序”,或“迭代層制作”。這層的繪制應是更主觀的,既可以在結合層和迭代層之間做加法,又可以做減法,以保證畫面留下痕跡,讓觀眾在觀看此畫時,不僅能看到作者畫的是什么,而且能體會作者在作品中留下的“繪畫痕跡”,即繪畫所要求的筆觸、線條、色彩、構圖、造型和意境。
簡而言之,由底層、中層、上層三種程序繪制的髹飾層就是漆畫特有的本體語言。
(二)古代漆畫中的“髹飾層”
從廣義角度來講,用漆創作的畫就是漆畫,秦漢時期的大量漆畫作品非常具有代表意義。而且中國古代很多漆器上的裝飾紋樣就是用漆完成的,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的幾百件用大量礦物色加桐油所繪制的漆畫,都是最好的證明。中國古代漆器工藝的出現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時期。比如,河南信陽長臺關1號楚墓出土的戰國時期的漆瑟殘片中就有白色,與現在用白色蛋殼作為髹飾層形成了對比。漆瑟上描繪了巨怪、神人、巫女、龍蛇、異獸等,圖像規整,畫工細致精微,體現出較強的裝飾意味。在這里,筆者所關注的不是漆棺上裝飾圖案的神怪世界,而是重點闡釋其漆瑟上裝飾圖案的藝術構成和髹漆工藝、色彩。這些漆畫都運用了“彩繪”手法,這也是歷史記載的比較傳統的漆畫技法之一,反映了中國漆畫的歷史悠久。而漆繪層厚度就是人們常說的“髹飾層”。黃成的《髹飾錄》分為乾、坤兩集,共18章186條,《乾集》記述了漆器制造技術、原料、工具及漆工禁忌,而《坤集》記述了漆器品類及形態,充分反映了古人“天人合一”的哲學思想,如針對“彰髹”技法提到的豆斑、粟斑、疊云斑、魚鱗斑、青苔斑、蓓蕾斑等肌理效果。簡言之,彰髹就是模仿大自然斑紋的一種技法,一般用媒介起花,這種媒介可以是豆子、木屑、棕絲、荷葉等,做出斑紋后,再往這層高低不平的髹飾層中填漆磨顯,打磨做平,即“斑漆”,如三國的犀皮漆工藝。因此,對自然的模仿與崇拜會影響人們造物。再比如,20世紀60年代,在山西省大同市石家寨發現了北魏瑯琊王司馬金龍的墓葬群,出土了一件榫卯結構的木制屏風,其中有兩塊較為完整,繪畫作品中的人物眾多且排列井然有序,故事情節生動,其髹飾層采用了大量朱漆和黑漆,而且作品的繪畫技法嫻熟,畫面寫實,畫意十足。這與現在的木板漆畫在技法層面上基本是一樣的。古人采用以油代漆的方式調制白色和黃色,大大豐富了髹飾層。油與漆的并用,是一項重大的科技進步,也是古代漆藝人的智慧結晶。
(三)西方文明對現代漆畫髹飾層的影響
在漆畫繪制過程中,漆畫家需要勾形描態、貼金貼銀、填漆磨畫等,以凸顯材質之美與工藝之精湛,達到其他畫種無法達到的效果。與此同時,對于漆畫髹飾層的探討和相關爭論,恰恰反映了人們強烈的民族文化訴求。因此,文化對審美的提升和調整是非常重要的。隨著國際文化交流日益頻繁,部分中國畫家出國研習漆畫藝術,創作理念受到了外國文化的影響。但中國藝術家到國外求學時,更多的是要謀求文化認同。正如有些旅日藝術家一樣,他們非常注重對細節的描繪。部分旅美中國藝術家比較追求觀念藝術,盡力擺脫技藝對自身的束縛。這些對中國漆畫的發展影響深遠。而一些旅歐的中國畫家們在審美習慣上受到了理性或非理性思維的影響,創作出表現性強的抽象漆畫作品,如民國時期的金漆畫家吳埜山畫的《林森像》,其髹飾層就采用了西洋光影畫法,而喬十光等人的漆畫作品受到了西方裝飾藝術的影響。
二、髹飾層在現代漆畫藝術中的運用
現代漆畫繼承和發揚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借鑒和吸收了世界優秀文化成果,并積極融入中國美術的當代發展語境。髹飾層在提升具象、意象、抽象漆畫的藝術效果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一)具象漆畫
具象漆畫作品是再現客觀物象,但并不等于對自然的全盤模仿,也不是直接將照片中的形象搬入漆畫中,而是要把照片形象和人文形象在審美價值上進行區分。在現代漆畫中,如漆畫家吳嘉詮的《歡樂頌》,其中牛仔褲的髹飾層利用了網布這一媒介,把牛仔褲的布紋肌理效果表現得淋漓盡致,再現了客觀物象。具象漆畫還具有藝術形象真實或客觀的特點,不是單純地描繪客觀物象,而是圍繞主題需要對元素進行抽離、概括的藝術處理。比如,在《大年》《盛世祥和》《遠音》中,著名漆畫家陳金華在造型上采用了線切割法,對人物、房子、船只、傘、服飾等對象進行切割提煉,使得色塊與肌理形成的“形”恰到好處,是具象漆畫的典范之作。在技法層面上,具象漆畫應用了貼漆皮手法,漆皮本身就是有厚度、單色的同質髹飾層,這層髹飾層與漆板接觸的一面是相對較平整的,朝上的那面則是高低起伏的,在結合層進行預埋操作,對其進行填色、刮漆、貼金貼銀,使其斑駁感、繪畫性十足,將畫家的繪制意圖展現得淋漓盡致。
(二)意象漆畫
髹飾層在意象漆畫作品中的體現,與人們傳統審美有著直接聯系。中國藝術與西方藝術有一個非常明顯的區別,即一個是意象的,一個是再現的。決瀾社興起于20世紀30年代,其中龐薰琹將寫實造型與變形結合在一起,將描繪對象進行了平面化的造型處理,同時把色彩進行單純化、象征化,使其非常自然、淡雅與純凈。而雷圭元和喬十光利用線和色所構成的“形”來凸顯一種比較主觀的“象”。在廣州美術學院李倫創作的意象漆畫作品中,畫面中上古圖騰和妖魔鬼怪的圖形是通過髹飾層的高低、粗糙、平滑、厚薄進行表現的。他把這些古典圖像進行重構,充分利用了漆材質的魅力。站在他的作品面前,可以感受到一股神秘氣息撲面而來。此外,民族審美心理使得受過西方美術影響的現代漆畫體現出意象性,出現了一批繪制帶有意象性漆畫作品的漆畫家,比較著名的有王和舉、喬十光等,他們筆下的意形、意色、意境顯得頗具本土文化意蘊。王和舉的漆畫《老子出關》《火燒赤壁》注重畫面的詩意性表達,強調漆工藝與繪畫的雙重性,線條和色彩的選擇都帶有意象性。表現主觀、色彩強烈、造型簡約和線條流暢是王和舉漆畫作品的特點。喬十光的漆畫作品《江南水鄉》追求黑白灰與點線面內在的構成關系所形成的形式意味,色彩的簡化更凸顯了江南水鄉的“意象”。意象漆畫并不是漆畫家簡單地使用主觀的色彩、線條、造型等元素創作出來的,而是在充分發揮漆藝材料特性和本體語言的前提下進行的,同時還受到中國文化精神和民族審美心理及地域文化特質的影響。
(三)抽象漆畫
髹飾層在抽象漆畫作品的藝術表現上,突破了單一的寫實再現,運用多種現代藝術語言和觀念,從而使漆畫具備當代藝術的特征和豐富的文化內涵。雖然抽象手法早在中國的書法中就有所體現,但是并沒有形成系統的概念。在《論藝術里的精神》中,康定斯基認為精神性是抽象繪畫的核心,不同于具象繪畫對外部物象的描摹和再現,它更多是追求內核的散發。筆者認為,抽象漆畫髹飾層所呈現的視覺效果是剝離自然、人文等元素而形成的,絕不僅僅停留于對畫面形式的探索,而是內在需要。就如在蘇笑柏的大量作品中,他用不同明度和純灰的紅、黑、黃、綠、紫、白、灰等色彩進行涂抹、覆蓋、打磨,使髹飾層具備獨特的繪畫痕跡,而且畫面蘊含豐富的人生哲理。
三、結語
傳統的工藝形式和藝術門類之所以能流傳至今,是因為它們具有獨特的魅力。對于創作者來說,如果忽視了結合當代性對傳統漆畫進行改造和創新,很容易受限于色彩和材料,從而難以呈現出更好的藝術效果。同時,制作周期冗長和工序煩瑣也會影響藝術家的創作靈感和創作效果。漆畫作為一種藝術形式,任何一道工序都需要藝術家在構思的基礎上進行全方位的審視,以不影響最終的漆畫髹飾層表現效果。同時,講究自我表現和提倡創造精神是現代藝術文化的潮流。對此,畢加索曾說:“我從不尋找,我只是發現。”材料和工藝都會隨著時代的更迭和進步而發生變化,那么人們的審美趣味就更不用說了。換言之,如果漆畫家一味沉迷于某一種表面效果和某一種形式而不能自拔,忽視了髹飾層與人文造型的貼合,則會停留于作品表面,失去漆畫中髹飾層本體語言的本真。漆畫是一種手工性的繪畫作品,因此藝術家要注重保持作品的藝術性、髹飾層和繪畫的本體語言。同時,在漆畫藝術創作中,要發揮創造精神,不斷吸收、借鑒其他繪畫語言的優勢,并將其應用于創作,拓展漆畫藝術的表達空間,更好地增強漆畫的視覺效果。此外,應充分應用漆畫材料,關注髹飾層的當代表達,因為離開了傳統談當代是十分空洞的。只有傳承和發展髹漆技藝,關注其在現代社會的發展和應用,不斷突破自我,才能不斷提高漆畫創作水平,提升髹飾層的表現效果,使髹飾層的當代表達與未來發展擺脫空洞的局限。
參考文獻:
[1]黃成.髹飾錄[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
[2]康定斯基.論藝術里的精神[M].呂澎,譯.上海: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2014.
[3]紀涌泉.傳統漆藝髹飾技法在現代漆畫中的應用研究探討[J].東方收藏,2023(1):119-121.
[4]楊加文.罩明髹飾技法在現代漆畫創作中的拓展運用[D].太原:太原理工大學,2022.
[5]王浩宇.傳統漆藝髹飾技法在現代漆畫中的應用研究[J].藝術家,2020(2):13.
[6]王茹娜.傳統漆藝髹飾技法在現代漆畫中的應用研究[D].西安:西安工程大學,2016.
作者單位:
福建藝術職業學院美術與設計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