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金陽


摘 要:木刻版畫是一種獨特的繪畫表現形式,具有豐富的歷史和文化內涵。其擁有特殊的制作過程和奇特的視覺語言,在繪畫作品中呈現出一種具有深度的形式美和韻律美。木刻版畫作品中的線條、構圖、色彩和肌理等元素符號,展現出這種藝術形式的美學特征和表現力。
關鍵詞:木刻版畫;構圖;色彩;肌理
一、木刻版畫概述
中國既是世界上最早發明印刷術的國家,又是最早產生版畫的國家。隋唐時期,我國就已經有了木版畫,其作為承載傳統文化的藝術媒介而存在。20世紀,東西方國家的文化碰撞與交流為我國帶來了西方木刻版畫技藝。20世紀30年代,魯迅在上海倡導的“新興木刻運動”開了我國創作木刻版畫之先河。
中國傳統木刻版畫使用的刀具以拳刀、圓口刀為主,拳刀非常適合雕琢陽線,因而中國傳統版畫以陽刻技巧為主;西方木刻則主要使用三角刀、圓口刀、平口刀、斜口刀等,既可以陽刻,又可以陰刻。同源的西方木刻版畫技藝和中國傳統木刻版畫技藝既有相似之處,又存在較大的區別。中國傳統版畫以手工操作為主,以水性顏料作為主要的印刷媒介;而西方除了初期學習中國木刻技巧與表現方式外,后來通過發展,逐漸以機器印刷代替手工印刷,印刷的媒介主要是油性墨。因此,木刻版畫具有獨特的技藝方法和藝術形式,同時版畫家通過自主的創作方式為革命美術做出了自己的貢獻和努力。
二、木刻版畫的構圖美
構圖是木刻版畫的重要元素之一,它決定了作品的布局和空間關系。簡單來說,構圖就是把恰當的繪畫形式符號以一種視覺形式裝入一個框架,從而產生一種最基本的形式效果。最為簡單并容易理解的構圖方法,就像小朋友最初學繪畫時在紙上隨意涂鴉的方法,也如繪畫起源時洞窟繪畫作品里繪制動物的方法,沒有任何起初的框架,根據個人的習慣或觀察方式進行基本呈現,直到記錄過程的結束,作品也就算是完成了。然而,最簡單也是最嚴謹的構圖方法在生活中時常會被運用,例如將畫面從中間分開,這種左右對稱的方式展現出一種構圖的均衡感。這種方法被用于廟宇、宮殿等具有莊嚴感的建筑設計,以及一切有神圣感的藝術作品設計,是“崇高美”的典范。
構圖除了討論對稱的方式,還應追尋整體的視覺效果的變化。視覺效果控制著整個畫面各種形式的變化和節奏,控制著整個畫面的形式效果和作品的美學意義。構圖其實就是圖形之間的對比和幾何形的分割,圖形的分割在構圖中離不開黑白的對比,黑白同時象征著色彩的兩極,黑白圖形的分割在木刻版畫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例如日本著名版畫家齋藤清的作品(圖1),此幅作品整體描繪的是一幅冬天的雪景,畫面中以黑白兩種色彩為主,黑色圖形與白色圖形大致以1∶2的構圖比例來劃分畫面,充分展現出黑白對比的強烈視覺效果,生動地描繪了冬季大雪紛飛之后街道的雪景。畫面采用了一點透視的方式,通過房屋的大小、路燈的高低以及建筑的白和樹林的黑進行對比,牽引著觀賞者的視線向畫面的右后方移動,打造出具有強烈縱深感的視覺效果,給觀賞者留下一種雪夜之下的孤寂感。因此,一幅作品的構圖法則在視覺藝術效果的表達方式上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木刻版畫作品的構圖法則除了具有得天獨厚的黑白對比的視覺語言之外,還具有一定的節律特性。作品中各部分圖形的大小、高低、方圓、正負等可通過組合和交替形成對立關系,或形成連續起伏、漲落的動勢,這便構成了畫面中的節律。構圖中要素的體現多數基于整體主調節律的派生,節律既是構圖法則的核心部分,又是視覺藝術的基本法則。不同的節律能夠引起觀賞者不同的情感,畫家根據一些客觀因素由外向內對觀賞者進行影響,同時又通過各自的主觀意象由內向外進行藝術情感的表達,從而體現藝術作品中構圖的形式美。
三、木刻版畫的線條美
線條是木刻版畫的基本元素之一,也是表現形式美的重要手段。線在視覺中是客觀存在的,并非一種“假設”。兩個相鄰色面(黑白或色彩)在視覺中成像時,由于人的視覺具有較強的識別能力,所以可以對兩個相鄰的幾何形體的邊緣進行解讀,進而在視覺上生成一深一淺或一冷一暖的相鄰的兩條窄線,產生的視覺效果可以提高輪廓的清晰度,形成“輪廓”感。因此,線既是視覺規律中最重要的規律之一,又是繪畫基本的形式要素之一。從繪畫的開端到兒童繪畫可以看出,人類在非常早的時期就對“線之美”有了最初的理解。到了現代,在畢加索、凡·高、馬蒂斯、米羅、波洛克等現代大師那里,線能有力地表現結構性和明暗造型。謝赫在“六法論”中就提出了“骨法用筆”這一概念,強調了線在繪畫中的運用,所以線無論是在中國畫中還是西方造型藝術中都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木刻版畫中對線的認識不只是停留在單根線條的表現,其是對線條形式美的一種研究。木刻版畫通常會用排線來表現明暗,以復線組合的變化來體現不同的“調性”,通過線條組合來提升畫面的視覺效果。如楊訥維的版畫作品《待漁歸》就采取了陰刻手法,通過線的穿插和疏密的對比,塑造出具有濃郁南國風情和民族特色的人物形象。畫面中運用了“S”形的構圖,將觀賞者的視線從畫面前端的人物引向畫面右后端的船只,使畫面呈現出一種強有力的動勢感。畫面中人物外輪廓的“S”形線和船只的“C”形線把女性的柔和美和船只的特征生動地表現了出來,同時以較寬的交叉線條將竹簍的質感完美地展現了出來。這種線條之間的對比強化了畫面技法的表現,用線條的形式美詮釋出作品背后的哲理。
四、木刻版畫的色彩美
客觀世界產生的視覺表象基本是由色彩和亮度產生的,色彩是木刻版畫的重要元素之一,它賦予作品鮮明的個性和情感。木刻版畫以黑白木刻和套色木刻為主,簡單的黑白色彩傳達出中國最具哲理的藝術思想和文化內涵,同時黑白色彩具有直白、簡約和質樸的特點,可以將觀賞者的視覺語言集中到版畫作品的意境和整體的形式效果上。黑白色彩的語言方式將繪畫的本質以最為直接的方式展示出來,有利于激發觀賞者的審美意識和想象能力。黑白木刻版畫中黑與白的疏密對比,使作品具有強烈的視覺沖擊力,深深地感染著觀賞者。
多元化的色彩也經常被運用在木刻版畫中,不同的色彩具有不同的明度、純度和色調,能夠使作品呈現出不同的風貌。豐富的色彩表現在套色木刻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在傳統木刻版畫中,不同的色彩代表著不同的傳統文化內涵,不僅可以作為畫面的組成元素,還可以充分表達創作者對客觀存在的特殊情感。例如袁慶祿的套色木刻作品《雪山前放牧的女孩》(圖2),它的版畫語言是樸素的,風格是唯美的,形式效果是非常強烈的。此幅作品運用寫實的方式描繪出了雪山前放牧女孩休息時生動的狀態,整體黑白灰的色調形成強烈的對比,增強了畫面的空間感,將遠處的雪山映襯得較為明顯,生動地展現了雪山下草原的場景。人物身上灰白色的衣服、藍灰色的頭巾、黃灰色的棉襖,地面的色彩和羊群的色彩以及遠處背景的藍紫灰色和重顏色的草地形成了鮮明的色彩對比,不僅增強了畫面的空間透視效果,還體現出放牧時那種孤寂的歲月感和樸素感。同時,小女孩腰間的紅灰色的帶子處在一個視覺點,更加有效地提升了整體的色彩視覺效果,將木刻版畫刀痕的造型和強有力的色彩對比進行了結合,更好地展示了木刻版畫的色彩的形式美。
五、木刻版畫的肌理美
肌理是木刻版畫的獨特魅力之一,它通過雕刻和印刷技術表現出一種特有的質感和紋理。木刻版畫作品中的肌理具有自然、粗獷、細膩等不同風格,給人以豐富的視覺體驗。木刻版畫肌理的獨特語言以“刀味”“木味”“印味”來表現。木刻版畫的“刀味”是版畫作品完成后畫面本身表面所留下的痕跡。想要用刀刻留下的痕跡來表現“刀味”,就必須熟悉不同木刻刀的刻制效果,根據畫面需要在用刀的選擇上有所側重。由于用刀力度的不同,所刻出來的畫面效果有著非常大的區別,特別注意刻制過程中必須掌握用“刀痕”去造型。在用刀造型的過程中,需要用“刀味”去引發造型的創造感,體會木刻版畫所產生的美感。不同的刀刻方式具有不一樣的藝術效果,畫面的色調把控和肌理效果的結合,完美地呈現出時間留下的印記和刀刻技藝的融合。“刀味”在作品中留下的動勢感和藝術觀是木刻版畫重要的元素符號,同時也是創作者對客觀存在的內在的視覺感受和情感表達。
在木刻版畫中,“木味”常常是和“刀味”并生的。但不同的“木味”具有不同的視覺效果,質地不同的木質材料所印制出來的顆粒感也不一樣,呈現出來的畫面效果也不一樣。不同的“木味”帶給觀賞者的視覺和心理感受都是不同的,在印制作品之前需要考慮到怎樣有效地利用“木味”來展現畫面產生的肌理效果。同時“木味”也是借“印味”來呈現的,“印味”決定著作品最終效果的呈現。一幅作品的好壞與最后印制的過程是否能夠控制整個制作的環節密切相關。只有將“刀味”“木味”“印味”相結合,熟悉整個木刻版畫的技法程序以及創作過程中的變化,才可以完美地呈現木刻版畫的肌理感和獨特的藝術語言。
因此,傳統木刻版畫作品中的形式美體現在多個方面,只有熟練掌握版畫制作技藝和方式,才能更好地將客觀存在的事物以一種藝術的形式展現出來,創作出具有強烈視覺沖擊力的藝術作品,從而引發觀賞者的想象和思考。作品整體的構圖、線條、色彩和肌理等方面元素的融合、創新,共同形成了木刻版畫最具有獨特魅力的藝術表現形式,產生了獨有的藝術風貌和形式美感。
六、結語
通過對木刻版畫獨特元素的深入分析和研究,總結其制作過程中相應的藝術表現手法,融入個人的藝術特性和特有的藝術語言,將傳統的文化內涵和哲理思維相結合,可以更好地展現木刻版畫最本質的美學特征和表現形式。同時為創作者的藝術創作提供了新的方向,使其更好地在藝術作品中展現木刻版畫的形式美。
參考文獻:
[1]蘇新平.版畫技法(上):傳統版畫、木版畫、銅版畫技法[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
[2]趙經寰.視覺形式美學[M].成都:四川美術出版社,2012.
[3]齊鳳閣.中國現代版畫史[M].廣州:嶺南美術出版社,2010.
[4]孫黎.版畫[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5]瞿作純.新時期中國黑白木刻版畫形式語言探究[J].美與時代(中),2021(3):106-107.
[6]李雷.木刻版畫中的黑白構成與形式語言創作[J].大觀,2023(1):147-149.
[7]孔國慶.空間與構成:木刻版畫的語言形態與審美表達[J].美術,2023(8):153-155.
[8]王珂瓊.淺析黑白木刻版畫在藝術創作中的美學意蘊[J].明日風尚,2021(4):81-82.
作者單位:
南通師范高等專科學校美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