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艷茹

摘 要:中國巖畫作為中國藝術的一個分支,在中國藝術乃至世界藝術中都有著重要的地位和意義,是原始人類留給后人寶貴的歷史資料。北方是多民族聚居的地帶,有多個民族文化,因此巖畫題材也非常多。北方巖畫造型精致、富有內涵,時代較為久遠,有著重要的歷史價值。從北方巖畫中提煉出馬的形象,進行整體分析和概括,按照地區的分類探討北方巖畫中馬形象的藝術審美、馬在北方的重要價值以及原始人類對馬形象的高度概括和藝術創造。
關鍵詞:北方巖畫;馬形象;藝術審美
巖畫是人類以審美形式把握世界的精神產品,是最早的人類藝術品。人們在巖石上刻畫和涂繪自身的生活以及對美好事物的期待,內容涉及史前人類經濟、文化、社會狀況等。我國學者從未停止過對巖畫的探索,因為巖畫中深藏著大量的信息,值得人們研究。
北方是我國游牧民族聚居的地區,人們在北方巖畫中發現的大量狩獵、放牧、歌舞等題材的圖案,可以反映出當時的社會環境、社會狀況。原始時代的藝術有著自己獨特的藝術風格。北方巖畫大多是在山區里,還有的在懸崖峭壁上,現在人們在欣賞原始人類留下的巖畫藝術時,仍然會因為其形式的多樣性以及別具一格的藝術審美感到驚訝。
我國北方巖畫藝術資源非常豐富。其分布范圍非常廣,東起黑龍江,西至內蒙古巴丹吉林沙漠,包括黑龍江、遼寧、山西以及內蒙古等地。北方巖畫呈現遍地開花的狀態,分布在山地、草原、森林等,整體來講,北方巖畫的分布呈從東至西越來越多的趨勢。
東起興安嶺南端,西至巴丹吉林沙漠一帶,是我國北方巖畫最密集的地區,其時代之早、題材之多、藝術形象之精美,均居全國之首,在亞洲乃至世界占有重要的地位。我國幾個大型巖畫寶庫,大多分布于這個地帶,比如國內外知名的烏蘭察布巖畫、陰山巖畫、賀蘭山巖畫、巴丹吉林巖畫等。若把這個地區的巖畫點銜接起來,就形成了一道綿延千里的露天畫廊,可以說是我國甚至是北亞草原古代部落造型藝術和文化的天然博物館。
茫茫的錫林郭勒草原,是水豐草茂的原野,是數千年來狩獵人和游牧人的活動范圍。在如今的草原曠野中,一個個以細石器為主要文化特征的狩獵人活動遺跡和一座座以石壘為標志的游牧人長眠的墓地,都在敘述著繁榮昌盛的過去。然而,最能展現古代狩獵人和游牧人經濟生活和心理活動的,是散落在草原、丘陵、山地上的珍貴巖畫,其以優美的圖畫形式,圖解著人們富有聲色的歷史。
大約在公元前4000年,人類就馴服了馬。馬同其他動物比起來,具有腿快、力強的特點。馬的使用是人類進步的重要標志之一。人類用馬來馱載貨物,馱不完就拴在馬的后面拉著走,馬拉東西剛開始用的是爬犁那樣的載具。
一、錫林郭勒草原
馬形象是錫林郭勒草原巖畫最為常見的題材之一。在260幅巖畫之中,竟有145幅出現有馬,包括馬群、騎馬、牧馬、車馬、套馬、馱貨馬、馬拉車等形象,可見馬在當時社會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大約從新石器時代開始,我國北方草原民族的先民就已獵馬為食,到了青銅時代,馬在游牧活動中就已占有重要地位。
二、烏蘭察布巖畫
烏蘭察布巖畫與其他地區巖畫相比,雖然題材、風格以及作畫方式都有比較相似的地方,但仍有其鮮明的個性。這里的巖畫大多以簡略化、概括化的方式進行繪制,反映了草原游牧人的社會生活方式。畫面中哺乳動物非常多,羊居首位,馬其次。這反映出巖畫的藝術題材取決于當地動物以及當時狩獵的情況,因為動物是當時原始人類賴以生存的物質條件,而巖畫作為反映現實的一種手段或媒介,成為當時人類所能借用的物質載體。
烏蘭察布巖畫中出現了用韁繩牽引的馬具,還出現了牧民用馬拉車的情景,這些都對畜牧業的發展起著重要的作用。其中還體現了牧民對馬形象的修飾,如唐、宋兩代的詩詞中多次提到過的三花馬,還有漢代就已經出現的多花馬等。馬蹄印在烏蘭察布巖畫中也出現過多次,可見當時人們對馬蹄印的喜愛程度,以及動物在當時人們生活中的重要性。
在北方巖畫中,烏蘭察布巖畫最集中地體現了狩獵業如何轉變為畜牧業,初期畜牧社會的生活情景,以及由狩獵業轉變為畜牧業的意義。烏蘭察布巖畫中的馬以敲鑿、磨研法繪制而成,有的敲鑿后磨研,有的僅敲鑿,多以寫實的浮雕方式,通體磨研,這種制法非常精細,圖像造型生動優美、氣韻流暢。
烏蘭察布巖畫的藝術風格是獨特的,畫面展現了由給人以寫實的感受和美的享受、注重比例和形態真實的藝術風格,到對動物進行夸張變形、極度省略的抽象藝術風格的轉變,反映了人類思維方式和對審美的需求的變化,同時隨著審美觀念漸漸出現在人類的頭腦中,其對美的要求逐漸提升。
三、陰山巖畫
陰山山脈是我國北方的名山,位于內蒙古的中南部,它既是歷代馬之地,又是古代北方游牧民族與中原經濟交往之地。長期以來,北方游牧民族在這里放牧和狩獵,其是我國農耕文化和游牧文化的交匯地帶。
陰山巖畫中的動物大多都出現在青銅時代。如一幅巖畫中展現了一對正在打斗的馬(圖1),在馬的上方,有兩個馬蹄印。在陰山各個部分的巖畫中可以發現大量造型相似的哺乳動物足印,由此可見,畜牧和狩獵并行的社會生產模式在當時已經出現。巖畫中的足印體現了當時人們對生產力的渴望,是對當時生活的真實反映。
四、阿拉善巖畫
馬的刻制方法有陰刻和陽刻兩種。阿拉善巖畫(圖2)以動物為主體,體現出當地生物種類的多樣性和生態環境對當時進行游牧活動的適宜性,也反映著早期游牧活動對野生動物資源的高度依賴性。
五、桌子山巖畫
桌子山位于內蒙古自治區烏海市境內東部,桌子山的動物巖畫較少,但其巖畫分布較廣。桌子山巖畫(圖3)中有古代人們的狩獵場面,反映出原始人類對動物的喜愛之情。由于當時人們的思維水平有限,可能會將主觀與客觀混合,形成自己獨特的邏輯思維方式,認為自己繪制出來的動物形象就是看到的實體形象,因此從桌子山巖畫中可以看出當時人們的思維邏輯與思想水平。有的巖畫中幾乎沒有動物圖形,可能與祭祀等活動有關。桌子山巖畫是遠古時代生活在桌子山一帶的先民智慧的結晶,生動地展現了他們的思維和情感,是其生活和勞動的真實寫照。這一藝術珍品,是古代游牧人在漫長的歷史歲月里用智慧和雙手澆灌出來的藝術之花,是古代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
綜上所述,馬的形象在北方巖畫中有著的重要位置,這與北方游牧民族有著重要的關系。北方巖畫反映著人們對動物的喜愛,這些動物與原始人類關系緊密,因此人們將馬的形象刻畫在石壁上,以表示對動物的喜愛以及渴望更多的動物出現在生活中,帶來更多的勞動力。很多地方將動物視為一種圖騰,并期望自己能獲得動物所具有的精神品質,還有些地方將動物視為自己的祖先,并期望得到其保護。其中桌子山的原始人類就將馬視為圖騰,并用這一圖騰來維系氏族的生存和發展,他們還將馬圖騰刻畫在石崖之上,用來開展祭祀等活動。
將動物等刻畫在巖石上本身就具有一定的審美意義,同時巖石上各種各樣的圖案形成了別具一格的藝術形式。天然的石頭上記載了原始人類生活的樣貌,反映著當時原始人類的智力水平與邏輯思維,是當今人類重要的歷史史冊。巖畫中記載著人類的文明與發展、智慧的象征與審美,研究巖畫中的形象既是對當時人類的研究又是對當今人類的研究,巖畫中的形象是當時人類生活的真實寫照和真實反映,因此用現代的審美探索當時的審美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和美學價值。
古代人類用時間和經驗將生活中的事物逐一概括,以表達自己的內心情感和想法,他們用雙手創造藝術,用意識改造物質,使無形變成有形,將其真實生活物化在真實媒介上,創造出一種永恒的美。
每一個形象都展現了原始人類的想法與愿望,也生動反映出原始人類的想象力和表現力,以及對事物整體的概括性和把握。在硬度極高的石頭上刻畫,其難度是可想而知的,但原始人類依然能夠在巖畫中展現出線條的變化以及較高的流暢程度,體現出當時人們對藝術的不懈追求和情感的大量投入。
巖畫中的表現手法各不相同,有陰刻和陽刻,有磨刻和劃刻,有寫實有抽象,但都能生動展現出動物的每一種形態和神態。人們將美與真刻畫在石頭上來表達自己豐富的情感,巖畫有疏與密的結合,有前與后的關系,都體現出空間感與立體感。
從巖畫中可以看出原始人類的思想,就如同小孩般純真,也能看出他們在勞動中逐漸意識到對美的展現,在日常生活中逐漸有了對美的認識,其審美意識在不斷進步。
六、結語
北方巖畫分布非常廣泛,從西到東,在阿拉善盟、巴彥淖爾市、包頭市、赤峰市、呼倫貝爾市分布著數以萬計的巖畫。北方巖畫題材豐富,異彩紛呈,既有巖刻類巖畫,又有巖繪類巖畫;既有動物巖畫、狩獵巖畫、放牧巖畫,又有祭祀巖畫、圖騰巖畫,反映了我國古代北方游牧民族的社會生產生活狀況,展現了我國巖畫的豐富內涵和藝術魅力。
在動物巖畫中,牛、羊、馬的形象出現的次數較多,體現了當時畜牧業的繁榮發展,以及人們對馬的喜愛和對美好生活的期望。巖畫不僅能使人們看到原始人類對生活中事物進行高度概括物化成的具體形象,而且能使人們通過大量的信息重新認識原始社會,了解其中的歷史文化,進而把握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發展脈絡。
參考文獻:
[1]中國巖畫全集編輯委員會.中國巖畫全集:北部巖畫[M].沈陽:遼寧美術出版社,2007.
[2]蓋山林.烏蘭察布巖畫[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9.
[3]張曉凌.中國原始藝術精神[M].重慶:重慶出版社,1992.
[4]宋耀良.中國巖畫考察[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
[5]亞歐草原巖畫藝術論集[M].陳弘法,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
作者單位:
內蒙古藝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