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互聯網使用、社會互動與經濟林復合經營

2023-03-19 20:04:10陸夢婷朱哲毅寧可朱臻
林業經濟 2023年10期

陸夢婷 朱哲毅 寧可 朱臻

摘要:經濟林復合經營技術在提高林地質量、促進林農增收方面發揮著關鍵作用。由于信息供給與技術屬性不匹配,農戶對該技術的采納積極性較低。文章深入探討互聯網使用對農戶采納經濟林復合經營技術的影響及社會互動在信息傳遞中的作用機制,并在不同互聯網服務功能條件下進行差異識別。在理論分析基礎上,利用浙江、福建、江西3省732份農戶經濟林復合經營抽樣調查數據進行實證分析。研究結果顯示:(1)互聯網使用促使農戶采納經濟林復合經營技術的概率,提高了12個百分點;(2)互聯網使用促使農戶交流技術信息和資金信息的概率分別提高了11個百分點和16個百分點;(3)農戶利用互聯網中的社會服務功能和職業服務功能,分別使經濟林復合經營技術采納的概率提高了9個百分點和8個百分點。因此,通過強化互聯網在農戶采納經濟林復合經營技術中的信息傳遞功能,將村集體和林業新型經營主體作為信息傳播平臺,有助于提高農戶對該技術的認知和接受度,推動林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與已有研究相比,文章從社會互動的角度拓展了互聯網使用對農戶林業技術采納行為影響的作用機制,為促進經濟林復合經營技術普及提供了新的啟示。

關鍵詞:互聯網使用;社會互動;經濟林復合經營;傾向得分匹配

中圖分類號:F49; F326.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3-338X(2023)10-046-16

基金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青年項目“南方集體林區林下立體經營技術的擴散機制及采用行為干預研究”(編號:72003177),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青年項目“質量監督視角下親環境機械外包服務供求機制及激勵政策優化研究”(編號:72203207),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項目“‘雙碳目標下農業綠色發展體系創新與政策研究”(編號:22&ZD083)子課題“‘雙碳目標下農業綠色發展配套支持政策體系研究”,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青年項目“信息不對稱下產業鏈異質契約約束對農戶綠色安全優質生產的影響研究”(編號:21YJC790173),浙江省教育廳一般科研項目“網絡通信對農戶土壤地力提升技術采用決策的影響研究”(編號:Y202249195)。

Internet Use, Social Interaction, and Economic Forest Composite Management

LU Mengting1ZHU Zheyi1, 2NING Ke1, 2ZHU Zhen1, 2

(1 College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Zhejiang Agricultural and Forestry University, Hangzhou 311300; 2 Institute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of Zhejiang Province, Zhejiang Agricultural and Forestry University, Hangzhou 311300)

Abstract:Economic forest composite management technology plays a crucial role in improving forest land quality and promoting income growth for forest farmers. However, due to the mismatch between information supply and technological attributes, farmers have a low enthusiasm for adopting this technology. This study delved into the impact of Internet use on farmers adopting economic forest composite management technology and the mechanism of social interaction in information transmission, and identified differences under different Internet service functional conditions. On the basis of theoretical analysis, empirical analysis was conducted through using 732 sampled survey data on economic forest composite management by farmers in Zhejiang, Fujian, and Jiangxi provinces. The research results showed that:(1)Internet use had increased the probability of farmers adopting economic forest composite management technology by 12 percentage points.(2)Internet use had increased the probability of farmers exchanging technical and financial information by 11 percentage points and 16 percentage points, respectively.(3)Farmers utilization of the social and occupational service functions in the Internet had increased the probability of adopting economic forest composite management technologies by 9 percentage points and 8 percentage points, respectively. Therefore, through strengthening the information transmission function of the Internet in farmers adoption of economic forest composite management technology, using village collectives and new forestry management entities as information dissemination platforms could help improve farmers awareness and acceptance of this technology, and promot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understory economy. Compared with existing research, this study expanded the mechanism of the impact of Internet use on farmers adoption behavior of forestry technolog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ocial interaction, and provided new insights for promoting the popularization of economic forest composite management technology.

Key Words: Internet use;social interaction;economic forest composite management;propensity score matching

1引言

在提高我國林地質量、促進林農增收方面,經濟林復合經營技術發揮著關鍵作用,因其兼具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政府對該技術給予了大力支持,但現實中該技術擴散緩慢。近年來,化肥農藥的大量施用使得林地退化嚴重,利用化肥農藥增加產值與生態環境保護的矛盾日益尖銳(呂杰等,2021)。經濟林復合經營技術是一種充分利用林地資源和林蔭優勢從事林下種植、林下養殖的立體復合生產經營技術,不僅能增強土壤肥力、修復土壤結構、減少化學品的投入(陳磊等,2019),而且能促進農民增收(寧可等,2023)。我國政府高度重視經濟林復合經營技術的推廣,2012年,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加快林下經濟發展的意見》,在國家層面明確了發展林下經濟的重要戰略價值①。2020年7月,農業農村部印發《全國鄉村產業發展規劃(2020-2025年)》,提出林下經濟是鄉村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促進鄉村振興的核心產業②。2023年,《“十四五”林業草原保護發展規劃綱要》中明確指出,優化林下經濟發展布局,建設一批國家林下經濟示范基地③。但現實中,農戶采納經濟林復合經營技術的積極性仍然較低(支玲等,2019)。《第三次全國國土調查主要數據公報》顯示,我國林地面積約為2.84億公頃(42.62億畝)④,而經濟林復合經營和利用林地面積為0.40億公頃(6億畝)⑤,占總林地面積的14.08%。探尋制約農戶經濟林復合經營技術采納的因素,對提高農戶收入、推動林業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農戶對經濟林復合經營技術采納率低可能是因為農村經濟林復合經營技術信息供給與農戶的信息需求存在不匹配。由于經濟林復合經營技術在應用時較為復雜,品種組合模式多樣(馬明芹等,2017),農戶在實施時需要大量的信息支持,而農村地區普遍存在信息供給不足的問題。近年來農村地區互聯網的快速發展為這一問題提供了解決途徑:一方面,互聯網承載了大量信息并具有信息傳播功能,能夠直接為農戶提供經營經濟林復合經營技術的相關信息,農戶可以通過互聯網拓寬信息獲取渠道,便捷地獲取各類農業技術信息(Zheng et al., 2022),從而對技術采納行為產生影響(彭新慧等,2023);另一方面,互聯網能夠增加并強化農戶間的社會互動,間接為農戶提供經營所需信息。社會互動是農戶獲取信息的重要渠道,依靠互聯網,農戶能夠突破地理位置限制、拓寬社交范圍,促進線上和線下的信息交流與共享(張景娜等,2020)。因此,從理論上講,互聯網為農戶提供了獲取經濟林復合經營技術的途徑,并通過社會互動促進了技術信息的共享與傳遞。這有助于農戶更全面地掌握技術信息,提高對經濟林復合經營技術的認知水平,從而增加技術采納的可能性。

基于此,本文以經濟林復合經營技術中的林下種植為例,在理論分析互聯網使用對農戶經濟林復合經營技術采納行為的影響以及社會互動作為信息傳遞作用機制的基礎上,運用2021年浙江、福建、江西3省732份農戶經濟林復合經營調研數據,使用傾向得分匹配法(Propensity Score Matching, PSM)進行實證檢驗。

相較于已有研究,本文的邊際貢獻主要在于:在理論與實證層面檢驗了互聯網使用對農戶經濟林復合經營技術采納行為的影響,以及不同互聯網服務功能對農戶技術采納行為的影響差異,并重點關注了社會互動在互聯網信息傳遞中的作用機制。通過將互聯網使用、社會互動、經濟林復合經營技術放入同一分析框架,能夠更全面地了解和評估經濟林復合經營技術,為促進經濟林復合經營技術推廣提供理論參考和實踐依據,為相關政策制定提供建議。

2文獻回顧與述評

本文主要從農戶農業技術采納的影響因素、互聯網對農戶農業生產技術采納的影響兩方面進行文獻綜述。

農戶農業技術采納方面。目前,關于農戶農業技術采納的影響因素主要集中于農戶稟賦特征、對技術的認知情況、政府政策支持、制度風險保障等方面。首先,政策補貼是農戶選擇一項新技術的直接動因(Bianco, 2016),通過推行政策激勵、項目傾斜、政府購買等措施,能夠對農戶采納新技術起到明顯的帶動作用(陳宏偉等,2022);其次,農戶對技術的認知和評價是影響其技術采納決策的關鍵(唐林等,2020),農戶的技術認知廣度和深度得到強化后能夠提高其新技術的采納率(趙佩佩等,2022),與此同時,農業保險能夠對沖新技術采納的風險從而提高農戶的技術采納率(齊甜等,2023),也有學者指出農業保險能夠幫助農戶規避跨期技術的風險,對技術采納與否和采納強度有著顯著的正向影響,且對高強度大面積的經營農戶效果更為顯著(王衛衛等,2022);最后,農戶技術采納行為也會受到個人稟賦和家庭稟賦特征的影響。戶主為男性、年齡越小、受教育年限越長,越能接受新鮮事物,因此,采納新技術的意愿越高。同時,家庭收入水平越高、農業收入占比越大、勞動力人數越多、耕地規模越大,采納新技術的可能性越大(李衛等,2017;徐志剛等,2018)。

互聯網對農戶農業生產技術采納方面。隨著互聯網在農村的迅速普及,互聯網已成為影響農戶采納一項新技術的重要因素(駱家昕等,2023):一方面,互聯網作為新型的信息傳播載體,主要通過拓寬農戶的信息獲取渠道(閆貝貝等,2020)、降低信息獲取成本(汪鯨等,2023)以及轉變農戶的風險厭惡態度(張世虎等,2020)對農戶技術采納行為產生顯著的正向影響;另一方面,互聯網作為人與人之間溝通交流的社交媒介,既能幫助農戶發展強關系,又能建立弱關系(張景娜等,2020),以此促進農戶的社會資本積累(王曉全等,2023)和增加社會互動(李文歡等,2021),從而對技術采納產生影響。與此同時,互聯網對農戶技術采納行為存在異質性,互聯網對受教育程度低、培訓參與程度低、收入水平較高以及新生代農戶技術采納的促進作用更強(Zheng et al., 2022;陳山山等,2022)。

綜上所述,已有研究對農戶技術采納的問題開展了廣泛討論,為本文奠定了良好的基礎,但仍存在進一步探索的空間。一是現有研究大多關注影響農戶農業技術采納的因素,少有關注經濟林復合經營這類技術復雜、形式多樣的林業技術。二是現有研究雖已證實互聯網能夠促進農戶技術采納,但未從社會互動的角度討論信息傳遞的機制。

3理論分析框架與研究方法

本文基于信息效應理論建立互聯網與農戶經濟林復合經營技術采納行為的理論框架,分析互聯網對農戶經濟林復合經營技術采納行為的影響、互聯網對社會互動的影響以及互聯網不同服務功能對農戶經濟林復合經營技術采納行為的影響差異,以期為林草部門采取有效的措施推動經濟林復合經營技術的廣泛應用和提升我國經濟林林地質量提供科學決策依據。

3.1理論分析框架

信息效應理論被廣泛應用于研究信息獲取對決策者行為的影響(Demertzis et al., 2018)。在市場交易過程中,信息掌握不足導致承擔更高昂的交易成本,大大降低了獲得信息的效用(Liberti et al., 2019),從而影響創新發展能力的提升(Gorodnichenko et al., 2013),信息獲取能力較弱及低收入群體更是處于劣勢地位。信息效應因互聯網技術的存在表現得更為明顯,互聯網信息技術的出現使得信息搜尋成本得到降低,信息吸納的廣度與深度得以提升(Krueger, 1993),有效解決了信息不對稱問題以及由此產生的逆向選擇與道德風險問題。

互聯網使用通過提供信息搜尋渠道(邱海蘭等,2023)促進農戶采納經濟林復合經營技術。一方面,農戶能夠從互聯網中搜尋到經濟林復合經營技術的相關種植信息(Aker, 2011),提高對技術的認知程度。相比于其他獲取技術信息的方式,互聯網能夠以較低的成本和更快的速度給農戶提供不同經營模式所需的信息。經濟林復合經營技術與其他傳統農業技術相比更加復雜(Mercer, 2004),依靠農戶自身固有種植經驗,難以滿足經營需求。例如,林藥模式要求農戶充分了解所選植物的特性和培養模式,明確氣溫、濕度和土壤等外部條件的影響;林菌模式要求農戶充分掌握林下的空氣濕度、氧氣含量、光照度以及溫差等適宜菌類生長的環境(陳波等,2013)。另一方面,互聯網能夠為農戶獲取銷售信息提供更廣泛的選擇(駱家昕等,2023)。經濟林復合經營大多應用于山區,地理位置和交通條件限制了農戶的銷售渠道。而互聯網能夠發揮其口碑營銷功能,幫助農戶從微信、抖音、快手等平臺獲得更多客源,實現林產品的優質優價,提升經濟效益,從而增加技術采納行為。基于此,提出假設H1。

H1:互聯網使用可以促進農戶采納經濟林復合經營技術。

互聯網使用能夠增加并強化社會互動(楊佳琪等,2023),促進農戶采納經濟林復合經營技術。由于經濟林復合經營組合模式多樣,相鄰農戶經營類型和品種可能存在差異,使得農戶無法“依葫蘆畫瓢”。農村地區農戶主要依靠社會互動獲取種植信息,互聯網作為促進和維系農戶社會關系的平臺,在鞏固拓展農戶社會網絡中發揮了重要作用(黃榮貴等,2013)。互聯網提供的外部信息傳遞會刺激信息共享,即互聯網使用可以增加同伴之間的線下交流行為(Fernando, 2021),這意味著農戶基于互聯網平臺進行社會互動,既能維系已有的“強關系”,還能拓展新的“弱關系”(Kraut et al., 1998;羅明忠等,2022a)。一方面,互聯網能夠提升農戶社會網絡溝通的便捷性,鞏固與鄰居、村中種植農戶的關系,拓寬交流話題,還能使農戶與農技推廣員、農技專家等建立更緊密的聯系,以此獲得更多經濟林復合經營技術的相關信息;另一方面,互聯網能夠整合農村的人際關系,使人們產生認同感和信任感,以此提升農村社會的信任水平(王偉同等,2019)。由于經濟林復合經營技術復雜多樣,農戶在決定采納該技術初期,會傾向于實地考察并模仿自己信任的農戶,即互聯網能夠提升農戶間的信任水平,從而模仿信任對象的行為(Xu et al., 2022)。基于此,提出假設H2。

H2:互聯網使用可以增加農戶的線下社會互動,促進農戶采納經濟林復合經營技術。

互聯網不同服務功能對農戶經濟林復合經營技術采納的影響存在差異。Kaynar等(2008)認為互聯網功能可以從社會服務功能、職業服務功能和休閑服務功能①三個內容進行區分。首先,社會服務功能通過拓寬信息獲取渠道、減少信息收集成本,增強農戶在市場中的競爭性。農戶在應用經濟林復合經營技術時,通過微信、QQ等軟件與其他農戶或者農技專家進行溝通交流獲取相關信息,能夠提升其對經濟林復合經營技術的認知,從而增加采納該技術的概率。其次,職業服務功能為農戶了解經濟林復合經營技術的市場信息和消費者偏好提供了可能。經濟林復合經營組合模式多樣,農戶難以掌握全部林產品的銷售價格以及消費者偏好,利用互聯網,農戶能夠打破地域和時間的限制。職業服務功能中的在線購物、在線銷售等能夠幫助農戶取得第一手經濟林復合經營技術的資訊,從而提高采納該技術的概率。但休閑服務功能對于農戶采納新技術的作用有限,原因在于娛樂功能少有涉及農業相關知識,只供農戶娛樂消遣。基于此,提出假設H3。

H3:互聯網中的社會服務功能和職業服務功能可以促進農戶采納經濟林復合經營技術。

3.2計量經濟模型構建與變量選擇

根據理論分析框架,本文使用傾向得分匹配模型檢驗互聯網使用對農戶經濟林復合經營技術采納的影響、互聯網對社會互動的影響以及互聯網不同服務功能對農戶經濟林復合經營技術采納行為的影響差異。

3.2.1計量模型構建

在測度農戶是否使用互聯網對經濟林復合經營技術采納行為的影響時,由于農戶是否使用互聯網是綜合多方面因素做出的決定,因此存在樣本“自選擇”問題。在這種情況下,可采用匹配法找到兩種狀態下特征相似的兩組人群,再比較實驗組和對照組的農戶經濟林復合經營技術采納行為,從而降低由樣本“自選擇”導致的估計偏差。如果直接使用Probit模型或者Logit模型,可能會造成誤差。因此,本文使用傾向得分匹配法研究互聯網使用對農戶經濟林復合經營技術采納的影響以及互聯網使用對農戶社會互動的影響。模型構建如式(1)所示。

式(3)中,Y1表示農戶使用互聯網,采納經濟林復合經營技術的概率;Y0表示農戶不使用互聯網,采納經濟林復合經營技術的概率。

3.2.2變量選取

根據理論分析框架,本文選取是否采納經濟林復合經營技術作為被解釋變量,互聯網使用和社會互動為核心解釋變量,農戶個體特征、家庭特征、村莊特征以及政府支持特征等作為控制變量。

(1)被解釋變量。農戶技術采納采用“是否采納經濟林復合經營技術”度量,采納賦值為1,否則賦值為0。

(2)核心解釋變量。互聯網使用,參考姜維軍等(2021)、羅明忠等(2022b)的研究,采用“您平時是否用互聯網與農戶交流”度量,回答“是”賦值為1,“否”賦值為0。由于信息獲取并非靜態,互聯網的出現只是解決了“有沒有”的問題,但就中國農村實際情況而言,對農業生產行為產生影響較大的是農戶的信息利用情況(許竹青等,2013)。因此,本文采用“您平時用互聯網的哪些功能”衡量互聯網功能,并依據Kaynar等(2008)的研究,將“找工作”“學習”歸類為社會服務功能,將“銷售”“購物”歸類為職業服務功能,將“消遣”“娛樂”歸類為休閑服務功能。對于具體功能,農戶使用任意一種即賦值為1,否則為0。社會互動,參考耿宇寧等(2017)的研究,采用“經營遇到問題時,您是否會向比您更早采用相同經營模式的農戶請教”衡量農戶的社會互動,并以“是否請教關鍵技術問題”“是否請教資金支持問題”“是否請教管理問題”分別衡量農戶間技術信息互動、資金信息互動、管理信息互動,回答“是”的賦值為1,否則賦值為0。

(3)控制變量。已有研究表明,農戶個體特征、家庭特征、村莊特征以及政府支持特征會對農戶技術采納產生顯著的影響(馬千惠等,2023)。因此,為避免其他可能影響互聯網使用對經濟林復合經營技術采納的因素對檢驗結果造成干擾,本文參考邱菀瑩等(2023)的研究,選取農戶個體特征(包括戶主年齡、性別、受教育年限、身體健康狀況、營林經驗、非農工作情況、村干部經歷)、農戶家庭特征(包括家庭收入、林地面積、林地地塊數量、林地周圍灌溉設施、是否是示范戶、是否購買保險)、村莊特征(包括是否處于郊區、村內用工價格)以及政府支持特征(包括是否提供補貼和是否提供培訓)作為控制變量。

4數據來源與描述性統計

本文在構建計量模型的基礎上,進一步介紹樣本點概況以及數據來源,并對相關變量進行描述性統計分析。

4.1樣本點概況

本文數據來源于2021年浙江、福建、江西3省7縣(區、市)732戶農戶的經濟林問卷調查,主要采用典型抽樣與隨機抽樣相結合的抽樣方法。選取以上3省作為樣本點的主要原因在于:一方面,浙江、福建、江西3省同屬于我國南方集體林區,擁有豐富的林業資源,且均為集體林權制度改革的試點省份,截至2021年,3省的森林覆蓋率分別為59.43%、66.80%、61.20%,均處于全國森林覆蓋率前列;另一方面,3省社會經濟發展水平上存在差異,其中,浙江省、福建省農村家庭人均收入高于全國水平,江西省農村家庭人均收入略低于全國水平。這使得3省農戶對林業收入依賴度、市場勞動力供給等存在差異,從而增加農戶經濟林復合經營技術采納的變異程度。進一步,本文選取3省中森林資源豐富、經濟林復合經營技術采用廣泛且社會經濟條件存在較大差異的7個縣(區、市),分別是浙江省臨安區、江山市和松陽縣,福建省泰寧縣和順昌縣,江西省高安市和樂安縣。7個縣(區、市)復合種植品種大不相同,臨安區以黃精為主,江山市以茶葉為主,松陽縣以茶葉和香榧為主,泰寧縣以油茶為主,順昌縣以竹蓀菇為主,高安市以花生為主,樂安縣以筍和七葉一枝花為主。樣本點概況如表1所示。

4.2數據來源

本文的數據收集方式為:首先,根據農村家庭人均收入,分別確定1個高、1個低、2個中收入鄉鎮作為樣本鄉鎮;其次,在這4個樣本鄉鎮中根據收入各選擇1個高收入村和1個低收入村作為樣本村;最后,在每個樣本村內隨機選擇13 ~ 14個農戶,共獲得743個樣本,在剔除不經營林地的農戶后,共獲得732個有效樣本。問卷主要涉及農戶個體情況、家庭基本情況、村莊基礎設施情況、政府政策支持情況以及經濟林生產經營情況等內容。樣本變量的描述性統計如表2所示。

4.3描述性統計

經濟林復合經營種植情況如表3所示。樣本中共有286戶采納了經濟林復合經營,而經濟林復合經營的組合多達455種。農戶主要種植品種大多為用材林、香榧、山核桃、油茶、果樹等,復合種植品種包括中藥材、菌菇、農作物等。其中,復合種植最多的是農作物,包括四季豆、油菜、玉米、黃豆、辣椒等;復合種植第二多的是中藥材,包括七葉一枝花、靈芝、草珊瑚、鐵皮石斛、黃精、沙仁等。可見,農戶經濟林復合經營模式多樣,技術標準較難統一,所需信息也更為復雜多樣,而現有的技術推廣渠道單一,難以滿足種植戶的信息需求。

互聯網使用與農戶經濟林復合經營技術采納情況如表4所示。使用互聯網的農戶相比未使用的農戶,采納經濟林復合經營技術的概率明顯增加了13.10個百分點。從互聯網不同服務功能看,社會服務功能、職業服務功能均與農戶經濟林復合經營技術采納正相關,使用互聯網社會服務功能或職業服務功能的農戶相比未使用的農戶,采納經濟林復合經營技術的概率分別明顯增加了9.81個百分點、9.48個百分點。

總體來看,互聯網使用與農戶社會互動正相關。不通過互聯網互動的農戶,其交流技術信息、資金信息、管理信息的概率分別是40.97%、9.87%和48.79%;在使用互聯網互動后,農戶間交流三種信息的概率達到63.16%、23.55%和62.88%,分別提高了22.19個百分點、13.68個百分點和14.09個百分點。

5經驗性結果

本文利用浙江、福建和江西3省7縣(區、市)732戶農戶經濟林調研數據,采用傾向得分匹配模型實證檢驗互聯網使用對農戶經濟林復合經營技術采納行為的影響,進一步考察互聯網對農戶社會互動的影響。在此基礎上,將互聯網功能進行細分,識別不同互聯網服務功能對農戶經濟林復合經營技術采納行為的差異。

5.1平衡性檢驗

本文參考李曉靜等(2020)的研究,采用最近鄰匹配中的1對5匹配以及核密度匹配中的帶寬0.10匹配方法進行匹配。匹配前后解釋變量的平衡性檢驗結果如表6所示。從表6中可以看出,Pseudo R2由匹配前的0.19下降到0.01,LR統計量由匹配前的190.79下降到9.15和6.99,均值偏差由匹配前的22.70%下降到4.50%和3.80%,中位數偏差由匹配前的17.10%下降到4.30%和3.60%。由此可見,傾向得分匹配顯著降低了處理組與對照組之間的解釋變量差異,平衡性檢驗通過。

5.2平衡性檢驗互聯網使用對農戶經濟林復合經營技術采納的影響

使用互聯網對農戶經濟林復合經營技術采納影響總體效應的估計結果如表7所示。從表7中可以看出,兩種估計結果具有一致性,平均處理效應均在5%的顯著性水平上通過檢驗。從平均值來看,不使用互聯網的農戶,其經濟林復合經營技術采納的概率為34%,而使用互聯網的農戶經濟林復合經營技術采納的概率為46%,增加了12個百分點。可見,使用互聯網對農戶經濟林復合經營技術采納具有顯著的促進作用,農戶使用互聯網能夠認識到經濟林復合經營技術帶來的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從而會提升經濟林復合經營技術采納的概率。由此,假設H1得到驗證。

5.3互聯網使用對社會互動的影響

互聯網使用對農戶社會互動影響總體效應的估計結果如表8所示。互聯網使用促使農戶交流技術信息和資金信息的概率分別顯著提高了11個百分點和16個百分點,而對增加交流管理信息的作用甚微。可能的原因是:一方面,互聯網能夠突破傳統社會互動的限制,拓寬農戶的社會網絡規模,將相關的技術信息和資金信息進行大范圍傳播;另一方面,由于經濟林復合經營模式多樣、標準各異,只有通過參觀種植示范戶的經營活動,才能更好地學習如何采納經濟林復合經營技術,使用互聯網并不能增加農戶間管理問題的交流。由此,假設H2得到驗證。

5.4互聯網不同服務功能對農戶經濟林復合經營技術采納影響的差異

本文進一步分析了互聯網不同服務功能使用對農戶經濟林復合經營技術采納的影響,估計結果如表9所示。從表9中可以看出,農戶利用互聯網中的社會服務功能和職業服務功能,分別使經濟林復合經營技術采納的概率提高了9個百分點和8個百分點,而使用休閑服務功能對其經濟林復合經營技術采納提升作用并不顯著。當農戶使用社會服務功能和職業服務功能時,作為農產品市場中的生產者和消費者,農戶得到了更多有關經濟林復合經營技術的市場信息,進而提高經濟林復合經營技術采納的概率。由此,假設H3得到驗證。

6研究結論、討論與政策啟示

本文以浙江、福建、江西3省732戶經濟林復合經營農戶為研究對象,分析互聯網使用與農戶經濟林復合經營技術采納行為之間的關系,得出研究結論并進行進一步討論,在此基礎上得出相應的政策啟示,為促進經濟林復合經營技術推廣提供參考依據。

6.1研究結論

本文使用傾向得分匹配模型實證分析了互聯網使用對農戶經濟林復合經營技術采納行為的影響、社會互動作為信息傳遞的機制,并討論了互聯網不同服務功能對農戶經濟林復合經營技術采納行為的影響差異,得出3點結論。

(1)互聯網使用能夠顯著增加農戶經濟林復合經營技術采納的概率。使用互聯網能夠使農戶采納經濟林復合經營技術的概率顯著提高12個百分點。

(2)互聯網使用與農戶社會互動有著顯著的正向關系。互聯網使用促使農戶交流技術信息和資金信息的概率分別提高11個百分點和16個百分點,即社會互動是互聯網傳播信息的重要途徑,在互聯網傳遞信息影響農戶經濟林復合經營技術采納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3)互聯網使用促使農戶交流技術信息和資金信息。在互聯網提供的社會服務功能和職業服務功能的情況下尤其顯著,分別使經濟林復合經營技術采納的概率提高了9個百分點和8個百分點。

6.2討論

本文使用傾向得分匹配模型實證檢驗了互聯網使用對農戶經濟林復合經營技術采納的影響,得出研究結論,并進行討論。

互聯網使用能夠促進農戶經濟林復合經營技術采納,這與桑賢策等(2021)、翁飛龍等(2021)、劉迪等(2022)的研究結論類似。已有研究大多討論互聯網對農戶技術采納行為的直接影響,本文在此基礎上,將互聯網功能進行細分,結果表明互聯網中的社會服務功能與職業服務功能均能提高農戶經濟林復合經營技術采納的概率。盡管互聯網使用能夠促進農戶經濟林復合經營技術采納,但互聯網發揮作用具有一定的門檻,對于年齡大、受教育程度低的農戶,無法通過自身識別互聯網中的虛假信息。如何規范信息傳遞在技術推廣中的作用,需要進一步關注。

本文對農戶經濟林復合經營技術采納相關研究具有一定貢獻,但仍存在局限性。由于農戶采納經濟林復合經營技術是一個逐漸深化的過程,但受制于數據限制,本文只能分析短期影響,今后可進一步研究農戶經濟林復合經營技術采納的長期影響。

6.3政策啟示

在我國踐行“兩山理論”的時代背景下,深入研究農戶經濟林復合經營技術采納因素以及如何進一步推廣,對于促進林業可持續發展至關重要。在前文研究結論的基礎上,本文提出2點政策啟示。

(1)強化互聯網使用在經濟林復合經營技術采納中的載體功能。首先,推動農村互聯網的更廣泛覆蓋。政府和相關機構應當加大投資,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提高農村互聯網覆蓋率,重點向偏遠地區傾斜,以實現信息的普及;其次,推動數字教育項目提高農戶數字素養,幫助農戶更好地利用互聯網獲取有關經濟林復合經營技術的信息;再次,增強互聯網社會服務功能,通過提供農業技術咨詢、市場信息和政策解讀等服務,促進農戶對經濟林復合經營技術信息的及時獲取;最后,利用互聯網的職業服務功能,創新培訓方式,采取“線上”和“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模式進行培訓,通過提供職業技能培訓,幫助農戶提高互聯網應用能力,特別是在經濟林復合經營技術方面的應用。

(2)將村集體和林業新型經營主體作為經濟林復合經營技術的信息傳播平臺,發揮社會互動對技術傳播的促進作用。重視農村社會網絡的構建和維持,充分發揮農戶社會網絡的積極作用。以村集體為平臺,定期組織相關活動,搭建農戶與農技推廣員的技術交流橋梁。邀請村中林業新型經營主體開展經濟林復合經營種植示范活動,使農戶親身感受到經濟林復合經營技術的應用效果。鼓勵農戶間進行技術經驗交流和分享,發揮社會乘數效應,提高信息輻射能力。

參考文獻

陳波,李雄光,李婭.云南省林下經濟主要發展模式探析——基于對云南省典型案例的調查研究[J].林業經濟問題, 2013, 33(06):510-518.

陳宏偉,穆月英.政策激勵、價值感知與農戶節水技術采納行為——基于冀魯豫1188個糧食種植戶的實證[J].資源科學, 2022, 44(06):1196-1211.

陳磊,熊康寧,湯小朋.林草間作系統研究概況[J].世界林業研究, 2019, 32(06):25-30.

陳山山,王芳,柯佑鵬,等.互聯網信息獲取何以影響果農測土配方施肥意愿——來自海南香蕉主產區的證據[J].林業經濟, 2022, 44(10):44-59.

耿宇寧,鄭少鋒,陸遷.經濟激勵、社會網絡對農戶綠色防控技術采納行為的影響——來自陜西獼猴桃主產區的證據[J].華中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7(06):59-69, 150.

黃榮貴,駱天玨,桂勇.互聯網對社會資本的影響:一項基于上網活動的實證研究[J].江海學刊, 2013(01):227-233.

姜維軍,顏廷武,張俊飚.互聯網使用能否促進農戶主動采納秸稈還田技術——基于內生轉換Probit模型的實證分析[J].農業技術經濟, 2021, 311(03):50-62.

李衛,薛彩霞,姚順波,等.農戶保護性耕作技術采用行為及其影響因素:基于黃土高原476戶農戶的分析[J].中國農村經濟, 2017(01):44-57, 94-95.

李文歡,王桂霞.互聯網使用有助于農戶參與黑土地質量保護嗎? [J].干旱區資源與環境, 2021, 35(07):27-34.

李曉靜,陳哲,劉斐,等.參與電商會促進獼猴桃種植戶綠色生產技術采納嗎?——基于傾向得分匹配的反事實估計[J].中國農村經濟, 2020(03):118-135.

劉迪,羅小鋒.短視頻APP對農戶綠色防控技術采納的影響[J].資源科學, 2022, 44(09):1879-1890.

羅明忠,劉子玉.數字技術采納、社會網絡拓展與農戶共同富裕[J].南方經濟, 2022a(03):1-16.

羅明忠,劉子玉.互聯網使用、階層認同與農村居民幸福感[J].中國農村經濟, 2022b(08):114-131.

駱家昕,孫煒琳.互聯網使用對農戶采納綠色農業技術的影響研究——基于河北省436個設施蔬菜種植戶的調研數據[J].中國農業資源與區劃, 2023, 44(08):97-105.

呂杰,劉浩,薛瑩,等.風險規避、社會網絡與農戶化肥過量施用行為——來自東北三省玉米種植農戶的調研數據[J].農業技術經濟, 2021(07):4-17.

馬明芹,鄭德勝.重點國有林區林下經濟發展問題研究——以伊春為例[J].林業經濟問題, 2017, 37(03):1-9, 97.

馬千惠,鄭少鋒.信息獲取渠道對農戶綠色防控技術采納行為的影響[J].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23, 23(03):109-119.

寧可,曹琳琳,朱哲毅,等.復合經營技術、勞動供給與農戶增收[J].中國農業大學學報, 2023, 28(09):275-290.

彭新慧,閆小歡.社會互動、信息能力與農戶化肥減量增效技術采納——基于互聯網信息技術普及的視角[J/OL].中國農業資源與區劃:1-12[2023-10-10]. http://kns. cnki. net/kcms/detail/11. 3513. S. 20230922. 1440. 010. html.

齊甜,暢倩,姚柳楊,等.農業保險促進保護性耕作了嗎?——以三大糧食主產區為例[J].干旱區資源與環境, 2023, 37(07):75-83.

邱海蘭,唐文藝,黃玥,等.數字技術使用降低了農戶返貧風險嗎?——基于社會資本的中介作用[J].林業經濟, 2023, 45(08): 57-71.

邱菀瑩,周宏.社會資本、技術認知與農戶綠色防控技術采納行為[J].科技管理研究, 2023, 43(09):215-222.

桑賢策,羅小鋒.新媒體使用對農戶生物農藥采納行為的影響研究[J].華中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21(06):90-100, 190.

唐林,羅小鋒,張俊飚.環境規制如何影響農戶村域環境治理參與意愿[J].華中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20, 34(02): 64-74.

汪鯨,羅楚亮.社會網絡有助于降低過度教育概率嗎?——基于中國家庭追蹤調查(CFPS)的數據分析[J].財經研究, 2023, 49(10):139-153.

王偉同,周佳音.互聯網與社會信任:微觀證據與影響機制[J].財貿經濟, 2019, 40(10):111-125.

王衛衛,張應良.風險偏好、技能水平與跨期農業技術采納——以柑橘高接換種為例[J].西南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22, 44(05):125-136.

王曉全,郭蘇媚,殷崔紅.互聯網參與農村相對貧困治理的路徑研究[J].農業技術經濟, 2023(07):35-51.

翁飛龍,張強強,霍學喜.互聯網使用對專業蘋果種植戶農地轉入的影響研究——基于信息搜尋、社會資本和信貸獲得中介效應視角[J].中國土地科學, 2021, 35(04):63-71.

徐志剛,張駿逸,呂開宇.經營規模、地權期限與跨期農業技術采用——以秸稈直接還田為例[J].中國農村經濟, 2018(03):61-74.

許竹青,鄭風田,陳潔.“數字鴻溝”還是“信息紅利”?信息的有效供給與農民的銷售價格——一個微觀角度的實證研究[J].經濟學(季刊), 2013, 12(04):1513-1536.

閆貝貝,張強強,劉天軍.手機使用能促進農戶采用IPM技術嗎[J].農業技術經濟, 2020(05):45-59.

楊佳琪,張家才,余典范.互聯網使用、農業生產效率與鄉村振興的內涵式發展[J].華中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23(05):53-65.

張景娜,張雪凱.互聯網使用對農地轉出決策的影響及機制研究——來自CFPS的微觀證據[J].中國農村經濟, 2020(03):57-77.

張世虎,顧海英.互聯網信息技術的應用如何緩解鄉村居民風險厭惡態度?——基于中國家庭追蹤調查(CFPS)微觀數據的分析[J].中國農村經濟, 2020(10):33-51.

趙佩佩,張強強,鐘逸偉,等.社會網絡嵌入對農戶綠色防控技術采用的影響——基于技術認知的中介效應[J].資源科學, 2022, 44(09):1865-1878.

支玲,高晶,支明,等.林下經濟發展政府行動與天保區農戶響應[J].林業經濟, 2019, 41(03):108-118.

Aker J C. Dial "A" for agriculture: A review of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for agricultural extension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J]. Agricultural Economics, 2011, 42(06):631-647.

Bianco A. Green jobs and policy measures for a sustainable agriculture [J]. Agriculture and Agricultural Science Procedia, 2016, 8: 346-352.

Demertzis M, Silvia M, Wolff G B. Capital markets union and the fintech opportunity [J]. Journal of Financial Regulation, 2018, 4(01):157-165.

Fernando A N. Seeking the treated: The impact of mobile extension on farmer information exchange in India [J]. 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 2021, 153:102713.

Gorodnichenko Y, Schnitzer M. Financial constraints and innovation: Why poor countries dont catch up [J]. Journal of the European Economic Association, 2013, 11(05):1115-1152.

Kaynar O, Amichai H Y. The effects of need for cognition on Internet use revisited [J]. 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 2008, 24(02):361-371.

Kraut R, Patterson M, Lundmark V, et al. Internet paradox. A social technology that reduces socical involvement and psychological well-being? [J]. The American Psychologist, 1998, 53(09):1017-1031.

Krueger A B. How computers have changed the wage structure:Evidence from Microdata, 1984-1989 [J]. The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1993, 108(01):33-60.

Liberti J M, Petersen M. Information: Hard and soft [J]. Review of Corporate Finance Studies, 2019, 8(01):1-41.

Mercer D E. Adoption of agroforetry innovations in the tropics: A review [J]. Agroforetry Systems, 2004(01):311-328.

Xu Z G, Zhang K R, Zhou L, et al. Mutual proximity and heterogeneity in peer effects of farmers technology adoption: Evidence from Chinas soil testing and formulated fertilization program [J]. China Agricultural Economic Review, 2022, 14(02):395-415.

Zheng Y Y, Zhu T H, Jia W. Does Internet use promote the adoption of agricultural technology? Evidence from 1449 farm households in 14 Chinese provinces [J]. Journal of Integrative Agriculture, 2022, 21(01):282-292.

(責任編輯康子昊)

①《關于加快林下經濟發展的意見》,https://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2-08/02/content_2765.htm。

②《全國鄉村產業發展規劃(2020-2025年)》,https://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0-07/17/content_5527720.htm。

③《“十四五”林業草原保護發展規劃綱要》,http://www.forestry.gov.cn/main/5383/20220104/100602540649727.html。

④《第三次全國國土調查主要數據公報》,https://www.mnr.gov.cn/dt/ywbb/202108/t20210826_2678340.html。

⑤國家林業和草原局官網報道“我國林下經濟經營利用林地面積超6億畝”,https://www.forestry.gov.cn/main/216/20220105/ 172841557815149.html。

①社會服務功能是指人們使用微信、QQ等軟件與他人進行溝通交流,或者從網上獲取相關信息;職業服務功能是指利用在線購物、在線銷售等互聯網功能滿足工作需求;休閑服務功能是指人們觀看網絡直播、打游戲、聽音樂等打發閑暇時間。

主站蜘蛛池模板: 久久国产精品国产自线拍|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影院| 伦伦影院精品一区| 欧美午夜小视频| 九九热精品视频在线| 久久人与动人物A级毛片| 88国产经典欧美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一区无码在线| 一级黄色网站在线免费看| 久久国产高潮流白浆免费观看| 国产精品尹人在线观看| 免费A级毛片无码免费视频| 婷婷色在线视频| 99久久99视频| 在线国产资源| 亚洲最新地址| 国产91小视频| 91精品国产自产在线老师啪l| 日日拍夜夜操| 中文字幕资源站| 免费观看欧美性一级| 日本成人福利视频| 国产9191精品免费观看| 日本一区二区三区精品国产| 一本大道香蕉久中文在线播放 | 国产第一页第二页| 九色视频一区| 九色在线观看视频| 国产精品无码作爱| 亚洲色中色| 97在线公开视频| 欧美区一区二区三| 久久久久久久久亚洲精品| 日韩美毛片| 午夜国产在线观看| AV老司机AV天堂| 日韩黄色在线| 国产第一页免费浮力影院| 国产青榴视频| 免费人欧美成又黄又爽的视频| 精品国产一二三区| 一级成人欧美一区在线观看| 亚洲天堂伊人| 亚洲国产综合精品中文第一| 综合色区亚洲熟妇在线| 欧美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中文字幕| 国产精品区网红主播在线观看| 久久福利网| 中文字幕亚洲综久久2021| 丁香五月亚洲综合在线| 巨熟乳波霸若妻中文观看免费| 国产精品亚洲天堂| 在线观看国产网址你懂的| 亚洲成人播放| 国产主播喷水| 青青草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九九视频免费在线观看| 亚洲精品国偷自产在线91正片| 久久久久亚洲Av片无码观看| 久久女人网| 看国产毛片| 国产成人精品男人的天堂| 国产日韩欧美视频| 欧美 国产 人人视频| 一级毛片在线播放| 婷婷成人综合| 国产激情在线视频| 欧美色综合久久| 欧美啪啪网| 强乱中文字幕在线播放不卡| 青青青伊人色综合久久| 精品伊人久久久香线蕉| 国产一区二区精品高清在线观看| 欧美区一区| 日韩无码视频播放| 日韩精品毛片人妻AV不卡| 日本午夜三级| 青青青国产免费线在| 欧美伊人色综合久久天天| 国产免费黄| 欧美色视频在线| 午夜福利无码一区二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