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 丹,唐啟源 ,劉龍生 ,張 明 ,方升亮 ,毛瑞清
(1.衡陽市農業科學院,湖南 衡陽 421200;2.湖南農業大學農學院,湖南 長沙 410128)
現階段,水稻生產面臨著農村勞動力短缺、勞動力結構發生變化和農業生產成本高導致效益低等諸多問題和挑戰,傳統的人工插秧模式已經不能滿足當前的生產需求。為保證我國糧食的安全生產,我國傳統的人工插秧種植模式必須向機械化和輕簡化轉型[1-2]。
拋秧栽培是一種綠色環保的輕簡化種植模式,能增產增效3 000 元/hm2~3 750 元/hm2[3],能顯著降低雙季稻的溫室氣體排放量[4],拋秧成行成列,通風透光性好,抗病蟲害能力強,可以少打農藥,立苗返青快,拋秧后2 d~3 d 就可以以水控苗,減少除草劑的使用次數,是一種可持續的綠色栽培模式。同時,拋秧具有良好的適應性,拋秧行距21 cm~32 cm 無級調節,株距有8 檔,可以滿足當前生產的所有水稻模式的不同密度生產。前期生長啟動快、移栽后返青快,單位面積有效穗和穎花數多,產量高,是一種水稻高產種植模式[5-6]。綜上,有序機拋栽培是一種水稻高產、高效、綠色環保的輕簡化種植模式。拋秧栽培分為機拋和手拋兩種,手拋可用于不適合機器作業的山區以及無拋秧機的小面積個體戶,與傳統人工插秧相比,免去了彎腰之苦,提升了生產效率,但是水稻無序生長,個體發育不勻稱,群體通風透光性不佳,不利于水稻產量潛力的發揮,較機器作業還是具有很大的缺陷,不適合大面積種植[7-8];機拋適用于大面積水稻生產,與機插秧相比,具有增產和縮短生育期等特點,還可滿足不同稻作類別(雙季稻、一季稻以及再生稻)、不同品種的種植要求;與手拋相比,能大大提升作業效率,還能增強通風透光性,提高整齊度,同時精量播種,節約種子成本。湖南是雙季稻的主要種植省份之一,然而雙季稻晚稻生產易受寒露風等自然災害的影響,且受災減產損失巨大[9],但機拋可以完美地解決這個問題。有研究表明,早晚稻均采用機拋秧,可縮短周年生育期7 d~15 d,在災年可縮短遇害時段,甚至避開寒露風,進而顯著提高水稻產量[10]。
本研究以國內第一臺由井關機頭牽引的高速有序拋秧機進行大面積示范,同時對手拋和機插兩種成熟的種植栽培模式進行對比,探究不同種植模式對水稻產量的影響,以期為水稻有序機拋栽培技術提供一些理論基礎。
本試驗于2021 年6—10 月在湖南省衡陽市梅花村(112°37′E,26°97′N)角山米業優質稻米泰優553萬畝示范園進行。試驗品種為泰優553,父本為泰豐A,母本為R553,由湖南金健種業科技有限公司、江西現代種業股份有限公司、中國水稻研究所和廣東省農業科學院水稻研究所共同選育。2019 年在湖南通過審定,編號為20190043,秈型三系雜交稻晚稻中熟品種,在湖南省作為中熟晚稻種植,為國標二等優質稻,全生育期116 d。試驗尿素含氮量為46.2%,復合肥(N∶P2O5∶K2O=15∶15∶15)含量為45%,鉀肥(K2O)含量為60%。
生育期如表1 所示,于6 月25 日播種,設置3 種常見輕簡化模式(機插、有序機拋和手拋)。其中,手拋和有序機拋均采用流水線播種方式,均用機拋秧苗,而機插秧苗采用當地常規機插育苗方式,秧齡均為20 d,3 種種植模式基本苗為1.9 萬蔸/畝;機拋種植模式示范面積為30 畝,機插種植模式示范面積為30畝,手拋種植模式示范面積為10畝。

表1 生育期
每公頃施肥:施165 kg 純N,氮肥為尿素,分基肥(占50%)、分蘗肥(占20%)和穗肥(占30%)3 次施用;磷肥(P2O5)90 kg,作為基肥1 次施用;鉀肥(K2O)180 kg,分基肥(占50%)和穗肥(占50%)2 次施用。
病蟲草以及水分管理按照當地習慣進行,移栽至返青期保持淺水層3 cm~5 cm,返青期至齊穗期干濕交替管理,齊穗期后不再灌水。
采用Microsoft Excel 2010處理數據。
產量如表2 所示,經專家測產,示范片整體生長平衡,株高和穗型均勻,結實率高。結果表明:有序機拋輕簡化模式最佳,按照凈谷比99%、水分13.5%折算成綜合產量,雙季晚稻有序機拋高產栽培示范片測產平均產量為577.6 kg/hm2,比手拋和機插分別增產14.4%和9.8%,增產明顯。

表2 產量
拋秧栽培是一種新型輕簡化種植模式,具有良好的適應性,拋秧行距21 cm~32 cm 無級調節,株距有8 檔,可以滿足當前生產的所有水稻模式的不同密度生產。前期生長啟動快、移栽后返青快、單位面積有效穗和穎花數多,可明顯縮短本田生育期,有利于各種緊張的岔口搭配,更能在災年避開寒露風,達到明顯增產的效果,是一種水稻高產種植模式。有序機拋高產栽培是一種綠色栽培模式,拋秧成行成列,通風透光性好,抗病蟲害能力強,可以少打農藥,立苗返青快,拋秧后2 d~3 d 就可以以水控苗,減少除草劑的使用次數。綜上,有序機拋高產栽培是一種水稻高產、高效、綠色的輕簡化種植模式,但是機拋秧對秧苗具有一定的要求,俗話說“秧好一半禾”,育好秧苗是有序機拋高產栽培的重點,更是難點。要求缽苗成蔸,秧齡20 d~25 d,發根力強,株高適宜6 cm~20 cm,無病蟲害,成蔸率高,同時盤底不粘土,不串根,容易拋出,有效防止漏蔸,確保足蔸。這就要求農民掌握一定的有序機拋高產栽培技術,尤其是有序機拋育秧技術。課題組根據過去幾年的拋秧栽培經驗以及前輩的經驗,總結出以下一套實用的有序機拋高產栽培技術。
1)品種選擇:為了保證高產優質,品種是首選。需要選擇莖稈粗壯、抗倒性強、抗逆境能力強、適合當地氣候條件的已審品種,可以從當地主推品種中選擇。
2)種子處理:為了保證每個缽中都有苗,要對種子進行處理。包括選種(有條件的可以用色選機、重力選擇、風選或者一定密度的鹽水選擇)、消毒(一般用包衣劑對種子進行包衣處理)、浸種(一般采用強氯精或者咪鮮胺進行浸種處理)、催芽(在控溫保濕的黑暗環境下可以快速齊苗,保證整齊度)4個步驟。
3)用種量:種量也是高產栽培技術很重要的一環,過密或過稀都不利于壯秧的形成。
①早稻:常規稻用種量4 kg/畝~5 kg/畝,雜交稻用種量2 kg/畝。
②晚稻:常規稻用種量3 kg/畝~4 kg/畝,雜交稻用種量1.5 kg/畝。
③一季稻:常規稻用種量3 kg/畝,雜交稻用種量1.5 kg/畝。
4)種子適播:利用自然溫度破胸,待破胸露白率達85%左右,晾干水分,等待擺盤。
5)播種與擺盤:采用機器進行流水線播種,需先配好缽土,缽土一般以黃土、稻田土或菜園土經過粉碎過篩后,與基質進行一定比例混合再經消毒而成,注意純基質不能做缽土。種子控制在缽體體積1/3~1/2 處,擺盤前可在秧廂上鋪無紡布作為隔離層,防止拋秧盤底粘土,擺盤時,秧盤應充分接地。
6)適拋密度:機拋秧盤需選擇同有序拋秧機配套的專用秧盤,13 行*32 列=416 孔。若漏蔸率過高,需適當增加拋秧盤數。
①早稻:適合密度為2.4 萬蔸/畝(55~60 盤,416 孔);
②晚稻:適合密度為1.9 萬蔸/畝(45~50 盤,416 孔);
③一季稻:適合密度為1.5 萬蔸/畝(35~40 盤,416孔);
④再生稻:適合密度為1.7 萬蔸/畝(40~45 盤,416孔)。
7)秧田管理:機拋要求秧苗株高適宜(6 cm~20 cm),必要條件下可通過多效挫藥劑配合旱控處理來控制秧苗株高,滿足拋秧機作業需求。
施足基肥,及時施分蘗肥,增施穗肥,適當增加磷、鉀肥用量。每公頃施肥:施165 kg 純N,氮肥為尿素,分基肥(占50%)、分蘗肥(占20%)和穗肥(占30%)3 次施用;磷肥(P2O5)90 kg,作為基肥1 次施用;鉀肥(K2O)180 kg,分基肥(占50%)和穗肥(占50%)2次施用。
大田必須有單獨進水口,單排單灌,防止大水漫灌引發大面積的病蟲害。拋秧后,薄水分蘗,促進快速立苗分蘗,苗到不等時,時到不等苗,及時曬田,防止高峰苗過多增加倒伏風險。后期干濕交替管理,不宜脫水過早。
按照病蟲害防治部門的通告進行病蟲害防治,根據實際情況,增加綠色防控技術,盡量減少化肥農藥的使用次數,降低農藥成本,減輕環境污染,提高稻米品種質量。
隨著社會的發展,我國傳統的人工種植模式必須向機械化和輕簡化轉型,其中,有序機拋栽培具有眾多優點。1)拋秧成行成列,通風透光性好,抗病蟲害能力強,可以少打農藥,立苗返青快,拋秧后2 d~3 d 就可以以水控苗,減少除草劑的使用次數,是一種可持續的綠色栽培模式。2)適應性強,拋秧行距21 cm~32 cm 無級調節,株距有8 檔,可以滿足當前生產的所有水稻模式的不同密度生產。3)前期生長啟動快、移栽后返青快、單位面積有效穗和穎花數多,產量高,是一種水稻高產種植模式。4)是一種避災手段,有研究表明,早晚稻均采用機拋秧,可縮短周年生育期7 d~15 d,在災年可縮短遇害時段,甚至避開寒露風,進而顯著提高水稻產量。5)機拋能增產增效3 000 元/hm2~3 750 元/hm2,是一種節能增效的種植模式。綜上,有序機拋栽培是一種水稻高產、高效、綠色環保的輕簡化種植模式,2022 年被列為國家主推技術之一,前景遠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