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仕英
(長沙商貿旅游職業技術學院,湖南 長沙 410116)
從2012 年中央一號文件首次提出“大力培育新型職業農民,對未升學的農村高初中畢業生免費提供農業技能培訓”,到2022 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加強高素質農民培育,開展全產業鏈培訓”。由此可見,國家對新型職業農民培訓的重視程度,新型職業農民為鄉村振興提供了重要的人才支撐。本研究通過調研湖南省新型職業農民的培訓現狀,旨在了解新型職業農民培訓的質量與效能,并提出相應對策建議,助力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
調研方式以問卷調查為主,調查的內容主要包括新型職業農民個人基本情況和培訓現狀[1],基本情況包括年齡、性別、受教育程度、健康狀況、從事農業背景、從事農業意愿等基本信息[2];培訓現狀主要包括培訓教師、培訓地點、培訓時間、培訓內容、培訓方式、培訓費承擔等情況[3]。最終累計回收有效問卷252份,問卷有效率為95.45%。
2.1.1 年齡結構
本次調研的新型職業農民的年齡結構中,31~40歲這個區間的人數占比最大,為59%,149 人;41~50歲有54 人,占比21%;21~30 歲有39 人,占比16%;51~60 歲有10 人,占比4%。可見,參與培訓的新型職業農民主要為青壯年,50 歲以上的新型職業農民參與培訓的積極性不高。
2.1.2 性別結構
從圖1 中可以看出,本次調研的新型職業農民的性別比例男女基本平衡,一方面是由于調研人群的年齡主要集中在31~40 歲,這個年齡階段人群的家庭基本是獨生子女家庭,而此時他們父母已年邁,子女尚幼小,因此,不論男女,都還愿意接受職業培訓,提升自己在農村工作的技能。

圖1 性別結構
2.1.3 受教育程度結構
本次調研的新型職業農民整體受教育程度不高,初中教育程度的比例最高,為70.63%,共178 人;高中和中專教育程度的占比為15.87%,有40 人;小學及以下教育程度的占比為7.15%,有18 人;占比最少的是大專及以上教育程度,為6.35%,共16 人。可以看出,參加培訓的新型職業農民的受教育程度普遍較低,說明目前新型職業農民的整體文化水平偏低,還需要吸引更多的高學歷人才加入到新型職業農民的隊伍中來[4]。
2.1.4 從事農業背景結構
本次調研的新型職業農民中,從事農業的背景主要有打工返鄉、長期務農、大學生畢業創業、在職村干部、復轉軍人。其中打工返鄉的占比最高,為53.57%,共有135 人;然后依次是長期務農,人數為70 人,占比27.78%;在職村干部,人數為20 人,占比7.93%;大學畢業創業,人數為16 人,占比6.35%;復轉軍人,人數為11 人,占比4.37%。可見,返鄉就業創業的人數越來越多,打工返鄉和大學畢業創業的新型職業農民參與培訓的人數占比達59.92%,說明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越來越多的人熱愛在自己的家鄉從事農業工作。
2.1.5 從事農業意愿情況
在從事農業意愿的調查中,有91%的新型職業農民愿意繼續從事農業,只有9%的人不愿意繼續從事農業。在鄉村振興戰略的背景下,越來越多的農村已經開始大變樣,居住在農村的農民也能安居樂業,在家門口就能找到工作并有著不錯的收入,還能照顧到家庭,這使得他們愿意繼續從事農業,甚至讓他們的子女也加入進來。
2.2.1 培訓部門
在本次調研的新型職業農民參與的培訓中,參與了地方政府和農業合作社組織的培訓的人數最多,其次是農技推廣站、高等院校和農業職業學校,參與科研院所組織的培訓的人數最少。科研院所更多是承擔科研工作,而高等院校和農業職業學校主要還是培養專業人才,所以組織培訓的工作主要由地方政府和處在基層的農業合作社承擔。
2.2.2 培訓內容
在本次調研的新型職業農民參與的培訓中,培訓內容豐富,涉及了種植技術、養殖技術、農產品加工技術、農機操作及維護技術、惠農強農政策、創業經驗與轉崗技能、涉農法律法規、鄉風文明建設、鄉村旅游開發等。其中參與人數較多的培訓內容有種植技術、養殖技術以及農產品加工技術。而選擇維護自身權益的法律法規以及鄉風文明建設進行培訓的人很少,可能認為這些培訓內容并不能直接促進自身收益提高。
2.2.3 培訓方式
本次調研的新型職業農民參與過的培訓方式有現場教學、課堂講授、利用視頻教學、實地觀摩實驗、在師傅操作下跟崗操作等,其中參加過現場教學培訓方式的人數最多,說明這是目前較流行且能夠被大多數人接受的一種培訓方式。但如果培訓過后自己沒有及時進行知識技能操作,有可能容易忘記,所以在師傅操作下跟崗操作其實很有必要。
2.2.4 培訓時間
由表1 可知,參與本次調研的252 名新型職業農民中,認為最合適的培訓時間是2~3 天的人最多,占比為34.92%。一日時間太短,培訓可能會只學點皮毛,有些人可能因為培訓當天沒有時間而完全錯過培訓,培訓時間為2~3 天則不會出現這種問題,如果其中一天沒有時間,還會有剩下的幾天學習時間彌補回來,2~3天也不會占用農民太多的農忙時間。

表1 最合適的培訓時間調研表
由表2 可以看出,在選擇最合適的培訓季節時,有約70%的新型職業農民選擇了春季和冬季。一般冬季已經過了播種和收獲的季節,屬于閑暇時期,他們有更多的時間來進行培訓學習,而春季是播種時期,選擇這個時間進行學習是因為可以在學習后馬上用于實踐,能夠馬上看到培訓的效果,農民也會增強學習的信心。

表2 最合適的培訓季節調研表
2.2.5 培訓地點
參與過培訓的新型職業農民中,大部分人參與過的培訓地點集中在本村和本鄉鎮,這一方面有助于節省培訓的出行時間,但另一方面也難以開闊視野,汲取到其他地區一些好的經驗。
2.2.6 培訓師情況
目前,培訓師基本來自鄉村致富創業者、農業技術專家、高校專業教師、政府官員,其中農業技術專家和政府官員作為培訓師的居多。而新型職業農民不僅需要學習農業技術方面的知識,也需要學習農產品運營管理、市場銷售、財務管理等方面的技能,所以應該根據實際情況多多引進鄉村致富創業者以及高校教師等來擔任培訓師。
2.2.7 承擔培訓費情況
由表3 可以看出,參與本次調研的252 名新型職業農民中,有約70%的新型職業農民愿意承擔的培訓費用在100 元以內,有約92%的新型職業農民愿意承擔的培訓費用在200 元以內。人們在不確定培訓能給自己帶來多少收益的情況下,更愿意支付較低的培訓費參與培訓,超過200 元的培訓參與的人數可能會較少。

表3 愿意承擔培訓費情況調研表
目前新型職業農民最希望政府提供的幫助中,有55%的人選擇了項目資金的幫助,24%的人選擇了技術服務幫助,還有21%的人選擇了政策支持。說明項目資金對于新型職業農民來說,是最大的困難。
新型職業農民的文化水平低,會導致新型職業農民的綜合素質偏低,從而在職業培訓上難以達到培訓效果和起到帶頭作用[5]。因此,為提高新型職業農民整體文化水平,一方面可以將受教育程度為初中的這部分新型職業農民進行學歷提升,以提高其文化水平[6];另一方面,加強對農村籍大學生返鄉工作的宣傳和鼓勵,吸引農村籍大學生成為新型職業農民隊伍的一份子,從而提高新型職業農民整體文化水平,提升培訓效果。
由于新型職業農民自身條件的不同,其對于培訓的需求也有所不同,培訓機構應結合實際情況,從培訓部門、培訓內容、培訓時間、培訓地點、培訓方式、培訓師的選擇以及新型職業農民對培訓費的承擔能力等方面形成不同的培訓課程體系,并建立培訓監督體系[7-8]。在對新型職業農民的培訓過程中,及時與新型職業農民進行溝通,使他們能夠真正通過培訓獲得收益或避免發生經濟損失。
充分發揮政府的牽引作用,重點在項目資金、技術服務、政策支持等方面為新型職業農民出臺有吸引力和可行性的政策[9-10],使新型職業農民在農業創新創業活動上沒有顧慮,促進新型職業農民助力鄉村振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