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 江,駱 振
(麻栗坡縣農業技術服務中心,云南 麻栗坡 663600)
麻栗坡縣屬于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地區,山區面積占99.9%,土地有效使用面積小,水資源供給嚴重不足、雷響田和旱地比重大的“山區旱地農業”特征較為突出。在水資源短缺、耕地減少等多重壓力下,糧食安全生產面臨新的問題:一是耕地面積有限,糧食需求總量不斷上升,靠擴充土地提高產量已經不可能;二是傳統陸稻區以刀耕火種、廣種薄收為主,平均產量僅200kg/667m2,種植效益低,土地利用率不高;三是麻栗坡縣雷響田面積大,很難在正常節令栽插,在很大程度上影響糧食總產的增加。因此,大力推廣雜交稻旱種技術,逐步推進水稻上山是促進水稻生產、提高水稻產量的一個重要途徑[1]。
麻栗坡縣位于云南省文山州東南部,最低海拔107m,最高海拔2579m,相對高差2472m,屬南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全縣年平均降雨量1051~1900mm,年平均氣溫13.1~23.1℃,年日照時數1630.3h,無霜期202~361d。由于夏秋季節雨量充沛,日照充足,晝夜溫差大,氣候條件非常適宜稻谷生長。
全縣共有耕地面積40613hm2,其中水田8995hm2、旱地31618hm2,適宜雜交稻旱種面積約3000hm2以上。縣境內大坪、猛硐、天保、八布、六河、楊萬等鄉鎮具有種植陸稻的傳統習慣,但由于品種差、易倒伏、管理粗放、產量低,加之烤煙、甘蔗、香蕉、芒果、中藥材等產業的快速發展,導致種植面積逐年減少,到2021年僅80hm2,比20世紀末減少近75%。為認真落實國家“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探索山區農業發展新空間,尋求解決糧食安全的新途徑,穩定稻谷種植面積,開辟稻谷生產新途徑。2022年,根據省農業農村廳、州農業農村局下達的任務,麻栗坡縣委農村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及時進行安排部署,計劃在大坪鎮馬達、新地房村建立雜交稻旱種核心樣板基地66.67hm2,示范帶動全縣種植200hm2。
通過采取成立領導小組、創新工作機制、加強宣傳培訓、建立核心樣板、統一物資調供、強化技術指導等工作措施及選用優良品種、精細整地、適時播種、加強田間管理、推廣病蟲害綠色防控等主要技術措施,圓滿完成了上級下達的雜交稻旱種核心樣板和示范帶動面積。經縣農科局組織州、縣專家進行實測驗收,核心樣板區最高產739.4kg/667m2,最低產313.9kg/667m2,平均產569.2kg/667m2,是傳統陸稻的2.5倍。全縣雜交稻旱種大面積示范平均產393.7kg/667m2,以當地市場價計算,產值1378元/667m2,比種植玉米產值1200元/667m2增加178元/667m2,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由于農戶人均占有耕地少,戶均種植面積小,耕地坡度較大,機械化生產水平低,難以實現規模化種植,加之近年來農資價格一直居高不下,生產成本和勞動力成本高,導致種植效益低。
旱稻品種需具備抗旱、耐瘠、穩產、優質、抗逆性強等基本特性。適宜旱種品種不是很多,而產量高、米質好的品種更少,不同海拔區域品種性狀表現不一,旱種品種選擇范圍小[2]。同時,由于種植農戶少,種子銷售企業調供的旱種品種較少,不同海拔和氣候類型地區的農戶找不到適宜的品種,品種引進培育亟待加強。
受到打工經濟的影響,多數青壯年勞力外出務工,耕地主要由留守老人耕種,對新品種新技術的接受能力較弱,科技意識低,導致部分關鍵技術措施落實不到位。
縣境內麻栗鎮、大坪、猛硐、天保、八布、六河、楊萬等鄉鎮適宜雜交稻旱種的大部分土地,多以種植烤煙、甘蔗、香蕉、芒果及中藥材等經濟作物為主,加之目前我縣旱稻主要以凈種為主,種植模式較單一,糧經爭地矛盾突出,制約了雜交稻旱種的推廣。
2.5.1 播種時間偏晚
雜交稻旱種由于其生育期延長(比水稻育苗移栽要偏晚15~20d),由于部分農戶播種時間偏晚,播種后氣溫高、雨水充足,無效分蘗增多,從而造成減產。
2.5.2 間苗補苗不及時
部分農戶由于缺少勞動力,未能及早進行間苗補苗,加之播種時均采用手工操作難以達到均勻播種,導致部分地塊缺苗嚴重,基本苗不足,從而影響旱稻種植產量。
2.5.3 肥水運籌不科學
一是有機肥用量不足,隨著小型農機的推廣應用和規模化養殖業的發展,農家肥數量逐步減少,有機肥用量不足,易造成土壤板結,肥力下降。二是施肥不科學,部分農戶主要集中在分蘗期追肥,造成后期植株營養不足。三是缺少灌溉用水,旱稻生產中所需水分主要靠自然降雨來供給,如果中后期降雨過少,易造成干旱缺水早衰。
2.5.4 雜草防除不及時
由于旱稻初期生長緩慢,易出現草多欺苗現象,特別是我縣低海拔地區播種后氣溫高、雨水充足,雜草生長較快,并且旱地雜草種類多,如果防除不及時,對稻谷生長發育影響較重。
2.5.5 病蟲害防治不到位
由于農戶對病蟲害防治認識不足,該防時不防,重癥才治的現象比較普遍,一旦病蟲害發生流行,難以控制。
雜交稻旱種對勞動力要求較高,應做好無勞動能力農戶土地承包經營權的流轉,使耕地向當地種植大戶、種植能手或合作社集中,以便于雜交稻旱種技術的推廣,實現旱稻生產的集約化、規模化和機械化,從而提高種植效益。
在用好現有良種補貼、耕地地力補貼、農機購置補貼、種植業保險等強農惠農政策的同時,建立完善雜交稻旱種獎補激勵政策支撐體系,加大財政扶持力度,進一步提升農戶種植的積極性。
一是加大宣傳力度。充分利用廣播、電視、網絡及QQ、微信、抖音等媒體加大雜交稻旱種的宣傳,傳播科學種植技術,推廣成功經驗。二是通過采取專題培訓、現場觀摩、印發技術資料等多種培訓形式,把選用良種、整地、播種、施肥、病蟲害防控等關鍵技術送到千家萬戶,提高種植農戶的實際操作技能。
積極推廣“旱稻+玉米”間作模式,根據以往的經驗,與玉米間作時以12~14行旱稻間2行玉米為宜,這種模式使玉米的邊行優勢得到較好發揮,同時由于玉米生育期短,一般在旱稻齊穗時就可收獲,玉米收獲后可保證旱稻的光照要求,對旱稻的穗長、穗粒數、千粒重、結實率沒有明顯影響。另外,借鑒其他地區的成功經驗,積極探索推廣“旱稻+大豆”“旱谷+向日葵”“旱稻+幼林果園”及冬季農業收獲后種植旱稻、烤煙收獲后種旱稻、雷響田旱種水管或水種旱管等間套輪作種植模式,實現糧經雙豐收,提高種植效益,進一步擴大雜交稻旱種面積。
3.5.1 選用優良種
一是充分利用光熱資源,根據不同的海拔和氣候特點,做好品種區域布局。二是品種選擇上重點選用通過審定合法、并且在上年試驗示范綜合表現較好的高產優質良種。如秈稻宜優1998、野香優2998、晶兩優534、宜優727和粳稻滇禾優615、滇禾優918、滇禾優34等。三是加大新品種引進試驗示范,選出適宜當地種植的耐旱、耐瘠、抗病、分糵力強、高產優質的新品種。
3.5.2 精細整地,適時早播
整地深度在15~20cm為宜。整地時間和方法因地區、氣候、土壤、栽培季節和前作而異,一般熟土雜草多,不宜早翻耕、早整地,以免雜草滋生;新開墾地可耕后即整,整后即播;整地時按2.5~3m開廂,以利于后期田間管理。播種時間主要受溫度和水分制約,結合我縣實際,一般在4月上中旬播種,海拔在1300m以上的地區,建議在春分后土溫達到 12℃以上時即可播種。因雜交稻比旱稻分蘗力強,播種密度過大導致群體結構不好,影響單株營養面積和光合作用,影響分蘗、成穗率和結實率[3]。在播種時應根據品種分蘗力、發芽率、土地肥力、灌溉條件等確定播種量,一般雜交稻用種量在2~2.5kg/667m2,常規稻用種量在2.5~3kg/667m2。
3.5.3 種子處理及播種
做好種子處理,可有效減輕前期病蟲害,有利于出苗、足苗。播種前,選擇陽光充足的晴天晾曬3~5h,然后用50%的多菌靈500倍液浸種48h消毒。旱稻苗期主要以蠐螬、稻根蚜危害較重,可在播種前將吸足水分的種子攤開晾至穎殼發白時,用噻蟲胺、甲拌磷、毒死蜱等藥劑拌種,但要求現拌現栽;或者用種衣劑拌種,每2kg種子拌邁舒平(種衣劑)10ml加水50ml,拌勻后曬干播種。
旱稻播種方式有條播、點播、撒播3種,有條件的地區可采用機械播種。大多數農戶以點播和條播為主,株行距為20cm×25cm,每塘播種3~4粒,保證播1.3萬塘/667m2以上;若采用撒播,將浸種后的種子與細土混勻,均勻撒播在廂面上。播種時要求落粒均勻,覆土厚度應根據土壤質地、季節和水分而定,一般壤土以3~4cm為宜,沙土及土壤干旱時覆土可深一些,黏土及土壤水分充足可淺一些。有條件的地方可推廣規范化覆膜種植,按2m寬開廂,廂面寬1.7m,溝寬30cm,溝深15cm。選用寬2m、厚0.008mm的地膜,開廂鏟起的土均勻撒于廂面,使膜緊貼地面,確保膜不被風吹起,有條件的地方可使用黑色生物降解地膜[4]。
3.5.4 施足基肥,分期追肥
整地時施腐熟農家肥1000~1500kg/667m2+水稻專用復合肥25kg/667m2或商品有機肥40kg/667m2作基肥,播種時施氮、磷、鉀復合肥15kg/667m2作種肥。追肥以速效化肥為主,追肥時期和次數因氣候、土壤而不同,一般分蘗肥在二葉一心至三葉一心時于小雨或雨后撒施,施尿素10kg/667m2、鉀肥5kg/667m2;拔節肥可在分蘗后期幼穗分化前追施,施尿素5kg/667m2;抽穗灌漿期看苗施肥,一般在下雨前后施尿素5kg/667m2或者用尿素0.2kg/667m2+磷酸二氫鉀0.04kg/667m2,兌水20kg進行葉面噴施。
3.5.5 及時摟苗與間苗補缺
播種后如遇降雨使表土板結妨礙出苗,當出苗率達20%~30%時進行摟苗,摟苗時采用細齒小鐵耙順播幅摟去一層薄土。在秧苗3~4葉期,選擇雨天或陰天進行查苗補缺,移密補稀,以保證稻株均勻分布,使稻株個體生長平衡。缺苗嚴重的地塊及時用種子浸種催芽補播。
3.5.6 雜草防除
麻栗坡縣旱地雜草主要有稗草、狗尾草、鐵線草、馬齒莧、牛筋草、野油菜及辣子菜等,由于播種后氣溫高、雨水充足,雜草更易發生,在防除策略上以化學除草為主,人工除草為輔,有條件的地區推廣地膜覆蓋,抑制雜草生長。整地前,如雜草較多,可用41%草甘膦水劑噴霧防除多年生或一年生雜草。播種后,針對旱地雜草種類多、危害重、出草早及出草期長等特點,一次施藥除草效果較差,要采用“封、殺、補”三步防治方法[5]。封:在播種后3~5d(出苗前)選用乙草胺、丁草胺、惡草靈等除草劑進行土壤封閉處理。殺:在苗期(秧苗3~5葉期)選用雙草醚+二氯喹啉酸、敵稗+苯達松、五氟磺草胺等除草劑進行噴施。補:針對前期未能防除的雜草,有針對性地選擇對口除草劑進行補殺或者采取人工拔除。
3.5.7 病蟲害防治
我縣旱稻病蟲害與水稻大致相同,防治上采取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的方針,嚴格按照綠色食品化學農藥使用準則,禁止使用劇毒高毒高殘留農藥。
(1)病害。主要病害有稻瘟病、白葉枯病、紋枯病及立枯病。防治要點:一是播種前進行種子消毒,消滅種子所帶病菌;二是加強栽培管理,前期避免過量施用氮肥,提高植株抗病力;三是發病初期及時采用藥劑防治。藥劑防治:葉瘟可用75%三環唑30g兌水50kg在分蘗期噴霧防治,穗莖瘟可用75%三環唑1000倍液或40%富士一號乳劑100ml+40%異稻瘟凈乳劑150ml在破口期和齊穗期噴霧防治,白葉枯病可用20%葉枯寧可濕性粉劑500倍液或20%葉枯唑可濕性粉劑25g兌水50kg在發病初期噴霧防治,紋枯病可用50%退菌特可濕性粉劑50g或20%三唑酮可濕性粉劑150g兌水50kg在分蘗后期和始穗期噴霧防治,立枯病可用30%甲霜·噁霉靈水劑800~1000倍液或65%敵克松800倍液在秧苗1.5~2.5葉期噴霧防治。
(2)害蟲。主要有地下害蟲(螻蛄、蠐螬、稻根蚜)和地上害蟲(二化螟、稻縱卷葉螟、稻飛虱),防治上以農業防治為基礎,引導農戶采用殺蟲燈、防蟲網、色板誘殺等,保護利用好自然天敵,惡化病蟲害的生存條件。化學防治上,地下害蟲(除藥劑拌種外)在播種時可用5%辛硫磷顆粒劑拌毒土撒施預防,稻飛虱可用25%噻嗪酮可濕性粉劑50g或48%噻蟲胺懸浮劑15ml兌水50kg噴霧防治,螟蟲可用20%氯蟲苯甲酰胺懸浮劑10ml或5%甲氨基阿維菌素苯甲酸鹽40ml兌水50kg噴霧防治。
旱稻收獲期多數地區雨季已基本結束,可以等稻谷全部成熟、莖葉和稻穗干后再收獲。推薦采用小型機械收獲,收獲后及時后曬干揚凈,待谷粒含水量低于14.0%時入庫貯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