岑加鑫
(廣西壯族自治區南寧樹木園,廣西 南寧 530031)
森林是陸地生態系統的主體和重要資源,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而森林資源的不斷增長與我國林業生態工程密切相關。同時,依托于林業生態工程建設,人居環境可實現極大改善、生態文化可實現日益豐富、生態文明意識可實現普遍提高,為我國總體社會的進步和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林業生態工程,簡單來說指的是:根據林學、生態學等,科學設計并建造以木本植物為主的人工復合生態系統。積極建設林業生態工程,不僅可以實現對自然資源環境的有效利用,還可以推進可持續發展理念的落實,進而促進人類社會健康發展。林業生態工程建設要因地制宜,既要在充分考慮區域自然資源條件的基礎上,有針對性地推進林業生態工程建設,最終達到優化生態環境、提升區域整體水平的目的[1]。
林業生態工程的順利實施,不僅可以進一步擴大區域城市綠色生態空間,提高城市品質,還可以有效增強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和幸福感。例如:以“龍灣城市森林”為例。龍灣城市森林總面積84180.6m2,在對其落實林業生態工程建設的過程中,結合節能減排、植物多樣性等因素,將其分為了休閑游賞區和自然田野區兩大區域。其中,休閑游賞區設置了“桃李迎春”、“楊柳芳菲”、“柳蔭蟬鳴”等多處特色景觀,立足于生態之上,為人們提供了良好的游憩空間。
“萬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養以成。”一句古語,道出了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依托于林業生態工程建設,人類賴以生存的自然環境和物種多樣性可以得到有效保護,這對于人類實現長期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2]。例如:通過在烏禽嶂全面推行林長制,落實林業生態工程,有針對性解決了該區域林草資源保護的內生動力問題、長遠發展問題和統籌協調問題,有序地推動了該區域的生態文明建設。
通過切實有效落實林業生態工程建設,森林資源總量得以持續增加,森林資源保護得以進一步增強,不僅有助于森林休養生息,還能進一步增強森林的自我調節能力[3]。例如:以某區域國有林場為例,其通過積極有效落實幼林撫育、封山育林、人工造林等工程項目,自身森林面積持續增加,其經營范圍內森林總蓄積量達到93.58萬m3、森林覆蓋率達到63.58%。同時,該國有林場的森林結構也得到了良好的改善。
可持續發展原則是林業生態工程建設必須遵循的原則之一,其是促使林業能實現健康發展的重要保障。基于此,在盡最大努力發展林業的同時,要根據林地實際發展情況,適當、科學增加樹木種植數量、種植面積,以確保林地發展和林業生態工程能符合新時期社會生產、生態環境的具體要求。新時代背景下,工業生產、生活生產與林業都具有密不可分的關系,若不能充分考慮植被生長需求和生產的客觀需要,重度開發、利用森林資源,則會導致資源緊缺情況的出現。不利于林業實現可持續發展。因此,要學會“適時、適度”開發、利用森林資源,實現人與自然的協調發展。
為充分發揮林業生態工程的綜合效益,生態工程技術不僅要符合林業發展的客觀規律,還要實現與時俱進,既要能利用各種先進的技術手段,加強對林業生態工程的優化建設,實現生態理念的優化創新,從而為提高林業生態工程建設效果做好鋪墊。
推進林業生態工程建設的目的不僅在于保護生態環境,還在于促進經濟全面發展,提高生態經濟發展速度,因此,林業生態工程建設必須始終堅持效益協調一致原則。具體來說指的是,林業生態工程不能在犧牲生態環境的基礎上肆意發展林業經濟,而是要確保生態環境和林業經濟始終處于“協調、配合”之中。同時,在對林業資源進行開發和利用時,要始終堅持“適度開發、積極種植”的原則,進而為實現林業資源的再生奠定良好基礎。
為深入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態的需求,全面推進林業生態工程建設十分有必要。積極主動推進林業生態工程建設,不僅可以著力構筑綠色生態屏障,有效改善生態環境,還可以促進經濟社會發展。
新形勢下,應當全面貫徹落實生態文明思想,緊跟時代發展脈搏,積極開展宣傳教育工作,為林業高質量發展提供充足的精神動力,營造良好的輿論環境。
首先,要加強對相關部門的宣傳,促使相關部門能夠統籌謀劃,依托于完善的工作機制,做好本部門的林業工作年度計劃,進一步加大宣傳力度,確保常規宣傳有佳績、主題宣傳有亮點,在部門內形成齊抓共管的林業宣傳工作新局面,并保證相關工作人員都能引起對林業生態工程建設的重視,從而能夠奉獻自身最大力量,深入推進林業生態工程建設。
其次,要加強對人民群眾的宣傳,引導群眾能積極參與到保護森林生態的行動中、保護自然生態資源的工作中。為講好林業故事,傳遞林業正能量,相關單位應當通過報告會、媒體等宣傳模式,宣傳林業人的先進事跡,讓千家萬戶充分了解并認識到眾多林業人為林業建設而做出的努力和貢獻。與此同時,還應當以小手拉大手的方式,積極開展“森林草原防火”進校園、“世界濕地日”等主題活動,向人民群眾宣傳林業法律法規、林業有害生物防治等,以有效凝聚人民群眾共同保護林業的思想力量。
最后,相關單位要統籌聯合,共同打造基層宣傳隊伍,在人流聚集點,通過懸掛橫幅、發放森林火災典型案例、林業有害生物防治手冊、林業法律法規等方式,讓人民群眾切實認識到林業生態工程建設的重要性,發生火災的嚴重性和危害性,并有效提高廣大群眾對森林防火以及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的知曉率、關注度和支持度。
充足的財力是林業生態工程建設工作得以有序開展的重要基礎和重要保障,是守護好國家綠水青山的重要舉措。因此,相關部門必須始終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綠色發展理念,充分保證林業生態工程建設的財力和物力。
首先,財政部門要做好資金爭取工作。新形勢下,財政部門要積極發揮自身在林業生態工程建設資金籌集方面的主渠道作用,主動強化自身與林業部門之間的協調聯動、加強自身與省市財政之間的對接,實現在“搶”上占先機,在“爭”上鼓干勁,在“拼”上展作風,確保林業生態工程建設始終具有充足的資金。其次,相關部門要做好資金管理工作,實現資金專項專用,確保資金能切實用于退耕還林還草補助、重點區域綠化、林業有害生物防治等方面,并以此提高資金的使用效率。除此之外,應當依托于充足的財力,統籌謀劃與林業生態工程建設有關的工作,促使鄉村綠化美化等林業生態工程可以有序開展。
其次,要加強對林業人才的引進和培育。人才工作是新時代推動林業生態工程建設高質量發展的戰略需要和根本保障,因此,要大力實施人才強林戰略,不斷增長林業人才數量,積極推進人才結構優化。基于此,要切實做好林業人才的“培引育留”工作。“培”:健全培才機制,強化對林業人才的培養。相關部門應當依托于林業生態工程建設實際,制定完善的人才培養制度,實現林業人才培育常態化、規范化、制度化,實現林業人才培養工作持續性、連貫性。此外,林業部門應當加強與高校之間的合作,并依托于“工學結合”、“訂單式培養”、“聯合辦學”、“聯合培養”等方式,有針對性地培養一批高素質的林業人才,使其能推動林業產業發展。“引”:拓展引才途徑,切實提升林業人才數量。為保證林業生態工程建設可以高質量開展,林業等相關部門要做到以產引才、以才促產,打造一支強有力的林業人才隊伍,并為林業發展提供智力支撐。“育”:加大育才力度,提高林業人才綜合素質。針對不同林業生態工程,要分類別、分層次地制定有針對性的培訓方案,幫助林業人才不斷吸收新技術、新方法、新技能、新知識,切實提升林業人才的專業素養。同時,要主動依托于信息化技術和互聯網,以直播課程、網絡課堂等創新性培養模式,提高培訓質量,并實現培訓的連續性。“留”:強化留才保障,為林業生態工程建設奠定人才基礎。為確保林業人才能全心全意做好林業產業的服務者,培育和評選一批工匠大師,林業部門應當建立完善的,包括培養、考核、待遇等的激勵機制,既讓林業人才在為林業發展做服務、奉獻的過程中,能夠獲得良好的榮譽感和自豪感,又讓工匠精神在林業產業方面蔚然成風,并切實有效提高林業人才工作積極性和主動性。此外,為讓林業人才更加有歸屬感,林業部門還應當切實改善林業人才的生產生活環境、提升對林業人才的人文關懷,包括舉辦生日會、定期開展文娛活動等。
最后,要加強科技投入。為加強林業科研,推動林業高質量發展,并確保林業生態工程建設工作可以取得新突破、新發展,應立足于林業發展的重點問題和難點問題,加強對新科技、新技術的引進。例如:應當加大對國家公園、林草病蟲害防控、林草碳匯、林草機械裝備的研發和重點實驗室等平臺的建設。
《關于促進林業和草原人工智能發展的指導意見》指出:要全面推動人工智能在林業發展中的核心應用。在全球加速進入智慧化新時代的背景下,人工智能對人類生活、社會組織和思想行為帶來了極大的影響,因此,相關部門要緊抓機遇,加強人工智能在林業生態工程建設中的應用。
首先,要建設生態保護人工智能應用體系。新時期,林業部可以加強對大數據、物聯網、圖像識別、無人機等新一代信息技術的應用,實現對林業生態工程的實時監控,并依托于相關數據,做好預警工作,實現對林業生態工程建設生態保護的智能化。
其次,要建設生態修復人工智能應用體系。生態修復是林業生態工程建設的主要任務和基本要求,是助力美麗中國建設的重要手段。因此,要加強對傳感器、控制器和智能機器人的應用,構建智能化分析平臺和智能化決策支持系統,以為生態修復工作的有效開展打下堅實基礎。
最后,要建設生態災害防治人工智能應用體系。為能夠有效治理限制林業發展的生態災害,應加強對無人機、智能圖像識別等技術的應用,以提高對林草火災防治領域、林草有害生物防治領域、沙塵暴防治領域等數據的處理能力,并實現智能監測、智能防控。
每一個物種都具有獨特的生態功能,在生態系統中都具有缺一不可的作用,因此,在推進林業生態工程建設的過程中,要以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原則,加強對生物資源的綜合利用,并以此努力將綠水青山變成金山銀山,促進生態資源優勢向經濟社會發展優勢進行轉變。
首先,應當適當增加物種數量和種類。《關于進一步加強生物多樣性保護的意見》指出:要將生物多樣性保護理念融入生態文明建設全過程,切實推進生物多樣性保護工作。依托于林業發展實際,通過適當增加物種數量和種類的方式,可豐富森林生物多樣性,進而提高森林抵抗自然災害、病蟲害的能力,這有利于整體林業實現長期可持續發展。與此同時,為充分保證物種數量,必須加強對偷、盜行為的嚴格管理和有效監督,確保林業資源能得到有效的保護。
其次,應對生物資源進行合理應用。在充分保證生物多樣性的同時,也要實現對生物資源的可持續利用,以有效促進當地經濟發展。例如:應以林業生態工程建設為抓手,積極推進森林城市、森林鄉村、鄉村森林公園建設,以此積極發展生態旅游,為打通“綠水青山”與“金山銀山”雙向轉化通道提供新路徑,并有力帶動當時經濟社會發展。
最后,應完善發揮政策、落實責任保護機制。為實現對生物資源的保護和利用,則要努力做好林業生物多樣性的保護工作。基于此,相關部門要立足于實際,構建《林木種子條例》、《林業有害生物防治條例》、《森林病蟲害防治辦法》等法規政策,為林業生物多樣性保護工作的開展提供法治保障。同時,相關政府部門要依托于相關法規政策,落實部門協作、考核評價等機制,進一步提高生物資源保護水平。
林業生態工程建設是實現生態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有機統一的有效途徑,是實現林業綜合效益最大化的重要舉措。新形勢下,相關部門應當統籌合作,按照“生態優先、保護優先、分類施策、綜合治理”的原則,切實落實林業生態工程建設策略,實現林業生態工程建設高質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