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秀環
(嘉祥縣自然資源和規劃局,山東 嘉祥 272400)
無公害防治技術是以預防為主,針對苗木的實際生長情況進行針對性的防治工作,以促進苗木健康成長,避免受到病蟲害的侵害。無公害防治技術主要包括物理防治、生物防治、林業防治、生態調控等多種措施,可以有效減少化肥農藥的施放,保證生態環境可持續發展。因此,為了踐行綠水青山理念,打造宜居,需要落實做好林業病蟲害防治工作。
與傳統的病蟲害防治技術相比,無公害技術主要通過生物防治以及物理防治等手段,提高病蟲害防治效果,并且降低對生態環境的破壞和影響,與此同時,還能夠最大程度節約資金成本。利用無公害防治技術能夠更好地提升林木的成活率,提升林業利潤,以為建設生態提供強有力的科學保障。加大林業無公害防治技術的推廣力度能夠有效提升環境水平、完善綜合功能、促進的綠色發展[1]。
利用無公害防治技術強調合理規劃苗木種植工作,要遵循自然生態規律及地理環境,避免種植的植被無法存活、病蟲害過多的問題,以更好地進行林業植被規劃及養護資源的開發項目合理布局,協調管理資源,完善養護服務及配套設施,促進林業資源的可持續開發及利用。與此同時,利用無公害防治技術,遵循綠色經濟的原則,降低林業管理的成本,采用成本低,易于操作的病蟲害防治手段,避免資金浪費。
對于現代林業的管控,我國提出了科學、合理的方針政策,著力宣傳推廣無公害技術,能夠推動我國林業的現代化發展。基于發展的現代化需求,使用無公害防治技術,與發展的趨勢和現代化需求相符合,實現綠色發展。那么,就需要加快綠色林業技術的研發和創新,提高病蟲害防治工作的效率,落實生態林業建設工作,最大程度地美化市容市貌,從而完善功能,推動綠色現代化進程[2]。
我國森林植被面積豐富,并且植被種類多,所以病蟲害問題多發。在長期發展下,沒有形成生態思想,前期的亂砍濫伐導致后期人工造林樹種單一,缺乏應對病蟲害的防御能力,導致病蟲害的規模不斷擴大。
由于人工造林面積較大,當在不同的區域同時開展林業養護工作時,需要同時啟動和使用大量病蟲害防治設備,病蟲害高發頻發,而相關單位對此危害認識不足。其次,林業病蟲害防治的周期較長,并且養護頻率較高,才能達到比較好的效果,這就意味著每一次進行病蟲害防治工作都需要花費高昂的資金和大量的人工。與此同時,目前我國的病蟲害防治工作主要依靠人力完成,購買相關機械設備,提升林業防治的現代化智能化水平需要投入大量的資金,這導致了病蟲害工作防治不力。
縱觀全國,我國林業病蟲害防治工作缺乏行之有效的監督及激勵機制。長期以來,林業病蟲害防治工作沒有得到相關政府的重視,導致林業病蟲害防治工作無法系統化、規模化開展,存在林業病蟲害防治開展難度大、資金缺乏、專業人才缺乏等問題。與此同時,林業病蟲害防治工作由于其本身的工作強度較大,需要長期進行戶外作業,監督機制及激勵機制卻導致相關工作人員的工作積極性不高,在實際的林業病蟲害防治工作中出現懈怠、散漫等問題。
目前,我國對林業病蟲害危害認識不夠,相關防治措施也不夠成熟,在某些病蟲害發生初期不能及時處理,防治工作效率較低,使得林業病蟲害越來越嚴重。我國林業病蟲害的防治仍以化學防治為主,通過大面積噴灑化學藥劑治理病蟲害,但這種防治措施弊端也較為明顯。雖然治理初期見效快,但難以將病蟲害消滅完全,增加病蟲害整體抗藥性,無形中加大了下一次病蟲害防治的難度[3]。
由于目前我國無公害防治技術市場沒有得到充分發展,科技經費以及科技支出不足,科技整體水平較低,創新能力欠缺,導致無公害防治技術成果轉化資金投入呈現出單一性,并且無公害防治技術成果轉化的成功率以及投試成果不高。目前財政資金配置方面沒有針對無公害防治技術成果轉化投入和相關補助技術等的專項款,技術與資本結合度低,無公害防治技術轉化的過程往往僅依靠相關單位自主轉化,與相關技術市場的聯系不緊密。
高層次病蟲害防治技術人員資源嚴重匱乏。與此同時,病蟲害防治技術人員隊伍的專業結構出現不均衡的現象,大多數市級、縣級地區的技術人員的學歷較低、病蟲害防治經驗等較為缺乏。除此以外,由于大多數病蟲害防治相關工作崗位的工資待遇不佳,導致崗位吸引力不足,人員缺乏。這些問題造成對無公害防治等重要技術環節研究不足,無公害防治技術轉化相關工作進程緩慢。
加強病蟲害防治知識教育,并且充分利用單位宣傳教育的引導作用,大力宣傳有關環境保護和林業病蟲害防治方面的法規,規章和規范性文件,能夠為提升病蟲害防治管理工作提供良好的政策基礎,促進無公害防治工作的落實。加強病蟲害防治理念下相關無公害防治項目宣傳力度。引導相關工作人員充分利用媒體及互聯網渠道,學習無公害防治項目及病蟲害防治知識,幫助工作人員能夠有效地了解無公害防治的意義、必要性,提升工作人員的推廣意識。首先,相關單位要高度總結并積極推廣病蟲害防治管理工作的先進經驗和正確做法。編制無公害防治知識宣傳及教育資料,向相關林業單位發放保護林業植被的宣傳冊,加強對無公害病蟲害防治宣傳及教育工作,提升相關林業單位工作人員的環保意識。其次,基于病蟲害防治管理工作的視域下,需要提升林業養護管理工作布局科學性,在這個過程中,需要強調路徑探索以及整治質量,全面開展無公害防治工作。優化林業種植空間布局,促進全域整治工作的開展,推動無公害防治技術應用與推廣,實現林業管理以及養護工作由速度擴張向質量提升轉型。最后,需要著眼于優化無公害防治適用范圍和未來林業發展戰略布局,統籌推進無公害防治技術的基礎設施建設,以支撐和引導病蟲害防治工作的開展[4]。
加強病蟲害防治從業人員的崗位管理工作,能夠有效提高病蟲害防治工作水平。首先,要不斷完善病蟲害防治監督機制,根據病蟲害防治工作開展的實際情況,建立起行之有效的規章制度,并且嚴格地按照國家相關預警,開展病蟲害防治工作,通過明確各崗位職權,將病蟲害防治工作流程系統化、科學化,借助多種物理和機械防治的手段,優化病蟲害防治技術含量,提高防治效果。比如,推廣人工或者器械捕捉滅殺等方法,實現病蟲害防治,或者借助生物制劑,涂抹無害藥物或者材料來防止病蟲害侵擾林木,抑或者利用高溫滅殺等物理方法來殺滅病原體等,都能夠有效提高病蟲害防治技術含量,減少化學制劑的使用。其次,農林單位作為無公害防治研究主力軍以及技術創新源頭,擁有大量優質的技術資源能夠為病蟲害防治提供必要的科技支持。農林單位應該充分發揮技術資源,加大資金投入,加強無公害防治研究,并設置生態病蟲害防治綜合管理處,統籌病蟲害防治以及技術研究工作。定期開展生態病蟲害防治檢查工作,并對無公害防治技術應用的落實情況,進行綜合性的科學管理以及推廣工作。最后,整合推動無公害防治技術科技成果工作及服務資源,開展無公害防治知識以及技術的培訓,推動無公害防治技術的普及效率。要積極引進新的林木育種、病蟲害防治等知識及技術,組織相關技術工作人員參加知識培訓,開展跨區域合作,來不斷提高無公害防治相關技術研究工作的質量。
隨著病蟲害的出現,以及林業發展水平的不斷提高,病蟲害防治行業對工作人員的要求也越來越高,所以,在病蟲害防治管理工作中,要強化工作人員的素質,提高工作人員對于無公害防治技術的了解。首先,工作人員要學習并熟悉各種無公害防治技術的特點、操作方法及適用規則,在使用無公害防治技術前,根據病蟲害防治需求及機械特點,選擇合適的無公害防治技術,并向相關人士請教無公害防治技術的應用方法。與此同時,在使用無公害防治技術進行病蟲害防治工作時,制定好無公害防治技術使用注意事項及操作步驟,避免無公害防治技術因操作不當而出現效果不佳等問題。其次,林業單位也要做好對組織無公害防治技術專業知識及操作技能培訓工作,并設置無公害防治技術考核制度,讓工作人員培訓、考核后才能夠使用無公害防治技術進行病蟲害防治作業。工作人員通過學習病蟲害防治機制,提升專業技能,提高病蟲害防治工作的質量。最后,相關管理部門應該經常召開病蟲害防治會議,就養護工作中出現的問題進行盤點,總結,提升病蟲害防治工作的質量。
首先,在實際病蟲害防治工作中要選擇優秀的種苗,采用先進的種植技術,降低病蟲害防治管理工作的成本。所以相關人員應該在選擇林木種苗時,選取適合栽培的本土林木種苗,提升其成活率,避免林木種苗無法適應外來環境而出現快速死亡的現象。在選取林木種苗種類時,根據綠化功能需求以及林木種苗生活特點,結合氣候及條件,選用適宜當地自然條件及土壤條件的林木種苗,確保其能夠存活,根據林業防疫工作的具體要求,采取科學合理的防治方式,以便提高森林樹種的多樣性,構建良性的生態平衡體系,并且根據不同林木種苗的生長特點,留夠生長空間,增加綠植間距,定時養護,提高其抗病害能力。其次,引進先進種植技術,提高林木種苗種植工作的效率,降低林木種苗蟲害概率,也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提升病蟲害防治工作的質量。一方面,做好施肥和常規管理,確保土壤肥力,補充營養,改良種植土質。養護人員可以根據種植需求使用復合肥,尿素,旱地龍等。另一方面,養護人員要做好防治病蟲害工作,增強病蟲害防治工作力度,提升林木種苗存活率,提高其抗病害的能力。最后,在防治蟲害工作中,需要選取無害、農林單位的抗病蟲害藥物,消滅病害,并注重結合先進的現代化殺蟲防蟲技術,降低化學農藥對環境的污染破壞,切實踐行綠水青山理念,落實做好病蟲害防治工作。
為了促使病蟲害防治的工作能夠順利有序地開展,首先,相關部門應當做好病蟲害防治預警系統的規劃工作,科學地整合無公害防治的需求,從而增強預防病蟲害、病蟲害治理等工作的協調性、預見性以及科學性。其次,要做好完善病蟲害防治預警的工作,切實地為病蟲害防治的基礎和參考依據,將安全責任理念落實到病蟲害防治工作中去。要完善風險預警指標體系、信息反饋與溝通渠道,建立健全病蟲害防治預警系統機制,加強對森林的監管,完善信息披露制度。與此同時,由于病蟲害的種類較多,發病的性狀和規律都不相同,存在較大差異這給病蟲害的防治帶來了一定困難,所以在建立完善的預警機制和監測體系之前,一定要充分掌握當地林業病蟲害發病的基本規律和不同病蟲害的特征,這樣才能做到有針對性預防,提高林業防治病蟲害的能力。最后,積極借鑒國外的病蟲害防治預警模式,建立健全病蟲害巡查機制。在農林單位設無公害防治技術管理處,統籌病蟲害防治項目實施工作,定期開展技術改革及技術試驗工作,并對病蟲害防治中產生的問題,開展討論及作出決策,鼓勵創新信息技術,保護林業發展,以此來提升病蟲害防治管理的技術指標,從而提升病蟲害防治預警制度的規范性。
首先,學會運用先進的第三方管理經驗和管理手段,盡可量延伸林業產業鏈條,增加林業的經濟效益。相關部門應當清理綠化項目的支出,制定合理的病蟲害防治資金支出體系。注重病蟲害防治工程的預算規劃,做好額外支出資金的記錄。針對重點綠化項目需要加大資金分配力度,合理分配病蟲害防治資金。其次,時刻關注林業市場的動態,優化產業結構,合理調整布局,在市場經濟環境下要堅持以市場為導向,形成良性的林業發展體系,實現經濟的長期穩定發展。積極完善流程規劃,并充分協調各類資源,降低林業發展模式的資源配置成本。最后,減少或者杜絕人為的破壞,制定科學合理的森林管理體系和規章制度并且嚴格執行,加強監督和檢查工作,保證森林管理工作的質量。
本文主要探討了當前無公害防治技術在林業病蟲害防治中的應用 工作開展中存在的一些問題,針對這些問題,切實理清無公害防治技術在林業病蟲害防治中的應用 工作對于林業發展中的意義,加快構建無公害防治技術推廣應用模式,優化病蟲害防治工作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