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劉思文 南同慶 劉文昊 歐紅娟
高校社會實踐是指在校大學生利用寒暑假時間、課余時間參加勤工助學、志愿服務、公益活動、科技發明、社會調查、專業實習和工作見習的總稱,是高校教育從“課堂教學”延伸到“社會教育”的主要措施,是大學生綜合素質全面發展的重要環節。教育部、團中央、各地方部門和高校高度重視,其項目不斷拓展,形式不斷創新,但還存在社會實踐學生參與率和接受教師指導率尚未全覆蓋、社會實踐基地和學校組織的實踐項目的配給不足、社會實踐內容和社會實踐形式不符合學生成長需要和社會發展的需求等問題。工科教育在我國高等教育和國民經濟建設中占有重要地位,對于工科大學生,不僅要有豐富的專業理論知識,更要有扎實的操作能力和較強的應用能力,其中社會實踐則是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的必由之路[1]。
受實踐場所遠、交通不便利、實踐任務重、時間短、與當地人語言溝通存在障礙、工科院校活動經費少等原因,學生實際參與社會實踐覆蓋面不廣,導致實踐育人的成效受到一定程度的影響。一方面,學校普遍對社會實踐的重視程度與規劃準備不夠并前期缺乏宣傳,社會實踐宣傳周恰逢考試周,學生將重點放在復習考試上,沒有認真的規劃和選擇所去實踐的地點、方案和形式等。另一方面,工科課程設置相對緊密,學生只注重課堂教育上的單向灌輸,缺乏培養自身專業技能和綜合素質培養的意識。團隊成員組成較為單一,尤其是大一新生,由于其自身入學時間較短,專業知識的掌握程度尚不牢固,對于自身知識水平存在一定局限性,存在著空有想法卻無從下手的問題。如果學生不能根據自身要求和水平選擇合理的實踐內容,就會導致學生開展實踐活動流于表面,不能實現教育目標,浪費人力和資源。
工科院校社會實踐活動目前存在組織形式單一、與專業契合度不高、缺乏穩定的實踐基地等問題。與文科、醫科專業不同,工科院校社會實踐形式和內容與專業特色脫鉤,沒有形成校地合作的政產學研相結合的穩定渠道。因此學生在社會實踐內容上與所學專業結合不緊,主要局限于社會觀察、教育關愛、文藝下鄉、勤工助學等,沒有真正形成教學與實習相結合;時間上,開展社會實踐普遍時間短,周期僅有一周左右,缺少連續性和長期性,學生沒有深入考察,缺乏材料收集;形式上缺乏創新,沒有真正體現大學生實踐長才智,增本領的初衷。造成大學生社會實踐重形式、輕內容、走過場的現象,忽略了社會實踐的內容和質量,使得學生在參與社會實踐活動中不能有效強化所學的專業知識,有些甚至還會存在浪費學生寶貴的學習時間的現象。
調查研究發現,部分高校社會實踐效果不佳,其中的一個重要原因是高校缺乏具有豐富社會實踐經歷和專業水準的社會實踐教師,這顯然不利于更好地發揮高校社會實踐的育人水平。目前社會實踐活動帶隊教師多為高校輔導員或是新進的理論課任課教師,他們可能對暑期社會實踐活動的了解不夠充分,再加上所學的專業并不對口,不能給予學生最專業的指導,很難開展對當地切實有效的社會實踐活動,實踐的社會價值不高,甚至還會出現人才資源浪費的現象。部分學校在實際工作中社會實踐活動的策劃、組織、溝通和落實大多由學生獨立完成。部分教師沒有對社會實踐進行全方位全過程的系統指導,而學生對社會實踐的認知存在局限性,因此不能用所學專業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學生對參加實踐活動的目的和意義認識并不充分,缺乏解決問題的能力,導致他們在實踐活動的設計和開展過程中缺乏有效引領[2]。
針對工科院校在開展社會實踐過程中面臨的問題,如何保證工科院校社會實踐活動育人功能的有效發揮,使同學們在社會實踐中切實了解國情,服務社會,增長才干。因此學校應結合自身發展特點,高度重視社會實踐教育,充分調動師生的主觀能動性,積極探索社會實踐形式,使社會實踐更好地發揮育人功能。
高校應做好社會實踐的宣傳工作,大學生真正深入基層,加大社會實踐的宣傳力度和管理力度,利用各類媒體資源,如QQ、微信、微博使社會實踐的現實意義被更多同學所熟悉。高校應采取專題講座、教師解疑等形式讓學生事先有所準備,提高大學生對社會實踐的重視程度,鼓勵學生以分享會、座談會的形式進行經驗的分享,及時糾正大學生對社會實踐不正確的認識。教育者拓寬社會實踐團隊成員選拔路徑,可以從學生黨員、學生會干部、班級干部以及熱愛志愿服務的學生中進行。積極鼓勵學生進行跨專業組隊,多專業碰撞出不同火花,豐富實踐內容的同時,也為學生們開闊了視野。
社會實踐涉及領域專業廣泛,高校要建成高水平應用型院校,在實踐中注重發揮專業優勢,開展符合學生專業的實踐活動。設置不同形式和內容的項目化實踐模式,將社會實踐與專業背景及人生規劃聯系起來,并把專業特色和活動亮點放在突出位置,從服務學校駐地經濟社會發展乃至區域發展出發,更好地促進政產學研相結合。對于低年級的本科生,促進教學實習與社會實踐有機結合,加深對專業的了解,增強學生對所學知識的創新與實踐能力培養。對于高年級的本科生和研究生,高校要充分利用校內外的資源,充分發掘以專業崗位為主題的實踐基地,幫助同學們實現專業對口的社會實踐單位,在實踐的過程中將所學到的知識運用到具體實踐活動中,從而更好地進行查漏補缺,強化自己的專業能力,從而提高綜合素質。建立社會實踐基地是工科高校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走向規范化、制度化和科學化的必然選擇,能為企業解決用人難的問題,也能讓學生可更早熟悉企業環境,實現互惠雙贏[3]。
學校需要在實踐過程中對指導教師的職責做出明確規定,指導老師必須履行自己的職責教育引導學生在親身參與中增加實踐能力,扎實推進實踐育人。作為社會實踐團隊的指導老師,需在指導學生順利完成實踐任務的基礎上,培育學生良好素養,激發學生的潛能,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高校可建立社會實踐研究團,聘請思政課教師擔任指導教師,定期研究探討社會實踐熱點問題,精心設計暑期社會實踐的內容、形式和類型,對不同年級的學生以及職業規劃差異的學生進行分類指導。在開展社會實踐活動時,指導教師要全程帶隊,幫助學生把控好社會實踐的整個過程,切實解決學生在社會實踐活動中遇到的問題,這也建立起了學生與教師之間的交流平臺。指導老師要在社會實踐過程中幫助學生彌補知識結構上的缺陷,在實踐中體現人身價值,充分展示當代大學生積極向上的精神風貌,真正實現師生融合發展。在活動的各個階段進行廣泛宣傳和互動參與,及時整理實踐日志,每日向校團委報送社會實踐工作簡報,主動聯系校外媒介,向社會宣傳學校,展示大學生良好精神風貌。社會實踐活動要進行動態性評價,加強對實踐隊員的實時跟蹤管理,構建有效的實時信息報送制度,并注重對實踐隊員的實時專業化指導,提升活動質量和社會影響力。
社會實踐為工科大學生提高綜合素質,培養學生社會責任感,使學生成為符合社會需求的工科應用型人才提供了有效途徑。社會實踐是工科大學生理論聯系實際的最好方式,它能促使大學生歷史地客觀地觀察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探索工科院校社會實踐育人效果有利于社會實踐更加系統化、標準化、科學化、高效化,能從根本上提升高校學生素質,進而推進工科院校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根本任務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