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商丘市梁園區前進小學 路 娟
隨著現代生活的快節奏發展,微信、微博、微課等已經融入了人們的生活中,對于學生來說,“微寫作”也進入了學習范疇,比如做批注、寫感想、仿寫片段、續寫文章、動作描寫、語言描寫等等。提高小學五年級學生微寫作能力可以從“凝練素材,精選活用”“跨學科學,拓寬領域”“聯系生活,拓展延伸”“夯實基礎,厚積薄發”幾方面來進行。學生通過對語文教材的學習,習得方法;通過聯系其他學科的學習,拓寬思路;通過對生活的體會,激發情感;通過對書籍的大量閱讀,豐富思想。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版)指出語文課程是一門學習國家通用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語文統編教材一改過去單純以主題為主的單元編寫理念,兼顧人文主題和語文要素兩條線索,力求做到二者的協調統一,強化語文學習的綜合性和實踐性,讓學生自主、合作、探究、自主閱讀、自由表達,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語文教材中的每一篇課文都是很好的范例,不僅有對學生人文思想的傳遞,也有對學生能力的訓練。比如五年級下冊的《猴王出世》,文章選自吳承恩的《西游記》第一回,選為文章的時候有改動。這是一篇略讀課文,其內容抓住石猴的特點,生動地展現了石猴出世、探洞、稱王的情景,作者巧妙地寫出了石猴的聰明機靈、頑皮機警、活潑勇敢,深深地吸引了讀者。學習過后,教師可以設計這樣的微寫作訓練:描寫本班的同學,要抓住人物特點,猜猜寫的是誰?在訓練過程中學生有感而發寫出了這樣的文字:
他遵守紀律,無論老師在與不在,只要聽見上課鈴聲,總能腰板挺直、雙手規矩地放在桌上,兩只眼睛注視著前方。課堂上大膽發言,妙語連珠,常常引來同學們的陣陣掌聲。“承讓!承讓!”是他最有特點的口頭禪。
微寫作中,學生栩栩如生地將人物性格與平日里鮮明的特點相結合,生動地再現了人物的特點,相信認識的人一定能猜出他是誰。
在五年級下冊第五單元《人物描寫一組》中,《摔跤》一文通過描寫人物的動作,生動地再現了當時的情景,使小嘎子的聰明、機靈、調皮和小胖墩兒的沉著鮮活地展現在我們面前。學過之后,我引導學生進行微寫作訓練:運用動作描寫,來寫一個人物的特點。
上課鈴響了,只見王寧像離弦的箭似的沖進教室,慌忙坐在座位上,拿出自己的語文書,端正地坐好,眼睛向前看。雖然大口喘著粗氣的他滿頭大汗,但是伴隨著鈴聲的響起,王寧慢慢平復自己的心情。
鈴聲就是命令,一連串的動作描寫,讓我們仿佛目睹了當時那一刻,一個遵守紀律的學生形象就呈現了出來。
課后作業其實就是整課的教學重點,而有些微寫作的素材就隱藏在這里。比如五年級上冊第2課《落花生》課后“小練筆”:花生會讓我們想到那些默默無聞做貢獻的人。看到下面的事物(竹子、梅花蜜蜂、路燈),你會想到哪些人?選擇其中一個,試著寫一段話。在學習時學生通過父親的話明白花生是那樣的默默無聞、無私奉獻,承載這樣美麗品格的事物怎能不令人欽佩。這種借物喻人、借物抒情的寫法,給學生帶來啟迪。在進行課后“小練筆”時,聯系生活仿照這種寫法,有的孩子選擇了“梅花”:
嚴冬之時,百花凋零,伴隨白雪的翩翩起舞,梅花散發著沁人心脾的花香,凌寒獨自開。它不像玫瑰那樣明艷嬌嫩,不像牡丹那樣雍容華貴,愈是天氣寒冷,愈是怒放,讓人不禁想起王安石所寫的“墻角數枝梅,凌寒獨自開。遙知不是雪,為有暗香來。”梅花的高潔、堅韌不拔、百折不撓的精神令世人贊嘆!這就是中國人的氣質,這就是中國人的精神!
有的孩子選擇了“蜜蜂”,小蜜蜂,采蜜忙,飛到東,飛到西,辛勤地勞作,無怨無悔地為人類造福。這讓我想到不怕苦、不怕累的清潔工人。每天早晨天還沒亮,清潔工人就開始打掃城市的街道。他們默默無聞,寧可用一人臟,換來大家美好的生活環境。
有的孩子選擇“竹子”或者“路燈”,通過對普通事物的深刻詮釋,聯系生活實際想到類似的人,其實整個過程就是學生在練習借某種事物抒發感悟。這樣的練習更能讓學生體會到這種寫作方法更容易增加文章的表現力和感染力,引發讀者共鳴。
再如,五年級上冊第18課《慈母情深》講述了“我”的母親在家境極端貧困的情況下,毫不猶豫地給“我”買《青年近衛軍》的事,體現了母親對子女無私的愛,也表達了“我”對母親的愛和感激。文中有這樣一個情節:當母親不顧旁人的阻攔,用龜裂的手將錢數好塞到我手里后立刻坐下去,立刻忙碌起來......那一刻,我鼻子一酸,攥著錢跑了出去......這樣一個情景,觸動人的心靈,擊中人的淚點。學習過之后,我順勢讓學生進行課后“小練筆”:“聯系上下文,說說為什么“我”拿到錢時“鼻子一酸”。你有過“鼻子一酸”的經歷嗎?試著寫一寫。”學生有感而發,想到平日里媽媽對自己的關心和愛護,充滿感恩的話語便在筆下流淌:
下雪了,透過教室的窗戶鉆進來一股刺骨的涼風,我忍不住打了個哆嗦。放學后,看到站在校門口的媽媽,她一把拉過我的手,給我穿上厚厚的羽絨服,嘴里還不停地說著:“寶貝,冷了吧,趕快把羽絨服穿上,帶上棉手套,這樣就不冷了!”看著媽媽滿頭的雪花、凍得通紅的鼻子和臉頰,我的鼻子一酸,緊緊地抱住媽媽,暗暗發誓:媽媽,你這么疼我、愛我,等我長大了,我一定會像你愛我一樣愛你!
晚上我發燒了,躺在醫院的病床上,迷迷糊糊。朦朧中看到媽媽的眼睛一會兒看吊瓶,一會兒觀察我的臉,還不時地用手摸摸我的額頭。明亮的燈光下是媽媽疲憊、焦急的神情,我的鼻子一酸,對媽媽說:“媽媽,我好多了,你和我躺在一起歇歇吧!”
五年級下冊第1課《古詩三首》課后“小練筆”:根據古詩內容,展開想象,選擇其中一首改寫成短文;第22課《手指》課后“小練筆”:仿照課文的表達特點,從人的五官中選一個,寫一段話。這些都是對學生進行微寫作訓練的好素材。
統編五年級語文教材中每個單元“語文園地”中的“詞句段運用”安排的是系列語言實踐活動,其目的是引導學生在生活中運用語言文字,提升運用語言文字的能力。這也是五年級學生進行“微寫作”訓練的良好素材。
比如,五年級上冊第二單元“語文園地”的“詞句段運用”中有這樣的編排:讀一讀,照樣子把成語的意思用具體的情景表現出來。其中,舉了“左右為難”“奮不顧身”兩個例子,練筆“喋喋不休”“悠然自得”兩個詞語。這一題最大的特點是句子描述的具體情景就是成語所表達的意思,并且句子里沒有出現所給的成語。教學中,為了使學生清楚題意、明白寫法,我讓學生反復讀例句,引導學生發現例句與成語之間的關系,發現成語表達的意思可以通過語言、動作、神態等描寫,把事件或場景描述得更具體、生動。聯系日常生活,學生對“喋喋不休”“悠然自得”的場景很是熟悉,進行“微寫作”時,也是信手拈來。
五年級下冊第七單元語文要素是體會景物的靜態美和動態美。在這個單元“語文園地”的“詞句段運用”中有這樣的編排:下面的句子分別寫出了景物的動、靜之美,選擇一個情景,照樣子寫一寫。教材給了兩段話,一段是《威尼斯小艇》中對半夜戲院散場時的一個動態描寫,一段是《牧場之國》中對傍晚車船過后荷蘭的一個靜態描寫。讓學生從“放學后的校園”“群鳥飛過的湖面”“火車進站之后”選擇一個情景,進行動態描寫或者是靜態描寫。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時結合課文將動態描寫和靜態描寫的方法講清楚,然后再進行訓練。
在教學《威尼斯的小艇》時,我進行了以下設計:
品讀課文第6自然段,體會動態美和靜態美。
(1)出示動態描寫的句子,女生來讀。
(2)你感受到了什么?
(3)小結動態描寫的相關方法:作者按照事情發展的順序寫,讓我們感受到威尼斯的熱鬧、繁華。
(4)出示靜態描寫的句子,找個別學生讀。
(5)師生共同交流感受。(靜寂)
(6)小結靜態描寫的相關方法:作者抓住不同景物的狀態寫,讓我們感受到威尼斯夜晚的靜寂。
(7)情感激發,總結全文:人動則艇動,人歇則艇歇。真可謂艇動城喧,艇歇城靜。
(8)習得方法,嘗試運用,進行小練筆。
在動態描寫和靜態描寫的對比閱讀中,學生很容易就能體會到它們不同的妙用。“放學后的校園”是學生非常熟悉的,所以選擇這個素材的比較多,有孩子寫道:
放學啦!放學啦!當我們排著整齊的隊伍離開校園時,喧鬧的校園頓時安靜了下來。晚霞映照著校園里的操場,那里少了我們的身影,只有花壇里的花草在隨風擺動。一間間干凈的教室里,課桌椅在悄悄地訴說著今天教室里發生的趣事,它們在靜靜地等待著我們第二天的到來。
也有選“火車進站之后”的:
“嗚——”火車進站了!安靜的站臺頓時熱鬧了起來。工作人員不停地組織紀律,用喇叭喊著“火車到站了!請大家拿好自己的行李物品有序排隊下車!”乘客們拉著行李箱、背著包裹、扯著孩子、打著電話……緩緩地走下火車,走向自己要去的地方。
“群鳥飛過的湖面”選的比較少:
一群鳥從湖面飛過,在夕陽余暉的照射下,湖水仿佛感受到鳥的邀請,瞬間平靜的湖面變得波光粼粼,鳥的倒影也由清晰到模糊。伴著鳥的叫聲越來越遠,湖水慢慢地又恢復了平靜。
將“詞句段運用”里的內容穿插在課文的學習中進行也是一個很好的方法,這樣充分利用教材,整合前后內容,更有利于學生學以致用。
“習作單元”的編排是統編教材的一大亮點。五年級的習作單元,上冊安排學習寫說明文,了解基本的說明方法。搜集資料,用恰當的說明方法,把某一種事物介紹清楚。下冊安排的是學習描寫人物的基本方法,初步運用描寫人物的基本方法,具體地表現一個人的特點。在進行習作單元的教學中,我將精讀課文與習作例文、交流平臺、初試身手等相關內容進行有效組合,充分將學生的學與用融合在一起,這對學生微寫作能力的訓練是一個很大的突破。
例如,在學習《太陽》一課時,在學生明白運用列數字、作比較、舉例子這些說明方法,能將事物介紹清楚、說明白之后,我以此為契機,把習作例文《鯨》的第一自然段拿出來引導學生體會,感受說明文的用詞準確,體會通過作比較、列數字,鯨的龐大就具體可感了。然后我請學生對搜集到的有關月亮的資料進行篩選,練習寫月亮。學生在練習時,雖然寫出來的只是簡單的片段,但是能將資料依托說明方法介紹清楚內容,無疑也是很大的收獲,畢竟說明文的語言與平日里學生讀過的文章有很大的不同。
寫作是運用語言文字進行表達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認識世界、認識自我、創造性表述的過程。寫作能力是語文素養的綜合體現。如果把“微寫作”訓練比作“點”,那么大習作就是“面”。課堂上的每一次練筆,都是為了大習作做準備。聚沙成塔,學生經過長期的練習,寫完整的文章也就水到渠成了。
2022版新課標提出跨學科學習,引導學生在語文實踐活動中提高語言文字運用能力。在教學中結合其他學科的學習內容,聯系課堂內外、學校內外,拓寬微寫作素材的范圍,讓學生有更多的話題可寫,解決了寫什么的問題,其過程能夠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梳理能力、交流能力,當然更多的是微寫作能力。
生活是創作的源泉,豐富的生活為習作著色,習作是對我心的表達。用“微寫作”及時記錄生活,是學生在成長的過程中留下的一個個腳印。“三八”婦女節時,寫下真摯的祝福為媽媽送上;清明踏青時,記錄一路上的所見、所聞、所感;端午節包粽子,寫下當時包粽子的過程......我們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留心生活,引導學生將發現用文字記錄下來,將情感用文字表達出來,將生活中的精彩印在腦海里,留在習作中,寫作時何愁無話可寫。
讀書,讓生活有溫度、讓靈魂有濕度、讓生命有深度。引導學生多讀書、讀好書、好讀書是非常有必要的。閱讀是寫作的基礎,寫作是閱讀的升華和創造。葉圣陶說:“閱讀是吸收,寫作是傾吐,傾吐能否合于法度,顯然與吸收有密切的聯系。”只有在閱讀中大量地積累詞匯、積累語言、訓練語感,寫作時才會有“下筆如有神”的效果。以讀促寫是一個長期的過程,遣詞造句、表情達意、合理布局都需要日積月累,平日里厚積,寫作時才能薄發。
總之,在教學中教師及時地對學生進行微寫作訓練,循序漸進地推進,才更有利于五年級學生微寫作能力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