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雙雙
(四川星田商務信息咨詢有限公司,四川 成都 610000)
“十三五”以來,龍泉驛區脫貧攻堅全面勝利,鄉村產業長足發展,鄉村生產力水平顯著提高,農民生活水平顯著改善。2021年,實現農業一產產值100億元,增加值36.18億元,增加值較2016年增長23.02%;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35459元,較2016年增長11958元,增幅達50.88%,絕對值連續7年位居全省首位。A級旅游景區年接待游客超500萬人次,農業經營主體400余家。多次多地榮獲省、市農民增收工作先進縣、鄉村振興先進鎮、鄉村振興示范村等榮譽。
建成以水蜜桃、葡萄、枇杷、早熟梨等名優伏季水果為主的特色水果種植基地1.87萬hm2,年產量38萬t,形成沿龍泉山脈向南北延伸連綿30余km的國內罕見的6666.67hm2水蜜桃種植帶,4666.667hm2早熟葡萄種植基地,4萬畝枇杷種植基地,4萬畝早熟梨種植基地。被確定為中國水蜜桃之鄉、全國無公害水果生產示范基地、全國農業科技示范區、全國農業標準化建設示范區、全國農業旅游示范點等。
《國務院關于促進鄉村產業振興的指導意見》(國發〔2019〕12號)、《全國鄉村產業發展規劃(2020~2025年)》為全面實施鄉村產業振興戰略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世界大學生運動會”是成都乃至西部首次舉辦的世界級綜合性運動會,主場館優勢必將帶動國際化大流量在龍泉驛區鄉村地區沉淀。“后疫情時代”,鄉村地區將迎來新一波發展高潮。龍泉驛區鄉村地區面臨成都和重慶兩大世界城市相向發展的歷史機遇,將帶動種養業、農產品加工業和鄉村旅游業繁榮發展,帶動地區消費需求和市場開拓。
鄉村產業結構總體呈現“啞鈴”型特征。一產基礎不夠強,方式比較傳統,品種比較單一,農林牧副漁體量小、較分散、產值低。優質專用品、綠色食品、名優產品總量不足,不能滿足市場對農產品優質化和多樣化的需求。二產農產品加工業比重非常低,農產品初加工處于萌芽階段,農產品精加工處于斷鏈形態,尚未規模性、成鏈性發展,加工聚集區尚處于空白狀態。三產鄉村旅游存在“同質化”“低質化”“傳統化”,區域內布局不夠合理,片區之間發展失衡,亟需轉型升級。
科技轉化、科技應用不足,農業效率低下,產業競爭優勢缺乏。鄉村人才大量外流,鄉村人才“留不住、引不進”,缺乏技能型人才,缺乏“頭雁”引領,缺乏“農業職業經理人”“職業農民”。鄉村用地日益趨緊,農用地地塊小,比較分散,不宜流轉,不宜機耕機種機收,發展都市現代農業比較缺乏“設施用地”支持,缺乏“集體建設用地”指標。資本下鄉動力不足,財政資金支持力度不大,金融資金亟須加快改革。省級以上示范性現代農業園區、省級以上示范性合作社、省級以上產業化聯合體、產業化龍頭企業缺乏。市級以上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示范性農民合作社、示范性家庭農場僅53家,占比僅12%。
對鄉村產業的定位不夠準確,與市場邏輯和全國統一大市場的匹配性不高,與鄉村振興的內生動力及資源要素改革不夠匹配。土地政策不夠靈活,金融工具比較傳統,“兩項改革”后半篇文章還需進一步深化。需進一步改革農村土地所有權、承包權、經營權,實現三權分立。需審慎穩妥推進宅基地所有權、資格權、使用權三權分置改革。村集體經濟發展“整體較弱、個別突出”,需進一步改革釋放動能。生態環境約束性強,用地管控力度大,制約了產業轉型升級突破。
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為總抓手,搶抓“成渝雙城經濟圈”“東進戰略”“大運會”戰略機遇,著力補短板、強弱項,持續深入推進鄉村產業轉型升級,加快推動產業融合發展。
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全面加強黨對“三農”工作的集中統一領導,堅持鄉村振興“四個優先”,在干部配備上優先考慮,在要素配置上優先滿足,在資金投入上優先保障,在公共服務上優先安排。特別是在干部配備上優先考慮“三農”事業需要。區委組織部對鄉鎮(街道)黨委和政府主要領導干部任用要注重懂“三農”工作、會抓“三農”工作,分管領導要真正成為“三農”工作的行家里手。特別是區委書記把主要精力和工作重心放在農村工作上,當好鄉村振興“一線總指揮”。優化調整區委農業農村工作領導小組,加強領導小組辦公室機構設置和人員配置,全面推進產業振興的各項工作,圍繞“產業振興”目標任務,落實五級書記抓鄉村產業振興機制,把產業振興工作作為區級部門和街鎮黨組織書記抓基層黨建述職評議考核的重要內容、村(社區)書記考核的重要內容,有效落實實施產業振興戰略領導責任制。立足龍泉驛區獨特區位、資源、產業等優勢,主動融入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的國家戰略,擔負全國區域發展的歷史使命,著眼于“立足龍泉、服務全川、輻射成渝”,牢扛穩糧食安全政治責任,實施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堅決遏制耕地“非農化”、防止“非糧化”,增強“米袋子”“菜籃子”“果盤子”“油瓶子”保供能力,加快接續創建國家級省級農業現代化示范區、省級鄉村振興先進縣及國家級鄉村振興示范縣,在新時代打造更高水平“天府糧倉”。
3.2.1 完善基礎設施,為產業高質量發展厚植硬核基礎
堅持總體規劃、分步實施原則,開展鄉村基礎設施提升行動,開工建設嶺根水廠等3個小水源工程、竹垟山溪口等4個農村連片供水工程。謀劃打造一批景觀公路,加快“四好農村路”向美麗公路升級。建設“天府好田”,實施高標準農田建設,提升田網、渠網、路網、觀光網和服務網、信息化網、設施用地網“七網”的配套水平,實現更大范圍的全程機械化,為實現智慧農業種植、施肥灌溉一體化、生長監測自動化打下堅實基礎。加強“新基建”,進一步完善5G、數據中心、物聯網等網絡的基礎設施建設,推動“新基建”與產業的深度融合,力促新型基礎設施建設規模和創新能級居全省前列。發展智慧農業、農村電商等新興鄉村數字產業,實現數字鄉村建設在龍泉驛區鄉村的全面“破局”,從而讓新基建為鄉村產業振興提供堅實的信息化保障。
3.2.2 堅持綠色發展,為產業高水平運行增添持久軟實力
以綠色發展引領產業發展,推進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建立畜禽規模養殖場糞污綜合利用管理臺賬,完善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制度,推廣“三分離、兩配套、一結合”清潔生產工藝和精細化飼養管理、節水養殖等畜禽污染綜合防治技術,合理利用畜禽糞污資源,助力相關產業的發展。嚴格監管,加強推進秸稈禁燒工作,加強農藥、肥料、農膜等農業投入品使用指導與監督管理,推廣秸稈能源化、肥料化、飼料化等綜合利用,有效減少環境污染,進一步提高農業綠色生產水平。完善綠色產品認證體系和綠色食品技術標準體系,加快創建有機認證、綠色認證、良好農業認證等。啟動綠色食品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示范園建設試點工作,開拓綠色產品制造、流通、消費等多場景應用,增加綠色產品有效供給,全面提升綠色發展的質量和效益,打造全產業鏈綠色生態圈。
3.2.3 加快創建示范,為產業高能級振興注入強大活力
加快創建國家級省級產業化龍頭企業、產業強鎮、農業園區、示范合作社、產業聯合體等,以創建補短板、強弱項,爭取政策、拿到資金、得到支持。因地制宜地發展一批符合地區特點的經營主體,培養一批種糧大戶、集體經濟合作社、專業合作社、農業企業、新型產業聯合體,帶動鄉村產業向更高水平邁進。通過入股、園區農業、專業合作社、農業品牌建設和質量認證等方式,創新經營主體的聯合形式,創新農業生產和服務組織形式,創新農產品的銷售組織形式,最終提升各類經營主體的市場競爭力。培育一批懂技術、會管理的農業職業經理人引領鄉村產業的發展。加快普及和完善各項農業保險制度,逐漸建立健全農產品期貨市場,強化對農業生產各個環節的監督管理等,為各類經營主體降低由于自然災害、市場波動以及質量安全等原因導致的損失,降低經營風險,為鄉村產業活力的激發提供制度保障。發揮廣大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主導作用和首創精神,全面激發鄉村經濟發展活力。
3.2.4 開展招商會戰,為產業高引領賽出競技黑馬營
針對龍泉驛區鄉村產業全產業鏈,瞄準森林康養、精品民宿、文創體驗、現代種源、電子商務等新產業新業態,策劃包裝一批鄉村振興儲備項目,定期發布、有序迭代“龍泉驛區鄉村振興機會清單”,夯實鄉村振興的產業支撐。組織實施“萬村萬企”招商合作對接行動,重點推廣完善村企合作捆綁投資開發、特許經營等第三方運營、政府購買服務、組建都市農業現代化引導基金等,規范引導企業發行農村建設債券,優化實施PPP項目,創新社會資本投入的路徑與方式。照“整體策劃、一體招商、綜合平衡”思路,組建農投集團,負責重大基礎設施建設、人居環境治理、資源收儲、項目運營等職能,形成“領導小組+管委會+農投集團”農業現代產業管理體制。加快農業重大項目招商促建,以錦繡天府大地景觀與創意農業產業示范區等3個農業主體功能區為重點,建立鄉村振興重大項目準入機制。
3.3.1 強化財政保障
優先保證農業農村投入,堅持把農業農村作為財政支出的優先保障領域,建立投入穩定增長機制。重點支持農民增收、農村重大改革、農業基礎設施建設、農業可持續發展、農村民生改善等領域。通過政府與社會資本合作、政府購買服務、擔保貼息、以獎代補、民辦公助、風險補償等措施,發揮財政資金的杠桿作用。落實中央和省級農業支持保護政策,完善農業支持保護補貼、農機具購置補貼,完善林果、蔬菜等生產扶持政策。進一步拓寬財政支農資金的渠道,持續增加農業基礎設施建設、農業綜合開發投入,完善促進農業科技進步、加強農民技能培訓的投入機制,強化對農業結構調整、農業投入品等的相關支持,加大市級以上扶持涉農資金績效評價考核力度。
3.3.2 強化用地保障
完善修訂《龍泉驛區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0~2035)》安排了不少于10%的建設用地指標,重點保障鄉村產業發展用地和村民住宅建設用地。土地利用年度安排5%以上新增建設用地指標,保障鄉村重點產業和項目用地。農村土地整治項目預留30%的集體建設用地指標,重點用于集體經濟和鄉村重點產業發展。推進房地一體的宅基地使用權確權頒證,探索宅基地“所有權、使用權、資格權”三權分置,明確集體建設用地、宅基地集體所有權收益比例,建立公平合理的增值收益分配機制。積極探索形成“點狀供地+組合用地”方式,有效保障設施農業、農產品加工、農商文旅體等重點項目建設用地。實行產業用地規模和新增產業項目土地供應“雙鎖定”制度,轉變建設用地供給方式,制定細化落實“點狀供地”的具體細則,提升用地效率。
3.3.3 科技人才保障
積極搭建平臺,促成農業院校、科研單位在龍泉驛鄉村地區建立農業技術研究所及生產實驗基地,探索農、科、教、產、學、研相結合的新型產業推廣模式。健全人才保障機制,引導人才向基層流動,建立完善城市醫生、教師、科技、文化等人才定期服務鄉村制度,組建種植養殖、園林規劃等方面專家服務團,實現對鄉村現代農業示范園科技幫扶全覆蓋。引導各類人才到鄉村興辦產業,深化農業系列職稱制度改革,支持科技人員以科技成果入股農業企業,建立健全科研人員的校企、院企共建雙聘機制,實現股權分紅等激勵措施,引導青年企業家參與鄉村產業振興活動。支持鼓勵鄉村能工巧匠、大中專畢業生、外出農民工回鄉領辦或創辦家庭農場、農民專業合作社、龍頭企業。
3.3.4 強化金融改革
建立龍泉驛農業金融子數據庫,加快金融產品和服務方式創新,完善農村居民線上金融服務。以“小微普惠農村金融”為手段,提升龍泉驛區農村金融服務平臺,打通農村金融服務“最后一公里”。加快農村信用體系建設和農村金融平臺、產品、服務方式創新,促進項目與資金更快對接,使金融成為促進城鄉生產要素雙向自由流動的催化劑和源頭活水。推動金融支持鄉村產業發展,進一步完善“農貸通”金融保險服務體系,探索開展設施、設備、資源、產品等質(抵)押貸款,股權量化、參股持股等合作經營模式創新,采取政府貼息、保單訂單質(抵)押等方式,有效滿足鄉村特色產業發展融資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