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子鈺
(湘潭大學,湘潭碧泉書院·哲學與歷史文化學院,湖南 湘潭 411105)
在美學的發展歷程中,經歷了從“美是什么”到“美在意象”的轉變,從古希臘美學對“美”這個本體的探討——美是數的和諧、美是理念等,到18世紀初美學家通過在日常經驗中尋找各種美的理論的反例來證明“美是什么”乃是偽命題,說明“美”不是實際存在的對象客體,僅被用來表達人的情感態度。在我國美學的研究與探討中,以呂熒、高爾泰為代表的“主觀說”也提出美在主體的內心而不在客體對象,是人的美感決定了美,以朱光潛為代表的“主客觀統一說”認為審美認識的對象不是純粹的自然物,而是夾雜人的主觀成分的“物乙”;在當今時代,人們的物質需求已在很大程度上得到了滿足,在對美好生活、高質量生存的追求和向往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對“美”的追求不再局限于學術的“象牙塔”中,而逐漸生活化和普遍化,人們將對美的追求與日常生活的不同領域相結合,如今已經產生了生態美學、設計美學、建筑美學、休閑美學等一系列新興美學,生活美學和審美泛化已經成了一股新興的潮流。總體來說,美學研究在不同時段有不同的特點,總體趨勢是從對美的本體論和認識論認識轉向藝術審美,轉向動態發展的實踐論和價值論美學。這種美學的“生活化”和審美泛化為新時代鄉村振興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將美的思維運用于鄉村的規劃建設、鄉村生態文明保護等諸多方面,是實現鄉村高質量發展的一條新路徑。
1.2.1 存在美維度
馬克思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提到“通過實踐創造對象世界,即改造無機界,證明了人是有意識的類存在物,也就是這樣一種存在物,它把類看作自己的本質,或者說把自己看作類存在物。”馬克思從人類的現實物質生產、勞動、實踐等出發對人的本質進行了說明,人作為一種“類存在物”,通過“人的本質力量對象化”對自然進行合于自身目的的改造。但是就人類本身而言,人類雖可以讓自然充滿“人化”的因素,但是人始終是作為世界中的一員,始終無法擺脫自身作為“類存在”這一自然的限定性,和大自然中的其他物種一樣是具有內在規定性的存在物。在以往的鄉村振興戰略實施中,往往為了實現經濟的快速增長、村落的快速脫貧,不加改變地套用鄉村振興成功經驗和模板,按照主觀意志對村落大改大遷,大拆大建,不僅造成了“千村一面”的發展窘境,還造成了當地特有景觀、物種棲息地的流失,對當地生態平衡造成了不可挽回的傷害。
在馬克思“類存在”理念的指導下,當今鄉村振興要認識到人只是自然界中的一員,每一個物種都有其存在的內在規定性和自然規律性,每一個物種都具有自己特有的美感,要意識到人與當地其他物種的“邊界”,嚴格規范主觀能動性的行使范圍,這要求我們在新時代的鄉村振興中,做好頂層設計,拒絕教條式的經驗套用,合理規劃土地的利用,真正按照馬克思“美的規律去構造”推進新時代、高質量的鄉村振興進程。
1.2.2 生態美維度
在近代科學迅速發展、工業革命時代的到來、大工業的非理性化生產的背景下,資本主義社會的生產方式脫離了生產規律和自然規律,引發了生態危機,針對此問題,恩格斯提出:“不要過分陶醉于我們人類對自然界的勝利,對于每一次這樣的勝利,自然界都對我們進行報復,”深刻揭示了人與自然的生命共同體關系;以海德格爾為代表的生態美學家突破了主體與客體的二元論立場,提出了“四方游戲說”、“詩意的棲居”等思想,強調在對人和自然問題的研究上,從有機整體觀出發,強調人與自然的動態平衡;習近平總書記也在講話中提出:“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人類必須敬畏自然、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這一觀點的提出,強調在當今解放和發展生產力的同時,注重生態這一“金山銀山”的保護,實現社會的可持續和協調性發展。
生態美維度的提出,回答了人類怎么生活、人類和世界的關系等問題,啟發當今鄉村振興不能僅僅遵循經濟總量唯大、盲目追求經濟增長速度的振興戰略,應實現人的發展與自然留存的合一,強調二者之間的“和平交流”,既不貶低人對自然改造的主觀能動性,也不忽視自然對人類生存的反作用,實現“天人合一的境界”、萬物共生的生態理念。具體在實踐中來說,要求不能僅以“工具”的眼光對待自然,也不能放任其“野蠻生長”,應在遵循人和自然規律的基礎上充分開發自然資源的審美價值。如當下流行的“民宿熱”,民宿將餐飲、住宿和文化體驗一體化,不同于傳統的農家樂,民宿致力于在順應原始生態環境的基礎上融合當地特色文化,特色風格,為遠道而來的客人們提供優質的本土風情體驗,不僅注重從人到物的主觀感受,還注重從物到人的意境描繪和精神熏陶,打造真正的詩意棲居之地。
1.2.3 情感美維度
在對美的研究中,不少美學家都提出了對人類內心世界和主觀能動性的關照,實現了從對美的主體的追問到有關審美經驗的探討的轉變,如“美學之父”鮑姆嘉通提出美學是關于感性的學科,是致力于研究人的感性和情感的生存論探討;在對審美經驗的問題的探討中,美學家也強調人的全身心投入,審美活動以“情感先驗”為前提,要求鑒賞者參與到審美中,去使它得以顯現和完成。
在此理論的啟發下,在當今鄉村建設中,人依舊是鄉村振興的主體和主力軍,這表明在新時代的鄉村振興中,不僅要重視諸如頂層設計、政策轉變等外在客觀因素,也要注重鄉村精神文明根據地、信仰家園的建設,深度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和創造性,關注人的全面自由發展。具體在實踐中來說,對于當地村民,有關政府部門要將村民的思想建設作為工作的核心,通過挖掘鄉村專屬文化記憶增加村民的歸屬感和文化自信,結合當地村民生活,選擇貼近民眾生活的文化載體,將相對抽象的思想、政策、理論轉變為通俗易懂的生活常識;對于外來游客,需關注游客的情感體驗和融入感,利用當地特色文化發展“沉浸式旅游”,營造特殊的美學意境,滿足當今時代“城市人”對于回歸自然的情感訴求和精神渴求。
開慧鎮位于長沙縣北部,于2020年12月發表《開慧鎮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后,借鑒美學思維,將其運用于美麗鄉村、美好生活的建設之中,將開慧這一文化小鎮打造成了湖南省著名的“美學示范小鎮”。
以紅色文化為指引,打造深度人文小鎮。開慧鎮作為紅色文脈深植的小鎮,是我國當今愛國教育和黨史宣傳的優良“營養劑”,在美學思維的指導下,轉變以往以科技創新為龍頭的傳統發展模式,秉承“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宗旨,深度挖掘當地紅色文化,建設一批具有美感的紅色文化宣傳建筑物,打造紅色文旅線路、開展紅色文化學習,實現了紅色資源效用的最大化和精神與物質財富的轉化。以當地著名美學地標——飄峰山莊為例,飄峰山莊通過與政府合辦紅色文化基地與女杰文化陳列館,在展示女革命戰士們的光輝事跡的同時,宣傳偉大的革命精神。
在此思路的指導下,2015~2019年,旅游人數由131萬人增加到了250萬人,旅游收入由8000萬元增長到1.5億元;在2021年的前11個月里,開慧鎮在全力做好疫情防控的同時,全鎮實現接待游客近200萬人次,綜合旅游收入破億元。
保護生態環境,實現人與自然的同頻共振。作為文旅小鎮,打造優良的鄉村環境是提升鄉村外在形象、增加小鎮魅力的必經之路。在生態美維度的指引下,開慧鎮以“匠心之功”提升生態環境,突出抓好鄉村潔化、綠化、凈化、序化、美化“五化”建設,深入推進垃圾、污水、廁所“三大革命”,合理規劃鄉村土地分配,優化鄉村土地利用,構建工業社會沖擊下原汁原味的“原始”小鎮,讓旅客走進自然,領略自然美麗,享受自然帶來的“而無車馬喧”的田園意境。事實證明,開慧鎮在環境保護上下的功夫回饋的是滿滿的收入,是自然風光的收入,也是經濟發展的收入。
利用生態綠色科技賦能,打造當地茶農的“幸福港”。金井鎮作為茶香古鎮,擁有悠久的茶葉種植歷史和大批經驗豐富的茶農,自改革開放以來,金井鎮更是充分發揮優勢,引進新型綠色種植技術,如良種茶無性繁殖技術等,并合理規劃茶園布局和當地的景觀布局,成功實現了產業美、環境美、人文美,實現當地茶農在自己的熱土上富起來、強起來、笑起來。
突破品茶“框架”,打造“茶旅”勝地。環境美學創始人卡爾松在其文章中提出,以往審美主體總是在一定框架限制進行審美活動,藝術審美對象與審美主體總是分割的。傳統的茶博園為避免發展文旅產業對茶葉品質和質量的破壞,選擇茶葉種植基地嚴密保護起來,游客們只能通過導員講解、遠觀等方式進行品茶,導致了體驗度的降低。金井鎮則獨具匠心地提出對于茶葉的觀賞要實現“無框架”,利用千百年與湖湘文化相互滲透的金井茶文化,突破品茶陳舊品鑒模式,開展沉浸式采摘體驗、茶園露營、茶田拍照等活動,走出了一條獨具特色的茶旅經濟發展之路。
總體來說,在美學思維的指導下,在經濟上,長沙縣美學實踐小鎮一改以往完全由科技引領經濟發展的模式,將美學思維作為鄉村振興指導思想的重要一環,通過“美學+”的理念將美學與旅游業、環境治理等緊密結合,探索為人的經濟和為人“生存”的美學結合的新道路。在政治上,小鎮將美學思想與政治建設緊密結合,以美學理念改革發展思想,轉變發展政策,重視村民的主體性作用,將鄉村振興的成果真正落實到人民的幸福生活和發展自由上。在文化上,美學小鎮深度挖掘當地山水美學、傳統文化、美學建筑等眾多美學資源,在促進對當地歷史文脈、古建筑群的保護、傳承和發揚傳統文化的同時,還注重對當地村民的美感培養與民風建設,構筑鄉村精神家園,留住本土民情與鄉愁,讓鄉村真正成為承載“詩和遠方”的目的地。在環境保護上,要求實現人的發展與自然留存的合一,萬物共生的生態理念,真正構建人與自然的生命共同體。
(1)發揮美學思維在基層黨建中的作用,打造陣地建設美、黨員行為美、組織生活美、制度設計美的美學部隊。
長沙縣美學小鎮相關部門雖出臺相關轉型政策,積極通過橫幅、村委會宣傳等途徑進行宣傳,但當地居民仍對當地推行的“四色”美學路徑了解不多,存在村民與政府決策斷層導致的主體性發揮受限問題。基層黨組織作為中國共產黨在社會基層組織中的戰斗堡壘,需深刻發揮在鄉村振興中的領導核心地位,從組織美、思想美、行動美等多方面入手,改變村民聽不懂、聽懂記不住、記住不會用的“疑難雜癥”,組織形成一批理論傳播、講解基層志愿者,化解政策與村民之間的“斷層”,通過尋找合適的美學載體,將抽象的政策轉變為村民日常生活中的相關事務,從而充分發揮村民在鄉村振興中的積極性。
(2)加強鄉村基礎設施建設,塑造鄉村美麗風貌。
長沙縣美學小鎮在美學思維的指導下,打造了一批具有特殊地標作用的美學產業,如湘豐茶葉、潤沃藍莓等,但由于基礎設施的不完善、數字化、信息化普及率較低等原因,存在著因銷售鏈不完整、交通不暢、與外界溝通困難導致的產品滯銷、產業規模小、產品競爭力和吸引力低等問題。針對諸如此類的問題,中共中央、國務院在《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見》中提出:“推動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因此,相關部門應計劃對當地電網、公路、廣播等基礎設施的建設與完善,提高機械化、信息化、數字化覆蓋率,從而打通銷售“最后一公里”,從而促進鄉村的新飛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