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慧
(鹽山縣農業農村局,河北 鹽山 061300)
在中國,農村一直處于國民經濟發展中的關鍵戰略地位上,它直接關系著中國國民經濟技術水平的總體提高和重大民生問題的解決。所以,必須重視中國農作物科技的持續優化發展,來提高中國糧食作物栽培管理水平和農業病蟲害防控技術水平,推動中國農產品水平的持續提高。本章剖析了農藥化肥減量增效技術在中國農作物病蟲害防控中的重要積極意義,并指出了農藥化肥減量增效技術在中國農作物病蟲害防控中的運用策略,以期為今后開展病蟲害防治提供參考。
在當前的農戶的農業生產活動之中,化肥農藥的使用將能夠有效地提升作物的產量和質量,且在以往的實踐過程中,大量使用化肥農藥也為農戶帶來了較大的經濟效益,有鑒于此,多數農戶對化肥農藥已經形成了較高的認可度。然而從實際情況來看,相關的農戶在生產之中對化肥農藥的具體情況和性質并不了解,從而導致了部分農戶在使用環節盡管進行了大量化肥農藥的使用,但生產效果并未得到明顯改善的問題出現。在這種情況下,導致了農業生產活動對化肥農藥的嚴重浪費,并對生態環境構成巨大的威脅。部分地區在長期過量使用化肥的情況下,土壤出現了比較嚴重的板結和鹽漬化現象,對于后續的農業生產環境造成了破壞。另外,部分農戶由于對化肥農藥的認識過于片面,因此在使用階段規范性極差,所使用的化肥農藥不具有針對性,因此在使用之后無法起到增加農產品產量與質量的效果,這些問題在當前的農業生產之中需要引起高度注意。從農藥使用的角度來看,多數基層農戶對農藥的使用也缺乏規范性,部分農戶大量對高毒農藥進行使用,導致生產環節出現一系列不安全因素。而隨著農藥的濫用和殘留,后續的生產之中,部分作物由于對農藥毒性敏感性較高,所以也出現無法正常生長的現象。
殺蟲劑是糧食作物生長發育中所必需的材料,是預防糧食作物生長發育流程中病蟲害的重要物質。常規殺蟲劑應用技術已經不能滿足當前階段農業產業的使用需求,殺蟲劑減量控害增效的合理應用,減少了殺蟲劑在防控農產品害蟲活動中的消耗。通過殺蟲劑治理與生態防控相結合,減少糧油經濟作物害蟲產生殺蟲劑抗性的機會,進一步提高控害的合理性,實現農產品栽培活動中的病蟲害防控和病蟲害的寄生性天敵的總量和品種趨向均衡,進而實現提升糧油經濟作物生產的總體發展目標。
農藥減量控害提效法是一種新的方法,在具體的使用實踐中還需更加完善的儀器裝置和完善的工藝作保障,是一種科學、完整的新型科學技術。由于國家在農村和環保領域日益強調環境的概念,也要求在農產品種植中降低殺蟲劑的使用率,從而產生出緩釋式和環保型的少使用殺蟲劑技術及其生物防治方法,這種技術還將在持續開發和使用中促進著農產品的商業化。
我國農業使用方法對殺蟲劑的依賴性相當大,農業應用方法出現一定程度的失衡問題,農藥劑量偏高、農業應用品種比較單一的現象突出,易造成土壤環境被污染。近些年農田土地的鹽堿化、荒漠化、土地流失形勢嚴峻、土地效率不高現象,也與殺蟲劑的不合理利用有著一定聯系。殺蟲劑減量控害增效方法的應用,完成了農村有害生物物理防控措施和化學防治措施的有效結合,降低了殺蟲劑的消耗,大大提高了殺蟲劑的合理使用率,從而降低了殺蟲劑對自然環境的損害,對保障農村環境安全具有積極意義。
傳統農業生產過程中,由于受到經濟發展等多種因素制約,在開展生產的過程中種植水平不高,農作物的產量較低,且由于病蟲害防治措施的不合理,導致農作物的品質也受到較大影響。而隨著我國社會的不斷發展,農藥化肥減量增效技術也開始被運用到農業生產全過程中。在該技術中,由于其轉變傳統農業生產大量應用化肥和農藥的局限性,引入有機肥積造和化肥減量增效,推廣測土配方施肥可有效減少化肥和農藥用量,提升農作物產量,更減少病蟲害發生概率,有效提升農作物產量和品質。
在傳統種植環境中,為達到農藥化肥的減量增效目的,應進行各類種植管理工作以增強作物抵抗病蟲害的力量,比如可對種子進行適當處置,如浸種曬種技術,可以殺死播種的病毒以及蟲卵;通過清除種植部位雜草,并進行各種土肥的適當管理工作等,可以保障植株健壯生長,從而減少病蟲患的機會。也可通過控肥技術,以改變常規農業技術中強調大面積使用氮肥的不足,可考慮使用大量土壤肥力進行管理工作,并對施肥時機加以適當調節,在植株的成長中后期,相應地增加了粒肥以及穗肥的使用率。同時為了更好地提升磷鉀效益,在適當降低氮肥施加量的同時,還應增加鉀石鹽和磷的施放量,為植株供給更豐富的微量元素和營養物質,從而增強其對抗病蟲害的能力。也可以采用機械化方式完成殺蟲劑和肥料的使用,轉變傳統農業生產過程中化肥和農藥施用不均勻所導致的浪費現象,在提升效率的同時更有效控制農藥和化肥的用量。
不少農民都習慣了將種或種上的藥物混合來增加預防功效,但由于混合農藥的盲目性很大,往往達不了增效的目的,反而用量增加,農藥增多。在混合殺蟲劑中,應該堅持一個準則:混合后不得起化學反應變異,藥劑物理性質要維持平穩,不得出現層狀、絮狀、沉降或出現乳劑分解、懸浮度下降,或者晶體析出等問題,殺蟲劑混合處理可以實現減少殺蟲劑數量、增加治理面積、提升防治效果、減少農藥殘留量的目的。
首先,在防控過程中,物理防控方法比較普遍,且對糧食作物本身不會造成危害,滿足無公害化生產需要,在病害的防控上成效突出。在防治時,應該利用生物趨光性的特點,在養殖地方放置殺蟲燈和黏蟲板加以防治,物理防控成本較低,而且也沒有造成二次污染,因此使用效果比較好。但物理預防又有一定的局限,即需要投入大量人力來進行,其防治效果不高,無法對任何種類的病蟲害實施防控,所以,在進行物理預防需要和其他防控措施協調運用。其次,在病蟲害防治時,也可以運用生物防治的方法實施,而近年來,由于中國的生物科技水平也有了提高,因此各類生物防治措施也日益被開發起來。這一類生命殺蟲劑,如蘇云金桿菌、多抗霉素等能對害蟲實施長效撲殺,而且還能夠實現完全無環境污染物殘余,因此使用前景非常好。最后,還可以運用于害蟲天敵上加以預防,比如在養殖地方投放赤眼蜂等。投入時要注意保證營養均衡,避免過量投入造成營養均衡遭到損傷,反而不利農作物栽培的順利開展。
誘殺技術是物理防控技術中較為普遍的一項手段,主要是指針對病蟲害的一些特征及其對周圍環境的趨向性而選擇與之相匹配的方法,或者創造人為條件下的避趨進而對其加以誘殺,與預防。通過實驗,可以看出這項方法對于病蟲害的防治效果是非常有效的,同時其處理期限也并不長,被視為病蟲害處理最常用的方式。因為物理預防方法主要是按照病蟲害防治及其對自然環境適應作用的基本原理實現的,如趨光性、趨濕性、避光性等,不但對病蟲害的發生具有預防效果,同時由于這些方法都沒有對周圍環境和土壤的結構形成危險,也能對自然生態環境具有防護效果,所以需要被應用。在物理防治技術中,除誘殺法外尚有許多另外的相關技術,如篩選技術、日光殺滅方法等,這些方法都和誘殺法的基本原理及其相同,沒有對自然環境產生污染和損害,這也是現階段中國農作物生態化和農業現代化發展的重要基石和條件。
生物防治科學技術,一般利用的是某些生物個體所產生和釋放的某些化學物質從而對蟲害產生預防效果的科學技術,而通常在開展生物防治工作時,一般是利用在生物培養過程中所得到的化學物質對蟲害加以處理,并一般采取以蟲、以動物分泌物、以微生物治蟲的方法來完成。這種生物防治技術不但能夠對自然環境產生一定的防護效果,同時還能夠給農戶提供額外的增加收入,一舉兩得。生物防治技術不但能夠有效促進莊稼的生長發育,還能夠對自然環境發揮防護效果,對于促進農村的生態化和現代性具有推波助瀾的意義。
通過栽培經驗,人們發現如果在同一片地上持續多年都種植同一類糧食作物,不但會減少該糧食作物的數量,而且會造成該地土壤結構的變化,養分的缺乏,再者也容易造成病蟲害。所以,就必須統籌考慮進而對耕作方式加以改善,在同一年份同一片地上可種植許多糧食作物,也可根據不同年份在同一片地上種植不同的糧食作物。這樣就可以合理改善土地的養分構成,增加糧食作物的產量與品質,也可以減少病蟲害出現的可能性。如果在同一片地上既播種棉花又種植大豆,則大豆的根系中可以形成更豐富的氮元素,從而為棉花的生長發育提供了促進作用,同時又有效改善了土地的養分構成,從而避免了營養物質的缺乏,為下一年的播種奠定了充足的養分物質基礎。
在使用農業減量控制增效產品前,種植人必須針對現場狀況,提出適宜的農藥應用劑量計劃。在應用殺蟲劑的過程中,必須針對病蟲害的發生時期、發病范圍、害蟲的類型和規模、糧食作物的種植規模等的各種因素,制定合理的殺蟲劑應用計劃和施用劑量。并在保證有害生物防治效果的同時,盡量避免應用危害性較小的殺蟲劑,這樣既可以保證清除了害蟲,同時又可以防止糧食作物和土壤環境帶來負面影響。
新時期的農藥減量控害提效科技理念的提倡,可以降低農作物生產栽培人員對殺蟲劑產品的依賴性。殺蟲劑降低與控害增效技術的有效運用,使農村中有害生物防治管理工作越來越富有積極性,工作者們必須堅持以先期預防措施為重、以后期處理為輔,以結合預防措施為重、以其他農藥處理為輔"。如此才能使農村生產中的農藥使用量最小,進而達到了創建生態農業產業、綠色農業產品、發展農業產業的總體目標,從而達到了減少化工農藥使用量,減少化學農藥影響的目的。
人工配方肥料在農業生產中發揮著重大作用,因而在目前生產中也得到了大面積推廣。而在使用人工配方肥料前,使用方需對生產區域土壤狀況進行科學評估,比如土壤肥力水平,這樣肥料的使用才能夠發揮效用,避免過量使用。除了使用人工配方肥料外,減少肥料的使用還可以通過使用農家肥的方式來實現。但在目前農戶生產中,因農家肥使用需要耗費巨大精力,所以實際中使用效果并不理想。而實際上農家肥既可以降低農業生產成本,減少對生態環境的破壞,還可以對土壤起到改良的效果,有助于農作物品質的提高。基于此,相關部門和農戶就應在自身生產區域實際情況出發,充分掌握生產所需,通過適時高效利用有機肥來代替部分配方肥,增強農業生產競爭力,保護土壤肥力。
在當前的農業生產之中,農藥使用對生態環境的危害性較大,為了減少農藥使用量,在實際工作之中首先可以通過發展多種病蟲害防治技術來對化學農藥進行取代。其次,則需要采取持續植保的措施來進行農藥使用的控制,這種方式主要是針對當前農業生產區域內的植物種群進行把控,確保生產區域內植物種群的合理性,通過這種方式可以將有害生物的種群數量控制在一定范圍之內,從而起到減少農藥使用的效果。
在農業生產過程中,農藥化肥減量增效技術可有效降低農作物病蟲害發生概率,提升農作物的產量和品質,提升我國農業發展水平,更符合當下社會無公害食品的各項要求,優化農村種植環境,有著極為重要的現實意義。因此,需提升對其重視程度,大力推廣農藥化肥減量增效技術和病蟲害防治技術,促進我國農業更好地實現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