婁 威
(遼寧省錦州北鎮市農業農村綜合服務中心,遼寧 錦州 121300)
在我國農業經濟不斷發展的背景下,很多農民都參與到,設施蔬菜農業建設中,進一步帶動我國基層地區的經濟發展,是實現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措施,也是未來農村發展中必要的趨勢,對我國的整體經濟貿易起到一定的推動作用。同時,對于設施蔬菜病蟲害防控技術上來講,這是一個比較復雜和系統性的工程,需要長時間的探索,在實驗中不斷完善病蟲害防控技術,確保研發人員可以充分了解當地農產品的氣候狀況,以及各種蔬菜的生長習性,甚至是病蟲害物質的生活規律和生物特性,把這些關鍵點整合到一起,在實踐中不斷改進和創新全程綠色防控技術方法,使全程綠色防控技術效果更加顯著,促進農民企業培育出更加高質量的綠色蔬菜。
農業在發展綠色蔬菜的種植過程中,經常受到病蟲害的破壞,降低綠色蔬菜的產量和質量,使農民的經濟利益和社會利益受到損失。在設施蔬菜病蟲害中,比較常見的有菜蛾、菜蚜、棉鈴蟲等,這些病蟲害不僅會咬食蔬菜,蟲子的分泌物和排泄物還會對蔬菜產生二次危害,降低農業發展的整體效益。因此,有效農業會采取效果明顯的化學藥劑,利用農藥的化學作用消除病蟲害對蔬菜造成的影響,降低幼蟲的生長,抑制病蟲害的繁殖。但是,這種化學藥劑的使用會對周邊環境造成嚴重污染,比如,相關殺蟲劑的使用,會嚴重危害到蔬菜大棚周邊的土壤層,以及對水資源造成嚴重污染,并且有些農藥會殘留在蔬菜表面或者根莖上,導致人們在購買后,清洗比較困難,進而威脅到人們的生命健康,不利于綠色蔬菜長遠的發展。
另一方面,在設施蔬菜病蟲害防控技術上,還是存在很多不足之處。農民在治理蔬菜病蟲害過程中,大多數會選擇噴灑藥劑的方式,讓蔬菜和病蟲直接接觸到化學農藥,長時間會導致病蟲產生藥性抗體,無法發揮藥劑的作用,也會在人們使用時,危害到生命健康,對生態環境造成不可預測的污染,使水環境等自然資源逐漸枯竭,不符合現代社會綠色發展的理念。同時,在農業蔬菜種植階段中,有些企業為了讓蔬菜的產量達到最大值,不會對病蟲害做出相應的解決對策,導致蔬菜產品的質量下降,不利于農產品的可持續發展。因此,農業發展必須結合現代社會中先進的科學技術,使用全程綠色防控技術,從根本上解決病蟲害的問題,降低防控藥劑對生態環境的破壞,秉持綠色環保治理的理念,科學化和專業化地開展病蟲害防治工作。
2.1.1 從幼苗著手,優質幼苗質量
在綠色蔬菜的培育過程中,對環境要求較為嚴格,需要適宜的溫度和光照,以及合理的藥物技術,進而提高幼苗的生長速度,縮短綠色蔬菜的生長周期,種植出一批又一批高質量和高產量的綠色蔬菜。同時,農民要重視工廠化的育苗形式,擴大種植基地的范圍,確保蔬菜種植技術的穩扎穩打,栽植出更加優質的蔬菜幼苗,并且結合幼苗的生長習性,進行針對性的防控技術,從根本上提高幼苗抵御病蟲害的能力,采用科學的種植方法,逐漸培育出更加壯實的蔬菜幼苗。
2.1.2 科學輪作
由于蔬菜大棚的發展空間較小,從土壤的生存環境上看,連續幾年都種植同一類型的蔬菜,會使地質環境的微生物增加,促進病蟲害細菌的滋生,威脅到后續蔬菜的生長。因此,在科學種植技術的支持下,更多農民選擇間隔種植蔬菜,比如,每兩到三年換一批農作物,減少蔬菜發生病蟲害的概率,提高農作物的整體質量。同時,農民在對其進行施肥時,盡量使用有機肥料,降低氮含量的使用,在完成農作物種植后進行清理時,確保其根莖清理到位,避免殘留病蟲害,為下一批種植作物提來危害。此外,這種有機肥料的使用,不僅可以提高農作物的生長速度,還能夠改善土壤的性質,讓土質狀況更加良好,為蔬菜提供高質量的營養成分。
2.1.3 控制好室內的溫度
在植物進行生長過程中,控制好室內的溫度也是非常重要的,確保植物可以在適宜的生長環境中茁壯成長,為農民帶來更大的經濟收益,增強農業發展的品牌形象。在設施蔬菜大棚中,正常的溫度會控制在20~30℃,但是晚上一般會調節為10~15℃,避免溫度過高或者過低,導致農作物的枝葉受到影響,降低成活的數量。同時,農民也要重視農作物的濕度控制,采用先進和有效的防控技術,比如使用滴灌或者調節通風口等方式,控制好設施蔬菜大棚中的濕度,能夠及時把過多的濕氣排入到室外,改變傳統的種植模式,不斷對防控技術進行創新和改進,為綠色蔬菜生長創建出更加適宜和合理的生長環境,降低病蟲害的發病概率。
2.1.4 合理運用消毒技術
在炎熱的夏季,溫度過高也會對設施蔬菜大棚造成影響,農民需要對大棚內的雜草和廢棄的農產品進行清理,確保施肥量和灌水量達到標準值,對于地膜式的農作物,要保證大棚的封閉效果,并且合理提高土壤的溫度,在一定時間下利用溫度的作用,消滅土壤中病蟲的蟲卵,提高農作物的生長質量。同時,在晚間也需要對室內溫度進行調節,減小通風口,保持在植物正常生長的恒溫控制中,適當地做降溫處理,以此降低病蟲害發生的概率。
2.1.5 合理布置植物的密集度
農民在對綠色蔬菜進行種植時,需要結合植物的生長特性,按照科學的種植要求,合理設置植物的密集距離,構建更加適宜的植物群體生長結構,確保植物可以在大棚環境中,順利進行光合作用,提高設施蔬菜大棚的通風效果,讓植物可以對病蟲害產生一定的抗體,進一步提升蔬菜的產量和質量。同時,農民要學習科學的種植技術,打破傳統的栽植模式,合理規范好蔬菜的種植密度,使蔬菜生長更加旺盛。
2.1.6 科學化管理水量和施肥量
設施蔬菜生長過程中,離不開水和肥料的滋養,對其灌入量進行科學化的管理和控制,是非常有必要的,減少植物發生營養不良的情況,導致病蟲害的入侵,影響到農作物整體的質量和效果。因此,農作物種植基地要積極學習科學的種植知識,引入專業的技術人才,參與到農業發展中。在對蔬菜進行澆水灌溉使,水量過多或者過少,都會改變植物的生長環境,增加病蟲害的滋生。同時,對蔬菜過度施肥也會造成傷害,導致蔬菜營養過剩,太少的肥料,也就達不到肥料的效果。因此,一定要科學化地管理和控制水量和肥料的注入,結合各種蔬菜對水量和肥料的需求,以及土壤的成分,合理配置肥料含量,適度增加水的注入量,對于磷肥和鉀肥的含量也要進行合理控制,杜絕氮肥的使用,提高肥料抵抗病蟲害的能力,及時清理廢棄的蔬菜和土質環境,采用環保的方式處理病蟲害的枝葉,減少已感染到病蟲害植物的傳播速度。
在農業經濟發展中,生態環境會受到生物藥物的影響,造成水資源等環境產生污染,不利于人類和自然和諧共處。因此,農民要科學使用生物防治技術,在大多數生物防治技術中,更多會使用到害蟲的天敵和生物農藥,采用這兩種方式對綠色蔬菜進行保護。比如,對于植物威脅較為嚴重的病蟲,會在設施蔬菜大棚中養殖這些病蟲的天敵,通過合理的時間和空間的設置,讓天敵吞噬病蟲害,進而減少大棚中病蟲害的數量。另一方面,國家要積極倡導農業發展中,大力使用到生物農藥,摒棄傳統的農藥手段,使用微生態的農藥,提高生物農藥的防治效果,讓其更加專業化和科學化,針對性和系統性地開展全程綠色病蟲害防控技術,并且可以起到保護環境和節約能源的作用,改善我國優美的自然生態環境,為人類創建出更加和諧和美觀的生存空間。
在開展全程綠色防控技術過程中,也會經常使用到物理防治技術,這種防控技術在我國農業發展中已經相當成熟,良好地推動我國鄉村振興戰略的發展,使農業發展實現經濟效益最大化,提高我國整體的經濟水平,促進國內外農產品的交流和合作。在實際的物理防治技術中,一般會在設施蔬菜大棚的通風口處,建立防蟲網設備,從外部結構上減少病蟲害的進入,減低室內大棚中病蟲害的數量,避免病蟲害問題越來越嚴重。同時,對于防蟲網的密度和大小等方面,也要進行仔細分析和研究,制定出最佳的防蟲網防治方案,不僅保證設施蔬菜大棚正常所需的通風效果,也要有效防治病蟲害的進入。一旦防蟲網的密度較小,不能很多地對較小的病蟲起到隔離的效果,也就使防蟲網的設立無任何意義。因此,一定要科學設置防蟲網的密度大小,在大范圍開展防蟲網設計工作前,要開展防蟲網實驗活動,確保各項結果都能滿足防蟲要求后,在進行全面的防蟲網布置,使物理防治技術更加科學和實用。
另一方面,相關技術人員要控制好大棚室內的溫度和濕度,從物理角度上對其進行科學化的防治技術,在充分了解病蟲害的生長習性之后,進行針對性的物理防治技術措施,避免綠色蔬菜受到各種病蟲和寄生蟲的影響,限制綠色蔬菜的正常生長狀態。同時,在設施蔬菜大棚已經受到病蟲害的影響時,可以觀察病蟲的生長狀態和習慣,實用到誘殺防控技術,減少害蟲的繁殖數量,從根本上控制病蟲的破壞面積。此外,在我國科研技術不斷創新的背景下,農民可以利用到病蟲害怕光照這一特點,開展趨光防控技術,根據光的不同顏色,開展病蟲誘殺活動,進一步減少病蟲害的生長基數和數量,縮小綠色蔬菜被病蟲害破壞的面積。由于有些病蟲害會對不同光的顏色產生躲避,防控技術人員就可以利用這一特點,在設施蔬菜大棚中安裝黏蟲板等裝備,誘捕到不同病蟲害,并且相關人員需要對這些害蟲進行觀測和研究,找到害蟲的天敵或者缺陷,經過不斷地研究和發掘,設計出更加科學和有效的病蟲害防控技術,進而可以在病蟲害全程綠色防控技術中,充分發揮防控技術的價值。
在設施蔬菜病蟲害全程綠色防控技術中,也包括化學藥物防治技術,這種防控技術在目前的農業發展中,占有重要的組成地位,也是直接控制病蟲害的基本措施。所謂化學藥物防治技術,就是利用化學藥物,對設施蔬菜大棚進行病蟲害防治,具有一定的時效性。但是,在很多農作物病蟲害治理過程中,由于農民對專業種植知識了解不夠全面,經常會使用毒性較高的化學農藥,不僅對農作物本身造成一定傷害,也不利于有效地防控病蟲害,長時間還會讓害蟲在自身中產生抗體,無法發揮化學農藥的藥效,從科學的角度分析也是不可取的。因此,農民在開展化學藥物防治技術中,特別要注意藥物的使用劑量,積極使用低毒、高效和低殘留的化學藥劑,或者微生態藥物,比如植物性農藥和微生物農藥等。
另一方面,為了提高農業發展中設施蔬菜的產量和質量,使我國的生態資源再生效果更加顯著,推動自然環境和資源的可持續發展。有關部門一定要嚴格管控化學藥物的使用量,不能隨意把藥物流入到河流或者土壤中,減少有毒物體對環境的破壞,打破我國生態環境的平衡。同時,在鄉村振興戰略的政策下,國家要對農業發展提供一定的資金支持,積極研發出更加先進的綠色防控技術,使病蟲害防治工作真正落實到實際農業發展中,增加農業蔬菜建設的質量和產量,打造高質化和高效化的農業蔬菜發展基地,推動社會整體經濟的發展。因此,在使用化學藥物進行病蟲害防治工作時,可以使用申嗪霉素等藥物,對于蔬菜的枯萎病。根腐爛病等真菌感染的病害,起到良好的治理效果,減少農作物的損失量,并且使用微生物源和植物源的殺蟲劑或者殺菌劑,對病蟲害進行針對性的治理,避免農藥的使用產生化學殘留情況,進而種植出優質的綠色蔬菜,為人們提供健康綠色的蔬菜產品。
在設施蔬菜生長過程中,融入全程綠色防控技術,有效治理病蟲害,減少害蟲對農作物的侵蝕,進一步提高農產品種植的產量和質量,增加農民的經濟收入,實現全程綠色防控技術的價值。同時,種植戶要提高病蟲害的治理工作的重視程度,從根源上作為切入口,降低綠色蔬菜種植環境中病原體的數量,結合植物和病蟲的生長習性和特點,開展針對性的防治措施,進而逐漸形成穩產穩量的蔬菜產品種植模式,使用科學的藥物防控技術,以及先進的信息設備,實時對蔬菜種植環境進行監控,使現代農業蔬菜種植技術更加智能化和自動化,促進我國現代農業發展更加健康和綠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