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俠斌
(晉中市太谷區科技創新發展中心,山西 晉中 030800)
冬小麥是我國主要的糧食作物之一,其產量在很大程度上影響我國的糧食供應,因此冬小麥種植技術對我國經濟發展有著非常大的影響。國家糧食安全穩定供應是社會能夠穩定健康發展的重要基礎。加強對冬小麥種植技術的研究、優化冬小麥種植技術能夠有效提高種植冬小麥農民的經濟收入。要想進一步提高冬小麥的產量,需要從養殖技術以及病蟲害防治兩個方面著手,在優化種植技術的同時,制訂良好的病蟲害防治措施。
要想優化冬小麥種植技術,提高小麥產量,先要從冬小麥的種子著手,從源頭上提高種子質量。因此,需要從挑選種子、購買種子等多個層面篩選出更優質的麥種[1]。
1)選種。不同地區的地理情況、氣候環境、土壤構成等存在一定差異,選種時,種植人員需要根據實際種植區的地理條件以及種植需求進行,挑選出更適合當地栽種的小麥種子。如果沒有事先做好選種工作,選擇了不合適在當地栽種的小麥種子,會影響種植后的小麥生長及產量。不合理地選種會在很大程度上導致種植成本增加,降低經濟效益。因此在最初的選種環節中,要謹慎做好各種準備事宜,確保選擇的冬小麥種子符合當地的種植環境。
2)購買。在確定要購買的種子以后,種植人員還要提前做相應的市場調查。當地冬小麥市場中的行情、不同商家所提供的冬小麥種子質量和價格存在一定差異。如果沒有提前做好相應的調查工作,種植人員在采購種子的過程中很有可能會購買到好壞摻半的劣質冬小麥種子或者質量一般但是價格高昂的種子。還有很多商家甚至會虛假地吹捧小麥種子的存活率和產量,以次充好。因此種植人員在購買冬小麥種子時,需要提前做好相應的市場調查工作,篩選出合適的商家。具體而言,在挑選冬小麥種子商家時,一定要提前做好實地考察,不能一味相信廣告,要找到靠譜的制種商,選擇正規的種子售賣機構。在挑選冬小麥時,小麥種子不一定要很大,但一定要顆粒飽滿均勻,并且在采購時要注意檢查產品質量,確保種子質量。對于信譽良好并且冬小麥種子質量不錯的商家,可以以長期合作為契機來進行溝通,以求得更實惠的采購價格,合理控制成本,提高冬小麥種植的經濟效益。
冬小麥的種植離不開處理土壤,在播種前,種植農戶需要合理處理土地,為冬小麥營造更合適的生長環境。良好的土壤能夠為冬小麥提供更加適宜的種植環境,使冬小麥的生長存活率更高。如果土壤堅硬,小麥種子發芽后根系很難深扎到地底下吸收營養,存活率和生長態勢都會降低。對于沒有翻整過的土壤,土層底下可能埋藏了各種害蟲蟲卵和細菌病毒等,很可能會給冬小麥田帶來嚴重的病蟲害。因此,修整土壤必不可少[2]。
在選定一片區域種植冬小麥后,種植農戶需要翻整土壤,人為將深處的土壤翻出,并清理雜草、大石塊。通過翻整使土壤更加蓬松,冬小麥種子種入土地后,根系能夠更加快速地扎入地下。并且陽光暴曬能夠對翻整后的深土層消毒,能夠消滅很多細菌、蟲卵。
1)種子處理。冬小麥的播種有相應的流程,要想優化種植技術,提高冬小麥的產量,就要嚴格把控好各道工序。冬小麥在播種前,需要先對種子進行相應的消毒。將殺蟲劑與殺菌劑混合,對冬小麥種子進行拌種處理。例如可以通過拌種霜、蕓苔素類的調和劑對冬小麥種子進行拌種處理,消殺種子上可能攜帶的微小蟲卵和病菌,從而達到防治目的。此外,還可以用微生物復合菌劑等試劑來對冬小麥種子進行處理,能夠有效改善小麥種子周圍的土壤微生物生態環境,使土壤更加肥沃。
2)播種時間。要想優化冬小麥種植技術,就要嚴格把控種植時間。冬小麥的播種時間在不同地區可能存在一定差異,具體要以播種當地的實際氣候環境為準。例如種植地在山西省時,一般在9 月下旬播種小麥,9月25 日左右最合適。山西省農諺講“白露早,寒露遲,秋分種麥最適時”。其他地方則要根據當地的實際地理位置及氣溫的變化來進行調整[3]。
3)播種方式。當前我國種植冬小麥大多是采用機械化的播種方式,利用機械化的播種方式能夠使小麥的行距和深度基本一致。冬小麥的種子生長存活一般在土壤下4 cm 左右的深度,種植人員要保證冬小麥寬幅播種,確保小麥種子發芽后不會互相擠壓,根系的生長有充分的空間和土壤養料,從而有效促進小麥的生長。
不同的小麥種植區選擇不同的小麥高產栽培管理技術,對小麥的生長和產量有著明顯的影響。通過分析產量1 200 kg/hm2的小麥種植實踐可以發現,傳統種植技術加上“一深、二增、三防、四改”的栽培技術,能夠有效提升小麥產量。
“一深”是指在耕種前對土壤進行深耕,深耕程度需要在25 cm 左右,以此來提高土壤的透氧性、滲水性等,從而為冬小麥的生長提供便利。通過深耕能夠有效預防土壤干旱、冰凍情況,避免小麥減產。
“二增”是指在小麥種植階段,對麥苗進行施肥管理,利用秸稈還田、農家有機肥和化肥等方式來增加種植土壤中的營養成分,從而保證小麥生長。同時,通過各種肥料的增施,有效改善土壤中的營養結構。
“三防”是指在冬小麥生長的不同階段來進行相應的病蟲害防治,同時根據其生長情況、生長環境等提前做好相應的預防措施,以此來強化田間管理,確保冬小麥的生長不受病蟲害困擾。
“四改”是指種植農戶需要改變傳統的冬小麥種植觀念,積極主動地接納現代化的種植理念以及各種先進的種植技術和田間管理模式等,通過現代化的科學種植來達到提高小麥產量的目的[4]。
冬小麥的種植中離不開灌溉,灌溉模式會對冬小麥生長產生很大影響。冬小麥是非常依賴水分的農作物,缺水會使冬小麥的生長及產量受到很大影響。在小麥種植過程中,種植人員需要持續不斷地為冬小麥供應灌溉水源。此外,還要時刻注意當地的天氣變化,在天氣干燥、降水稀少的季節,要提前做好冬小麥的補水工作。在多雨季節,可以相應地減少灌溉。要確保冬小麥在整個生長季節中始終有充分的水源灌溉和水分吸收。
在選擇灌溉水源時,種植人員要對水源的選擇進行嚴格管理。不能選擇太遠的水源,否則會導致灌溉不及時,遠距離運輸等可能會提高灌溉成本。盡量選擇就近的水源,在確定水源前,要先檢查水源上游地區是否有工廠,是否存在污水排放、水源污染等情況。對于水體污染嚴重的水源,不能用于灌溉,避免影響冬小麥的食品質量。
1)水肥一體化技術。冬小麥的種植過程中,要想達到增產效果,肥料的施加非常重要。優質小麥栽培中,經常會運用水肥一體化技術,該技術在小麥的種植中具有顯著的種植增產效果。在傳統的冬小麥種植中,澆水和施肥是獨立的環節,而水肥一體化技術則是將這兩個環節融合在一起。比傳統水肥分開澆灌方法更高效、效果更好。具體而言,種植人員需要根據當地的降水和氣候情況來進行分析,根據小麥苗的長勢判斷其對水肥的需求,再根據其需求有針對性地調整水肥數量和質量。比如可以在冬小麥的灌溉水口位置安裝水表、自動化施肥裝置等各種監控儀器,通過儀器來對小麥生長情況進行嚴格而精準的監管,從而實現最優化的水肥一體化灌溉管理。水肥一體化系統不只有檢測儀器,還包括水泵、動力機、施肥系統、灌溉器等,其中有部分系統裝置需要經過特殊處理才能使用。例如施肥系統需要有過濾設備,灌水器也要加裝離心過濾器,以此確保灌溉水源的質量[5]。
2)秸稈還田技術。秸稈還田技術在現代化農業種植中較常見,也是比較綠色環保的一種施肥方式。秸稈還田技術主要是指在上茬作物收割結束后,利用秸稈還田技術將秸稈粉碎,重新埋到土里,使土壤在時間作用下自然地腐蝕秸稈,吸收秸稈中的養分,改善土壤肥力情況。通過這種方式可以使第二年種冬小麥時,種子下土后能有健康肥沃的土壤環境。
在我國實際的冬小麥種植中,仍然有很多種植戶種植水平不高,對種植新理念、新技術的接收程度不高,始終運用傳統的種植技術,導致冬小麥產量和質量難以得到有效提升。為了全面提高我國農戶的冬小麥種植技術,相關人員需要加強種植技術的宣傳和推廣。我國已經對冬小麥種植技術進行了優化處理,但這些技術并未完全投入到實際種植生產中。
為此,相關人員可以利用各種互聯網技術來加強對冬小麥種植技術的宣傳推廣,在流量大的平臺上宣傳現代化種植技術的相關知識。例如各種冬小麥種植的機械設備、優質種子供應等,使種植人員能夠在網絡上買到更專業的設備和更優質的麥種。同時,還可以將各種冬小麥種植技術做成教學短視頻,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傳播到網絡上,精準投放給種植農戶,以此加大種植技術的宣傳力度。
在冬小麥的種植中,影響其產量的重要因素之一就是病蟲害。病蟲害防治是農業種植生產中至關重要的一環,加大冬小麥的病蟲害防治力度能夠有效避免小麥苗被病蟲害侵襲,從而避免了小麥大量減產。
1)種植防治。在選種時,種植人員要優先選擇抗病蟲害能力強的小麥品種,如皖麥52、揚麥12 等具有較強病蟲害抗性的小麥品種。在播種時,也要嚴格控制種植密度。如果小麥苗種植過于密集,會導致小麥營養不夠,當小麥苗出現病蟲害侵襲時,種植過密有可能導致小麥苗之間迅速傳染病蟲害,從而影響麥苗生長。因此,需要確保小麥苗的種植密度能夠達到病蟲害防治要求[6]。
2)生物防治。生物防治是我國當前防治冬小麥病蟲害的重要方式之一,也是較為有效的防治措施。在冬小麥種植中,種植人員主要采用井岡霉素類低毒生物制劑來進行生物防治,從而達到殺滅病蟲害的目的,一般這種低毒生物制劑都是在小麥返青之后開始使用。
3)物理防治。相比生物防治而言,物理防治對小麥苗的影響更小,不容易使小麥中產生生物殘留,因此是很好的防治手段。具體而言,物理防治主要是采用頻振式殺蟲燈來對一部分害蟲進行誘殺。在蟲害高發季節,種植戶可以使用頻振式殺蟲燈,利用害蟲的趨光性來對其進行誘殺。病蟲害較為嚴重時,還可以綜合使用物理防治與生物防治兩種方式加大防治力度[7]。
4)化學防治?;瘜W防治主要是通過使用各種農藥來達到殺蟲殺毒的目的。在進行化學防治時,種植人員要控制劑量,避免化學制劑對小麥產生影響,從而降低食品質量。當冬小麥出現赤霉病時,常見的化學防治措施是利用唑咪鮮胺、氰烯戊唑醇等復方藥劑來進行處理。當冬小麥出現白粉病時,可以使用三唑酮、氟環唑等藥劑兌水噴灑進行防治。
要想提高冬小麥的病蟲害防治技術,就要在播種前做好相應的防治措施,提高冬小麥的抵抗能力。具體而言,在播種小麥前,可以先用藥劑浸泡種子進行殺毒,同時土壤也要進行病蟲害防治處理,提前噴灑農藥,對土壤進行消殺,再進行相應的播種工作。
小麥返青階段的防治非常重要,這一階段的小麥正趨于成熟。為了避免這一時期的小麥出現病蟲害,要及時清除田間雜草。如果雜草過多,可以噴灑無毒的強力除草藥劑,再噴灑病蟲害防治藥劑。返青階段的小麥生長情況會直接影響到小麥最終的產量,因此種植人員需要在這一階段加大病蟲害的防治力度[8]。
雖然我國當前的冬小麥種植技術已經融入了各種現代化技術,但種植技術依然有著很大的發展空間。提高冬小麥種植技術離不開種植人員的重視,只有積極優化種植技術,嚴格把控種植過程中的選種、翻土、種植、灌溉、施肥等多個環節,加大病蟲害的防治力度,才能更好地培養出優質的冬小麥苗,提高小麥產量,為消費者提供更多優質的農作物,從而提高冬小麥在食品市場中的競爭力,為種植戶創造出更大的經濟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