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淑芹
(棗強縣農業機械服務站,河北 衡水 053100)
隨著經濟的發展和農業科技水平的提高,小麥種植技術不斷優化和完善,我國部分地區已實現小麥機械化播種。小麥機械化播種技術能夠實現農業和農業機械設備有效結合,減少人力勞動量的投入,保證小麥的產量和質量。近年來,隨著國家惠農政策的實施,農民購買農業機械設備的積極性逐漸提高,促進了小麥機械化播種技術的推廣,提高了小麥機械化播種質量。
小麥是我國重要的糧食作物,在保證國家糧食生產以及糧食安全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為確保小麥高產和穩產,種植人員應運用科學的種植技術。播種技術和播種質量直接影響小麥的產量,科學做好播種工作意義重大。播種質量直接影響小麥苗的長勢,對實現農業增效和農民增收具有重要意義。
選擇合適的品種是確保小麥高產的關鍵,選種過程中要考慮種子的純度、發芽率、分蘗能力,了解種子的抗旱、抗凍和抗病蟲害能力,綜合考慮小麥品質。
土壤質量直接影響小麥種子的發芽率,小麥種子發芽需要一定的水分。種植人員科學控制土壤墑情能夠保證小麥苗齊、苗全和苗壯。此外,土壤墑情會影響小麥的播種時期、播種深度和播種量。當平均氣溫達到14~18 ℃、土壤中含水率為16%~18%時為最佳播種時期。一旦發現土壤墑情不足,種植人員要及時澆水,澆水之后耕耙和播種,保證播種質量。
合適的播種時期能夠有效利用光、熱、水等自然資源,確保小麥更好地扎根和分蘗,順利越冬。播種過早會導致旺苗且容易早衰,易受到低溫凍害影響。播種太晚會導致氣溫低,不能形成壯苗,影響小麥產量和質量。通常情況下,種植人員要結合播期控制播種量,早播3 d 播種量應減少112.5 kg/hm2左右;晚播3 d 播種量應增加112.5 kg/hm2左右[1]。
調查研究顯示,將氮肥的50%~60%作為基肥,追施40%~50%的拔節肥,能夠實現小麥高產,改善籽粒品質。
在播種的過程中,應結合農業需求控制播種量,調整機械設備。當前,比較常見的播種問題主要為播種量較大。部分農戶認為播種量越大小麥產量越多,沒有按照農業的要求控制播種量,導致田間小麥群體過大,單株分蘗能力較弱,田間通風透光性差,很容易暴發病蟲害,造成小麥倒伏,導致小麥減產。
小麥播種深度直接影響小麥出苗。通常,播種深度應控制在3~5 cm。如果土壤墑情較差,可以適當增加播種深度,及時鎮壓,避免出現跑墑缺苗。播種過深會導致出苗慢和生長遲緩,影響小麥分蘗,影響越冬之前的幼苗長勢,造成小麥減產。
結合當地的氣候條件和土壤條件選擇優良品種,選種后清除種子中的雜質、癟粒、病粒、雜草籽等,保證種子飽滿整齊,提高種子的發芽率和成活率。此外,為了做好病蟲害防治工作,選種后要做好曬種、藥劑拌種和種子包衣等工作,為優化機械化播種技術奠定基礎。
為保證小麥機械化播種質量,播種前要做好整地工作,保證地表平整,破除板結,提高土壤墑情,為小麥種植營造良好的土壤環境。選地后要利用機械設備翻耕,改善土壤結構,增強土壤蓄水保墑能力,促進小麥生長。選地和整地有助于培育壯苗,減少漏籽和深籽現象[2]。
選擇適宜時間播種能夠充分利用當地溫度、光照和水分等條件,保證越冬前的小麥苗壯。播種過早溫度過高,小麥出苗后易出現病蟲害,導致病苗或缺苗斷壟。播種過晚氣溫較低,易出現出苗遲緩現象,影響出苗率,導致幼苗不整齊或苗弱。
種植人員除了要控制播種時間外,還要控制好播種量,結合當地的生產條件和品種特性確定播種量。當土壤肥力低時,可以適當降低播種量;當土壤的肥力高時,可以適當增加播種量。此外,要控制好播種深度,土壤水分過多可以適當淺播。若播種太深會導致幼苗出土消耗養分太多,致使小麥苗生長弱,影響小麥的分蘗能力;播種太淺會影響根部的生長,越冬之前容易受到凍害影響。
利用機械設備播種時,要保證播種量準確均勻,結合種子的品種和播種時期控制好重量,確保符合農業要求。通常情況下,播種量的誤差不能超過112.5 kg/hm2。高產田塊播種量應控制在1 350~1 800 kg/hm2;中產田塊播種量應控制在2 025~2 250 kg/hm2;低產田塊播種量應控制在2 700 kg/hm2。如果選擇精量播種,播種量應控制在1 350~1 800 kg/hm2,基本苗的控制量為1 800 萬~2 250 萬株/hm2。在實際播種過程中,種植人員可以運用機械設備控制播種量,松開排種輪鎖螺母,調整排種輪的伸縮長度,確保排出的種子數量和排種輪伸縮長度成正比,有效控制小麥播種量[3]。
選擇機械設備播種時,應覆蓋均勻且符合農藝要求,行距應控制在20~25 cm,使用旋耕施肥播種機械設備寬行播種。應用種肥深施技術時,將播種深度控制為3~4 cm,水分不足時可以增加播種深度。如果機械設備無法控制好播種深度,要及調整播種機械設備,主要采取以下幾種調節方式。
第一,調整播種機械設備的開溝器,將開溝器向上方移動,使種子播撒深度變淺。種植人員在實際播種過程中,可以松開開溝器的固定螺栓,結合播種需求上下來回移動,有效控制播種深度。調整播種機械設備后,需確保開溝器位于同等深度范圍。
第二,合理調整播種機械設備的地輪高度,有效控制播種深度。降低地輪的高度會使播撒的深度變淺,反之則會變深。
第三,調節各種機械設備的懸掛機調節拉桿,有效控制播種深度。如果拉桿拉長,播種深度會變淺,反之則會變深。
機械設備播種完成后,種植人員應檢查實際播種量和原計劃的播種量是否一致,兩者之間的誤差應該在4%以內。如果整地質量符合要求,播種的深度的合格率應大于75%,并且各行播總量均勻一致,誤差小于5%。在機械設備播種時要檢查壟或行,保證壟行平直,行距一致。如果出現干旱天氣,應適當增加播種量并及時鎮壓。
第一,水澆地高產田播種。在水澆地高產田可以使用精量或半精量機械播種設備。如果選擇精量播種,可以使用2BFJM型精密播種機械設備,行距控制在20~30 cm,播種量控制在45~90 kg/hm2。如果選擇半精量播種機械設備,可以使用2BJS 型半精量播種設備,行距控制在20~23 cm,播種量控制在75~135 kg/hm2,播種深度為3~5 cm。
第二,旱地播種。針對小麥旱地播種,可以選擇溝播機或轉盤式精量播種機,確保防風、保墑、播種密度均勻和深淺一致,播種深度為4~6 cm,減少缺苗斷壟現象。
第三,一年兩作的小麥播種。針對一年兩作的小麥播種,可以選擇旋耕播種機械設備。在玉米收獲后粉碎玉米秸稈,粉碎的長度控制在2~4 cm,粉碎完成之后及時腐熟還田。如果地塊不平整,可以選擇深耕掩埋處理,在整地之后利用圓盤播種機械設備播種。如果地塊平整,可以使用旋耕播種機械設備直接播種。需要注意的是,旋耕覆蓋秸稈會在不同程度上影響小麥出苗,應適當增加播種量。將播種的深度控制在3~4 cm,可確保落籽均勻,保證苗全和苗齊。
旋耕施肥播種機械設備在旋耕功能的基礎上增加了施肥和播種功能,從而實現開溝、施肥、播種、覆土和鎮壓等環節。旋耕施肥各種機械設備具有多臺農業機械設備的功能,能夠實現一次性聯合作業,同時實現單機分段作業,是當前小麥播種過程中使用的主要機械設備之一。旋耕施肥播種機械設備能夠完成多道工序,具有省工省時的優點,可減少機械設備的進地次數,避免對土壤反復碾壓,節約作業費用。該機械設備能夠在秸稈覆蓋的條件下作業,解決秸稈焚燒和秸稈覆蓋的問題,提高土壤的保墑能力。和傳統的耕翻設備相比,耕作層中的土壤含水量能夠增加4%~8%,并且土壤中的有機質含量會增加,土壤的透氣性明顯改善,能夠減少化肥的施用量,提高化肥的利用率。能夠實現施肥和播種同時進行,將化肥施于種子下方或側方5 cm處,將種肥分開,提高種子的發芽率,保證幼苗的生長,減少化肥的揮發,提高小麥的產量。
調查研究顯示,利用旋耕施肥播種機械設備能夠實現小麥增產5%~10%。
第一,作業前的準備工作。作業人員應該仔細閱讀使用說明書,了解機械設備的使用特點和使用安全注意事項。操作技術人員必須經過專業的機械化播種技術培訓,掌握操作流程和維修等知識,嚴格遵守上崗操作作業規范。在使用之前要檢查潤滑油是否充足,擰緊全部的連接螺栓。確保拖拉機牽引牢靠,并且安裝正確。保證旋耕機械設備處于良好的狀態下,控制播種量和播種深度,滿足農藝要求。
第二,操作安全注意事項。控制好機械設備的提升高度,在地頭轉彎時角度不能大于25°。在機械設備入土之后可以適當加大動力,避免損壞拖拉機或者旋耕機械設備。如果出現機械設備故障,應在地頭檢修,中途不能停車,并且要控制好轉彎和倒車速度。在作業過程中拖拉機和旋耕機械設備上嚴禁乘人,避免出現傷亡事故。在機械設備運轉過程中,要禁止接觸旋耕設備。及時檢查和更換機械設備的零部件,檢查和更換過程中應停機熄火。在作業過程中駕駛員應高度警惕,出現異常噪音或發現問題時要立即切斷動力,及時停車檢查故障。
目前使用機械設備進行土壤翻耕工作的深度較大,可能會影響小麥的播種深度。應該做好土壤深度的控制工作,在翻耕的過程中將其控制在20~25 cm,保證土壤中的養分能夠滿足小麥的生長需求,促進小麥根系健康生長。
選擇機械設備能夠減少人力灌溉和施肥的工作量。種植人員在選擇機械設備進行灌溉和施肥的過程中,要控制好機械設備的運動速度,將機械設備的移動速度和灑水量作為基礎,科學播種小麥。當前,有的機械設備在施肥的過程中無法將肥料施于土壤深層,導致大量的肥料在土壤表面,造成土壤中的肥料養分流失,影響肥料的利用效率,增加肥料的使用成本,不利于小麥正常生長。
在土地翻整的過程中可以選擇機械化土地翻耕技術,做好施肥工作,滿足小麥的生長需求,保證小麥的生長速度,提高小麥的產量和質量。在選擇機械設備翻耕種地的過程中,應了解小麥播種的深度,做好土壤的翻耕工作,選擇免耕肥料播種機械設備,一次性完成施肥和播種,可以提高小麥的種植效率。在小麥種植之前,測量土壤中的養分,調整肥料的用量和比例。
利用機械設備完成小麥播種,在播種過程中要控制好小麥的播種量和播種間距。大面積機械化播種前,應該做好多種設備的測試工作,合理控制間距和深度,提高小麥種子的成活率,保證小麥種子有足夠的生長空間。當前主要的播種設備包括抽氣播種設備、圓盤播種設備和水平播種設備,其中水平播種設備的精度效果最好,能夠有效控制小麥種子的播種量。圓盤播種機械設備操作簡單穩定。抽屜氣式各種機械設備速度高,播種質量好,但是在排氣過程中很容易出現故障,增加生產成本。
第一,調整播種行距。一般情況下,傳統的播種機械設備有7~9 個開溝器,行距控制在16~18 cm,如果要增加行距到22~23 cm,需要刪除1~2 個開溝器,避免出現誤差。
第二,做好播種深度的調整工作。確保播種機械設備兩側水平且平衡,控制播種深度。在具體調節過程中,可以調整播種機械設備和拖拉機之間的杠桿長度,保證兩側的高度一致,控制好播種深淺度,保證小麥種子處于合理的播種位置,避免出現深度過深或者過淺的問題。
第一,在播種過程中機械設備不能倒退,否則會損壞開溝器和吊桿,甚至破壞種子箱。在轉彎的過程中應降低速度,在直線行進中應提升開溝器,禁止拐小彎。在作業過程中,操作人員禁止停車,避免出現漏播,如果要停車,再次起步時需先將開溝器升起。
第二,播種完一塊地后,操作人員要及時檢查種肥箱,清理種子和肥料。轉移到其他地塊時,種子箱和肥料箱不能盛有種子和化肥。
第三,在播種機械設備運行的過程中,不能調整機械設備上的工作零部件。如果需要清理排種器或開溝器上的雜物、泥土等,需選擇木桿或者專用的工具,不能用手直接清理。在運行過程中出現故障后,應停止運行,及時檢查和排除故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