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玉晶
(武威市涼州區城市園林管理中心,甘肅 武威 733000)
菊花在植物分類學中是菊科、菊屬的多年生宿根草本植物。按栽培形式分為多頭菊、獨本菊、大麗菊、懸崖菊、藝菊、案頭菊等類型,是無數文人墨客所稱贊的花卉品種之一,深受市場消費者的喜愛。
近年來,市場上對于菊花的需求量不斷增加,對于菊花品質的要求有所提高。應優化菊花栽培技術要點,落實各個環節的技術要求,為菊花提供適宜的生長環境并提供重要支持。同時,改變傳統的病蟲害防治理念,提前采取病蟲害預防措施,在病蟲害防治活動中融入綠色理念,提高病蟲害防治效果,減輕病蟲害給菊花帶來的危害和影響。
菊花栽培前需要挑選合適的栽培品種,在選擇品種時不能一味地引進新型品種,應確保菊花生長特性和自然變化規律相一致,以此提高菊花成活率,避免因栽培品種不適應自然環境而出現死亡或者枯萎。同時,需要考慮當地的病蟲害流行特征,根據病蟲害流行特點選擇具有相應抗性的菊花品種。市場因素也是影響菊花品種選擇的關鍵要素,根據菊花不同的應用場景優化品種選擇模式,例如室內觀賞性菊花、園林景觀類菊花的生長條件存在差異,應考慮不同場景菊花的生長條件挑選相應品種[1]。
在菊花栽培前需要做好繁殖工作,目前較為常見的繁殖技術為扦插育苗法,4—7 月是育苗的關鍵環節。在繁殖時應根據菊花品種的生長特性以及造型需求,剪取健壯母株上的頂端枝葉進行育苗。
1.2.1 母株養護
母株的品質直接影響菊花繁殖質量,需要做好母株養護工作,為后續菊花繁殖以及生長奠定良好基礎。秋菊的花期過后需要清除母株上方的殘花,將菊花根系挖出之后修剪根須,留下直徑大約為10 cm 的宿土球并在上方噴灑石硫合劑。處理完畢后將根系放入沙土中,保證沙土呈濕潤狀態,避免根系因缺水而出現枯萎。進入冬天后,將菊花放在溫室環境內或陽畦進行假植處理,冬天結束后將其栽培到地里。及時觀察新芽的生長情況,新芽高度為10 cm 時修剪弱芽,留下健壯新芽并對其實施摘心處理,可以促進后續分枝生長。
同時,觀察菊花植株的生長情況,選擇施用一定量的速效化肥,為根系提供充足的營養成分,促使其分枝健壯生長,為后續的插植繁殖工作奠定良好基礎。
1.2.2 插枝
扦插前1~2 d 對母株進行消毒處理,可以選擇噴灑滅菌劑以及殺蟲劑,消除母株所攜帶的病原菌和蟲卵。消毒完畢后剪下健壯嫩枝,將其作為扦插枝,長度為10 cm,在節基下方1 mm 的位置使用刀片對其進行切平處理,剪去入土的葉子,去除上部位置的大葉,可以有效提高菊花的成活率。
在繁殖時需要合理配制培養土,保證培養土內擁有充足的營養元素和水分。培養基主要包括河沙和蛭石,配制比例為6∶4,厚度30 cm,扦插株距45 cm,行距45 cm,根據栽培數量和面積對苗床大小進行調整[2]。
在完成扦插之后使用噴霧器通過噴霧給予水分,每天從9:00 一直持續到17:00。間隔20 d 后菊花可以生根,35 d 后進行揭膜煉苗處理,45 d 后可以移栽。
移栽主要包括兩種方式,一種為盆栽,一種為露地栽培,不同的栽培模式所關注的技術要點存在差異,需要根據栽培環境的不同落實移栽技術要點。
1.4.1 盆栽
在利用盆栽模式進行移栽時,需要消毒盆土,噴灑殺菌劑以及殺蟲劑,將消毒完畢后的盆土利用塑料布覆蓋并放置7 d。盆土包含沙質土壤以及肥料,肥料使用經腐熟處理后的糞便肥料,土和肥料的配制比例為7∶3,盆土高度按照花盆的80%計算。在對培養土進行配制時優先選擇腐殖土,主要是指栽種大豆或蔬菜這一類植物的表層土體,在其中增加糞便肥料可以有效提高土壤的肥力水平。如果腐殖土用量較少,很有可能會導致土壤出現板結,影響水分運輸效果,后續需要反復疏松土壤。不同地區腐殖土酸堿值存在差異,北方為7~7.5、南方為5.5~6.5,應根據當地的污染環境進行合理配制。腐葉土也是較為常用的土體,主要是指秸稈、枯葉以及動物糞便進行混合后,在堆積過程中發酵所形成的土體。該種土體水肥保持性具有明顯優勢,可以為菊花生長提供充足的營養元素。盆栽通常用于少量菊花種植活動中,如果種植規模較大,盆栽操作難度會有所增加[3]。
在盆栽的過程中選擇花盆也極其重要,要保證花盆和幼苗的大小較為相似,在盆底放入小塊瓦片,控制水分的流出情況,避免水分流失過多。移栽時幼苗需要處于花盆中心區域,確保菊花根系處于舒展狀態,不能讓根系受到損傷。其中,根系中部分毛根過細,需要把培養土放置在花盆內,培養土和花盆頂端之間的距離約4 cm。
同時,將培養土使用工具進行夯實處理并在上方澆水,移植后不可以放在光照過強的位置,避免損傷菊花幼苗,需要將其放在陰涼的位置等待7 d 后再將花盆移到光照充足的區域。移栽后幼苗會進入迅速生長階段,若原有花盆不適應根系的生長需求,需要及時更換花盆。在換盆時將植株完整取出并處理根系,如果存在互相纏繞的現象,需要仔細清理并剪除腐爛的根系,之后放到大花盆中。
1.4.2 露地栽培
在移栽之前需要對土壤進行整理,通常于1 月中上旬對土壤進行深翻以及冬炕處理,提升土壤疏松程度,深翻深度應保持在20~25 cm。對土壤中所存在的雜物進行清理,將土壤深處所存在的病原菌以及蟲卵翻到表面,暴露在土表,冬季氣溫較低,可以將其殺死,能夠降低病蟲害的發生概率。在定植前于土壤中施用農家肥料,可以提升土壤肥力水平,促進菊花的健康生長。起壟時壟面寬120 cm,壟高在30~50 cm,溝寬在40~50 cm,在四周開挖排水溝,可以防止田間出現積水[4]。在對土地進行整平之后,需要在壟面覆蓋雙色地膜,銀色地膜在上方,黑色地膜在下方,在覆膜之后壓土,對其進行密封處理。覆蓋塑料薄膜可以起到保溫的作用,避免營養元素和水分流失,同時也可以抑制雜草的快速生長,防止害蟲入侵菊花田。
在定植前需要檢查植株,保證其生長健壯。在距地面8~10 cm 的位置切除莖稈,及時清理枯枝、雜物并將其燒毀。3—4 月等待幼苗葉片數量為7~8 片、幼苗高度30~40 cm 時拔出小苗,將根系健壯的種苗作為移栽菊花苗。按照2~3 芽的標準帶根切下幼苗,在下雨后的陰天或天氣晴朗的傍晚定植。保證定植深度為4~5 cm、株距50~60 cm、行距為50 cm,采取雙行種植的模式定植,每穴栽種幼苗2~3 株。在完成定植后需要澆好定根水,使用土壤將地膜密封,確保栽植穴不透風。
水肥管理對于菊花的生長有著重要影響,相關人員應及時開展澆水和施肥工作。在菊花生長前期需要控制澆水量,防止因澆水過多而出現徒長的現象,進入中后期階段在澆水的同時進行施肥,保持土壤處于濕潤狀態,促進菊花分枝,防止出現生長不良的現象。但同時也需要保證在種植過程中不存在積水的問題,否則會增加爛根概率,引發病蟲害問題。菊花對于肥料的需求量較大,吸收肥料能力較強,屬于喜肥類作物,在生長期內需要及時施肥,為菊花提供充足的營養元素[5]。在定植后30 d 進行追肥,可以有效提高菊花的生長速度,促進幼苗健康生長,將尿素和水進行混合,以澆施的方式進行施肥,尿素用量為150 kg/hm2。在打頂之后進行第二次追肥,可以提高分枝數量,按照300 kg/hm2的標準施用氮磷鉀復合肥料。在孕蕾前進行第三次追肥,可以提高結蕾數量,按照450 kg/hm2的標準施用氮磷鉀復合肥。在孕蕾階段應當增加施肥次數,利用葉面噴施的方式施用磷酸二氫鉀,可以促進菊花開花,提高菊花品質。
在菊花生長過程中很容易出現雜草和其互相爭奪營養成分,因此需要及時做好除草工作。通常情況下中耕除草次數為5 次,分別在立夏、芒種、立秋、白露、秋分節氣前后進行。
在中耕除草過程中需要控制耕作深度,避免對菊花苗的根系造成損傷。在大雨之后,可以通過淺中耕的方式疏松土壤,防止土壤出現板結。后期進行中耕的過程中需要聯合培土處理,避免菊花出現倒伏的問題[6]。
為了避免菊花存在頂端優勢,應盡可能增加分枝數量以及開花數量,在菊花生長過程中需要打頂處理兩次。測量菊花苗的生長高度,30 cm 時進行打頂處理,頂芽去除4 cm,保證主干分枝變得更粗。在側枝長度為15 cm 時進行第二次打頂,去除側枝頂芽后能促使菊花多發分枝,提高菊花的產量和質量。如果菊花種植面積較大,在打頂處理時可以選擇割草機,能減少人工投入成本。打頂時應挑選晴朗天氣,避免打頂后菊花傷口愈合速度受到影響。
農戶在菊花栽培過程中應掌握農業防治技術各個環節的技術要點,該技術在當前病蟲害防治過程中應用廣泛。根據當地病蟲害流行規律選擇具有相應抗性的優質品種,在播種前及時清除田塊內的雜草或病原菌,通過深耕的方式破壞害蟲棲息地[7]。同時,改善菊花種植環境,保持環境衛生,下雨后及時清理排水溝。如果通過溫室栽培的方式種植菊花,需要做好溫室消毒,利用熏蒸法消滅存在的病原菌以及害蟲蟲卵。優化和調整水肥管理模式,及時供應水分和營養元素,提高菊花的抗病蟲害能力。
化學防治效果最為明顯,農戶應根據具體的病害特征選擇相應的化學藥物及控制化學藥物的濃度,并輪換不同的化學藥物,可以有效避免病原菌或害蟲出現耐藥性。白粉病是一種經常發生在葉片以及葉柄位置的病害,在發病初期階段,葉片的正面位置會出現黃色斑點。隨著病害嚴重斑點會迅速擴散,在葉片上方斑點附著白色粉狀物質,進入發病后期階段,病斑處產生黑色小斑點。白粉病會導致葉片枯萎,菊花整體植株也會變得矮小。防治白粉病時,可選擇25%粉銹寧可濕性粉劑1 000 倍液或80%代森錳鋅可濕性粉劑800 倍液噴施防治[8]。褐斑病也稱黑斑病,在發病初期階段葉片上方出現圓形且不規則的黑色小點,邊緣位置顏色為暗褐色,病斑中間區域顏色為灰黑色。病斑聯合起來會形成面積較大的斑塊,葉面呈凹凸不平的狀態,導致葉片出現卷曲或枯落。防治褐斑病時,可以選擇70%甲基托布津或50%多菌靈1 000~1 500 倍液噴施。防治菊小筒天牛時,可以選擇殺螟松1 000 倍液噴施,防治效果良好。防治紅蜘蛛時,可以選擇1.8%愛福丁乳油1 000 倍液噴霧。使用化學防治技術應控制藥物濃度及藥物用量,減少化學藥物給菊花帶來的污染和影響,提高菊花栽培生態效益[9]。
生物防治屬于綠色防治技術,主要通過在田間放置害蟲的天敵,例如4—5 月是寄生蠅以及寄生蜂繁殖的高峰階段,此時需要對天敵進行合理保護,常見的害蟲天敵包括赤眼峰以及絨繭峰。害蟲天敵可以自行捕食害蟲,不會對土壤環境造成污染,同時可以提高治理效果,符合當前綠色農業體系建設要求。
物理防治是控制害蟲問題的主要方式之一,可以選擇在田間設置殺蟲燈,了解害蟲所具備的生長特性,利用害蟲的趨光性將害蟲聚集在一處,之后通過人工的方式對其進行統一清理,能有效提高防治效果。
黃板也是常用的物理防治手段之一,在田間放置黃板可以將害蟲粘在黃板上,能夠有效控制害蟲數量,注意定期更換黃板即可。物理防治可以有效控制蟲口規模,避免害蟲大面積蔓延,主要防治白粉虱、葉蟬以及蚜蟲等害蟲[10-14]。
我國擁有豐富的菊花品種資源,菊花具有較好的開發利用前景。通過創新菊花的利用方式,能有效提升菊花種植經濟效益。
在新的時代環境下,要想滿足市場上對于優質菊花的需求,應及時調整種植技術,形成精細化管理模式,加大栽培環節要點的管控力度,從菊花繁殖到最終采摘,嚴格遵循技術要求。在病蟲害防治過程中應重視使用綠色無公害防治技術,包括物理防治、生物防治、化學防治以及農業防治,提升防治效果,減少化學藥物給菊花品質帶來的影響,同時避免化學污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