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麗娜
(沁縣農業技術推廣中心,山西 長治 046400)
玉米在保證人們生活、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方面有著關鍵意義。我國的玉米種植規模較大,為了在最大程度上提高玉米的安全性,為農戶創造更大的經濟效益,保證市場供應穩定,相關人員需要在保證玉米質量的情況下提高產量。為此,專家學者需要研究玉米病蟲害的防治措施。在研究過程中,綠色防控技術成為重要研究內容之一。
黑穗病常見于拔節期,是由真菌感染造成的玉米病害[1]。黑穗病致病菌的生長和繁殖速度較快,傳播能力較強,十分容易造成玉米大面積感染,威脅玉米植株的正常生長。通常情況下,采用預防為主、防治結合的策略防治黑穗病。
大斑病是玉米植株在生長過程中常見的病害,致病機理是凸臍蠕孢菌的感染。該病主要為害玉米葉片,逐漸蔓延到整個玉米植株。一般情況下,選擇化學和生物相結合的方式防治。在防治大斑病時,需要根據病害情況選擇適當的化學試劑,并注意藥物劑量和比例。
肥料中氮的含量過多時,可能導致玉米植株出現瘤黑粉病,會在玉米植株的各個部位長出病瘤,影響植株正常生長,施用時要注意肥料的成分和劑量。
紅蜘蛛的體型較小,不易被發現,其繁殖速度較快。一般情況下,紅蜘蛛會附著在玉米葉上吸食養分。
玉米螟是玉米蟲害中危害性較大的害蟲之一,會吸食植株養分,使植株出現營養不良的現象,進而造成玉米減產。
蝗蟲是常見的為害農作物正常生長的害蟲之一,在玉米的生長過程中也比較常見,會從多個方面對玉米植株造成傷害。
草地貪夜蛾極大威脅了玉米植株的健康生長,傳播速度快、為害強、范圍廣。
2.1.1 科學種植
防治玉米病蟲害最根本的方法是提高玉米植株的抗病性和抵抗力。在種植玉米的過程中應采用科學種植、合理的管理方法。
選種工作是玉米種植的第一步。應選擇適應力強、產量高、具有一定抗病性的優良品種。在此基礎上,要保證播種的種子顆粒飽滿,存活率較高。另外,在播種前應進行整地工作,深耕土地,將深層肥沃的土壤翻至表層,并去除土壤中留存的致病菌、病原體和過冬蟲卵,拔除雜草,避免雜草與玉米植株爭奪養分。
播種完成后,根據玉米在不同生長期的需求進行種植工作,關注玉米植株的生長情況,并調整種植活動的具體措施。灌溉頻率和水量應配合玉米植株的用水需求并做好田間排水工作,減少水分的滯留情況,以免對玉米植株的根部造成傷害。玉米在不同生長階段對營養物質的需求略有差別,種植時需要根據玉米的生長周期和具體情況調整施肥比例和肥料配方,為玉米的健康生長提供充足的養分。在滿足玉米生長水肥需求的情況下,大大增強玉米的抗病性。
在玉米的生長過程中,種植人員應常檢查,及時消毒殺菌,消滅種植區域內可能存在的害蟲、致病菌和病原體。與此同時,觀察玉米植株的長勢并判斷植株健康狀態。如果發現玉米植株生長出現異常,應仔細辨認,及時拔除病株,徹底消毒附近區域。
2.1.2 化學方法
在玉米種植過程中使用化學方法防治病蟲害時,要選擇農藥殘留量較低的農藥品種和類型,并嚴格控制用法用量[2],根據病蟲害的類型和發展程度使用針對性較強的化學試劑。另外,在使用化學藥劑時必須嚴格按照用法用量的相關規定,不能為了縮短用藥時間、增強防治效果而盲目增加藥量、試劑濃度和使用頻率。在防治病蟲害時會給農作物植株、土壤和周圍環境造成嚴重損傷,化學物質殘留將會影響后續的種植。在施藥時不應在同一時間內使用多種化學藥劑。防治大斑病時通常使用多菌靈等藥劑;防治白粉病會混合三唑酮和丙環唑乳油等藥物試劑;防治蝗蟲時可以使用3%呋喃丹顆粒劑,消滅土壤中留存的過冬蟲卵,減少蝗災出現的可能性;防治紅蜘蛛時可以使用35%樂果乳劑與19.5%三氯殺螨醇的混合液噴灑玉米葉片,防治效果顯著。可濕性粉劑和水噴霧制劑在化學防治方法的應用過程中要得到重視。
2.1.3 物理方法
機械捕捉是農業生產蟲害防治中應用時間較長的方法之一,利用機械殺滅害蟲能減少農藥使用量,對周圍自然生態環境的破壞較小。為了實現捕殺效果最大化,機械捕殺法的最佳使用時間為害蟲生育期。但是機械捕殺法對群居性害蟲的殺傷性較強。準備工作和實際操作較費力,滅殺害蟲的周期較長,在大面積種植區域的應用效果不佳,通常適用于面積較小的種植區。
利用害蟲具有趨光性這一特點,使用光誘殺方法消滅害蟲,例如黑光燈、紫外線燈等。使用殺蟲燈光時應依照種植區域的環境因素和害蟲種類合理設置滅蟲燈的擺放密度和開燈時間。通常1 盞殺蟲燈的輻射范圍為2 hm2左右,開燈時間為20:00 至次日2:00。根據光誘殺方法的原理進行條件替換,拓展成其他消滅害蟲的方法。比如使用技術、機械等手段人為布置害蟲喜歡的環境,將其集中滅殺。種植時也可以根據害蟲的生長繁殖周期滅殺害蟲。以玉米螟為例,種植人員可以在每年5 月重點捕殺玉米螟,使用糖醋液等混合液體可對害蟲起到殺滅作用,還可以殺滅蟲卵、降低害蟲密度等。粘蟲板也是實際蟲害防治工作中效果較好、應用范圍較廣的殺蟲方法之一。
2.1.4 生物方法
生物技術有著多種實施辦法,種植時可以根據種植區域和玉米植株的客觀情況選擇恰當的生物方法[3]。
首先使用餌料誘捕害蟲,也可以在對應種植區域飼養害蟲的天敵消滅害蟲。比如赤眼蜂是玉米螟的天敵、瓢蟲可以消滅蚜蟲等。另外,專家提出了一種新型推拉技術,是現階段在玉米病蟲害防治技術領域較為先進和有效的生物技術手段之一。既可以控制現有害蟲的生長、繁殖和擴散,也可以吸引害蟲的天敵。在普通生物技術的基礎上,相關專家學者又提出生物農藥防治法,使用微生物源、動物源和植物源農藥,在應用過程中不會產生農藥殘留,在玉米病蟲害的防治工作中得到了應用與推廣。使用生物農藥前需要根據害蟲的種類選擇相應的農藥類型,對癥下藥。為了避免害蟲對生物農藥產生抗藥性影響后續的防治工作,可以使用多種生物農藥,輪番防治害蟲。在施藥過程中,同一時間段不能混用多種藥物,防止生物農藥之間產生化學反應,對玉米植株造成不必要的傷害。在種植過程中,可以使用一些生物制劑滅殺害蟲的幼蟲和成蟲。針對幼蟲,可以使用白僵菌、苦參堿、多殺菌素等。針對玉米螟成蟲,可以使用專門的誘捕劑。
2.2.1 重視前期防治
前期防治工作格外重要,直接影響后續工作的進展和效果。如果前期防治存在漏洞和短板,沒有為后續工作奠定堅實基礎,后續的防治工作和綠色防控技術的應用質量會大打折扣,無法達成預期的防治目標,降低防治效果,增加玉米植株受病蟲害侵襲的可能。一旦使玉米病蟲害出現并蔓延,即使后續防治工作得以及時跟進,也會給種植戶帶來一定的經濟損失,造成其時間、資金、生產資料的浪費和消耗。因此,種植戶和技術人員要重視玉米病蟲害的前期防治工作,根據玉米種植的實際情況,綜合使用多種防治方法和手段,從多個角度、各個層面防治玉米病蟲害。一定要注意各種病蟲害的致病因素和常見發病規律,把握最佳的防治時機,使前期防治工作的效果和利益最大化,為后續的防治工作提供有利條件。例如,做好日常的消毒和清潔工作,在肥料中增加可以提高玉米抗病性的藥劑和營養物質等。
2.2.2 加強技術培訓
綠色防控技術需要操作人員有一定的熟練度和技術水平,為了提高綠色防控技術在玉米病蟲害防治工作中的質量和水平,應對種植戶和相關工作人員進行培訓[4]。有關部門可以建立專業的綠色防控技術和病蟲害防治專業隊伍,定期培訓工作人員,提高工作人員的技術水平、專業能力和知識儲備。在基層組建技術指導小組,為種植戶提供技術指導,普及綠色防控技術和病蟲害防治的基礎知識。另外,技術部門也要根據農業生產的要求加強新型技術的研究與開發,提升現有綠色防控技術手段的效率和水平。
除了綠色防控技術人員的幫助,也要加強種植戶的專業素養,可以從根本上為綠色防控技術在農作物病蟲害防治工作中的應用創造有利條件和工作基礎。在傳統的玉米種植活動中,通常根據種植戶的經驗判斷農作物是否遭受病蟲害。但是這種方法有著不確定性,由于病蟲害辨別和損失程度鑒定有著極強的專業性,種植戶受種植經驗和專業知識的限制,并不能熟悉所有病蟲害的癥狀,對新型病蟲害的具體情況缺乏認識,極有可能做出錯誤判斷,延誤最佳防治時間。
2.2.3 利用信息技術
利用互聯網大數據平臺,種植戶和綠色防控技術人員可以廣泛查閱到玉米種植活動所需的專業信息,為綠色防控技術在玉米病蟲害防治工作中的應用提供強大支撐。現階段,在互聯網平臺上已經有了較為成熟的玉米蟲害查詢系統,并且附帶豐富的圖文資料和數據分析。種植戶和技術人員可以通過系統查詢獲得更加專業和權威的病蟲害防治知識,增加玉米病蟲害防治工作的質量和水平。面對復雜問題時,可以與系統上的農業專家進行連線,就玉米種植過程中的病蟲害防治問題及綠色防控技術的實際應用展開交流和討論。
種植戶在種植玉米的過程中可以將玉米的各項生長數據和種植環境數據輸入到大數據平臺上,通過大數據平臺強大的數據分析和處理能力判斷玉米種植中潛在的風險和隱患。種植戶可以根據大數據平臺給出的結論進行實地考察,確認情況、排除風險,提高玉米種植的安全性,使農作物免受病蟲害的侵擾。另外,當種植區域內已經發生病蟲害時,大數據平臺可以根據病蟲害情況和現有的資源配置與技術水平等提供相應的防治方案,為種植戶的病蟲害防治工作提供參考。
2.2.4 強化技術推廣
政府、相關部門及各個生產主體應建立完善的推廣應用體系,使綠色防控技術在玉米病蟲害防治工作中的應用更加廣泛[5]。為了將綠色防控技術更多應用在玉米病蟲害的防治工作中,有關部門和綠色防控技術人員可以強化綠色防控技術的推廣應用工作,擴大綠色防控技術的影響范圍,讓更多的種植戶知道綠色防控技術,了解綠色防控技術的基本類型、操作方法和應用意義,愿意將綠色防控技術應用在玉米病蟲害的防治工作中。政府部門應加大宣傳推廣力度,拓寬綠色防控技術的推廣渠道。利用地方電視臺、官方網站、微信公眾號、抖音、微博等代表官方形象的平臺宣傳,介紹綠色防控技術的基本概念、應用手段和實際價值,轉變種植戶心目中傳統、陳舊的種植觀念和思想。技術人員可以深入基層鄉村,向種植戶面對面講解綠色防控技術的相關知識,用生動有趣和深入淺出的語言幫助種植戶理解相對晦澀的概念,提高種植戶在綠色防控技術方面的專業水平和應用能力,提高種植戶對綠色防控技術的應用水平。
2.2.5 政府扶持幫助
政府及相關部門可以在各地建立農業服務中心宣傳和推廣綠色防控技術,為種植戶提供技術支持和指導。在此基礎上,還可以建立綠色防控技術試驗區,對新型綠色防控技術的應用效果、弊端等進行觀察和試驗,在確認其符合生產標準、可以在病蟲害的防治工作中取得成效后再進行大面積推廣和應用。利用綠色防控技術試驗區還可以向廣大種植戶展示綠色防控技術的長處和優勢,加深種植戶對綠色防控技術的了解。
綠色防控技術在玉米病蟲害防治工作方面的應用需要政府提供一定的資金支持。政府在制訂年度預算時可以將綠色防控技術方面的資金支出納入政府預算中,建立綠色防控技術專項資金,用于支持種植戶使用和引進綠色防控技術的行為。確認專項基金后不能隨意更改,也不可以使用其他理由挪用。當種植戶需要使用專項基金輔助農業生產時,應及時向有關部門提出報告,說明客觀情況和申請理由。相關部門的工作人員應核實申請情況并予以批復。
病蟲害對玉米植株的正常生長造成了不良影響,綠色防控技術在病蟲害防治工作領域的應用可以有效控制玉米病蟲害,降低病蟲害擴散速度和波及范圍,促進植株健康生長,減少種植戶的經濟損失。在此基礎上還可以提質增效,為種植戶帶來更大經濟效益。
另外,隨著環境污染的加劇,生態環境遭到嚴重破壞,人類社會的生產生活受到了負面影響,環保意識逐漸增強。防控技術強調了保護環境的概念,主張減少使用化學試劑,應使用對生態環境破壞較小或不會威脅生態環境的技術手段進行農業生產,高效防治病蟲害。綠色防控技術對種植環境造成的負擔較小,可以降低農作物中化學等有害物質的殘留,保證食用者的身體健康。同時,減少有害化學藥劑使用也為從事農業種植的工作人員提供了相關保障。
在玉米病蟲害的防治工作中使用綠色防控技術,從根本上提高玉米抗病性。可以使用物理、生物、化學等技術方法開展玉米病蟲害的防治工作。
為了提高綠色防控技術在玉米病蟲害防治中的應用水平和工作質量,要重視前期防治環節,加強工作人員技術培訓,利用信息技術,強化技術推廣,高效防治玉米病蟲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