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中婧
(會寧縣會師鎮人民政府農業農村綜合服務中心,甘肅 白銀 730799)
近年來,玉米間套大豆種植技術得到全面推廣,不僅擴大了我國玉米與大豆等糧食作物的種植面積,也實現了產能方面的快速增長,對于保障糧食作物的產量與質量有著重要意義。掌握正確的種植技術才能有效防止暴發大規模病蟲害,避免對玉米和大豆的種植產量造成影響。相比傳統單一的種植模式來說,玉米間套大豆種植技術有利于改善種植環境,包括田間生態系統、農藝措施,還能預防病蟲害。因此間套作種植模式具有非常高的價值,只要合理掌控種植技術,即可推動我國農業發展,達到增產增收的目標。
甘肅省具有非常充足的光能資源,年太陽輻射量為106~158 kcal/m2,日照時數為1 700~3 400 h,熱量條件較好有利于增加大豆凈同化率,從根本上提高糧食作物的產量與質量。甘肅省沿黃灌區是主要的玉米間套大豆種植區域,該地區處在黃河上游具有非常好的種植優勢,灌溉設施已經逐漸完善,水量充沛能夠保障糧食作物的生長需求。
另外,甘肅省白銀市會寧縣也是主要的玉米間套大豆種植基地,并且積極推廣玉米間套大豆種植技術,充分發揮了土地資源優勢,在玉米不減產的條件下增收大豆。初期會寧縣采取了村建示范片、示范點的方法,在沿線各村落實種植任務,加上政府給予的扶持政策,當地百姓開始逐漸進行玉米間套大豆種植。當下主要采用“4 行玉米+6 行大豆”間種模式,并在原有1 粒1 穴的模式上更改為1 穴2 粒,原來種植的玉米基本不減產,玉米產量預期可達12 000 kg/hm2,大豆產量也能實現1 200 kg/hm2,真正實現雙豐收[1]。
玉米間套大豆種植技術是非常高效的農業栽培方法,主要將兩種不同類型的農作物進行間套作,通過不同農作物之間的生態互補,提高陽光、水分等自然資源的利用效率,同時有效抵御病蟲害的威脅,從根本上減少使用化肥農藥,降低農業生產成本投入,轉化為更大經濟效益。從我國甘肅省玉米間套大豆種植現狀來看,該技術具有非常明顯的優勢,由于采取了隔行種植的模式,玉米植株得到更加充分的生長,相比傳統單一的種植模式長勢更為旺盛,并且不會在秋季提前早衰和落葉,充分保障了玉米作物產量與質量。另外玉米間套大豆種植模式有利于提高土壤養分,根據以往的研究分析來看,大豆根瘤會留下一定氮素,如果第二年交替種植,將原本的大豆更改為玉米,有利于玉米植株生長,交替種植還能適當控制病蟲害的發生概率。玉米間套大豆種植技術能全面提升經濟效益,玉米相比往年的產量沒有太大差別,大豆則成為額外收益。
一是光能利用影響。玉米間套大豆種植技術對于農田中的光分布、光能利用有很大影響,種植過程中光分布會受到間距、植株類型、播種密度等因素影響。玉米間套大豆種植模式下,玉米和大豆植株冠層頂部光合有效輻射比傳統種植模式降低,但是相比群體光合有效輻射高出非常多,這也是玉米間套大豆種植技術的優勢。另外,玉米和大豆屬于不同類型的糧食作物,種植過程中會呈現出不同的生長特性、生態位,比如高矮錯落排列都會影響光能利用效率,在玉米間套大豆種植實踐中,下層葉片對于光能的利用率明顯提升。
二是病害抑制影響。目前我國對于玉米間套大豆種植技術的研究越來越多,并且發現該種植模式對農田生態系統病害的發生與傳播具有一定抑制效果。由于采用不同抗病性品種間作模式,并以此構成復合全體,即可增強對病害的抵抗性。通過分析以往的種植實踐,傳統種植模式與間套作種植模式相比,葉斑病與葉銹病等病害發生概率更高,而采用玉米間套大豆種植模式病害降低了46.6%。我國相關農業專家通過研究發現,玉米根系在種植過程中能產生有利于大豆生長的分泌物,如苯并噻唑、門布等,可以控制大豆疫霉菌絲等疾病,從而降低病蟲害的發生概率。由此可見,玉米間套大豆種植技術能充分改善農田土壤微環境,限制各類病原微生物的傳播和繁殖。
一是生長的影響。根據我國大量專家學者的研究分析,玉米間套大豆種植技術,糧食作物的根系分布明顯更加廣泛,遠遠超過了傳統種植模式,尤其是糧食作物的根表面積與根系活力,有利于促進植株的生長。以玉米間套大豆種植為例,玉米和大豆的根系都會快速生長,且根系深度比傳統種植模式更深,能達到約30 cm,根系分布類似于三角形,玉米根系的分布范圍較廣,甚至可以延伸到大豆條件行間。玉米和大豆的根系分布水平比傳統種植模式更具優勢,是提高種植產量的關鍵因素[2]。
二是養分吸收的影響。在玉米間套大豆種植過程中,存在明顯的非豆科作物與豆科作物之間氮轉移現象,從而保障種植過程中的整體固氮量。分析施肥與不施肥兩個條件,在玉米間套大豆種植技術下,無論施肥還是不施肥都能提高玉米產量。大多糧食作物本身具有根瘤固氮的作用,而玉米對于氮素的需求遠遠超過其他糧食作物,所以玉米和大豆兩種不同類型的糧食作物會出現種間競爭,促進大豆進行根瘤固氮,氮素逐漸累積滿足植株生長需求。另外,在種植過程中還會促進磷的吸收。
一是作物產量影響。通過大量實踐表明,玉米間套大豆種植確實能提高產量,由于種植過程中的各項資源使用效率增強,農作物產量與質量也會趨于上升狀態。比如玉米和大豆對于氮、磷、鉀等元素的需求非常高,采用玉米間套大豆種植技術后,即可保證三大營養元素充足,大幅度提高了營養元素的吸收率與利用率。另外,從玉米間套大豆的種植收獲來看,玉米、大豆產量明顯增加,相比傳統種植模式確實能獲取更大經濟效益。
二是作物品質影響。以往玉米單一種植模式,受營養元素、光能利用以及病蟲害等影響,導致玉米品質無法達到預期,相比之下玉米間套大豆種植技術使農作物在品質上明顯提高,由于間套作模式有利于吸收營養元素,降低病蟲害的發生概率,質量比傳統單一的種植模式更高。通過研究分析表明,農作物籽粒的蛋白質含量增加,蛋白質含量是衡量農作物品質的關鍵指標,由此可見玉米間套大豆種植模式下的糧食作物營養價值更高。
玉米是我國較為常見的糧食作物,種植范圍相對較廣,但是病蟲害發生概率較高,導致玉米產量逐年遞減。隨著農業產業發展,玉米間套大豆種植技術得到全面推廣,該種植模式能有效預防病蟲害,切實提高玉米和大豆產量。
種植前需要結合地質、氣候等條件選擇玉米、大豆品種,在選種時注意優選發芽率高的品種,可以測試不同品種,判斷發芽率高低,重視農作物的抗逆性,保證種子在缺水、高溫的環境下也能健康生長。同時,種子必須保證色澤純正,選種時充分考慮當地的氣候條件與地質條件,篩選出符合間套作種植模式的品種。在種植前剔除被蟲子啃食過的種子,并且使用藥劑拌種處理,通過科學選種、清除表面細菌,為后續種植創造有利條件[3]。
玉米間套大豆種植適合肥力充足、地塊松軟、具有較好通氣性的土壤環境。大豆種植應注意施肥深度,肥料過淺可能會造成燒種等問題。土地厚度也是選地標準,同時保證地勢平坦,盡量選擇自然生態環境良好的區域種植,會直接影響后續的產量與質量,所選土地前茬作物為土豆、玉米效果更好。總而言之,種植地塊直接決定了玉米與大豆種植產量,對農作物的生長有著深遠影響,要想發揮出間套作的最大化價值,必須重視選擇地塊環節。
目前,主要采用平翻、深松、旋耕以及耙茬4 種方法。平翻耕法能有效清除雜草與殘留的病蟲害;深松耕法有利于蓄水保墑;旋耕應注意控制好深度,保持在14 cm 以上才能發揮效果;耙茬耕法有利于改善土質條件,促使土壤疏松滿足種植需求。
若該地塊之前也是種植玉米作物,播種前應利用機械設備滅茬,目的是粉碎土壤中殘留的玉米根系,切實提高土壤肥力與有機質含量。同時,消滅各類越冬蟲卵,但是滅茬需要控制時間,秋收后是最適合滅茬的時期。另外,在整地過程中應提前施肥,玉米和大豆對營養需求較高,一般大豆以有機肥料為主,施底肥時控制好深度,避免造成燒種、燒苗的問題。為了保證深層施肥,可以采取分層施肥的方法,將肥料均勻地施布在各個層次,為糧食作物的生長提供充足養分。除了做好整地施肥以外,種植前必須進行起壟覆膜,以此確保糧食作物能獲取充足的水分,并且有利于抑制雜草生長,防止肥料流失,為玉米和大豆植株生長創造良好環境。起壟覆膜盡量在早秋前期作物收獲階段開展,考慮到玉米間套大豆種植技術特點,采用“2 行玉米+6 行大豆”的方式起壟即可。為了提高效率,應利用機械設備完成起壟覆膜操作。
科學合理地控制播種時間有利于提高糧食作物產量與質量,并且會直接影響病蟲害的發生概率。玉米和大豆作為兩種不同類型的農作物,播種時間必然會存在差異,應按照農作物的生長特點確定播種時間。玉米相比大豆種植的生長周期更長,需要調整農作物的播種時間,當前主要采用地膜打孔的方式播種,每個孔位的距離適當,隨后進行點種操作,以此減少對地膜的破壞,同時保證種植地塊干凈整潔。大豆比玉米的種植時間更短,在播種方式上應采用條播,種植時控制好大豆種子距離,通過間套作的種植模式,有利于玉米和大豆獲取肥料、水分以及光合作用,有效預防病蟲害[4]。
田間管理是農業種植不可或缺的手段,有利于保障糧食作物生長,同時能有效防治病蟲害。玉米和大豆全部播種結束后,相關人員應加強田間管理工作,對農作物的出苗進行巡查,當出苗率達到50%左右的時候,即可進行破膜放苗操作,但是要注意把控好時機,盡量避開晴天高溫或大風天氣進行放苗操作,否則會對糧食作物造成嚴重影響。因此,陰天是進行放苗的最好時機,當幼苗觸碰到地膜后即可去除地膜,大多數情況下播種后7~10 d 基本上就可以進行破膜放苗,但是應選擇無風的天氣進行,10:00 前與16:00 后都是最佳時段。除此之外,要根據糧食作物實際生長情況進行補苗、定苗處理。玉米對于肥料的需求較高,做好追肥處理也是保障玉米產量的關鍵因素。在完成玉米作物補苗、定苗后,可以采用氮素化肥進行追施,用量控制在150~225 kg/hm2。大豆則要重點做好水分補給,根據大豆生長的不同階段進行管理,每個生長階段對于水分的需求不同,要科學合理地控制灌溉量,提前做好排水處理,若處在降水量較大的季節,可以適當減少灌溉量,加強田間防澇措施。
雖然玉米間套大豆種植技術能有效降低病蟲害的發生概率,但仍然不可忽視病蟲害帶來的威脅,必須在種植過程中提前預防,掌握玉米、大豆種植中的常見病害,采取針對性防治手段。例如,玉米種植以大斑病、瘤黑粉病為主,發病時會產生較為明顯的灰色斑點,并且葉片會隨著病害加劇出現枯萎,在玉米生長階段可以仔細觀察,及時清理存在病害的葉片,避免擴大病害范圍。農業病害具備一定傳染能力,所以要合理使用農藥,根據大斑病與瘤黑粉病的特點,使用菌滅克可溶性粉劑、百菌清可濕性粉劑調配,按照病害嚴重程度使用劑量,對于病害展開有效治理。蟲害以玉米螟為主,應使用18%雙蟲殺噴施,防治效果良好。
大豆在生長階段存在銹病、菌核病等病害,其中菌核病初期階段會在莖稈上呈現出褐色病斑,必須盡早發現并采取防治手段,一旦進入后期難以達到防治效果。防治過程中應采取多菌靈膠懸劑、多菌靈可濕性粉劑等藥物,科學合理配比對病害予以控制、消除,避免對大豆種植產量、質量造成影響。
收獲是獲取經濟效益的最終環節,要想保障玉米與大豆糧食作物的產量和品質,必須把控好收獲階段的時機,尤其是玉米作物的收獲盡量避免過早,防止玉米收成降低。另外,玉米作為鮮食產品不能過晚收獲,會嚴重影響玉米口感,不利于提高經濟收益。把控好玉米與大豆糧食作物的收獲時機至關重要,過早過晚都會影響產量與品質。
間套作是當前我國農業比較常用的種植技術,在同一塊田地中種植不同類型的糧食作物,以此獲取更高的經濟收益,但要注意兩種農作物生長期必須相近,從玉米間套大豆種植模式中不難看出,無論在產量還是質量上都得到大幅度提升。間套作種植模式中不同農作物會受到交互作用、邊際效應等影響,提高養分吸收和利用效率,并且能優化農田生態系統,從根本上改善田間種植環境[5-6]。比如玉米間套大豆種植既可增加玉米和大豆的實際產量,保障農民的經濟收入,同時種植過程中有利于抵御病蟲害的侵襲,因此我國應大力推廣玉米間套大豆種植技術,充分發揮出間套作種植模式的最大化價值,打造綠色優質高產農業經濟,推動我國農業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