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勇鋒 佟成元 李媛 白宇欣
主要指標實現較快增長,增速排全國前列。2022年,全區地區生產總值增長4.2%,高于全國平均水平1.2個百分點,增速排名全國第9,較上年同期排名(25)提升了16個位次;固定資產投資、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和財政收入(自然口徑)增速分別為17.6%、8.1%、20.2%,高于全國平均水平12.5個、4.5個和19.6個百分點,增速居全國第1、第3和第3位。
產業結構進一步優化,2022年,工業戰略性新興產業、高技術制造業增加值增長19.9%、33.6%,軟件業和互聯網業營業收入增長21.8%。能源供給結構優化,新能源發電量約占總發電量的20%,同比提高2個百分點左右。工業經濟效益提升,1-11月份,全區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利潤3860億元,排全國第5,增幅高于全國平均水平27.4個百分點。“五個大起底”行動起效,繳回沉淀資金64.6億元,消化批而未供土地、處置閑置土地共超18萬畝。科技投入快速增長,1-11月份,全區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研發費用同比增長40.7%。
減稅降費政策效果明顯,全年新增減稅降費、留抵退稅、緩繳稅費超600億元。營商環境更趨優化,自治區出臺《以更優營商環境服務市場主體行動方案》(3.0方案),壓減辦事時限49.4%、環節20.8%、材料26.5%,“蒙速辦”APP接入各類應用3636項,市場主體新增36.84萬戶。招商引資力度加大,自治區政府組織政企接洽66次、對接企業257家,全區引進到位資金3300多億元;實際使用外資34.5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58.6%。
總體來看,2022年,全區經濟運行總體平穩,但短期與長期、周期性與結構性矛盾相互交織引發的一些問題不容忽視,在特定條件下或影響內蒙古經濟持續平穩運行。一是消費需求持續疲弱。3月份后,全區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速持續處于2%以下,特別是呼包鄂等主要城市疫情封控期間,居民服務類消費大幅下降,并成為下拉消費到負增長區間的主要因素。根據中心問卷調查結果,上述城市在疫情封控的10—12月,83.3%的居民主要減少了餐飲、健身、娛樂等服務消費;10、11、12月,全區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累計增速分別同比下降0.3%、1.7%、1.8%。二是產業結構性矛盾尚未明顯緩解。能源、化工、冶金建材行業對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貢獻率超八成,高新技術產業對規模以上工業增長的貢獻率不足10%。三是發展質效仍待提高。隨著“五個大起底”行動持續推進,提升資源要素集約節約利用水平取得階段性成效,但發展質效仍然較低,碳排放強度、能耗強度、單位GDP水耗仍明顯高于全國平均水平。四是惠企政策落實力度有待加大。根據中心問卷調查結果,34.3%的受調企業對當前實施的惠企政策并不知曉。五是就業總量壓力和結構性矛盾并存。一方面,失業率處于高位,全年城鎮調查失業率達6.9%;另一方面,企業“招工難”問題突出,特別是技能型人才短缺仍是勞動力市場供給的重要難題,中心發布的《企業經營生產狀況調查問卷》顯示,經營困難企業中有42.5%的企業,“招工難”是其面臨的主要困難之一。
有利方面:一是我國經濟韌性強、潛力大、活力足,長期向好基本面沒有改變,隨著疫情防控措施不斷優化調整,我國經濟運行有望總體回升,內蒙古發展的外部環境趨于改善。二是國家積極財政政策加力提效,優化組合赤字、專項債、貼息等工具,加大中央對地方的轉移支付力度,同時實施穩健的貨幣政策,并保持合理充裕流動性,將推動內蒙古固定資產投資更好發揮帶增量、優結構作用。三是隨著國家優化疫情防控政策的落實,內蒙古居民服務類消費需求有望持續釋放,帶動消費市場恢復;加之國家著力增加城鄉居民收入、改善消費條件、創新消費場景,將對內蒙古居民消費提質升級提供有利支撐。四是國家將加強重要能源、礦產資源國內勘探開發和增儲上產,加快規劃建設新型能源體系,加快新能源等前沿技術研發和應用推廣,同時實施新一輪千億斤糧食產能提升行動,這對內蒙古加快推進農牧業規模化、產業化、品牌化發展,及能源經濟多元化、低碳化、高端化發展將產生利好。
不利方面:一是市場預期不明朗。2022年,較高的能源原材料購進價格致下游制造業企業盈利能力下降,市場預期普遍偏弱。隨著減稅降費等惠企政策的進一步落實,下游行業企業市場信心或將提升。但據多家研究機構研究結果,2023年,我國大宗商品價格大概率呈高位波動態勢,內蒙古下游行業盈利能力將繼續維持較低水平,企業預期改善情況或將不夠理想。二是終端消費與服務業完全恢復尚需時日。根據問卷調查結果,有33.8%的受調查者選擇在確認沒有疫情感染風險的情況下才完全恢復接觸性消費,通過對呼和浩特地區餐飲企業電話調研,截至1月中旬,小型快餐類企業上座率和營業額恢復至上年同期70%左右的水平,大型酒店僅恢復到上年同期的20%左右。同時,2022年,在居民收入增速下降情況下,全區住戶存款同比增長17.7%,高于上年5.7個百分點,表明內蒙古居民消費傾向出現收縮、消費意愿下降。三是轉型發展后勁有待加強。產業投資仍集中在能源、冶金等傳統產業,新興產業投資比重總體偏小,轉型升級后勁不足,短期內內蒙古很難在產業轉型方面有較大改觀。
深入研究和準確領會國家政策要求,加強與國家相關部門溝通對接,爭取更多重點項目納入國家盤子。研究好、運用好國家政策性開發性金融工具(基金)、專項債券、制造業中長期貸款、基礎設施REITs等政策工具,建立推進重要項目協調機制,加大項目要素保障力度。積極擴大有效投資,加快推進“十四五”重大工程建設,加大現代能源經濟、先進制造業、現代農牧業、現代服務業、區域中心城市、基礎設施、公共服務等重點領域項目建設力度。強化部門在項目儲備、篩選、編報等環節的協調聯動,邀請第三方專業機構對專項債項目包裝和發行進行指導,推動更多項目獲得專項債支持。利用好2022年財政增幅較大、政府資金較為寬裕的有利條件,科學有效發揮政府投資資金的引導帶動作用,支持企業加大技改、研發投資力度。
因時因勢優化調整新冠疫情防控措施,做好疫情監測預警和相關服務保障工作,營造安全放心消費環境,重振居民消費信心。加大對各地發放消費券、開展促銷活動的獎補力度,帶人氣、升流量,促進餐飲、住宿、零售等行業恢復發展。以呼包鄂城市群為重點,規劃建設一批消費相關基礎設施,提升服務保障能力,推出高品質、多元化消費場景,積極發展首店經濟、首發經濟、后街經濟、直播經濟、品牌經濟和夜間經濟等。促進新型消費,加快線上線下消費有機融合,培育壯大智慧零售、智慧旅游、智慧醫療健康等消費新業態,積極拓展沉浸式、體驗式、互動式消費新模式。將提高居民收入作為促進消費提質升級的根本與關鍵,進一步完善收入分配制度,提高就業質量和收入水平,持續推進高校畢業生、技能型勞動者、農民工等等重點群體收入水平,同時通過政府投資項目以工代賑促進群眾增收,切實提升居民消費能力。
抓住新能源歷史性“風口”機遇,圍繞“兩個率先”“兩個超過”目標,積極爭取國家支持內蒙古“綠電”外送通道建設,加快風光基地、源網荷儲、風光制氫等場景項目建設,不斷提升新能源外送比重和自身消納利用水平。積極爭取國家大型新能源制造業項目布局內蒙古,并給予內蒙古在新型電力系統、新能源供給消納技術體系建設等方面先行先試權限,加大儲能、新材料、電網裝備等領域重點項目招引力度,帶動技術、人才、資金集聚,打造新能源裝備制造基地。加大技術、工藝、系統、裝備等研發應用力度,推進現役煤電機組靈活性改造,規劃建設先進煤電機組,提高煤炭清潔高效利用水平。制定和實施項目建設貼息貼費、研發投入補貼、科技貸款利息補貼、重大科技創新成果獎勵等政策,有效發揮自治區重點產業發展引導基金作用,推動先進制造業集群建設,促進生物制藥、稀土、有色金屬、農畜產品等優勢特色產業鏈延鏈補鏈強鏈。
落實《內蒙古自治區營商環境評估實施辦法(試行)》,查找整改存在問題和薄弱環節,總結推廣好經驗好做法,并開展評估辦法執行情況的跟蹤反饋、后評估,及時調整完善。樹立“人人都是營商環境、事事關系營商環境”思想,抓好營商環境“一把手”工程,落實優化營商環境3.0方案。將清欠作為優化營商環境“第一招”,成立工作專班,全面推進清理拖欠民營企業中小企業賬款工作,并研究制定防止新增拖欠措施。深化“放管服”改革,建立健全“好差評”評價、反饋、回訪等工作機制,倒逼服務效能持續提升。通過入企調研、微信群信息轉發、座談培訓等方式及時向企業宣傳解讀政策,推行政策高效兌現工作機制和政策落實日調度制度,確保各項惠企政策落實落地。營造“引得進”“留得住”人才環境,對自治區產業鏈建設及醫療、教育等領域急需的“高精尖缺”人才,給予薪酬補貼、安家補貼,并布局建設高品質人才社區,為其提供醫療保健、子女入學等綜合服務。
深入推進“五個大起底”行動,積極開展專項巡視整改,并在項目審批、資金使用、項目建設、土地供應等領域建立長效機制,杜絕資源要素利用低質低效、閑置浪費問題。以冶金、化工建材、煤化工等高耗能行業為重點,組織實施節能增效工程,全面開展節能診斷、能效評估和節能改造,提高重點行業達到能效標桿水平的比重。落實資源綜合利用的稅收優惠政策,指導企業有效利用自然資源部《礦產資源節約和綜合利用先進適用技術目錄》,鼓勵支持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相結合的技術創新,推廣應用先進適用技術,不斷提升礦產資源利用效率。建立健全居民用水階梯水價、非居民用水超定額累進加價、農業用水終端計量水價等制度,通過價格杠桿促進全社會節約用水。研究出臺《開發區項目準入管理辦法》《開發區控制性指標準入標準》,提高項目準入門檻,實現項目效益源頭把控。推動園區提升資源要素利用效率。
樹立“招商引資是經濟工作的‘生命線’”意識,把招商引資作為穩增長、調結構的重要抓手,鼓勵各地因地制宜、依法依規出臺招商引資優惠政策,制定實行更加靈活有效的招商激勵辦法,營造招商引資濃厚氛圍。繪制描清重點產業鏈缺鏈圖、招商圖,以頭部企業、群主企業、鏈主企業為重點招引目標,建設缺鏈環節目標企業庫、招商項目庫,提升招商引資工作的精準度和實效性,推進“500強企業進內蒙古”活動。創新招商引資方式,搭建企業交流、銀企對接、項目推薦綜合招商服務平臺,用好專業化招商機構、資產管理機構、基金管理機構、股權機構,綜合解決項目和資金等要素問題。建立和落實專人專班、特事特辦工作機制,主動高效解決企業面臨的困難問題。推動項目早落地、早建設、早投產。充分用好國內外重要展洽會平臺,積極發揮各類行業協會、各地蒙商商會作用,組織實施自治區重大投資促進活動和招商引資推薦會洽談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