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主革命時期,我們黨探索創立了巡視制度。黨的二大最早提出了特派員制度,黨的三大通過的 《中國共產黨中央執行委員會組織法》對中央執行委員會成員特派指導巡視地方作出了明確規定。
1925年10月,黨中央制定 《組織問題議決案》,提出 “應當增加中央特派巡行的指導員,使事實上能對于區及地方實行指導全部工作”。八七會議后,毛澤東就是作為中央特派員到湖南去改組湖南省委和領導秋收起義的。地方各級黨組織也效仿中央,設立特派員。特派員代表中央或上一級組織指導、監督下級組織的工作,是黨在早期開展黨內組織工作和監督執紀的常規手段,對建立黨內巡視和監督制度發揮了開創性作用。
1927年11月,中央通過 《最近組織問題的重要任務議決案》,決定“應當開始建立各級黨部的巡視指導制度”。1928年5月,中央發出第四十七號通告,要求 “縣執委委員必須輪流到所屬縣區黨部巡視工作”。1928年10月,中央頒布 《中央通告第五號——巡視條例》,此后1931年5月又專門制定指導巡視的專門性文件 《中央巡視條例》,對巡視工作作出了具體規定。巡視制度的確立和推行,對于加強黨的組織建設、紀律建設發揮了重要作用,也是黨內監督體系的重要探索和實踐。
(敘往摘自 《毛澤東鄧小平理論研究》2022年第4期,王士龍文)
1958年7月初,周恩來在廣東新會視察,曾步行到崖山考察。崖山是南宋最后一個皇帝的行宮故址,是南宋海軍與元海軍的決戰之地。
周恩來在碑亭看 《崖門覽古》碑文時,若有所思,向在場的人們說:“‘航海豈圖存?’陸秀夫不應該跳海死,他應該帶兵到海南島去……到那里可以搞根據地,還可以打嘛!到那里進可攻,退可守,打下去是有前途的?!睂τ谘律街?,歷來的評論很多,周恩來的這個說法則是前無古人的。這反映了他作為軍事家的素養以及長期領導軍事工作的經驗。
周恩來對南宋軍隊在抗元上的戰略錯誤一針見血,那就是宋軍不該一味往南方海邊逃竄,而是可以退守周邊的海島,建立根據地。在崖山決戰前,南宋的實力仍然數倍于元軍,兵力20余萬,戰船數千艘,糧草充足,財力雄厚,兼有水土、地利之優勢,也是民心所向。而元軍兵馬5萬,船不過50艘,不適應南方的水土氣候,也得不到民眾支持。
周恩來在遵義會議后輔助毛澤東,在抗日戰爭、解放戰爭中都有豐富的戰略決策經驗。1949年后,在海南島戰役、抗美援朝戰爭和一江山島戰役中,周恩來都參與決策。有了這樣豐富的戰略決策經驗,難怪他在崖山碑亭閱讀碑文、視察崖門地形與戰場遺址,聯想到南宋晚年的抗元史實后,一語道破陸秀夫 (實際相當于整個南宋王朝決策指揮系統)的戰略錯誤。
(思來摘自 《同舟共進》2021年第7期,何亮亮文)
斯諾的 《紅星照耀中國》一書在出版4個月后,由上海秘密出版機構——復社翻譯成中文,并改名為《西行漫記》,于1938年2月出版。
當時上海華界雖已被日軍占領但各界愛國人士不屈不撓,在租界內有一個文化界人士參與的 “星二座談會”,經常在上海八仙橋青年會地下室餐廳聚會,討論抗日宣傳問題。胡愈之在座談會上介紹了 《西行漫記一書,提出翻譯出版問題,得到大家的一致贊成。
胡愈之和朋友們認為,即使翻譯完成了,出版社也不敢公開出版。于是他們決定自己成立一家翻譯出版機構,出版 《西行漫記》,搜集抗戰史料,這就是復社創設的具體緣由。胡愈之將復社秘密設置在自己家里,在底樓騰出房間供大家使用。
在胡愈之的主持下,復社著手的第一件事,就是把 《紅星照耀中國翻譯出版。他們把這部英文書分為1篇,一人一篇,12位譯者很快譯完由于當時所處環境險惡,原書名被改為比較隱晦的 《西行漫記》,整本書裝幀素雅,封面上僅有四字書名,內頁有12位譯者的署名,但版權頁上未標明出版社地址,僅有 “復社印行”使得敵人無從偵緝破壞。
(逢周摘自 《上海灘》2022年第3期,邢建榕文)
中共真正開始重視紅軍和蘇區發展后,就極力強調黨對紅軍的絕對領導權,究其原因有兩點:
其一,與共產國際和蘇聯的指示有關。國共合作時期,蘇聯與共產國際利用黨支部掌握軍事武裝的相關理念,對于初步接觸軍事工作的中共來說,已產生較強的引導作用。國共分裂后,中共雖奉行以工農武裝暴動奪權為核心的革命理念,但對于暴動中產生的工農革命軍的領導問題,依然受蘇聯與共產國際理念影響,始終堅持軍隊須在黨的領導下。面對 “立三路線”的 “左”傾錯誤造成的嚴峻局勢,蘇聯與共產國際一方面指示中共加快組建正規紅軍,另一方面繼續強調應保證黨在紅軍中的領導權。蘇聯與共產國際一系列強調黨組織對軍事武裝的領導的軍隊建設理念,促使中共由 “黨軍并行”向 “以黨領軍”的革命理念的轉變。
其二,中共在蘇聯與共產國際影響下,逐漸建立起一個具有嚴密滲透性和強大內聚力的政黨組織,且中共自始至終注重黨的建設與領導問題,面對迅速發展的紅軍,自然要保證中共對武裝力量的領導與掌控。再則,中共曾在國民革命期間試圖通過建立黨支部以及開展政治教育等方式,從內部掌控國民黨部隊,但由于中共政工人員在軍中權威性較弱,政工干部與軍事長官地位不對等,導致成效不彰。因此中共在開始注重建設自身正規軍事武裝初期,勢必要吸取前期經驗,提高政委權威,強化黨對紅軍的領導權。
(由敦摘自 《黨史研究與教學》2022年第3期,梁晨暉文)
1937年底,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副參謀總長白崇禧提出 “加強敵后游擊戰”的建議,蔣介石隨即通令各戰區加強游擊戰。但國民黨的敵后游擊戰多半未能堅持下來,這是為何呢?
一是因為國民黨雖始終相信游擊戰是正規戰之一種,卻很少真正了解游擊戰的特殊性質和戰法。因此,眾多敵后國民黨軍名義上執行的是游擊戰的任務,實際上依舊是在用正規戰的戰法,進攻時強調與正面戰場的配合,側重于大兵團作戰,防守時寸土必爭,節節抗擊,結果是打不贏,走不掉,一旦被日軍抓住,便會遭受重大損失。開展游擊戰的國民黨軍所受壓力巨大,一些部隊被迫退出敵后戰場,少數部隊投靠了八路軍,另外則有相當多的將領選擇了向日軍投降。
二是其軍隊在民眾中間通常不受歡迎,甚至與民眾關系緊張。國民黨許多部隊紀律松弛、風氣敗壞,導致與民眾關系不好,已成痼疾。再加上敵后的不少將領,因為要取得各種資源以維持部隊的生存或依靠地方上的鄉紳地主壓榨農民,或用野蠻的辦法去向富裕農戶榨取,結果更是不免搞壞了與地方民眾的關系。
三是國共兩黨對控制敵后非敵占區的激烈爭奪。八路軍僅憑借自己在當地民眾中的良好印象,就在這一系列的爭奪戰中占盡了上風。
(史紀摘自 《文史博覽》2022年第5期,楊奎松文)
1945年國共和談簽訂 《雙十協定》之后,國內局勢出現了暫時的和平。晉冀魯豫邊區政府決定,從129師創建的冀南銀行調派業務骨干,建立一個新的民營金融組織。
1946年3月下旬,根據中共晉冀魯豫中央局的指示,冀南銀行區行經理會議向正在邯鄲召開的第一屆第二次邊區參議會提出了建立瑞華銀行的議案。4月23日,冀南銀行總經理胡景沄牽頭,召集瑞華銀行創辦發起人會議,決定在邯鄲設立總行籌備會。6月11日上午,瑞華銀行在邯鄲總行舉行開幕典禮。
在中共晉冀魯豫中央局和邊區政府的領導下,瑞華銀行克服重重困難,努力恢復和發展邯鄲市及邊區的工商業,把吸收的大量存款投入到各項生產建設事業。瑞華銀行的另一項主要任務,是搞黃金外匯。組織大批土特產,如太行山區的桃仁、花椒,冀南、冀魯豫平原的棉花,以及土布等,轉賣到平、津等地,從敵占區換回大量的黃金和外匯。
1947年11月12日,石家莊解放,晉冀魯豫和晉察冀兩解放區連成一片。1948年5月,冀南銀行與晉察冀銀行合并,成立華北銀行,這便是中國人民銀行的前身。瑞華銀行總行也隨之遷往石家莊,直到北平和平解放時撤銷。至此,瑞華銀行完成了自己光榮的歷史使命。
(夏雨摘自 《文史精華》2022年第3期,張昆明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