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杜思怡 何 丹 徐 進
浦東新區高度重視農村集體經濟規范運行和高質量發展工作,注重把強化集體所有制根基、保障和實現農民集體成員權利同激活資源要素統一起來,搞好農村集體資源資產的權利分置和權能完善,讓廣大農民在改革中分享更多成果。從2011年到2022年,浦東新區農村集體資產總量實現翻番。
浦東新區在全市率先印發促進農村集體經濟發展的指導意見,創新農村集體經濟轉型發展模式。
各鎮在風險評估、民主決策的基礎上,統籌農村集體資金,購置保障性住房商業配套設施、有增值潛力的商務樓宇等。截至2022年底,全區已購買保障性住房商業配套8.6萬平方米。例如,北蔡鎮的鎮級集體公司在新希望產業園區、御橋區域購置優質商務樓宇,通過樓宇物業固定資產升值,改善了鎮級公司物業品質和質量,形成了相對穩定的租賃收入。
在支持區域發展、功能性建設中,獲得農村集體資金保值增值的投資收益和優質的物業資產。例如,上海通匯汽車零部件配送中心有限公司是金橋鎮集體企業,其積極推動由單一倉儲用地向復合用地轉型,依托上汽通用發展汽車零部件產業,打造汽車零部件研發和智能制造中心。北蔡鎮的鎮村兩級集體企業與優質民企合作成立集資控股的上海汽配公司,積極應對汽車零部件市場激烈競爭,具備較高的生產、銷售和研發能力,目前已申報證監會準備上市。
農村集體經濟組織以入股、合作等方式與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農業企業等建立都市型產業聯合體,實現利益共享、合作共贏。例如,宣橋鎮腰路村與清美集團成功聯手,通過產業帶動、項目幫扶、集體資產盤活等形式,預計可實現收入約270萬元/年,構成以“薪金+租金+二次分配”的農民增收渠道,解決農村勞動力180余人。村集體經濟以合作經營、租賃、服務等方式,參與清美鮮家、清美公寓項目,相關房屋租賃年增收約25.6萬元。
整合農村集體低效、閑置宅基地、房屋等,引入社會資本,鼓勵在產業園區周邊發展鄉村人才公寓。例如,張江鎮自2018年起由鎮屬農村集體全資企業與本鎮存有閑置房屋的村民簽訂房屋租賃協議,逐步探索出了一條由政府牽頭、村民供房、鎮屬集體企業改造三方合力的“人才公寓”模式。村民將閑置宅基地房屋、動遷安置房流轉后,年租金收入約570萬元。項目還帶動周邊文旅產業發展。
發揮市級、國家級農業龍頭企業和農業產業聯合體的核心帶動作用。2022年全區農業產業化聯合體30家,輻射帶動農戶6408戶,銷售額9.6億元。同時,聯合體與村集體建立利益聯結機制。例如,合慶鎮東風村引入“綠立方”蔬菜工廠項目,建立“企業+集體+農戶”的利益聯結機制。項目建成后,年租金約176萬元,村獲得保底收益60.8萬元,以及企業凈利潤3%以上的利益共享收益,并解決10余名村民就業問題。鎮農投公司每年獲得115.2萬元收益。
引入國有企業參與鄉村振興,釋放鄉村多元價值,幫助提升農村造血能力。例如,書院鎮2021年引入國有企業上海臨港浦東新經濟發展有限公司進駐外灶村,以首發項目科創田園為重點,抓住書院鎮北部高新科技產業落地機遇,建設具有田園特色的景觀空間,打造智慧科創商務園。外灶村閑置資源被盤活,各類配套設施應時而生,為后期村集體經濟組織壯大和村民穩定可持續增收奠定了基礎。
鼓勵有條件的村集體經濟組織,將村級集體資產委托鎮級集體公司或第三方專業機構經營管理,提升收益水平。例如,三林鎮全面開展村資、村企委托鎮級資產公司管理,管理成本減少、資產租賃流程規范、安全監管更加有效、租賃收益大幅提升。截至2022年12月,13個村共委托資產38處,對比委托前初始租賃收益累計增長492.9萬元,漲幅30%。
深化市、區兩級農村綜合幫扶,增強農村集體經濟組織造血功能。截至2022年底,市級綜合幫扶29個村,累計獲得稅后收益3043.1萬元,村均收益約105萬元;區級綜合幫扶74個村,累計獲得收益4742.2萬元,村均收益約64萬元。同時,撥付中央下達三峽移民后扶資金8138.9萬元,分兩批收購動遷房配套商業資產14765.7平方,確保移民村獲得5%以上投資收益率。
一是加強部門協同推進。農村集體資產監督管理工作領導小組各成員單位按照各自職責共同做好指導、協調和監督工作。各鎮充分發揮責任主體作用,因地制宜探索發展新路徑。二是建立激勵約束機制。選好“領頭雁”充實到農村集體經濟工作隊伍,鼓勵聘用具有現代企業管理經驗的專業人員。建立考核約束機制,對做出突出貢獻的帶頭人給予激勵。三是加強信息化監管。依托農村集體“三資”監管應用場景,充分發揮平臺實時預警、閉環處置的“智能”監管作用。
一是統籌集體資金拓寬投資渠道。建立以優質項目為載體的區級統籌機制,參與投資建設保障性住房(人才公寓、集體宿舍)、收益穩定有現金流的不動產項目、鄉村振興產業項目,以及購置區屬動遷保障房商業配套等。二是盤活低效使用的存量建設用地和房屋。對部分有利于促進發展的集體建設用地和房屋,在減量化中予以保留;對歷史無證資產,能夠補辦的予以登記;對業態、效益等相對低效使用的,開展更新提升,積極組織導入優質資源主體盤活使用。三是統籌減量化指標做優鄉村振興項目。確保鄉村振興項目用地需求,在鄉村振興示范村創建過程中,統籌用好集體資金、減量化指標,形成具有顯示度、能帶來穩定收益的優質項目。
一是做強鎮級集體企業實力。賦予鎮級農村集體企業更多公共管理服務和區域開發建設等功能。合理確定企業發展定位,提升企業營收實力、塑造特色企業品牌。二是提升村級集體企業活力。探索“一村一策”,賦予農村集體承擔公共管理服務職能。加強對減量化土地、集體機動地、鎮保收回土地的使用管理。
一是持續推進區屬企業參與。落實區屬企業參與鄉村振興建設發展行動方案,著重從發展思路、資源、渠道、品牌、管理等方面,提升農村集體經濟的品牌能級和管理水平。二是提升幫扶工作實效。研究制定新一輪農村綜合幫扶政策,推動鄉村產業項目與農村集體建立利益聯結機制,政府投入項目形成資產的租賃收入,按比例可由農村集體作為收入獲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