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永航
浦東新區通過發展鄉村產業、盤活鄉村資源、推進集體經濟發展、促進農民就業等工作措施,確保農民收入持續增長,增速始終高于地區總產值和全體居民收入增速。“十三五”期間,浦東新區農村居民收入年均增速8.9%,比城鎮居民快1.1個百分點,城鄉收入差距由“十二五”期末的2.14:1縮小到“十三五”期末的2.03∶1。
浦東已有區級以上農業龍頭企業40家,區級以上達標合作社201家,家庭農場550家,其中市級示范家庭農場12家。5家農業企業上榜《農民日報》“2021中國農業企業500強”,1家合作社上榜“2021中國農民合作社500強”。浦東新區率先探索培育農業產業聯合體,出臺了《浦東新區關于加快構建新型農業經營體系促進農業產業化聯合體發展行動計劃(2019-2022年)》。產業聯合體作為市場主體參與市場競爭,對內通過二次分配實現利益聯結、利益共享。例如,良元產業聯合體以優惠價格為聯合體成員提供農資,以高于市場收購價收購聯合體成員生產的大米,建立了利潤二次分配制度,將銷售盈利10%作為發展基金、30%用于聯合體成員分紅、30%作為風險基金以豐補歉、30%留存村集體經濟。2021年,新區25家農業產業聯合體輻射帶動農戶6408戶,銷售額7.5億元,聯合體成員農戶戶均增收1.8萬元。為提升農產品附加值,新區積極提高地產農產品品牌影響力和競爭力。2017年南匯水蜜桃入選首批“中國特色農產品優勢區”,2018年浦東新區入選“全國農村創業創新典型示范縣”和“全國農村一二三產融合發展先導區”,2021年南匯水蜜桃開始創建“國家地理標志產品保護示范區”。目前,南匯水蜜桃品牌估值13.1億元,南匯8424西瓜品牌估值5.5億元。據統計,2021年,浦東近1/3家庭農場人均收入已超過城鄉收入平均水平,達到9.3萬元。
下一步,浦東新區將繼續推動鄉村產業發展,積極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促進地產農產品產銷對接和一二三產融合發展,實現農民經營收入增長。特別是將聚焦稻米產業,加快發展稻米產業聯合體,對“浦東大米”進行統一品種、統一品牌、統一包裝、統一加工、統一銷售,進一步拉長產業鏈、分享價值鏈,充分發揮聯農帶農效應。
浦東新區積極探索盤活閑置農宅,發展鄉村民宿、人才公寓等鄉村新產業新業態,為村民帶來租金收益、房屋升值、工資收入、經營收入等財產性收益。浦東新區已建設11個市級鄉村振興示范村、34個市級美麗鄉村示范村。其中,書院鎮外灶村、惠南鎮橋北村和遠東村三個市級鄉村振興示范村建設共盤活集體建設用地29.3畝(包含新增集體建設用地用于鄉村產業項目5.6畝)。此外,浦東新區在川沙、周浦、大團、泥城、新場等鎮都發展了民宿經濟,在張江鎮探索試點了鄉村人才公寓,都為農民帶來了可觀的財產收益。例如,川沙新鎮連民村宿予特色民宿項目收儲的90-350平方米農房,年租金在3.5萬-13.5萬元之間,租金每年按5%遞增。民宿還為當地農民帶來月收入3000-8500元不等的房務、管家等就業崗位,讓農民實現家門口就業。
下一步,浦東新區將大力推進民宿、餐飲、康養等與休閑農業、鄉村旅游配套的服務業態發展,積極試點引入研發總部、文化創意、會務展覽等高端服務業態。一是加大鄉村民宿扶持。2023年將優化民宿相關手續辦理機制,民宿發證數提高至200家。引入金融、保險等創新手段化解可能的風險,完善村規民約規范民宿經營對周邊的影響,建立共享機制實現民宿經營者與集體經濟共贏發展。二是推進各類主體參與鄉村振興建設。通過鎮企結對共謀鄉村振興,促進鎮村集體經濟高質量發展。通過鄉村項目招商吸引各類社會主體參與鄉村產業發展,與集體經濟實施共贏發展。三是支持返鄉就業、回鄉創業。用好創業扶持政策,支持鼓勵大學生、退伍軍人、鄉賢等各類人才到鄉村創業就業,豐富鄉村產業業態。
一方面,探索促進農村集體經濟高質量發展的路徑。區委、區政府出臺《浦東新區進一步促進農村集體經濟發展的指導意見》,重點實施五個方面20條發展路徑,全區各鎮、村因地制宜探索發展集體經濟。另一方面,加強農村集體“三資”監管。重點加強對現有鎮級、村級全資農村集體企業的日常監督管理,在全市率先建立“浦東新區農村集體資產租賃交易管理平臺”,將農村集體房屋資產全面納入平臺公開租賃交易,推進集體資產租賃公允價值發現,提高集體資產收益水平。
下一步,浦東新區將進一步激發農村集體資金、資產、資源要素活力。一是賦予更多經營管理職能,做大做強鎮級集體企業,增強鎮級集體經濟實力。二是做優產業發展布局,提升村級集體經濟活力。賦予村集體承擔養護、環衛、管護等公共管理服務職能,并將相關政策轉化為村集體收入。加強對減量化后形成土地、鎮保收回土地的使用管理,通過統一流轉增加土地流轉收入。三是推動鄉村產業發展,反哺農村集體經濟。對能夠帶來穩定收益的農業服務設施和生產設施,政府投入部分的資產租賃收入,70%可由農村集體經濟組織作為收入獲得,并要求吸納本村和周邊農民就近就業。四是拓寬投資渠道,統籌盤活存量資金。全面梳理農村集體資金,建立以優質項目為載體的區級統籌機制,參與投資建設保障性住房(人才公寓、集體宿舍)、收益穩定有現金流的不動產項目、鄉村振興優質農業產業項目等。加大區屬保障性住房商業配套統籌購買力度。五是引入優質主體,推動物業資產提質增效。對歷史上形成的無證集體建設用地及物業資產補辦登記。引入優質主體,推動低效農村集體物業資產再次開發。六是存量盤活增量做優,提高集體建設用地使用效益。優化浦東鄉村產業項目使用集體建設用地流程,縮短項目落地時間。對符合本區農村集體建設用地產業指引的項目,研究新增建設用地指標使用費減免政策。
當前,工資性收入仍然是新區農民收入的主要來源構成。一是促進就業困難農村勞動力就業。將農村戶籍失業人數列為控制目標,通過崗位補貼、就業補貼、開發公益性崗位托底安置等,重點幫助離土農民、征地人員等就業困難人員就業創業。強化就業服務,對接迪士尼和臨港新片區產業發展,有針對性地推動農村地區人員就業。二是積極鼓勵農業經營主體吸納本區人員就業。出臺了《浦東新區農民增收專項資金管理辦法》和相關管理細則,對在農業經營主體內就業人員的社保繳納給予補貼。三是加強技能培訓,提高農民就業能力和水平,全區每年非農就業技能培訓約1.6萬人次。
下一階段,浦東新區將持續落實各項促進農民就近就業工作措施:一是加強就業培訓,通過培訓提高農民非農勞動技能,增加就業可選擇性,鼓勵企業進一步吸納本地用工。在新型職業農民培訓中增加民宿從業崗位等鄉村服務業培訓,提高農民就近就業能力。二是增加鄉村公益性崗位,在鄉村河道養護、綠化林業、道路養護、環境保潔等領域推出公益性崗位,充分吸納當地農民就業。三是在鄉村產業項目中,明確吸收農民就業崗位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