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馬志國
浦東新區注重加強對農業生產服務、農民生活服務、農村生態旅游服務等方面的扶持引導,探索構建起優質高效的農業農村服務業“三生”發展新體系,推動現代服務業同現代農業深度融合,充分彰顯了鄉村多元價值。
一是科技興農。致力于將浦東建設成為全球農業科技創新策源地、國際農業頭部企業集聚地、世界農業資源配置樞紐港。依托浦東農業科技園區建設,打造“一心兩區+一帶多點”國家科創園區升級版,引入高水準種源研發創新中心和農業頭部企業,推動先正達農業科創中心、現代農業田園綜合體等項目建設,提升浦東新區種源農業服務規模能級,建設全球種業創新中心和世界種源高地。構建農業數字化管理服務模式,加大數字農業場景開發和應用。鼓勵事業單位、農資企業、農業科技公司、互聯網平臺等各類涉農組織,開展線上線下綜合農事服務,參與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和農村現代流通體系建設,為浦東新區農民和新型經營主體提供農資供應、配方施肥、收儲加工、產品銷售等系列化服務。
二是培訓育農。2017年以來,已累計建立29所農民田間學校,形成了較為完備的農民田間學校建設標準、運行規范和管理措施,把農民田間學校建設成為產業鏈上的辦學點、產教結合的主陣地、農民教育的主課堂、農民發展的加油站。聚焦糧食安全、綠色發展、農民增收、技能提升等領域,組織開展技術培訓、管理培訓、操作培訓,通過田間觀察、小組討論、實訓等方法,讓農民在學中干、干中學,實現教學與生產緊密結合。
三是合作強農。依托17家市級以上(國家級6家)農業龍頭企業、37家市級以上(國家級17家)農民專業合作社、12家市級示范家庭農場,組建形成30個農業產業化聯合體。通過“一村一品一聯合體”產業振興發展模式,聚焦村莊產業資源、主題特色和品牌內涵,搭建起“發展載體(一村)+產業特色(一品)+經營組織(一聯合體)”的產業體系構架,強化村品結合、企村融合,依托農業產業化聯合體將鄉村價值轉化為發展優勢,拓展村企融合、產村融合、農旅融合等發展路徑,實現了鄉村產業振興的可持續發展。該模式已經推廣到17個鎮(占全區24個鎮的70.8%)、覆蓋了82個保留村(占全區行政村的23.1%)。
四是金融助農。探索創新金融產品和服務,完善政策性農業信貸擔保體系,引導金融機構用足用好支農政策工具,加大涉農信貸支持力度。搭建金融服務鄉村振興工作平臺,積極為農企對接浦東“農業創新貸”,推動農業銀行“惠農e貸”等產品加強對農業經營實體和農戶的信用貸款支持力度,為廣大農企引入充分有效的金融資源。
五是市場引農。建立政府營銷為主的“三會兩節”,2022年產銷對接會幫助15億元地產農產品落實訂單,首次全球農業農村招商會簽約項目27個、總投資超128億元。加強南匯水蜜桃、南匯8424西瓜等特色農產品的產銷對接合作,引導建立長期訂單合同。推動盒馬鮮生、叮咚買菜等電商平臺與本地生產基地的產銷對接,打造地產農產品從田間地頭到餐桌的電子商務供應鏈,通過直播帶貨等形式幫助農民增產增收。
一是建立體系。率先在全市實現所有行政村“家門口”服務體系建設全覆蓋,依托村“四站一室”,統籌建設了一批農村集中公益服務點,基本實現一村一場所。推動17個涉農鎮建立了174家可用于辦理紅白喜事的村民會所,最多能同時服務5.5萬多人。著力健全農村社會養老服務體系,制定社區養老設施建設三年行動計劃,落實浦東新區養老服務發展的財政扶持意見,以農村養老“睦鄰互助點”建設為突破口,加大對農村養老服務的政策支持。將養老床位、社區助餐、日托等建設指標向農村地區傾斜,打造區級養老設施“東西南北中”多點均衡布局。
二是加強供給。推進“萬村千鄉市場工程”,提升農家店建設質量,加快推進農村流通信息化建設,著力搭建農村商業信息化平臺、農村信息服務平臺、農村金融服務平臺、移動增值業務辦理平臺和農村商業融資平臺等五大平臺。推進標準化菜市場、社區智慧微菜場建設,生鮮超市、社區食堂等配套服務設施開到農民家門口,農村社區配套和服務品質顯著改善。促進社會力量廣泛參與農村養老機構(場所)運營管理,增加農村地區優質教育、衛生等資源配置與服務供給,更好地發揮市級、區級項目在農村地區的輻射引領作用,不斷擴大社會保障覆蓋面。
三是提高能力。整合睦鄰點、婦女微家、黨建服務以及老年活動等多項功能,打造“家門口”服務延伸點,成為延伸和完善黨建服務、家門口服務體系的重要載體。在廣泛征求鎮村需求基礎上,將桌椅、書架、電視、空調、微波爐、縫紉機、血壓計、身高體重儀、黨建書籍等近10項物資設備充實到“家門口”服務點。依托家門口服務站現有服務資源、服務設施,因地制宜設置微型日托、微型助餐、微型洗衣坊等服務“微空間”,全方位滿足農村居民日益增長的多層次、多樣化服務需求。以企業為主體,鼓勵社會力量在農村地區提供服務,其中,依托清美集團鮮食全產業鏈模式(自有基地+自有中央工廠+自營門店),推動清美鮮到(前置倉)的建設。目前清美蔬菜生產基地有6000余畝,通過店倉結合大大提高了穩產保供能力。
一是盤活資源。通過發展“民宿+”等方式,嵌入餐飲、住宿、購物等配套設施體系,加大農業農村招商力度,創新鄉村生態旅游服務產業發展運營模式,開發創意農業、農耕體驗、鄉村手工藝等鄉村旅游服務,帶動鄉村產業融合發展。例如,新場鎮打造“古鎮+文創+鄉旅”的特色文旅產業鏈,拓展生態農業、鄉村旅游、親子研學、文化創意、農事體驗、研學康養等新型鄉村生態旅游服務新業態。
二是整合要素。強化政策聚焦,啟動區級鄉村振興示范村建設,集中連片打造“鄉村振興示范村方陣”。加大要素投入,在鄉村生態旅游服務產業發展的用地、財政、項目等方面加強保障。加強項目整合,扎實開展“農村人居優化工程”,整合實施農民相對集中居住、桿線序化、新一輪“五違四必”環境綜合整治、“城中村”改造、全域土地整治等項目,將環境整治優化與產業富民強村相結合,促進美麗鄉村向美麗經濟躍升。
三是創新模式。探索區屬企業參與鄉村振興建設發展新機制,通過點上結對和面上結對相結合,以更高水平城鄉融合發展為主線,帶動農村生態旅游服務業發展,培育鄉村內生發展動力。探索鄉村振興示范村、村民、運營平臺企業等合作新模式,強化聯農帶農效應,形成互相促進、共同發展的良性機制。探索盤活農村閑置房屋、集體建設用地新辦法,管好管活民宿,發展農村鄉村旅游服務業集群,激發鎮、村集體經濟活力,建立健全農民收入長效增長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