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張國江
2021年10月,主營稻麥種植、加工、銷售、儲備于一體的光明農業發展集團的重組成立,肩負起引領光明糧食產業發展的重任,也進一步夯實了光明食品集團為上海這座特大城市保供糧食的底板。在崇明農場區域內,光明母港種業創新區的建設以及青年農場的營運為農場從傳統模式升級換代進行了探索與實踐,進一步豐富了殷實農場建設的內涵。站在崇明建設世界級生態島的高度,農場立足于自身資源稟賦,著力培育“小高巧”產業。“小高巧”產業,不追求規模大,側重于高品質、高科技、高附加值。著力培育現代都市農業產業,著力創新資產資管平臺產業,著力發展農場服務休閑產業。
從都市農業培育角度來看,崇明農場有基礎有條件可重點圍繞“螃蟹”“番茄”“玉米”三大單品做文章,做精單品,做大市場,做優品牌,共同打造“光明·崇明農場1959”原產地品牌,實現三大農產品從增量到提質再到增值。一是打造“數字農業”,推動“小高巧”現代都市農業轉型發展。“數字農業”是傳統農業與信息化、數字化技術的一種融合,從而來延長農業的產業鏈,提升農業本身的盈利能力和服務能力,更是農業轉型的主要路徑。光明食品集團當前正在積極推進“業財一體化”建設,籌建信息數據共享、業財融合的財務中心,為崇明農場打造“數字農業”、推動“小高巧”都市農業發展提供了契機。崇明農場“小高巧”農業產業的發展重點是螃蟹養殖、鮮食玉米生產以及精品番茄種植。崇明農場在精品番茄溫室設施栽培、數字遙控肥水滴灌、全程智能化管理以及推進鮮食玉米加工線智能化改造等打造“數字農業”的基礎上,將重點推進螃蟹養殖的數字化應用。從傳統螃蟹養殖向數字化與智能化方向升級探索已成為解決當前農場養殖業效益不穩定的關鍵因素。今年農場將結合螃蟹養殖發展的需求,在占地2500余畝的長江養殖場,建設集“漁光互補”“自動投喂”“尾水處理”于一體的數字化螃蟹養殖基地,進行智能化控制(含養殖場中的水草長勢),實現精準螃蟹養殖的數據分析,并圍繞分析結果進行飼料的智能投放,不僅節儉了人工成本,還有利于提高養殖作業效率。二是打響“光明·崇明農場1959”品牌,提高都市農業產出效益。崇明農場圍墾造地創辦國營農場始于1959年,“光明·崇明農場1959”作為崇明農場產品的公共品牌,既傳承了農墾精神,又賦予了墾拓文化、知青文化、光明文化的內涵,承載著一代又一代農場人的慧根。在崇明農場主打三大都市農業品類中,鮮食玉米可以一年四季生產銷售,也是農場所屬大瀛食品的拳頭產品。從玉米行業報告《2022年鮮食玉米消費趨勢白皮書》來看,玉米在大眾飲食消費結構中熱度不減,糯玉米成為重點消費品類,鮮食玉米消費水平不斷提升,高端化發展具有較大潛力。“更鮮甜、更新鮮、更便捷”吸引消費者從傳統玉米轉向鮮食玉米,而電商網購成為主要渠道。大瀛食品鮮食玉米生產銷售已走過二十多個年頭,通過不斷擴大規模,形成了“紫玉米、黑玉米、黃玉米”的產品組合。相比較鮮食玉米而言,番茄與螃蟹的供應均具有季節性特征。番茄既可生食,也可做菜,是世界范圍內應用最為廣泛的農業品種。崇明農場在中國農業大學農業規劃所指導下,制定了光明番茄產業園發展規劃,引進了荷蘭溫室設施以及日本、荷蘭的種子,并在上海農科院指導下進行了精品番茄的生產種植,重視口感體驗與外觀形象,有效提升了農場番茄在消費者心中的美譽度與知名度。螃蟹,學名中華絨毛蟹,上海及江浙地區俗稱大閘蟹,天然蟹苗孕育在長江入海口,崇明是中華絨毛蟹故地。崇明清水蟹也是崇明農場多年養殖的重要水產品。螃蟹養殖在崇明島不僅有天然區位優勢,而且隨著陽澄湖“退養還湖”的推動,它的市場地位也在不斷攀升。崇明農場借助上海海洋大學科研團隊的科技支持,借助崇明政府與農場、海洋大學聯手推動以及“崇明·光明清水蟹”文化美食節活動平臺,將不斷夯實“光明·崇明農場1959”品牌,打造現代農業螃蟹全產業鏈標準化養殖基地,爭取實現三年左右達到“萬畝蟹場、億元產值”的目標。
六十多年來,崇明農場不僅開墾了十多萬畝耕地,而且還擁有了5萬多畝林地以及2萬多畝的魚塘水面,并且在農場及市區擁有不少房屋資產和具備開發價值的園區資產。一是進一步做精做強崇明農場控股及參股的具有“專精特新”特征的“小高巧”科技型工業企業。崇明農場在六十多年的發展歷程中,尤其在二次創業“走出農場,走進市場”階段,培育了不少工業企業,其中有許多企業具有一定科技含量,在市場搏擊中不斷發展壯大。農場控股的達華藥業以生產出口皮埋產品為主,年輕的經營團隊敢闖敢干,公司于2017年6月獲得世界衛生組織(WHO)預資質認證(PQ),隨后進入國際公共產品采購市場,開啟了國外大型集團競爭的新的一頁,其95%產品遠銷海外。2022年上半年,達華藥業克服疫情影響,在穩定質量的基礎上,著手進行生產線技術改造,以擴大生產滿足市場需求,該項目爭取年內完成設備安裝調試。與此同時,達華藥業上半年又提交了5項實用新型專利申請并獲得了兩項發明專利授權,為后續申報高新技術企業打下基礎。另外,以“水泵軸承”生產為核心業務的向明軸承公司已在中小板上市,順利完成了股份制改造;在防偽膜生產中精耕細作的宏盾防偽公司,更是防偽材料行業的翹楚,是上海市高新技術企業。做精做專農場控股企業,更加有望吸引更多具有“小高巧”特質且處于培育期的“專精特新”企業落戶農場園區,為崇明農場三次創業,建設殷實農場增添活力。二是主動協同東平、新海兩鎮,提升營商環境指數,夯實崇明長江經濟園區、張江長征園區招商引資基礎,打造培育“專精特新”企業集群的根與魂。依托集林招商平臺以及飄鷹資產租賃平臺,吸引更多“專精特新”企業,重點在“政策解讀”“政務辦事”“幫扶落地”“工作協調”“環境治理”以及場區平安和諧上做文章、下功夫,讓創業者有平臺、讓成功者有空間、讓情懷者有歸屬。充分利用農場七八十年代建造的老舊廠房進行城市更新,盤活農場閑置資產,釋放更多的發展空間,吸引更多的企業入駐,促進更多的團隊創業。借助大瀛食品空置的雞鴨屠宰工廠,光明正陽禽業的入駐體現了優勢互補,不僅可以盤活崇明農場大瀛食品的部分資產,而且還能帶來管理與技術創新理念;不僅符合崇明地區對現代化農業的要求,而且更符合崇明農場“小高巧”與“專精特新”的產業定位,也是農場打造資產資管平臺產業的一大嘗試。
崇明農場場區服務水平不僅體現在農場“管理當局”的職能履行上,更在于其是檢驗農場服務產業績效的一項關鍵性指標。崇明農場要充分利用好農場六十多年來的服務產業積累,以及崇明世界級生態島建設旅游資源的疊加效應,大力推進農場服務休閑產業發展。一是做好農場河道和林業養護工作,履行好企業“河長制”“林長制”“環長制”職責,讓光明集團駐場企業有一個良好的工作生活環境。農場區域除鎮級以上河道由地方政府管理以外,農場社區事務中心負責98條農場河道養護工作,確保水清岸綠。崇明農場不僅擁有條田防風林,自2019年開始,新種了公益林與廊道林22985畝,從而使農場林業養護面積達到48000多畝。并且可以在河道及林業養護服務中提升機械化、智能化養護比例,不斷減少人工投入,一方面可以提高河道與林業養護的質量,達到市林業局、市水務局相關養護標準;另一方面也可以達到節約資金、提高功效的目的。二是借助崇明世界級生態島建設的成效,充分挖掘農場墾拓文化、知青文化,并增添相應的設施設備,讓崇明農場成為市民休閑旅游的目的地。大力發展休閑旅游,首先要搭好服務平臺。瑞華果園是農場順應崇明世界級生態島建設,專門為市民休閑打造的后花園,占地面積1000余畝。四季有花可欣賞,代表作2.2公里的華東第一紫藤長廊,以及玫瑰、月季、櫻花、桃花;四季有果可采摘,代表作連片草莓、葡萄、火龍果及桃梨柿等果品,以及配套的“果立方”驛站;還有農場與地方農委合作展示品牌的“番茄節”“玉米節”和“品蟹節”,以及貫穿其中的森林漫步、林中騎行、水上垂釣、攀巖劃船、餐飲住宿、親子游玩等休閑體驗。在主打“瑞華果園”農旅融合休閑服務平臺的基礎上,可進一步集聚農場區域的“前進莊園”“河口漁家樂”、花博會址及光明花博酒店等吃、住、游、玩以及培訓、會務資源。其次要打造好休閑旅游服務品牌,可重點圍繞工會職工療休養和親子農業科普游兩大項目,把回歸大自然放飛心情與游客體驗互動、孩子學農科普體驗相結合。并可以借助“知青”元素,打造農場知青懷舊體驗之旅。總之,農場服務休閑旅游產業發展重在著力打造鄉村元素、農場特色、農場概念,體現可參與性、可觀賞性、可品嘗性,這既代表了農業未來,又展示了農業發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