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洲
近年來,上海在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過程中,以農業農村現代化為總目標,以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立足超大城市的需求與特點,積極發展都市現代農業,推進農村三產融合發展,取得了顯著成效。隨著鄉村空間由不斷收縮向基本穩定轉變,鄉村資源的稀缺性日益凸顯,作為全國都市農業的典型代表,上海在新形勢下進一步創新發展都市現代農業,可以為國內都市現代農業發展起到示范引領作用。
全面完成糧食生產功能區80.3萬畝、蔬菜生產保護區49.1萬畝、特色農產品優勢區7.1萬畝“三區”劃定工作,推進高標準農田設施建設,全市累計建成高標準農田面積11.5萬公頃,糧食生產能力和蔬菜有效供給進一步得到保障。全市糧食播種面積2021年保持在11.7萬公頃(含域外)以上,比上年增長2.7%,糧食產量94.0萬噸,比上年增長2.8%;穩定綠葉菜種植面積,推進常年菜田向蔬菜生產保護區集聚,強化綠葉菜生產,打造綠葉菜生產核心基地,實現2021年蔬菜播種面積8.5萬公頃,比上年增長1.2個百分點,蔬菜產量244.7萬噸,比上年增長0.1%。加強美麗生態牧場和畜禽種源基地建設,以標準化規模養殖為主要模式、奶牛和生豬為主打畜種的產業格局基本形成。實施養殖業布局規劃,推進橫沙漁港經濟區建設,完善水產業養殖布局,有序發展遠洋漁業。
上海已建成水稻、綠葉菜、鮮食玉米、西甜瓜、中華絨螯蟹等10個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培育推廣了一批有影響力的新品種,全市奶牛良種率、生豬良種率全面覆蓋,水稻、蔬菜良種覆蓋率均超過95%,穩居全國前列。主要農作物機械化率達95%以上,蔬菜機器換人步伐不斷加快,農業設施裝備和技術水平明顯提高。重點推進了蔬菜、瓜果種植和畜禽、水產養殖等農業智能裝備技術創新應用,實現智能化管控,通過加大蔬菜生產領域“機器換人”力度,打造蔬菜機械化生產基地,解決了機械化做畦、播種、移栽等關鍵環節,勞動生產率得到大幅提升。通過深化上海數字化農業信息平臺建設,搭建了市、區資源共享的農業“一張圖”。建立了種質資源基因庫和動物胚胎中心,獲得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國內領先、國際先進的科技成果。2021年上海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達80.13%,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農業現代化水平均位居全國首位。
通過引導龍頭企業發揮龍頭帶動作用,推動“公司+農民合作社+家庭農場”“公司+農民合作社”“公司+家庭農場”等強強聯合,組建農業產業化聯合體,實行產加銷一體化經營。逐步形成以農戶家庭經營為基礎、合作聯營為紐帶、社會化服務為支撐、龍頭企業為引領、農業產業化聯合體為載體的立體式、復合型現代農業經營體系。2021年,上海市共有2538家農民專業合作社納入統計范圍,其中97家為國家級農民合作社示范社,240家為市級示范社;農業產業化各類重點龍頭企業201家,其中國家級26家,市級以上113家;3813家家庭農場經農業農村部門認定,其中115家為市級示范家庭農場。通過加強農商合作,搭建了上海綠色農產品公共推介平臺,鑫博海、清美、松林等一批有市場競爭力的龍頭企業在推進現代農業中較好地發揮了龍頭帶動作用。促進綠色優質農產品與新型零售企業建立產銷對接合作機制,在全市建立盒馬鮮生、本來生活等企業直采基地130余家。培育了一批地產農產品品牌,通過舉辦國慶米、水蜜桃、葡萄等地產農產品評優品鑒活動,提高了品牌的知曉度和美譽度,增加了市民的獲得感和幸福感。
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抓手,以農業提質增效為導向,以滿足超大城市農產品供應需求為目標,按照“什么來錢種什么”的要求,著力調整優化農業布局結構,擴大特色農產品種植面積,轉變畜牧業發展方式,推進漁業健康養殖。實施綠色農業發展行動計劃,強化農業資源保護和節約利用,推廣應用有機肥、秸稈還田及綠色防控等綠色生產技術,化肥農藥使用量逐年下降。畜禽養殖廢棄物資源化利用和秸稈綜合利用工作持續推進。加大農膜回收處理力度,農膜回收處置體系與制度初步形成。加大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力度,全市累計培育綠色農產品企業943家,產品1769個,全年獲證產量123.73萬噸,地產農產品綠色食品認證率達到27%,農產品地理標志16個。
不斷優化種養業結構,促進種養業由數量型向質量型轉變,積極發展優質稻米、都市蔬菜、特色瓜果、優質畜禽、特色水產等種養業,形成了南匯水蜜桃、馬陸葡萄、崇明白山羊等一批區域特色產品。積極發展地產農產品初加工,推進產加銷一體化,延長農業產業鏈條,促進了鑫博海等一批農業產業化企業的發展。提升鄉村休閑旅游業,形成了南匯桃花節、馬陸葡萄節、奉賢菜花節、伏羊節等農業節慶品牌活動,打造了郊野公園、采摘基地、觀光現代農業園等多元化休閑載體。農業產前產后社會化服務市場快速發展,基本形成了農資供應、農機耕種收服務、糧食烘干加工等生產性服務格局,盒馬、叮咚等線上線下結合的生鮮農產品新零售快速增長,電商營銷模式在市場上活躍起來。積極拓展農業與文化、旅游、教育、康養、服務等跨界配置和深度交叉融合,休閑農業、創意農業、體驗農業、康養農業等“農業+”多業態加快發展,形成了青浦“華為小鎮”、奉賢的“三園一總部”、金山“花開海上生態園”、寶山“母嬰康養村”等產村融合的新興業態和模式。
一是農產品供需結構性矛盾仍比較突出。高品質的鮮活特色農產品相對不足,產品質量不穩定,養殖類綠色農產品發展緩慢,與城鄉居民消費需求之間尚有差距。特別是在蛋奶、蔬菜、水產品等生鮮產品供給方面,還可以持續挖掘潛力、提升能級。同時,在強大物流支撐的全民網購時代,上海地產農產品在供給城市時已經不具備傳統的距離優勢,“當日達”和“隔日達”的運輸方式出現,使得市民消費農產品半徑大大增加,如何在特色和品質上做文章是本地農產品必須面對的課題。
二是產業發展規模和品牌建設有待進一步提升。當前上海農業產業布局碎片化、經營規模小型化、農產品質量非標化等問題仍然存在,農業產業“小散弱”的局面沒有徹底扭轉。各類主體間沒有形成強有力的聯合與合作,難以形成品牌效應,優質農產品占比不高,叫得響、有影響力的品牌相對缺乏,農產品附加值提高有限。一些有展示度的休閑農業、康養產業仍然只是“盆景”,尚未形成連片發展的規模。休閑農業、農業旅游產業同構現象較為嚴重,缺乏小眾類、精準化、中高端產品和服務,設施配套不足,難以滿足市民消費升級需求。
三是農業功能和鄉村價值有待進一步挖掘。當前,上海高值高效經濟作物的比重仍有待提升,農業產業鏈條的延伸還不夠,依托本地農業資源稟賦和鄉土特色的現代農業產業開發還不足,江南水鄉的自然資源和農耕文化底蘊還沒有得到充分的挖掘利用。農業的生態底色還沒有轉化成產業發展優勢,鄉村還沒有成為國際大都市亮麗的底色。從城鄉融合發展來看,上海都市現代農業的功能定位和產業發展,還需要從空間布局、產業引導、支持政策等方面加強頂層規劃和設計,大都市鄉村的經濟價值、生態價值和美學價值有待進一步彰顯。
四是資源要素矛盾有待于進一步破解。當前,上海農村勞動力老齡化嚴重,一線生產的勞動力平均年齡為60歲左右,文化水平普遍較低,勞動力尤其是高素質勞動力緊缺問題日益突出。農村人才激勵機制尚不健全,適應新產業新業態發展的專門人才不足,農村具有寬廣視野、善于經營的中高層次的產業人才更是缺乏。農業設施用地和經營性建設用地得不到保障,供給相對不足,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閑置宅基地盤活等改革舉措有待通過政策明確和加以推進。產業鏈延伸和多功能拓展相關財政政策支持不完善,金融服務和社會資本的投入相對不足。
都市現代農業是社會經濟發展到較高水平時,在整個城市區域范圍形成的,依托并服務于城市、促進城鄉和諧發展,功能多樣、業態豐富、產業融合的農業綜合體系,是城市經濟和城市生態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作為現代農業的一種特殊形態和典型模式,上海都市現代農業的內涵特征不僅從功能層面反映了農業本身的生產功能,而且在經濟、生態、服務等方面具有集成性功能。上海都市現代農業用地與城鎮建設用地從地域上看鑲嵌融合在一起,農業與城市的聯系與互動更為緊密和直接。上海農業最具優勢的潛力是上海超大城市的市場規模和農業多種功能的拓展,應從上海都市現代農業的比較優勢出發,選擇高效、生態和優質作為上海都市現代農業的發展模式。
作為國際化大都市,上海都市現代農業發展必須站位高遠,加強頂層規劃設計,要堅持都市現代綠色農業的功能定位,以滿足超大城市市民需求為導向,以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堅持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強化全產業鏈的發展理念,健全產業鏈、提升價值鏈,推動生產型產業向服務型產業延伸,構建彰顯上海特色、體現多種功能,承載鄉村價值的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緊緊圍繞發展高效生態的綠色農業這一中心,堅持質量優先和保持生態底色兩個基本點,走生態、綠色、高效和優質的高質量發展之路,以“綠色化”推進農業產業轉型升級。應充分利用上海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科創中心的重大契機,集中力量打造種源農業、生物醫藥農業、智慧農業、人工智能農業、創意農業和健康農業,力爭在農業高精尖科技、農業市場物流和農業大數據信息化三大領域實現突破,以“科技化”推動產業創業創新。推動優質特色農產品品牌建設,重點打造和挖掘一批具有地理標志農產品品牌和老字號鄉土特色產品品牌,挖掘和培育鄉村農耕文化品牌,提升休閑農業文化品牌,以“品牌化”推動產業提質增效。加強現代農業產業園、農業產業強鎮和“一村一品”示范創建,促進都市現代農業產業園區化、集聚化、融合化發展,以“規模化”推動產業優勢集成,加快形成適應上海都市現代農業發展和率先實現農業現代化需要的新型農業產業組織體系和經營體系。
應基于鄉村資源稟賦和農業產業發展的現狀特點編制都市現代農業產業發展規劃,加強都市現代農業產業發展目標、空間布局、產業建設等頂層設計。在“三區”劃定的基礎上,進一步優化產業空間布局,保障都市現代農業產業集群、產業園等發展空間。要在嚴守耕地和永久基本農田保護紅線的基礎上,在建設用地指標上為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留出適當份額,依靠規劃和用地置換盤活現有的存量設施用地,為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中的餐飲、住宿等服務功能留出部分用地,破解現階段上海農村產業多元融合面臨的土地瓶頸,提升上海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的市場容量和服務能級。適度發展畜牧業和水產養殖業,通過技術進步,在養殖業、種植業和農村休閑農業之間,形成一種新型立體化的、環境友好型的產業形態。要加強農業招商引資的頂層設計和政策引導,營造良好的農業營商和產業發展環境。
加大農業科技創新力度,發展種源產業,積極培育發展壯大育繁推一體化種源企業。大力提升農業裝備技術,推進蔬菜、瓜果“機器換人”,打造一批綠葉菜全程機械化示范基地。打造糧食無人農場和園藝植物工廠,發展智慧農業。積極推廣農業綠色生產標準,把耕地資源保護、農藥化肥減量化、增加綠色農產品供應能力建設等硬指標放在突出位置,繼續加強農產品綠色認證,推進生態循環農業發展。強化耕地質量保護提升,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聚焦生鮮果蔬、優質稻米、特色畜產品和水產品產業,積極推進科技裝備先進、資源循環利用、農機農藝融合的“綠色田園”低碳農業示范項目建設。
實施品牌農業戰略,集中力量打造具有地域特征、產業特色的區域公用品牌。圍繞都市現代農業產業體系建設,推進優質稻米、蔬菜、瓜果、花卉、畜禽、水產等特色農產品品牌建設,著力打造和挖掘一批具有地理標志農產品品牌和老字號鄉土特色產品品牌。提升休閑農業文化品牌,加強農事節慶文化活動建設,挖掘和培育鄉村農耕文化品牌。繼續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高農產品供給種類、質量、營養和供求對接的便利性,建立更加可靠有效的農產品質量安全保障系統,讓城鄉居民“吃得飽”“吃得好”。充分發揮農業“接二連三”的產業延伸功能,延長農業產業鏈條,增加農業附加值,促進農村內部三產融合程度提升。將農業的食品供給功能擴展到休閑、旅游、創意、體驗、文化傳承等多種功能,促進農業從供給“農產品”轉向供給“田園生活”。
繼續深化農業產業結構調整,進一步激活鄉村資源,因地制宜培育發展具有本地特色的都市現代農業新業態。立足上海現代化大都市的需求特點,大力發展農業休閑旅游等生態功能產業,實施休閑農業精品項目提升行動,以休閑農業精品線路、精品休閑農園和星級鄉村民宿等為提升重點,整合資源,充分發揮區位優勢,全面培育提升農業休閑旅游、農產品加工、農村物業經濟等新型業態。加大鄉村產業招商力度,鼓勵和引導國有企業、工商資本和金融資本投資都市現代農業,在現代設施農業、現代種業、農業物流、田園綜合體、特色產業小鎮、鄉村新興產業等方面培育引進高能級的都市現代農業項目,推動都市現代農業產業園區化、集聚化、融合化發展。以信息化為引領推進智慧農業發展,要推動互聯網和大數據技術在農業生產、經營、信息服務和農產品安全追溯體系建設方面的應用,推進更多“互聯網+”農業產業發展。
進一步完善相關體制機制,繼續推進種植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專業合作社、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建設,加快形成適應上海都市現代農業發展和率先實現農業現代化需要的新型農業主體。推廣龍頭企業+家庭農場(合作社)產業發展模式,推動聯農帶農的新型產業化聯合體發展。針對上海農業從業人員老齡化、兼業化、外來化、受教育程度偏低的特點,加快建立新型職業農民認證標準和完善新型職業農民培訓體系,形成針對職業農民的教育培訓、認定管理和扶持政策的聯動機制。以培養造就一支高素質新型農民骨干隊伍為重點,著力培養職業經理人、青年農場主和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帶頭人。搭建農村創新創業平臺,引進海內外創新人才,加強與國內外農業發達地區的合作交流,在土地流轉、資本獲取、農機服務等方面為新型職業農民創新創業創造有利條件,提高農業從業人員人力資本含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