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駟馬山引江工程管理處 李紹蕓
駟馬山引江工程位于安徽省東部,地跨皖蘇兩省,是滁河分洪、引江灌溉、航運、城市供水、生態補水等綜合利用的大型水利工程。1969年12月動工興建,1971年開始發揮效益。
駟馬山灌區也是安徽省最大的提水灌區,規劃設計為五級提水,總揚程46.5米,裝機33臺8.34萬千瓦,功能覆蓋滁河上、中游和池河上游地區,灌溉面積365.4萬畝。現狀為四級提水,總揚程30.1米,裝機12臺套2.76萬千瓦,目前已實現有效灌溉面積244萬畝(含南京市浦口區15萬畝),能夠灌溉皖蘇兩省的合肥市肥東縣、巢湖市,馬鞍山市含山縣、和縣,滁州市定遠縣、全椒縣、南譙區、瑯琊區、來安縣,南京市浦口區等4市10個縣(市、區)。
目前已建成并發揮效益的骨干工程有:烏江樞紐、滁河一級站樞紐、滁河二級站、滁河三級站;襄河口閘樞紐、汊河集閘樞紐,以及引江水道(滁河駟馬山分洪道)等。隨著灌區續建配套建設,規劃中的骨干工程滁河四級站及駟馬山灌區江巷水庫主體工程建成,目前正在實施組織配套輸水干渠。“十三五”期間駟馬山引江工程列入構建以長江、淮河、淠河總干渠–滁河干渠為橫,以引江濟淮、駟馬山引江工程為縱的“三橫二縱”全省水資源配置骨干網。
“十三五”以來,駟馬山引江工程管理處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治水重要講話指示精神和考察安徽重要講話指示精神,積極踐行“節水優先、空間均衡、系統治理、兩手發力”治水思路,建設水利現代化目標,堅持深化改革,堅持依法治水,堅持以人為本,不斷完善灌區續建配套,保障工程良性發展。堅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立足防大汛、抗大旱,認真貫徹“兩個堅持、三個轉變”防災減災新理念,扎實做好水旱災害防御工作。強化“調度運行科學精準,控減水旱災害損失,優化水資源管理”的總體目標,在防洪抗旱、工程管理、水資源管理和服務民生方面發揮了作用。
(1)落實水旱災害防御三個“責任人”。修訂印發《滁河洪水調度方案》《駟馬山防汛抗旱應急預案》《超標準洪水防御預案》檢視各單位任務落實情況,以堅持底線思維,強化擔當作為,早謀劃、早部署、早落實,扎實做好水旱災害防御各項準備工作,做到責任落實到位、方案預案到位、物資準備到位、監督管理到位、保障措施到位。
(2)加強水旱災害防御日常管理。強化預報、預警,預演、預案“四預”機制,貫穿水旱災害防御全過程,多次開展各類防汛安全演練。貫通雨情、水情、工情、險情“四情”防御,全力防范水旱災害風險。開展汛前、汛期安全風險隱患排查整治、妨礙行洪問題排查整治,推進灌區水旱災害危險動態管理。有效應對了2016年、2020年特大洪水,成功抗御2019年特大干旱,三座節制閘累計泄洪74.432億立方米,全處四座泵站累計運行23013.5臺時,供水18.733億立方米。駟馬山工程在防御水旱災害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保障了人民群眾生命安全,確保了防洪安全、供水安全,最大限度地減輕了災害損失。
(3)加強監測預警,科學調度決策。“十三五”期間,充分利用灌區雨水資源和洪水尾水資源,烏江站少開機3500多臺時,少提水2.912億立方米,節省了大量的人力電力資源。為貫徹綠色發展理念,發揮生態補水功能,共向襄河口閘下游生態補水0.78億立方米,向合肥生態補水0.186億立方米,在向合肥生態補水試驗過程中,利用高蓄晉集閘上游來水,攔蓄徑流蓄水150萬立方米,烏江閘攔蓄徑流蓄水300萬立方米。
(4)保障城市飲水安全,取得零突破。自2019年10月20日開始,駟馬山工程向合肥市供水,高峰時每天達到114萬立方米以上,累計供水14102萬立方米,滁州市啟動“引江入滁”工程,保障滁州市70萬城市人口用水安全。2020年累計向合肥、滁州兩市供水1120萬立方米。實現了農業灌溉和城鎮供水的協調發展。
當前,我國發展已進入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新階段,灌區內工農業生產和城鎮建設飛速發展起來,對駟馬山灌區工程建設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近些年來在老設備與新應用上的問題,現代化與數字灌區發展問題,水資源的重新配置與灌溉需求問題等方面,新問題與矛盾日益凸現出來。
(1)灌區部分泵站工程設備老化,運行安全系數降低。駟馬山引江工程1969年12月開工,完成了一期工程建設,隨即進行了二期工程建設,1980 年初,工程停緩建,工程沒有按照原先設計方案建設到位,之后隨著水利工程建設的逐年投入,雖已對部分泵站進行技術改造等,但仍存在眾多薄弱環節,多級泵站硬件設施要求高,灌區灌溉水源還是不足,造成灌溉供水末端保障能力降低,急需對現有提水泵站進行技術改造和新建必要的提水泵站等。
(2)現代化信息化配套程度低。灌區信息還是處在從無到有階段,信息化現代化發展不夠,信息化、數字化設施不夠完善。已建的骨干工程信息采集、通信、計算機網絡系統,系統之間的整合程度低,監視會商監測系統平臺不統一、不兼容,綜合效益發揮不夠。
(3)現供水能力已不能滿足灌區異常天氣帶來的供水需求。灌區渠首工程為烏江樞紐,后續梯級泵站還有滁河一、二、三、四級站及輸水主干渠。源頭取自長江水,而長江側設計最低進水位 2.8米。異常天氣時將無法保障供水需要,2019年,駟馬山上游灌區出現1966年以來最嚴重旱情,而此時的長江水位卻保持低水位狀態,應急預案設計架設的臨時30臺水泵,也只是達到烏江站一臺機組現有流量,難以適應現有發展需要。為保障江淮分水嶺以北灌區用水,需完善駟馬山五級提水泵站,解決低水位運行狀態。
“十三五”期間管理處,通過灌區續建配套與節水改造工程的實施,從根本上改變了灌區存在的工程運行不安全、不可靠問題。渠道險工險段和病險建筑物除險加固和標準提高,使過去在灌溉供水時經常發生險情現象徹底改變,灌區工程全力提升。
(1)滁河防洪治理近期工程駟馬山分洪道工程、四級站工程、三四級干渠工程、晉集閘除險加固等大型工程項目施工完成。完成灌區2019-2020年巢湖大駱崗、量測水項目的建設任務。滁河三四級干渠工程除生態紅線段已全部完工。
(2)自籌資金800萬元實施的烏江站信息化建設進入掃尾階段。
(3)通過續建配套與節水改造工程建設,灌區新增和改善灌溉面積10.69萬畝,給灌區的農業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發揮出較好的社會和經濟效益。
(4)2021年6.6億元灌區“十四五”實施方案獲得國家發改委批準,可研報告上報省廳,并通過專家審查。
強化水利工程管理,保證工程質量,確保工程運行的安全可靠性,加強設備維護保養,擴大工程的使用效益。
(1)加強工程目標管理考核,推進標準化建設。起草印發《處工程達國家級管理單位實施方案》。細化前期工作,編制完成年度歲修計劃及三年滾動項目庫。滁河二級站順利通過了“省一級”泵站管理復核考評,滁河一級站節制閘(晉集閘)通過水利工程標準化管理評價驗收,滁河三級站完成開停機的自動化改造,滁河一級站、襄河口閘完成水質監測系統水毀修復。駟馬山分洪道工程順利通過竣工驗收,滁河四級站通過了機組啟動驗收。推進滁河四級站工程新增進場道路路下涵工程項目施工安全標準化達標創建。以調度會、專題會、現場會等形式積極推進在建項目進度,統籌解決問題,以工程參建各方履行質量管理責任為主線,建立質量管理長效機制,落實在建項目度汛和超標準洪水預案。
(2)加強項目管控,保障工程安全運行。明確招標采購相關制度,規范限額以下尤其是小微項目的采購管理。滁河一級站、烏江站、滁河二級站泵站開展安全鑒定。現場監管、協調S367省道駟馬河大橋及長嶺輸油管線復線工程等涉河項目。跟蹤督查浦口區紅旗橋改造等3個涉河項目。
(3)強化培訓,推進安全標準化建設。開展運行管理檢查,重點檢查重要設備、關鍵部位、青工實踐操作能力。立足河湖管理、水利工程安全監測、項目文本編制、工程項目管理等開展全處管理人員培訓,提高工程管理人員素質,促進我處新時期、新形勢下水利工程管理工作的開展。管理處連續10年被省廳考核評定為安全生產優秀單位,連續4年被馬鞍山市政府評為安全監管先進集體。
駟馬山灌區通過一系列續建配套工程,灌區內水利設 施進一步完善,水資源利用率進一步提高,供水更加安全快捷,有效促進了灌區農業生產的持續發展和人民用水安全。
(1)以優化水資源配置為抓手,進一步完善“江水西引”“引江入滁”及生態補水方案,推進“引江補淮”功能發揮,與重點市縣簽訂水資源戰略合作協議,形成常態化、非常規的水資源調度供水體系。
(2)灌區水資源管理能力不斷加強。統籌兼顧防洪、灌溉、供水、航運等功能,完成了駟馬山灌區水量分配方案編制,優化配置水資源,提高水資源利用效率,完善取水許可制度和水資源有償使用制度。
(3)加強水域岸線管理、河道管理范圍內建設項目管理、取水口及排污口等管理,強化水污染防治,入河排污總量得到有效控制。
(4)開展常態化灌區水質監測,初步建立以水功能區管理為核心的水資源保護監督管理體制。開展河道及水工程管理范圍內建設項目清查、登記上報,摸清家底,完成滁河二站肥東渠首公路橋涉河項目審查及評審工作。按照省廳部署和要求,完成管理處2183.41畝管理范圍和6471.2畝保護范圍的劃定工作,劃界率為100%。
(5)強化宣傳教育,開展節水宣傳活動。深入學校、社區開展《長江保護法》、節水宣傳活動,面向灌區開展“保護水源、造福灌區”水法規有獎答題活動,參與人次達5000多人,創歷史新高。深入推進全處節水型單位建設,駐烏江地區外的五個站所,安裝分級計量單元、節水器具、雨水收集利用設施,月平均節水率達到15.5%,實現了全處節水型單位全覆蓋。
管理處始終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節水優先、空間均衡、系統治理、兩手發力”治水思路,認真落實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產的“四水四定”原則,精打細算用好水資源、從嚴從細管好水資源,主動服務灌區,讓洪水肆虐成為過去,讓干旱的荒蕪化為歷史,服務一方水土,永葆一方平安。
(1)提供工程保障能力。繼續開展灌區續建配套與節水改造工程建設,對骨干工程中泵站擴容、病險閘加固及面上水利工程更新改造等,繼續對灌區進行續建配套,整合地方涉農、涉水資金,推進“最后一公里”工程,灌區范圍灌溉保證率達90%;融入現代化灌區、生態灌區建設內容,提高灌區特別是駟馬山骨干工程信息化管理水平;加快推進面上灌區續建配套工程建設,使駟馬山灌區達到總體設計灌溉能力,實現泵站投容24000KW。
(2)提升工程管理水平。以泵站安全運行和節能降耗為核心,以現代信息技術為手段,以提高灌渥保證率和減少洪澇災害為目的,做好泵站建設工作;加強工程建設與管理,試點精細化管理、推行標準化管理,全面提升現代化管理水平,力爭“十四五”期間,管理處達國家級水利管理單位標準。繼續實施技術改造,不斷提升硬件基礎。實施技術改造工程,繼續對各抽水站進行局部更新改造,優先改造機組控制、保護、測量等監控系統,以及金屬結構和部分管道,確保安全運行,推進水利工程數字化、信息化、自動化、智能化、孿生化建設。“十四五”期間,維修養護經費實行“專款專用”,主要用于工程正常維修養護、管理設施加國改造、工程除險加固和管理區保護利用等項目,通過逐年遞增的歲修項目實施,保持工程設備完好率達95%以上,主要工程設備完好率達100%,85%以上的管理設施將得到改造。持續推進工程現代化,運用現代科學技術特別是高新技術武裝和改造傳統水利,用新技術、新材料、新工藝打造現代化的精品工程,構筑適應“三化同步需求的現代水利工程體系,最終使駟馬山骨干工程達國家級水利管理單位標準。
(3)提高水旱災害防御水平。開展自動化升級改造,建立梯級泵站優化調度系統,確保發生滁河干流保證水位(襄河口閘上 13.5米)汛情時,四座水閘(烏江新閘、烏江老閘、襄河口閘、晉集閘)全部提出水面安全泄洪,建立防汛調度決策支持系統;加強水文基礎設施建設,全面提升水雨情工情險情信息采集、傳輸和處理應用的能力水平。
(4)加強水利信息化建設。整合泵站更新改造信息化資源,建立省、駟馬山管理處與灌區市、縣視頻監控系統和防汛抗旱信息系統互聯互通;完善骨干工程防汛抗旱綜合采集、分析和調度信息化體系,建立、完善和優化防汛決策支持系統和抗旱決策支持系統。按照“十四五”規劃,2023年底將實現“引江補淮”,每年向定遠江巷水庫輸水2.2億立方米,“引江入滁”工程的實施,2025年將向滁州市每年輸水1.5億立方米,2035年每年輸水2.35億立方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