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商業職業技術學院 楊毅
職業教育是國家教育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指的是受教育者具備從事某種職業或職業發展所需職業道德、科學文化、專業知識、技術技能等綜合素質,進一步實行的教育活動。從職業教育發展角度考慮,發揮好職業教育的人才支撐作用,對鄉村振興工作至關重要。與此同時,鄉村振興為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提出的戰略,鄉村振興戰略實施至今,已獲得頗豐的成果。而從鄉村振興工作持續發展的角度考慮,還有必要發揮職業教育在其中的助力作用[1]。此外,在此現狀下,職業教育助力鄉村振興還是存在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比如,服務鄉村振興的人本價值體現不足,又比如人才供給類型單一化,難以滿足鄉村振興的迫切需求等。因此,從鄉村振興戰略目標有效實現角度考慮,并促進職業教育發展,本文圍繞“職業教育助力鄉村振興的實踐困境與破解路徑”進行研究具備顯著的價值意義。
職業教育在鄉村振興當中能夠發揮出至關重要的作用,且意義顯著,主要包括:
(1)能夠保證支撐鄉村發展的技能人才。從鄉村振興發展目標來看,主要是有效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的目標。與此同時,為實現這一目標,鄉村技能人才需積極參與其中。而通過職業教育,能夠為鄉村振興培養各類型的專業技能人才[2]。一方面,在鄉村振興建設過程中,可通過職業教育,對新型職業農民進行培養,使新型職業農民具備技術嫻熟、熱愛農業以及擅于經營等方面的能力素養。同時,基于新型職業農民培養期間,職業教育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可結合國家政策,開展有針對性的教育模式,并將新型農業農村發展需求當作參考依據,經多元化培養教育,為鄉村振興建設儲備充足的專業人才。另一方面,通過職業教育,可以提升專業化人才培養。相關職業院校可對農業專業進行合理設置,對人才培養模式進行創新,對符合鄉村振興需求的專業人才進行培育,比如培育農業職業經理人、經紀人、非遺傳承人等。此外,在鄉村振興過程中,通過職業教育,可對科研領軍人才進行培養,將職業院校的資源優勢有效體現出來,在有效融合理論與實踐的基礎上,以職業教育為導向,為鄉村振興提供科學依據,促進科研質量水平的提升,進而培養鄉村振興所需的科研領軍人才。
(2)有助于鄉村人口文化素質水平的提高。基于終身學習成長規律來看,開展職業教育培訓,有利于為鄉村人才終身學習提供良好的環境與平臺,進而促進鄉村人才發展。同時,在形成完善的現代職業教育體系的基礎上,還有助于有效構建職前職后一體化人才成長體系,使鄉村人口多樣化的學習需求得到有效滿足,進一步促進鄉村人口素質水平的全面提高[3]。此外,基于鄉村振興、脫貧攻堅兩者保持良好的銜接關系層面分析,需在不斷革新職業教育理念,促進鄉村人口文化素質水平提高,展現思想文化教育功能,激勵鄉村自主發展,強化鄉村振興內動力,并在提升鄉村人口職業認同感,滲透匠心文化教育理念的基礎上,使鄉村人口文化素質水平得到全面提升。
(3)有助于鄉村社會治理服務工作的優化。在鄉村振興戰略工作部署過程中,需重視鄉村社會治理服務水平的提高。職業教育在鄉村治理過程中是一個重要的途徑。以職業教育為導向,有助于促進農民綜合素養水平、人才技能水平的提高,在促進鄉村經濟發展的基礎上,為鄉村治理提升提供有力的人才基礎保障。與此同時,在職業教育和鄉村振興的相關政策的引導之下,在提高農村職業教育素養的背景下,能夠得到廣大農民的充分關注,積極參與其中,確保價值共識能夠達成一致,促進鄉村社會治理力量的壯大,進而為鄉村社會治理服務工作的優化打下扎實的基礎[4]。此外,在積極開展職業教育活動的基礎上,能夠使其具備的聯結作用有效展現出來,基于多元主體共育的基礎上,協調各方主體之間的根本利益,有效優化及創新鄉村社會治理結構,使鄉村社會治理效能能夠得到有效提升。
為發揮職業教育助力鄉村振興的作用,需明確職業教育助力鄉村振興的具體模式。結合實踐工作經驗來看,其模式呈現多元化特點,具體如下:
(1)根據參與主體劃分的模式。鄉村振興職業教育參與主體較多,比如聯合辦學模式,比如校企合作市場型模式、以政府為主導的工程項目型模式等,還包括政、校、企三方聯動的協同型模式等,均與鄉村振興密切相關。值得注意的是,在各方發揮自身作用形成協同、聯動關系的基礎上,可為鄉村振興人才培養提供有效支持。
(2)根據功能劃分的模式。以功能為依據,在帶動農村不同區域經濟社會發展方面,職業教育功能不同,發展模式也有所不同。比如,在經濟不發達地區,以反貧困型發展模式為主;在經濟發達地區,以資源開發型發展模式為主;在環都市經濟圈,以都市服務型發展模式為主[5-6]。
(3)根據治理理念劃分的模式。以治理理念為依據,需結合職業教育的相關要素,明確鄉村振興發展治理主體、方式、規則、目標等,可通過“校園+田園”“學歷+技能”“定制+協同”模式等,為鄉村振興治理工作提供專業人才,保證鄉村振興治理服務工作質量水平的全面提高。
職業教育在鄉村振興中的助力意義顯著,且其助力模式諸多。而從現狀來看,在職業教育助力鄉村振興過程中,尚且存在一些有待解決的實踐困境問題。具體而言,主要實踐困境問題如下:
基于宏觀層面分析,職業教育成為技術產業的附屬,在技術主導下,難以將育人的教育性特點體現出來。基于中觀層面,培養職業人才模式流程固定,未能體現出培育鄉村振興所需多元化專業人才的模式方法及內容。基于微觀層面,技術在職業教育教學活動中占比過大,雖然技術價值可以在鄉村振興中發揮出來,但若未能體現服務鄉村振興的人本價值的情況下,則難以體現人的主體意識,使人被技術所奴役,難以使鄉村振興與人才協同發展的目標得到有效實現。
在職業教育助力鄉村振興發展過程中,需確保人才供給的充足。但從現狀來看,基于人才供給方面,專業設置具有一定的盲目性[7]。比如,部分地區在職業教育專業設置方面,同質化現象嚴重,包括汽修、護理、計算機、土建、學前教育等專業,職業院校在專業布局方面缺乏針對性,不足以為區域經濟社會發展提供全方位的服務。與此同時,院校涉農專業設置較少,顯然這對鄉村農業轉型升級發展難以起到支撐作用。并且,在人才培養目標單一、扁平的情況下,難以滿足鄉村振興多元化的人才需求,比如:新型職業農民人才培養與鄉村發展需求之間有脫節的情況,產業鏈、教育鏈、人才鏈三者沒有使無縫對接得到有效實現,在人才供給類型單一化的情況下,難以有效滿足鄉村振興的迫切需求,也就難以確保鄉村振興戰略目標得到有效實現。
在共育主體聯結出現松散問題時,易發生鄉村振興教育合力不足的情況。參與主體雖較多,但在共育主體聯結方面比較松散,合力不足,影響鄉村振興戰略目標的實現。基于宏觀層面分析,若職業教育、鄉村振興統籌治理意識薄弱,聯結聚焦點模糊,則難以將職業教育在鄉村振興中的助力作用發揮出來。基于中觀層面分析,職業教育主體內部,即各職業院校之間缺乏協調性,在組織、管理、協調等安排上尚且形成系統規范,顯然這會影響職業院校人才培養質量成效,進而難以在鄉村振興中發揮出既有的作用。此外,基于微觀角度來看,各方主體參與職業教育活動過程中,目標不夠明確,在相互獨立運行的條件下,使融合發展的目標成為空想。顯然,這樣會使職業教育的質量難以得到有效提升,導致鄉村振興工作流于形式,缺乏實效性。
結合上述分析可知,職業教育助力鄉村振興的實踐困境問題較多,為解決相關問題,則需落實有效破解路徑,具體而言,主要破解路徑包括:
為了發揮職業教育的助力作用,促進鄉村振興發展,有必要樹立以人為本的發展理念,充分重視職業教育內涵發展。一方面,突出職業教育的文化屬性,針對傳統農民、技術工人,引導其學習職業精神文化內涵,使其職業認同感增強。另一方面,突出鄉村技術文化的內涵,比如工匠精神、文化品格、思維發展、創新意識等,明確人才在職業教育的主體地位,通過技術文化的滋養,培育鄉村振興所需的技術型人才[8-9]。此外,還需將鄉村的文化屬性有效展現出來,促進農民增強對鄉村文化認同感,樹立本土鄉村文化自信、文化自覺,并對具有文化價值的鄉村資源進行主動挖掘,比如傳統技藝、鄉土風俗、歷史建筑等。在此基礎上,基于鄉村產品產業發展過程中,置入鄉村文化價值內涵,通過實踐,對鄉村傳統優秀文化進行傳統及創新。此外,在實踐工作開展期間,通過職業教育的滲透,以專業人才培養為根本,重視培育人才運營管理、市場需求評估、產業布局等方面的技術能力,并以職業教育為導向,對專業人才的文化鑒賞、應用、創新等能力進行培育,在促進人才發展的基礎上,進一步促進鄉村振興發展目標的實現。
為了滿足鄉村振興對人才的需求,需改善傳統人才供給類型單一化的問題,側重培養與鄉村振興目標相符的職業人才。一方面,對于相關院校的大學生群體,需結合當地具體情況,對專業方向進行合理科學設置,促進專業吸引力的提升。職業教育需轉變思路,從傳統向外輸送人才模式,轉變為回鄉就業、創業模式[10]。提倡職業院校畢業生在本地鄉村就業,在鄉村建設規劃、鄉村智慧治理、鄉村新業態方面,給予政策、資金等層面扶持,為人才發揮作用提供基礎保障。另一方面,當地鄉村本身要具有一定的人才儲備,包括鄉村能人、鄉村精英、返鄉創業者等,這部分人才了解當地鄉村實際情況,在職業教育過程中,需對這部分人才充分關注,擅于發現這部分人才,通過能力建設的加強,引導這部分人才積極主動參與到鄉村治理工作當中,為鄉村本地人才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此外,在鄉村方面,部分農民學習欲較高,所以有必要以鄉村振興為導向,發揮職業教育的作用,進一步加強新型職業農民的培育。比如,可以構建開放的招生培訓模式,在相關政策支持情況下,為鄉村新型人才培養保駕護航,并促進農民服務鄉村能力水平的提高。值得注意的是,在新型職業農民教育過程中,對其人格特質進行培養至關重要,比如對農民的學習能力進行培育,使農民在職業教育引導下,堅持學習,能夠分享、傳承農業工作經驗,并具備一定的組織管理、市場運營、政策解讀、人際交往等能力,在培養與鄉村振興目標相符的職業人才的基礎上,為鄉村振興目標的實現起到保駕護航的作用。
為發揮職業教育的助力作用,促進鄉村振興建設事業發展,需構建完整的鄉村振興教育共同體,形成有效合理體系[11-12]。一方面,在職業教育、鄉村振興發展過程中,需了解共同目標,在有效構成利益共同體的基礎上,對職業教育助力鄉村振興發展的各方主體明確責任跟工,比如當地政府、相關合作企業、職業院校、村民以及專業學生等,然后對各方主體之間存在的資源、需求充分了解,通過各項資源的共享、互換,明確各方主體之間的利益共贏點,通過協商、簽訂合同等方式,為職業教育工作的順利有序開展提供有效保障支持。比如,構建職業教育助力鄉村振興戰略的組織機構,對各方資源合理協調,對各方利益與矛盾合理調和,制定完善、可行的實踐方案。另一方面,形成價值共同體,使各方主體樹立一致的、正確的價值觀,在鄉村振興職業教育中展現人文關懷,尤其是在新型農業專業技術農民培育過程中,需引導農民重構職業技術認知,重視符合鄉村振興發展的新型專業農民人才的培育,為鄉村振興事業發展添一份力。
綜上所述,職業教育助力鄉村振興的意義顯著,且模式諸多,但在實踐過程中仍存在一些有待解決的問題。因此,需樹立以人為本的發展理念,充分重視職業教育內涵發展。同時,需對與鄉村振興目標相符的職業人才進行系統培育,并對完善的鄉村振興教育共同體進行優化構建,以此形成有效合力。此外,還需革新并完善教育評價體系,重視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評價,通過評價明確職業教育實施是否科學、有效,持續優化改進,確保能夠促進鄉村振興發展,進一步在確保職業教育與鄉村振興事業得到協同進步發展的基礎上,為我國社會穩定、和諧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