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科技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米星雨
需要理論將人的需要同生產、交換、分配等關聯起來加以考慮[1],從而將“人的需要”概念擴展到整個社會生活之中,并闡明了人類需求形成的原因,以及需求同整個社會的聯系,同生產力增長之間的聯系。
“人的需要”是人行為的出發點和邏輯依據,把人的需要按滿足層次劃分為生活、享受、發展需要三個階段,生存需要是滿足人需要的最低標準,是其他需要產生的內在基礎。當生存需要滿足以后人們就會開始涉足享受需要,是一種旨在提高生活品質、更多滿足精神方面的需要,是獨立個體的人才會具有的。在所有的需要中,發展需要的滿足是人類社會永恒的主題,是人提升自競力,為實現人生意義和價值而產生的需要。人們隨著不同需要的產生和滿足而逐漸地完善自身,同時人類社會也不斷發展前進,需要理論對人的全面發展和社會歷史前進都具有積極的指導作用。
首先,人的需要是經濟社會發展的最根本的動力。從理論上來講,一個更高層次的需要的產生受更低級的需要的滿足程度所限制,而其滿足程度受它所在的經濟社會發展狀況影響和制約,也就是說需要的滿足程度是所處經濟社會發展狀態的側面體現。人的需要作為社會經濟社會發展的最根本動力還可以從需要、動機、行為邏輯來講,需要、動機、行為三者之間有其獨特的內在聯系,三者彼此作用,表現出千絲萬縷的聯系,構成了一個有機的整體: 人們在生活中產生了需要,從而形成動機,進而驅動行為,任何階段的行為都可以統稱為勞動,而這一勞動過程也是創造價值的過程,價值推動社會生產力水平的總體提升,那么經濟社會的發展也是必然的結果。
其次,人的需要推動人類社會歷史的前進。人的需要推動社會形態的前進,從最開始的“生產滿足需要的資料是第一個歷史活動。”[2]人類在原始社會為滿足生存需要開始捕魚狩獵等勞動,為滿足繁衍后代的需要開始了部落間的交流與融合,一步步形成城邦到后來的國家。人類在社會生活中產生了需要,滿足需要的過程中推動了社會的發展,實現了自我和社會發展的并進。推動社會從原始社會,不斷向前到奴隸社會、封建社會、資本主義社會以及共產主義社會[3]。
因此,人類社會發展就是一個滿足需要和不斷激發新需要的歷史過程[4]。人的需要推動社會關系的演變,其不是固定不變的,而是會隨著社會歷史的變化而變化,因此需要具有社會歷史性,人們通過勞動滿足自己的需要,同時無數個個體的勞動和社會環境的共同作用滿足所處社會的需要,由此構成了錯綜復雜的社會關系,這種由社會人為滿足社會需要進行努力勞動而創造的社會關系也是隨著需要的變化不斷由傳統社會關系向現代社會關系演變的。人的需要推動人類歷史文化的發展,在勞動過程中建立社會關系,隨之產生的還有語言,而語言的產生使人類從動物世界中上升成文化世界的人類,開啟了人類符號來表達文化的歷史,是人類文明的進步,推動人類歷史文化的發展。
需要理論是哲學的重要內容,其包含的人與人需要的內在規定性、需要對人的意義、需要得到滿足所需的條件等,是關于人本質屬性的歸納分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對象是在校青年人,核心是以人為本,所以需要理論是其有效性提升機制的重要理論基礎,也能為其評價標準和提升路徑提供理論依據。
受教育者是生存于社會關系中的人,存在于各種各樣的社會中,并有著特定的社會特征,基本特征是社會性。而受教育者的社會需求則是其在實現與社會產品的交換活動過程中所形成的社會需求,在中國高等教育中主要包括了就業需求、政治需要、交流需求等。受教育者作為社會生產和生活的存在,是通過發揮其勞動創造性和目的意識性的特征來滿足其獨特的社會需要。
首先,主要體現在受教育者與教育者的關系中,受教育者為了滿足自身發展所需要的知識內容和社會經驗等,選擇性地參與到教育者的教育教學中,有目的性地汲取知識并在之后的社會實踐中運用,創造出滿足受教育者社會需要的無形和有形的條件,最終滿足社會需要。比如高校學生在進入高校之前會根據需要選擇專業,進而在高校教學中進行專業課程學習,提升未來就業競爭力。其次還體現在受教育者與其他受教育者的交往過程中,在于其他受教育者的社會交往中,就更加無形和隱蔽,受教育者在滿足尊重需要和交往需要等需要的前提下,通過與其他受教育者交往合作來積蓄個人力量,而這一過程也是在滿足受教育者的社會需要的過程。概言之,受教育者作為社會存在同社會相聯系,在不同階段的教育活動中產生并滿足受教育者有形和無形的社會需要。
受教育者不僅是自然界和社會的產物,更加是有意識的存在,會產生精神需要。這種精神需要是區別人和動物的主要依據,受教育者不僅要滿足其吃喝住行等生存需要,還要滿足精神需要,“滿足人的求真、向善和愛美的需要。”[5]
首先這是一種高級的需要,是在滿足基本需要的基礎上孕育而生,受教育者發揮主觀能動性選擇環境中的精神產品進行勞動以滿足需要,學生精神需要的滿足更應該被重視,隨著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加強,選擇范圍擴大,精神需要更加豐富和高級。其次這種精神需要是感性與理性的統一,是對事物有充分的理性認識的同時,產生感性認識,進行社會實踐,是滿足受教育者的主觀需要的同時尊重了客觀規律,是知情意行的結合。在高校的學生,理性精神需要指的是較高的思想認識水平和對自身行為能力的理智控制能力,學生的理性精神需要源于知識,表現為科學精神。而感性精神需要具體有良善、仁慈、誠實等高尚品德和人生價值追求,學生的感性精神需要源于意志和意愿,表現為人道主義精神和審美天性,一般來說,高校學生的精神需要是同時被滿足的。總之,受教育者作為有意識的存在,一定是根據自身需要按“真理尺度”和“價值尺度”的統一為依據來改造客觀世界的。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指教育者以一定社會或階級需要為根據,對受教育者進行有目的的、系統性的教育,將一定的社會道德系統轉化為個體道德品質的針對性過程[6]。在不同時代,國家,社會的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也有所不同,所以,要發揮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作用的最大化和工作的高效用,必須將時代、國家社會和學生自身需要相統一。
世界格局呈現多元化趨勢。經濟方面,經濟全球化是不可逆的趨勢,各經濟體都是相生相長的;然而經濟全球化也是一把雙刃劍,促進全球經濟貿易的同時也提高了經濟危機發生的可能性,且隨著經濟全球化的步伐加快,經濟危機的波及范圍也是全球性的;政治方面,多極化的發展趨勢,在這需要長期過渡過程中,世界政治局勢急劇變化,各國都在為爭取有利態勢不斷調整政治策略和目標,呈現多個力量相互制衡又相互依存的關系,強權政治成為逆時代語言急需力量遏制;文化方面,以多元化為特征,各種文化在全球范圍內交流、融合、碰撞,文化創新不斷,但也伴隨了文化滲透的加快,不正確不合適的思想認知也在荼毒人們思想。
在這樣的世景下,以為時代、為國家育人為目的的課程,必須要關注到全球的需要,培育的將是具有全球視野,政治意識堅定,民族認同感強的人,并且世界局勢的多元變化既是機遇又是挑戰,只有時刻關注,及時應變,才能化壓力為動力,化危機為轉機。
隨著社會基本矛盾的轉變,人們的需要開始逐步轉移到對社會公平、正義等現代社會意識上來,從現實情況看,完成了脫貧攻堅任務,朝著共同富裕邁了歷史性的一步;從理論上看,兩對社會基本矛盾要相匹配和適應,隨著我國生產力的變化,生產關系和上層建筑也應做出相應的變化。伴隨著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我國的社會轉型也在向縱深發展,國家和社會需要變得更加復雜多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仍然是時代的主題,但也存在少數的利己主義等社會轉型過程中的弊病,這都是與我國的社會主義思想相悖的,是會阻礙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發展步伐的。
因此,在國家和社會發展的關鍵時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發揮作用,將育人工作與社會需要結合起來,為社會培育能為社會主義現代化添磚加瓦的現代化人才,能擔任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對象是正值價值觀形成和確立的關鍵時期的大學生們,具有好奇心強,求知欲高的特點[7],其在此階段獲得的和形成的價值取向都會應用在當下和未來的生活中,具有長遠甚至終身的影響,所以更應在該階段發揮其作用。剛進入高校的大學生們,伴隨著信息時代和網絡時代的到來,獲取知識的渠道不斷擴寬,接觸的知識面變廣,這些知識也有好壞之分,那些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相反的價值觀會作出錯誤的價值判斷,嚴重的還會危害社會。與此同時,處于該階段的大學生不再停留在生活需要等基礎性需要,呈現多樣化的特點,社會角度而言,作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主力軍,個體的自我發展都會影響到整個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進程。
于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更應該時刻關注到學生的需要,洞察時代變化下學生需要的變化,最大限度滿足學生的正當需要,在復雜多變的環境下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
需要理論揭示了人的本質,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育人工作,作為大學開設的公共課程,更應該達成大學生需要應該被尊重的共同認識,更應該主動承認需要存在的合理性。
首先,要尊重大學生需要的合理性,教育主體是學生,學生作為獨立個體存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應該主動關注學生的需要。其次,承認需要有好壞之分,工作要有明確的立場和觀點,要肯定正當需要的同時及時發現和改正不合理需要。最后,還要尊重需要產生的規律和邏輯,需要也有層次之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作為一種特殊的教育,在關注基本需要的同時,更加應該加強學生在思想、精神、政治方面的需要[8]。
在現代社會中,隨著接觸事物增加,大學生的需要也是不斷變化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作為現代化的課程,應該主動求變,將主動權把握在手中。
首先應該改變教育目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應潛移默化進一切學習和生活中,不僅是傳遞社會主流價值觀,更應該發揮其對提高思想科學文化素質和發展能力的作用。其次在人才儲備方面,培養既能關注又能強調學生需要,具有責任意識、創新能力、適應力強的教育者;在教育載體儲備方面,積極運用新的教育技術和手段,避免以往的灌輸式教育和空泛的書本概念,與新媒體、全媒體等教育載體連接起來。課程內容設置為思想、政治、道德、心理健康、文化以及法治教育[9],這些課程在一定程度上滿足了大部分學生的需要,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具體內容也要與時俱進,實時更新,緊跟熱點,對接焦點,不斷整合和優化,將教育內容與學生需要緊密聯系起來,二者相輔相成,形成一個有機知識體系,將課程內容與學生未來發展結合,貫穿到職業生涯目標的規劃中。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作為特殊的教育,側重在精神層面傳遞社會主流價值觀,成為大學生認識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指揮棒,具有導向、調控和激勵的作用[10]。在需要理論的作用下,思想政治教育要引導學生正確認識需要,使之符合社會進步風向、符合人的全面發展、符合國家總體利益。
首先要引導低層次向高層次需要發展,需要理論有層次高低之分,過分追求低層次的需要或者一味地追求高層次需要都是不利于全面發展的,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引導科學的高效的從低層次向高層次需求的發展。更要引導學生產生與社會,國家相適應的需要,引導學生主動發現和遏制與社會主流觀念相反的需要,必須用社會、國家、人民的需要為依據,努力保持大學生自身需要與社會發展總體方向一致,有機結合,相互依賴,相輔相成。
綜上所述,需要理論科學解釋人類和社會發展的進程,認為需要是人的本質,是一切活動的動機和起源,行為活動的科學依據,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作為一項育人工作,更應關注受教育者各方面需要的同時,采取有效措施,滿足和引導高校學生的需要與時代相符,與國家相適,與全面發展目標相關,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性,將高校思想教育的作用發揮到最大,進而為人全面的發展打下牢固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