湛江科技學院 徐金宇
在以父母為中心的生育制度下,家庭撫養對于兒童是至關重要,近年來日益受到重視,諸如2022年1月1日我國正式實施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家庭教育促進法》,是歷史上第一次以國家層面對家庭教育行為的規范。《家庭教育促進法》的實施不僅對父母的教育模式進行指導,更是回答了如何培養以及培養怎樣的社會主義接班人的關鍵問題,是我國鄉村地區留守兒童家庭教育上的重要方向。然而,近年來在我國鄉村家庭撫養中存在留守兒童問題,表現為家長在高強度、長時間的工作模式下,對兒童陪伴時間的減少導致家庭撫養的效用降低;傳統的中國式教育中父權制的等級性對于兒童個性的制約性,扭曲了家庭撫養的作用。為此,本文試圖清晰界定鄉村留守兒童的家庭撫養與社會化撫養的內涵與關系,深刻剖析目前鄉村留守兒童家庭撫養存在的困境,并提出利用社會化撫養破解家庭撫養的解決路徑,以期為改善鄉村留守兒童的撫養處境提供參考。
兒童家庭撫養是以家庭為社會組織結構對兒童實行影響的社會行為,往往體現在家長作為社會整體意識的具象化將兒童培養成合格的社會公民。費孝通在其著作《生育制度》中,將家庭撫養功能分為生理性撫養和社會性撫養,生理性撫養是指滿足兒童生理發展的需要,社會性撫養是指促進兒童的社會化。因此,有效的家庭撫養應界定在既能保證兒童生理上的正常發育,還應該將兒童培養成能融入社會、擁有自主意識的社會公民。若兩點或某一條件達成不充分,則表明家庭撫養應有的作用出現失效。
1.兒童社會化撫養的內涵
兒童社會化撫養是基于目前家長對兒童教育水平與能力的不足,家庭教育效能較低所導致兒童社會化程度不足,對社會適應能力較差等問題上,表明需要依靠公共教育服務體系的力量,發揮學校教書育人的作用以補充效能較低的家庭教育。
2.兒童社會化撫養的實施主體
文本認為學校作為影響兒童價值觀、能力等重要社會組織,其擁有的對比于家庭較為有利的教育專業性、社會公益性等,更適合作為實施社會化撫養的主體;且在目前應試教育體系中,父母的知識儲備越來越難以幫助兒童提升,將時間更多地分配在學校,反而更加具有效率[1]。
學校作為兒童社會化撫養場所的原因。本文認為,家庭對兒童的影響固然重要,家庭撫養是目前兒童社會化過程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但是,由于時代條件的變動,家庭功能被分化以至于其定位發生偏移,在兒童社會化進程中的影響作用相對學校較弱,學校更適合作為兒童社會化的主要場所[2]。
1.兒童社會化撫養是對家庭撫養的補充
家庭撫養對兒童的成長至關重要。在鄉村留守兒童中,父母外出勞務使兒童缺少來自父母的陪伴,或由于父母缺乏或汲取了錯誤的育兒經驗,導致兒童缺乏健康的身心發展等,都是導致家庭撫養功能缺失的重要原因之一[3]。所以,需要通過學校實施兒童社會化撫養進行補充,學校既能通過如寄宿制學校功能滿足兒童生活需要,也能發揮學校本身的育人功能,以較為專業、規范的形式促進兒童學習現代知識以及認同國家主流意識與社會道德等,使兒童能夠順利進行社會化。
2.兒童社會化撫養是對家庭撫養的完善
傳統的兒童撫養是以家庭為主的社會撫養團體來擔當兒童撫養的實施者。但是,我們需要達成一個共識,即家庭撫養的權威性以及撫養能力在減少。因為現代社會的生產方式要求兒童盡快完成社會化,加入社會大生產之中。因此,兒童的社會化培養很大程度上并不在家庭之中,更多的是在學校以及社會。根據相關數據表明,2021年我國小學生每日在校時長已達到10個小時,且根據在應試教育內的競爭要求,高中生的在校時長和在校學習時間肯定要多于小學和初中階段。因此在這種背景下,學校已然取代了家庭撫養在兒童社會化中的重要地位,在事實上要對兒童社會化工作負主要責任。
3.兒童社會化撫養賦予家庭撫養新內涵
兒童社會化撫養是國家將部分由家庭所履行對兒童撫養的權利讓渡給學校,特別是負責兒童社會性的部分。因此在法律的要求下,兒童在法律上擁有了兩個家庭,即原生家庭與機構家庭。機構出現了法律意義上的家庭屬性,老師成了兒童的另一個家長,因為由于教師主要職責在教育上,因此其父母性也更多地體現在教育層面,兒童也就在法律層面上有了兩個父母,即生育上的父母以及教育上的父母。兩種父母可以分別履行兒童的生理性撫養與社會性撫養,這樣生育父母不用對兒童撫養付出過多的成本,減少對兒童成長的投機性干涉,顯著提高與兒童的相處關系,構建和諧的家庭。
我國鄉村留守兒童的產生是與我國社會發展相關且長期存在的,導致其發生的原因在社會上討論不止,但與鄉村留守兒童問題直接掛鉤的,是其家庭因素。本文以留守兒童數量以及其監護人構成、留守兒童成績,以及中國傳統家庭觀念影響三個部分,論述目前的鄉村留守兒童家庭存在撫養缺失的情況。
根據全國婦聯課題組(2012)撰寫的報告指出,2010年,我國留守兒童數量約為6104萬,義務教育階段的留守兒童約為2948萬,其中有將近2034萬名留守兒童與自己的祖父母同居,有將近205.7萬名留守兒童獨居。代替父母撫養兒童的祖父母的平均年齡59歲,一半以上的年齡都在50歲以上,而他們大部分受教育程度很低甚至有8%的祖父與25%的祖母沒有上過學[4]。以上數據考慮到相隔10年之久,與當前社會現實有所出入,因此本文結合2018年民政局公布的我國鄉村地區留守兒童數量的相關數據進行分析。從監護層面看,有近96%的農村留守兒童由隔代照料,其余的4%是由其親戚照料。即使數據中沒有統計隔代親屬與其親戚的教育程度,但將2012年對于鄉村留守兒童隔代親屬的教育程度的統計,以及2018年鄉村留守兒童中隔代親屬撫養比率相結合來看,這些由祖父母撫養的兒童或獨居的兒童,相對于其他有相對較高的受教育程度的家庭,其家庭教育效果是極其甚微的。他們家庭具有很少或不具有促進兒童社會化的能力,必然導致兒童對于社會的接受程度較低,影響兒童對社會的適應能力。
通常認為,兒童物質條件的豐富有利于兒童的學業水平的提高,且符合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的規律。但依據許琪(2018)對鄉村留守兒童的家庭背景、學業成績的數據分析所得出的結論[5],本文認為,鄉村留守兒童的學業成績與父母對其進行的家庭撫養水平密切相關,父母不僅需要提供物質層面的支撐,在精神層面反而更為需要花費時間、精力去投入。即使能夠以較為充足的經濟資源提高兒童的升學意愿,由于祖父母有限的受教育程度,以及即使父母擁有相對于祖父母更為長的受教育年限,但無法長期陪伴兒童導致兒童缺乏來自家庭文化資本的有效影響,兒童的學業成績并不會隨著父母外出打工所為家庭帶來的物質水平的提高而提高,即上層建筑并不符合經濟基礎導致發展受阻[6]。
文化是一定時期的政治、經濟的反應,文化是家庭教育形成及其傳遞的重要思想、精神內涵。因此,我國家庭教育若要發揮積極作用,不僅需要對傳統文化的積極改造與取精去粕,同樣需要體現出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特點。
中國傳統的家庭關系是建立在父權制的基礎之上的,根本原因是父系掌握了家庭的生產資料,從經濟上直接對家庭的控制[7]。在如今,家庭仍然對于兒童的撫養具有重要作用,因此難以避免傳統父權制的影響,導致家庭對兒童撫養作用因而扭曲。
兒童社會化撫養是一種具有社會主義性質的兒童撫養方式,其目的是公益性的,一方面作為社會主義國家,其經濟基礎能夠賦予其公有制的屬性,是其能真正落實的基礎;另一方面則需要國家在上層建筑進行頂層設計。本研究提出完善鄉村寄宿制學校建設、構建兒童社會化撫養的體系緩沖帶,以及完善兒童社會化撫養的經費保障體系三方面的路徑。
1.加強鄉村寄宿制學校扶持力度
雖然鄉村寄宿制學校的作用在鄉村撤點并校背景下得到了強化,但目前鄉村學校仍然存在基礎設施建設不夠完善、教育資源以及師資力量長期處于弱勢階段等問題[8],導致鄉村寄宿制學校并沒有發揮顯著作用。因此國家與政府需要加強對鄉村寄宿制學校的支持力度與建設工作,盡力提高寄宿制學校對鄉村兒童,特別是對留守兒童在原生家庭撫養中缺失的社會性撫養,促進鄉村兒童社會化撫養建設。
2.以法律形式確定鄉村寄宿制學校權責關系
明確家庭與學校權責邊界[9]。兒童社會化撫養作為一種概念,需要法律對其進行約束,使其在法律層面上體現出人民的集中意志,并使其為人民集體利益服務。因此要以法律的形式保障鄉村兒童社會化發展,并將其責任賦予鄉村寄宿制學校之中,使其在承擔相應法律風險之下,促進自身的發展,與時俱進地滿足鄉村兒童的社會化需要,真正為留守兒童提供一個能滿足其年齡階段因有的社會化水平的社會化撫養機構。
3.合理安排寄宿制學校學生活動安排
在雙減政策的大背景下,鄉村兒童的空閑時間是相應增加的,應當充分利用這段被釋放出來的時間,進行能夠促進兒童社會化的活動,比如能培養和加強兒童集體觀念的娛樂活動[10],但不能將這段時間作為兒童學習時間。同時因為時間被充分利用,原本屬于教師休息時間被強制性地剝奪,因此應該為教師提供合理的補償措施,保障教師能夠擁有足夠的能力去配合政策的實施。此外,鄉村兒童的寒暑假也是不能忽視的時間,需要加以利用去學習本就相對薄弱的現代化知識。因此當地政府可以根據“暑期三下鄉”等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引導相對具有充沛現代知識水平的對象下鄉進行支教。
唯有穩定有效的經費保障體系的支撐,兒童社會化撫養才能夠穩定運行,因此需要實行與我國國情以及人口收入結構相吻合的稅收體系。例如通過我國各收入人群實施相應稅收政策,保障兒童社會化撫養擁有穩定的經費與投入。同時在鄉村留守兒童社會化撫養上,則地方各級政府可以建立鄉村留守兒童社會化撫養基金,促進政府有效籌集資金進行建設[11]。
為了保障鄉村留守兒童社會化撫養能夠有效發揮其功能,首要是促進城鄉教育一體化,實現城鄉教育公平,如:
(1)建立城鄉統一的優質教育質量評價標準,促進城鄉教育互通互融,提高鄉村兒童學習質量[12]。良好的教育體系能夠讓城鄉學校都能因地制宜、按需發展,相互促進;能充分體現出教育的初心,以及對弱勢群體的充分關懷,使農村與城市的孩子都能享用均等的、公平的發展機會。
(2)建立合理的鄉村教育人事制度。城市教育資源壟斷的原因之一是高職稱教師流動性不足,導致較好的師資不能充分的參與鄉村教育建設。因此,政府需要建立健全的師資和校長流動機制,平衡好鄉村地區師資力量薄弱問題[13];同時,更需要構建完善的教師發展機制,為鄉村教師提供培訓充足有效的提升機會[14]。
(3)以國家層面鼓勵城鄉學校相互幫扶[15]。即使義務教育下實現了人人有學上,但是由于城鄉巨大的教育差距,就算鄉村兒童的升學意愿較高,也很難擁有與城市兒童相同的升學機會。問題之一在于城市聚集了大部分的學校及其教育資源,特別是幼兒園和高中。因此需要國家層面鼓勵城鄉學校相互幫扶,提高鄉村的教育質量,以此提高鄉村兒童升學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