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玉泉
(興安職業技術學院,內蒙古 烏蘭浩特 137400)
榆紫葉甲(Ambrostoma quadriimopressum)屬昆蟲綱(Insecta)鞘翅目(Coleoptera)葉甲科,呈近橢圓形,鞘翅堅硬,腹背均有光澤,成蟲約長10.5毫米,具有假死性,多見于北方,東北地區有紫蓋蟲、黑蓋蟲等叫法。榆紫葉甲主要寄生于各種類榆樹(Ulmus pumila L)上,喜食榆樹嫩芽、新葉。榆紫葉甲一年繁殖一次,危害榆樹的生長發育,常于春季發芽之時將榆樹新芽新葉食盡,長年寄生使榆樹發芽期不出芽,嚴重可導致榆樹枯死。隨著城市建設速度加快,榆樹因壽命長、抗污強和抗風保土能力強等成為常見的綠化用樹,因此榆紫葉甲的防治也關乎到城市的綠化建設和景觀生態。自然條件下對榆紫葉甲的研究可以為榆樹害蟲防治提供理論依據。
第一,成蟲。榆紫葉甲成蟲外形呈近橢圓形,背部呈弧形。全身有光澤,頭部、背部及足部呈深紫色,其中相間藍綠色光澤;腹部呈紫色,其中相間金綠色光澤。成蟲長10.5~11.0毫米,寬約5毫米,共11節,頭窄而腹背寬,有一對觸角和三對足,觸角長而細,呈褐色;復眼呈黑色;上顎硬為鉗狀,呈黑色。背部鞘翅堅硬,兩側略扁,鞘翅上肉眼可見點狀斑痕,排布有規律,不具備飛行能力。其中雌性榆紫葉甲腹板第五節末端圓而鈍,雄性榆紫葉甲腹板第五節末端有凹入的弧形橫縫。
第二,卵。榆紫葉甲的卵長1.65~2.2毫米,寬0.8~1.1毫米,形狀有所不同,多呈長橢圓形,部分呈短橢圓形。卵呈現的顏色各異,多見咖啡色或棕褐色,也有淺棕色,米黃色等。卵殼初產出時,肉眼觀察可見外殼較薄,外形較為圓潤,表面較為油亮而軟潤,有光澤感;接近孵化時,顏色轉變,由亮變暗,光澤感逐漸消失,提示進入孵化期。
第三,幼蟲。孵化后的新幼蟲多為淺棕色,寬度約為0.9毫米,長度約為2.5毫米,多呈長橢圓狀,尾部較為細而尖;全身有淺黃色毛刺,覆蓋外觀為細小瘤狀的顆粒物,腹部末端有吸盤。隨著生長,頭部漸轉為黑色,吸盤顏色變淡。新老幼蟲身體多為淡黃色,頭部為淺褐色,頭部有4個斑點,均呈黑色,背部有3條線,背部正中間的線自頭部第二節至尾部末端,線條較細,顏色偏黑,另外兩條以中線為中心對稱分布在背部兩側,線條較粗,形狀較不規則,自胸部頂端至腹部末端,顏色多呈淺褐色。足部基部及末端呈黑色,尾部向腹部微微彎曲。幼蟲生長至成熟時,長度約為1.5毫米,身體多為乳黃色,頭部為茶褐色,身體微曲,提示即將成蛹。
第四,蛹。長度約為10毫米,為橢圓形,顏色呈棕黃色,隨著蛹內的生長狀況,蛹外觀的顏色漸漸轉深,背部稍微顯現淡淡的黑色或灰色。
榆紫葉甲主要分布在黑龍江、吉林、遼寧、內蒙古、河北、貴州等地,一年繁殖一次,冬季榆紫葉甲成蟲入土過冬,到翌年4月,天氣轉暖,成蟲從土中出來上榆樹啃食新葉,交配繁殖。每年4月末至5月初是榆紫葉甲產卵的高峰期,幼蟲從孵化到化蛹約為20天,期間以榆樹新芽新葉為食;從化蛹到羽化為成蟲約為10天,在榆樹下的土內過渡;新成蟲繼續到榆樹上大量啃食新葉,到夏季高溫期選擇榆樹的陰涼之處進入夏眠狀態,天氣轉涼后繼續活動,以榆樹葉為食,直到10月份左右,漸漸遷入樹下土中準備冬眠。
榆紫葉甲的產卵期較長,產卵量大,幼蟲與成蟲均以榆樹葉為食,食性較為單一,尤喜食新芽新葉,整個發育過程中,對榆樹的侵食害將近6個月,對榆樹的生長產生極為惡劣的影響。
蟲源:榆紫葉甲成蟲選取當地試驗基地活潑健壯的等比例雌蟲與雄蟲,保證觀測的準確性。
試驗區:在榆樹園區內規劃一處試驗區,劃撥25棵樹齡較小、樹高不超過2米、長勢較為旺盛的榆樹。將試驗區分為兩部分,一部分劃撥10棵榆樹作為固定觀測區,另一部分劃撥15棵榆樹作為預備區。
為避免受試驗區原有榆紫葉甲成蟲的干擾,造成試驗數據失誤,試驗前先將園區內原有榆紫葉甲全部處理掉。
在25棵榆樹的葉片上分別置放3只雌性和3只雄性榆紫葉甲成蟲。榆紫葉甲成蟲具有假死性,在置放時需注意,避免置放失敗。
在觀測時著重固定觀測區榆紫葉甲成蟲活動變化,當固定觀測區內出現成蟲死亡或掉落等數量減少情況,應在預備區的榆樹中隨機取樣,補充減少的雌雄成蟲數量,繼續觀測。
夜晚觀測應采取弱紅光進行光照。
觀測時間選在5月份左右,觀測期設置為兩周。
在置放榆紫葉甲成蟲3天后,確保成蟲開始適應當然自然條件,檢查成蟲數量和雌雄比例,開始進行正常觀測,記錄試驗數據。
時間設置:觀察成蟲活動的時間間隔為1小時,每只成蟲觀察時間保持在3秒左右,對活動時間和活動行為進行記錄。根據以往試驗經驗,以24小時為制,分為4~6時,7~11時,12~15時,16~18時,19~20時,21時至次日3時6個時間段,分別對榆紫葉甲成蟲日活動進行觀測,研究其活動規律。
行為分類:根據以往試驗經驗和榆紫葉甲成蟲的生活習性,從5個方面記錄試驗中的成蟲的活動行為。
第一,爬行行為。觀測時榆紫葉甲成蟲處于爬行狀態,無其他行為傾向。
第二,靜止行為。觀測時成蟲保持不動,類似假死狀態。
第三,進食行為。觀測時成蟲正在啃食樹葉,上顎口器有明顯動作,正在接近榆樹新芽或葉子,有啃食、咀嚼等行為。
第四,交尾行為。觀測時雌蟲和雄蟲尾部相連,生殖部位交合,確定處在交配狀態。
第五,產卵行為。觀測時雌性榆紫葉甲處在榆樹葉片或嫩樹枝上,生殖部位向外排卵。
以每個時間段發生某個的行為的雌蟲與雄蟲的個數和整體試驗成蟲的數量之間的百分比作為該行為的產生概率。
根據試驗記錄和數據統計,從5個行為分類分析榆紫葉甲成蟲活動變化。爬行行為發生概率在19~20時達到最大值,在4~6時、21時至3時相對較小;靜止行為發生概率較高且較為穩定,一般在65%左右,但19~20時明顯較低,約為57%;進食行為發生概率在19~20時最高;交尾行為發生概率在4~6時最高,之后逐漸下降,在19~20時達到小高峰,僅次于4~6時;產卵行為發生概率在4~6時、19~20時相對較高,在7~11時相對較低。通過試驗,整體上看,榆紫葉甲成蟲的活動在19~20時較為頻繁,爬行、進食、交尾和產卵等主要行為在這個時間段最為活躍。
雄蟲與雌蟲的爬行、靜止、進食這3項行為的發生概率在時間段上表現出一定差異。在爬行行為上,雄蟲在6~8時、18~20時兩個時間段最為活躍,而雌蟲的行為頻率在7~8時、20~21時兩個時間段最高;在靜止行為上,雄蟲在11~12時、22~2時最安靜,而雌蟲的靜止狀態發生概率在1~2時最高;在進食行為上,雄蟲在19~21時較為活躍,而雌蟲在13~15時、21~23時進食頻率較高。
根據觀測數據,雄蟲與雌蟲的爬行行為發生概率在上午時段的差異性較為明顯,靜止行為的發生概率在各個時間段都有較為明顯的區別,進食行為的發生概率在中午以后有明顯不同,在其他行為和時間段沒有明顯差別。
由試驗結果可知,榆紫葉甲成蟲日活動中靜止行為最多,爬行和交尾行為也較為頻繁,相對于雄蟲,雌蟲有產卵需求,因此行為上更為活躍。
榆樹防治日益重要,但因對榆紫葉甲成蟲活動規律不夠了解,防治效果總是差強人意。目前榆紫葉甲的主要防治方法有人工措施,即根據該蟲的假死性特性敲擊或搖晃樹干致使榆紫葉甲成蟲掉落,害蟲落地假死,進行捕捉處理,這一方法簡單有效,但不適用高大樹木;也可去除有卵的枝葉,能夠有效減少成蟲孵化,但此辦法工作量較大,難以批量進行。此外還有生物防治、藥物防治等辦法。根據榆紫葉甲在傍晚間較為活躍和其他行為規律,可為榆樹防治提供一些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