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佩佩
(甘肅省小隴山林業保護中心龍門林場,甘肅 天水 741020)
林業育苗的科學栽培管理是指以林木栽培學、森林管理學、植物保護學等學科為基礎,借助現代化技術[生物基因技術、地理信息系統(簡稱:GIS)、人工智能技術(簡稱:AI)]與現代化設備(病蟲害智能識別與監測設備、大型旋耕機、無人機等),對林木幼苗進行選種至移植栽培整個階段的精細化管理,為高端、優質林木幼苗的提供奠定堅實的基礎。
黨的十九大提出要落實“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政策,全面推進人與自然和諧發展,但是由于林木具有生長速度緩慢、前期投入較大、資金回報周期較長等問題,部分地區相關部門對于林業資源的重視程度不夠,在林木育苗栽培過程中缺乏專項資金支撐,導致部分現代化技術與設備的更新速度較慢,嚴重拖延林木育苗栽培管理的現代化進程。
技術人員的綜合素質對于林業育苗栽培管理過程中各項措施的落實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然而現階段,我國的林業育苗栽培管理人員存在綜合素質較低、老齡化嚴重、流動性較強等問題,并不能掌握林木幼苗過程中的精準灌溉、科學施肥、病蟲害診斷與防治等技術,造成林木幼苗在生長過程中,容易出現由于營養物質缺失或被有害生物侵染而導致品質、產量降低的現象。
第一,精選品質優良的種子。種子作為林木幼苗的芯片,含有林木生長的全部基因和發芽所需的營養物質,其品質的優良是決定幼苗苗木基本屬性(抗逆性、主干堅韌度等)的關鍵因素之一。因此應采取合理的措施進行林木種子的精選。一是針對籽粒較小的種子,可以通過風力選種或者漂洗選種的方法,及時清除種子中的雜質以及飽滿度不夠、品質較差的種子。二是針對籽粒較大的種子,則可以通過人工精選的方法,選取種皮完整、籽粒飽滿且未被病原微生物侵染的優質林木種子。
第二,科學催芽。對林木種子進行催芽是提高其發芽率以及出土整齊率的有效措施。現階段林木種子的催芽技術主要包括以下幾方面。一是浸泡催芽。①如果林木的樹皮較厚,一般選擇75~80℃的熱水進行浸泡,對于未膨脹的種子進行剔除。②對于樹皮較薄的林木種子,一般選擇35~40℃的溫水,連續浸泡10小時以上。二是苗床催芽。該法主要是在日光溫室內,建造苗床,通過在苗床底部、種子上部覆蓋農作物秸稈,以及淋水等措施,對苗床內的溫度、濕度、光照強度進行精準的調控,從而創造良好的環境,進行種子催芽。
第三,種子消毒與拌種。對林木種子進行消毒與拌種是預防猝倒病、螻蛄、蠐螬等林木幼苗土傳病蟲害的有效措施,其主要分為以下兩步。一是種子的消毒。依據林木種子的種類,采用紫外線照射、配置高錳酸鉀溶液對種子進行浸泡等措施有效殺滅種子攜帶的病原微生物。二是可以采用11%精甲霜靈·咯菌腈·醚菌酯懸浮種衣劑按照300~500毫升/100公斤種子的比例進行拌種或者16%辛硫磷·福美雙懸浮種衣劑按照1500~2000毫升/100公斤種子的比例進行拌種,從而對林木土傳病蟲害進行有效的預防。
苗圃作為苗木生長的基礎環境,其土壤土質以及生態環境對于苗木種子的發芽以及林木茁壯生長的影響較大,因此應從多方著手做好苗木位置的選擇和土壤土質的改良。
第一,苗圃位置要合適。苗圃的建造位置應具備地勢平坦、交通便利、灌溉便利、光照充足等基本條件,其土壤土質盡量以土質疏松的沙質土壤為主。
第二,苗圃土壤土質的改良。為給苗木種子的出土以及根系的發育創造良好的環境,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對苗圃的土壤土質進行改良。一是在播種前一年的夏末秋初,對苗圃上的雜草進行徹底的清除,并借助大型旋耕機進行土壤深耕,既可以增加土壤中氧氣的含量、釋放土壤中的養分;又可以利用霜凍、紫外線照射、機械損傷等措施對靶標害蟲以及病原微生物進行有效的殺滅。二是在林木播種前,再次進行土壤深耕、土塊碎化、平地作業,并借助土壤速測儀以及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計、火焰光度計、pH計等實驗室儀器,對土壤墑情(溫濕度、pH值)、土壤結構以及可利用有效成分進行檢測,并合理施用腐熟農家肥、有機質、枯草芽孢桿菌以及大量元素肥料(一般以氮、磷、鉀復合型肥料為主),對土壤土質進行優化升級,為增加種子與土壤的接觸面積,提高種子的發芽率以及出土整齊度奠定基礎。
合理規化播種數量和栽培密度對于促進種子發芽以及苗木健康生長具有十分關鍵的作用。具體可以從以下幾方面著手。一是依據種子的發芽率合理規化播種數量(比如對于發芽率低于5%的秦嶺冷杉,其畝播種量以在1200克以上)。二是依據林木幼苗的生長速度以及樹冠茂密程度,合理規化規化林木幼苗的株距、行距。
第一,灌溉與施肥。對林木幼苗進行精準灌溉與科學施肥,從而滿足其對于營養物質以及水分的需求,是保障其健康生長的關鍵。具體可以從以下幾方面著手。一是圍繞林木幼苗根系附近,合理鋪設滴灌、微噴管道,從而實現對林木不同生長部位對水分的需求。二是以水肥一體機為基礎,對林木進行氮、磷、鉀復合型緩釋、控釋肥料的施用,同時要注意進行鈣、錳、鐵、鋅、銅等微量元素及時補充,以保證所供給營養物質的科學性、合理性。
第二,進行病蟲害的精準防控。伴隨著世界一體化進程的加速,林木產品的流通性越來越強,導致病原微生物和靶標害蟲對林木幼苗的危害性越來越大。因此應采取切實有效的措施,建立林木幼苗生態系統的病蟲害精準防控方案,將有害生物的基數控制在經濟閾值以內(該類病蟲害對于林木幼苗造成的損失低于其防治成本)。具體可以從以下幾方面著手。一是通過利用昆蟲性信息素技術,加強對地區檢疫性害蟲(美國白蛾、松毛蟲等)的監測,一旦發現,立即上報相關部門,制定科學方案進行防治。二是技術人員要定期對林木幼苗進行病蟲害的調查,通過田間病癥的調查,結合顯微鏡、解剖鏡等實驗室設備的診斷,對病蟲害的種類進行精準的識別,對其發生趨勢進行科學的預判。三是要對被病原微生物或者靶標害蟲侵染的枝條進行及時的修剪,以降低其傳染源。四是定期噴施氨基寡糖素、香菇多糖、蕓苔素內酯等植物誘抗劑,提前激活林木幼苗抵御病原微生物侵染的能力。五是通過釋放赤眼蜂、草蛉、異色瓢蟲、捕食螨等天敵對蚜蟲、薊馬、有害螨等多種蟲害進行持續性控制。六是在病蟲害發生以后,可以借助無人機,噴施對靶標生物殺傷力較強、對有益生物和環境相對友好的化學農藥進行防治。
第三,科學修剪與間伐。為提高對土地、陽光、空間的有效利用率,加速林木幼苗的成才,可以從以下幾方面著手,進行林木幼苗栽培密度的合理調整。一是對于長勢較弱的林木幼苗,進行及時的拔除,為健壯幼苗提供更加的生長環境。二是以“剪小枝、保主干、減少傷疤”為原則,進行林木幼苗的科學修剪,在傷口處,要及時涂抹生長激素以及殺菌劑,以加速傷口愈合,降低病原微生物的侵染。
依據林木幼苗的種類,在氣候適宜的春天,選擇樹齡合適、主干粗壯、樹皮完成的林木幼苗進行移栽,在林木幼苗運輸過程中,要注意做好對樹皮、根系的保護。
實踐證明,現代化團隊是將幼苗科學栽培管理的各項措施進行落實的關鍵。可以從以下幾方面進行幼苗栽培管理團隊的搭建。一是設置專業崗位,進行專業人才的招聘,完善團隊的組織架構。二是定期對技術人員進行專業培訓和考核,提升其綜合素質。三是聘請專家,定期對幼苗的栽培管理提出建設性意見,以保證幼苗栽培管理方案各項措施的科學、合理。
林木幼苗的栽培具有前期投入較大、資金回報周期較長等特點,因此各地區的林業部門可以通過申請專項資金、募集“環保資金”、加強資金管理等措施,保證資金的持續性供給,為林木幼苗有效供給奠定堅實的基礎。
林葉幼苗的有效供給對于促進地區森林產業的穩定發展,構建穩定的生態林系統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因此各地區的林業部門應采取切實有效的措施,加速該地區林木育苗栽培技術與管理方案的優化升級,為高品質林木幼苗的供給保駕護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