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 楠
(鞍山市千山區現代農業水利事業發展中心,遼寧 鞍山 114000)
千山區南果梨產業發展按照鄉村振興總要求,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全面落實調結構、創品牌、增效益,南果梨產業已成為千山區獨特優勢資源和鞍山面向世界的靚麗名片。現將有關情況介紹如下。
千山區持續發展南果梨特色產業,形成小產品、大產業、大市場的格局。全區南果梨栽培面積達到13萬畝,全區農業人口人均栽培面積1.36畝。南果梨產業占全區農業總產值的50%左右,其純利潤占全區農民純收入的1/4。全區實施了南果梨品牌戰略,南果梨獲國家地理標志,以千山區為主體的鞍山南果梨被農業部評為中國特色農產品優勢區,鞍山東部山區南果梨花帶被農業部評為“中國美麗田園”,鞍山南果梨被遼寧省農學會評為遼寧百強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大屯南果梨協會獲第十八屆中國國際農產品交易會展最具影響力產品和最受歡迎農產品獎。全年南果梨總產量約13萬噸,產值約2.6億元。南果梨品牌做大做強,帶動了湯泉一品、云豐菇業、禾道君子蘭花卉等一批現有農產品品牌。全區農產品“三品”認證面積累計達到21.5萬畝,占全區耕地果園總面積的82.6%。通過品牌創立、媒體宣傳,拉動了現代農業發展。以千山區為中心,鞍山地區相關從業人員達到23.3萬人。千山區南果梨生產企業及專業合作社達44家。南果梨產業集群已經成為千山區農業的支柱產業和特色產業之一。
南果梨文化具有顯著的歷史性、代表性、影響性、瀕危性。20世紀80年代,中國農科院果樹研究所確定對樁石南果梨母樹為南果梨祖樹;鞍山市人民政府修建了南果梨祖樹園;鞍山市政府將南果梨樹作為市樹。2005年鞍山南果梨獲得地理標識保護。2013年“遼寧鞍山南果梨栽培系統”被農業部認定為第一批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區政府在南果梨祖樹園修建了磚石結構仿古式鞍山南果梨展示廳,用于展示南果梨文化內涵。收集具有代表性和歷史價值的文史資料、圖片、實物等,不斷豐富南果梨栽培系統。在南果梨祖樹所在地建設了乾隆綠道,創建了4A級對樁石景區。農業部門編撰完成了南果梨文化遺產專門書籍,展示南果梨文化以及先進的管理模式、生產技術裝備及周年生產全過程。將南果梨祖樹文化派生出的祈福文化、旅游文化、親情文化及文學作品,做為延續傳統文化、推廣千山區地域名片的重要載體,進一步弘揚了南果梨栽培系統150多年的發展歷史、幾代人辛勤生產和勞動結晶締造出的團圓、豐收、喜悅、勝利的文化內涵。
東鞍山街道以南果梨祖樹園為基礎,成為弘揚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的風光展示區;湯崗子街道以“湯泉一品”品牌及相關食品、餐飲、南果梨等農產品物流為基礎,成為具有區域帶動作用的四產融合示范區;唐家房鎮以東杰合作社為基礎,成為南果梨、油桃等富硒農業推廣示范區;大屯鎮以南果梨批發市場為基礎,成為面向全國的南果梨集散中心,大屯鎮東房身村是中國南果梨第一村,依托集體經濟優勢建成南果梨產業集群;甘泉鎮以禾道農業合作社為基礎,正在建設面向世界的南果梨、君子蘭電商物流園區。
依托基層農技推廣建設補助項目,全區在南果梨重點產區選擇了8個南果梨標準化基地進行示范。重點實施、推廣了標準化南果梨生產技術、南果梨提質增效集成技術,包括測土配方施肥技術、以高接授粉為主壁蜂授粉為輔的花果管理。推廣果園機械化,引進打草機、旋耕機、彌霧機等新裝備,建立高架噴灌演示裝置試驗示范基地,推廣黃板、頻振殺蟲燈等物理防治病蟲害技術。全區積極開展智慧農業示范指導,推廣無人機播灑農藥。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部門對各生產單位進行實地督查指導,使南果梨這一傳統產業發展由數量導向轉向質量導向,使南果梨商品果率達到總產量的75%以上,優質果率達到總產量的45%。
區政府鼓勵和引導農事企業進行南果梨精深加工實驗,延伸南果梨產業鏈條,嘗試開發南果梨酒和飲料等系列產品,提升南果梨附加值,促進南果梨產業多元化、精品化發展。形成了一條種植(養殖)—冷凍(儲藏)—初加工的產業鏈條,并帶動了包裝業、物流配送等下游產業的發展。農產品流通冷庫達到895個,總庫容達到27.57萬立方米,有效延長了鮮果儲存期。東房身村、太平溝村建成4個梨干加工廠,創新南果梨加工品類,解決落果、弱果銷售難題。千山區的南果梨及其加工產品已銷售到北京、上海、河北等地以及省內各大中城市,銷售量不斷升高。南果梨也正在開辟以俄羅斯為主的歐洲國家和以日本、韓國為主的東南亞等國家的市場。
我們積極引導一二三產業相互融合,充分挖掘優勢特色,放大了輻射效應,進一步將南果梨派生出的祈福文化、旅游文化、親情文化及文學作品,做為延續傳統文化、推廣文化旅游產品的重要載體。打造出“春日梨花如海、夏日滿目青翠、秋日紅果壓枝、冬日白雪崢嶸”的四季景觀。千山區每年都舉辦 “梨花節”“采摘節”活動,精心設計祖樹園文化展、大屯鎮英不落、東房身等多條賞花、摘果旅游線路。產業融合推動南果梨產業線上線下同步發展。加大在互聯網平臺開展跨地區銷售合作。戀農、禾道、湯泉一品等涉農電商企業通過天貓、淘寶、抖音等網絡平臺,已實現南果梨線上銷售70萬單、200萬公斤。全區逐步形成集現代農業科技示范、田園風光展示、農村文化體驗、特色民俗接待、互聯網農產品銷售于一體的新型農業生產經營業態。
一是南果梨果品質高低對市場價格影響較大。對全區市場調查,紅、皮亮、糖度高、口感好的南果梨的售價很高,大多在7元左右,而質量不好的只有0.78元左右,價差十分的明顯。均價下降主要是低質果較多。
二是南果梨低質園劣質果沖擊市場。千山區劣質果園面積占近三成。前幾年退耕還林,南果梨種植在平地上,質量不好,南果梨上水銹,價格上不來。還有一部分農戶為了在中秋前上市,對未成熟南果梨早采,造成品質下降。區內果園品種單一,南果梨不耐儲存,上市銷售較為集中,造成壓價的情況,導致“果賤傷農”。南果梨缺乏種植生產統一標準。
三是南果梨缺乏市場競爭力。南果梨龍頭企業引領帶動作用不夠明顯。南果梨在全國范圍獲得許多殊榮,然而在全國各大超市卻沒有名氣,價格及銷售的范圍多不及新疆的庫爾勒香梨,其原因就是沒有大的品牌及龍頭企業,大多是一家一戶的營銷,不適應現在的市場情況。
四是南果梨深加工技術匱乏。目前開發的產品雖受歡迎,但均有不足,比如,南果梨果汁出汁率低、果肉易產生褐變、香氣易流失,南果梨醋、南果梨酒、南果梨果脯果干等產品受眾較小,市場沒有打開。加工企業自身品牌宣傳力度不足,用于宣傳開發的經費十分有限。
一是改造低質果園。進一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每年實施低質低效果園升級改造2000畝,選用早金酥、紅梨、玉露香等品種作為改造低質果園的新品種。僅在適宜區域種植南果梨。實施農業新品種、新技術、新模式“三新工程”。建設南果梨標準化基地,開展果樹新品種新技術的引進、試驗、示范。不斷加大南果梨產業扶持和質量服務,鼓勵南果梨綠色生產,有效確保南果梨品質安全。
二是加強南果梨生產管理。緊跟市場需求,生產培育高質量、高價值的農產品。區內質量不高的南果梨與管理及氣候有直接的關系。近幾年氣溫變化大,影響了南果梨的質量。南果梨不能大水大肥,提倡施液體肥,分期施肥,前促后控,前期多施氮肥,后期施鉀肥,提倡施液體有機肥及各種微肥,尤其是施鈣肥。要進一步加強生產管理,具體技術措施包括,正確授粉,脫除花萼、控制產量、補充鈣肥、追施鉀肥、增有機肥等,在提高南果梨綜合效益上做足文章。
三是推進南果梨產業現代化。大力實施南果梨產業產學研聯合。推動禾道合作社、東杰合作社、綠泰佳公司等涉農企業與大專院校和科研單位開展生產加工研究,并將科研成果落地生產。對南果梨主產村開展科技種植和新型銷售模式培訓。探索在大屯鎮等南果梨主產區建設南果梨電商谷,在甘泉鎮建設南果梨等農產業電商物流園區。與京東等電商平臺合作,推廣南果梨區域公共品牌。發揮好農業專家和科技隊伍作用,引進無人機等先進農機生產技術,加強職業農民和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培訓,引導農民走出去,學習區外果園先進管理技術。
四是推進南果梨產業融合。創新南果梨加工品類,支持企業開發宣傳南果梨酒、果干等新型加工系列產品。引導龍頭企業加快精深加工、市場開拓步伐,延伸農業產業鏈條。圍繞“一鎮一園一業”的發展定位,科學規劃布局,以南果梨產業為依托,建設東起東鞍山街道對樁石村,西至甘泉鎮禾道君子蘭園區,全長約40公里的特色休閑農業黃金走廊,發展8種類型農業園區,使千山區東部山區文旅通道與千山風景區、二一九公園及城區旅游設施、酒店形成錯位競爭。依托農村田園風光、鄉土文化、特色溫泉等資源,著力打造休閑農業集聚區。
五是加大南果梨產業扶持力度。繼續鼓勵發展家庭農場和種養大戶,支持農民以產權、資金、勞動、技術、產品為紐帶開展多種形式的合作與聯合。加強南果梨相關產品品牌培育。加大財政投入,推廣南果梨產品及其深加工品牌,推介南果梨及其主產地。做好南果梨批發市場、集散地軟硬件設施建設,積極解決企業發展難題。進一步科學推動南果梨產業發展,帶動農業農村現代化,加速鄉村振興藍圖成為壯美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