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李建國 圖_王 丹
火紅的春聯,火紅的燈籠,給王屋山腹地的小村子增添了濃濃的喜慶氣氛。
農歷大年初一吃過早飯,我陪父親在村子里散步聊天。路過鄰居家,父親會停下腳步打量新貼的春聯。遇到自己的“杰作”,還會讀出聲來:“東風化雨山山翠,政策歸心處處春”“新時代舒心如意,新征程春色常駐”……
“好的春聯要喜慶、吉祥,也要體現新時代的美好生活和人們對未來幸福的追求。”父親用“專業”的語氣說。在跟父親聊天中,我的思緒不覺回到了從前,仿佛看到以往春節寫春聯、貼春聯的場景。
我的老家在大山深處,父親是一名鄉村教師,能寫一手不錯的毛筆字。打我40年前記事起,每到年關父親幾乎包攬了村子里所有春聯的撰寫。
從臘月二十八到除夕,是父親寫春聯的時間。他早早起床,把家里的木桌擦洗干凈,放好毛筆、硯臺,研好墨汁,靜等鄉親們帶著紅紙上門。
疊紙、裁紙、鋪紙,拿起毛筆,蘸上墨汁,伏在桌案旁,手腕用力,揮毫潑墨……行云流水間一副春聯就完成了。
盡管免費寫,但父親對質量要求極高。每寫完一副都要仔細打量,不滿意的當場毀掉,重新寫過。他說:“春聯里有大家對幸福生活的追求,馬虎不得。”
“瑞雪兆豐年,新春送鴻運”“歲歲報平安,年年慶有余”,忙碌間隙,父親會指著龍飛鳳舞的字念給我聽。
除夕忙完后,父親帶我給自家貼上春聯。這時,家家戶戶的門上紅彤彤一片,連同噼噼啪啪的爆竹,把年味推向了高潮。
“黨的政策沐春風,美好生活暖深山”“改革開放惠萬家,春暖人間氣象新”。后來改革開放深入,農村生活逐漸好起來。父親給鄉親們寫春聯的內容也豐富起來,既謳歌時代,也蘊含了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近年來,社會發展日新月異,物質極大改善,獲取春聯的渠道增多。但一些鄰居說父親的字“耐看”,內容“接地氣”,依然請父親幫忙。父親很熱心,從不推諉。
“時代在變,春節喜慶的底蘊不變,人們對未來的希冀不變。寫春聯,就是要把時代的美好和鄉親們對幸福的追求表達出來。”忽然,父親的話打斷了我的思緒。
父親的話我很認同。春節是華夏“百節之首”,春聯是春節最顯著的文化符號之一。歷史長河里,火紅的春聯雖鐫刻著不同時代的文化印記,但始終承載著華夏兒女對新的一年的祝福與期待。歲月沉淀中,這代代相傳的習俗、人們追尋幸福生活的表達方式,將得到持久的傳承。
歲通盛世、人遇華年,三陽始布、四序初開。伴隨人們對幸福生活的追求,火紅喜慶的春聯將在春風春雨春色、新年新歲新景中持續彰顯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