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 飛 朱光明
南化公司的前身是中國化工之父范旭東先生于1934年創辦的永利铔廠,是中國化工的搖籃,時稱“遠東第一大廠”。公司先后在煤化工、精細化工、催化劑和設備制造等領域創造35項全國化工之最,培養5名院士,向國家輸出1.3萬名人才,為中國化學工業的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
南化公司關工委秉承南化“四大信條”,傳承紅色基因,深挖活用廠史資源,做好紅色文化的弘揚,努力打造紅色教育基地。
南化公司關工委認真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對關心下一代工作的重要指示,毫不動搖地堅持黨對關心下一代工作的領導,全面落實集團公司關工委工作要求,緊密結合企業自身實際,開展“老少同聲頌黨恩、攜手喜迎二十大”主題教育實踐活動,組織“五老”報告團、宣講團,教育青年員工和青少年傳承紅色基因,賡續紅色血脈。
通過線上線下召開座談會、研討會和個別訪談等多種形式,聽取廣大老同志的心聲和意見建議,分享老同志對建黨百年取得偉大成就的體會,引導廣大老同志為宣傳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增添正能量、作出新貢獻。
發揮“五老”優勢,為青少年健康成長保駕護航。結合南化公司生產經營和轉型升級發展需要,充分了解“五老”隊伍現狀和青年員工需求,與公司團委、人力資源部等有關部門組織開展青年員工技術訓練、一崗多能、技能大賽等活動,開展青年科技論文、科技攻關活動,開設“青年周末講堂”,邀請公司內外的科技專家授課,幫助青年員工立足崗位、努力奮進、成長成才,引導青年員工自覺承擔起南化公司的政治責任、經濟責任、社會責任,為社會貢獻力量,與社會和諧共生。

南化公司利用廠史資源開展黨史教育,回顧永利铔廠迎接解放、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發展壯大的歷史。圖為2021年4月21日,當年參加解放南京戰役的何克希將軍等的后人,共同參加南化公司慶祝永利铔廠解放暨黨史教育現場會。裴昱 攝
打造紅色教育陣地,講“活”紅色故事。南化公司廠史陳列館先后被評為“國家第二批工業遺產”“全國關心下一代黨史國史教育基地”“中國石化首批十大紅色教育基地”“江北新區愛國主義教育基地”。近期,為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大思政課”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加快構建“大思政課”工作格局,推進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三進”工作,教育部公布首批“大思政課”實踐教學基地名單,“永利化學工業公司铔廠”成為工業文化專題實踐教學基地之一。
南化公司關工委堅持對內教育、對外傳播,充分發揮好南化公司廠史陳列館資源,對內分批次組織廣大黨員、技術骨干、青年員工開展參觀教育,對外有國內多所高校、周邊多個中小學校不定期組織學生來南化公司參觀,追尋大廠歷史,探索工業文明。南京公安、海事等政府機關及企事業單位等多次組織黨員來南化公司開展主題黨日活動。2014年以來,接待社區居民、大中小學生、黨政機關和企事業單位等各界人士近3萬人次。
夯實廠史教育基地基礎,發揮傳幫帶作用。南化公司關工委以“感黨恩、聽黨話、跟黨走”為主題,全面開展黨史國史廠史教育,組織開展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青年員工黨史教育活動,使青年員工受到了一次愛黨愛國愛社會主義教育。
南化公司結合企業高質量發展需要,以傳承石油精神、弘揚石化傳統為重點,積極參與“牢記囑托、再立新功、再創佳績,迎接學習貫徹二十大精神”主題行動,組織老黨員、老專家、老教師、老戰士、老勞模等“五老”用老一輩石油石化人艱苦創業、開拓進取、無私奉獻的親身經歷和感人事跡,毫無保留地傳授好思想、好傳統、好作風和絕活絕技。
南化公司主要領導積極參與中央電視臺《信物百年》微紀錄片、“中國石化首批紅色教育基地”發布專題、集團公司“石化印記”微視頻制作,當好傳播者,親身講述企業紅色故事,塑造“大國重器”形象。
國務院國資委新聞中心向集團公司發來感謝信,特別表揚南化公司的周密配合,圓滿完成中央廣播電視總臺百集微紀錄片《信物百年》之中國石化特輯《新中國第一號發明證書》的制作。在2022年1月10日召開的集團公司黨史學習教育總結會議上,集團公司黨組書記、董事長馬永生,國資委黨史學習教育指導組組長盧純一致表揚“第一號發明證書”節目收到良好社會反響,十大紅色教育基地是出彩的“自選動作”。
弘揚紅色基因,踐行紅色職業化精神。南化公司關工委秉承南化“四大信條”,傳承先輩艱苦創業、實業救國的愛國主義思想,精心打造“南化廠史陳列館”“永利舊物雕塑”“名人雕塑與主題廣場”“中國制造的首臺高壓容器塑像”等,進一步豐富細化黨史國史廠史教育內容。
南化公司關工委組織青年員工開展尋訪紅色足跡、重走紅色之旅、瞻仰烈士陵園等活動,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更加生動具體,使“愛我中華,振興石化”教育更加鮮活,激勵青年員工不負韶華、砥礪前行,與時代同脈搏,與世界共經緯,踐行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履職盡責、主動奉獻,發展企業、報效國家,打造高端綠色低碳卓越南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