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亞男?邵夢

2023年2月10日,土耳其發生強震幾天后,位于土耳其南部的哈塔伊省建筑受損嚴重。
2023年2月6日土耳其境內與敘利亞毗鄰的邊境地區連發的強烈地震以及并發災害,已造成土敘兩國五萬多人喪生,其中土死亡人數逼近4.6萬人,另有超十萬人受傷,數百萬人無家可歸,1300多萬人受到持續影響。這場大地震是現代土耳其建國百年歷史上最嚴重的災難之一,又發生在近20年來最關鍵的一次議會選舉和總統大選之前,加劇了土政經形勢和外交前景的不確定性。
土耳其經濟自2018年以來一直在慢性危機的邊緣徘徊,集中表現為貨幣持續貶值、通貨膨脹居高不下、借貸成本及貸款違約率上升。過去五年,土貨幣里拉對美元的匯率從3.94比1(2018年1月)震蕩下跌至18.84比1(2023年2月),屢創新低。本幣貶值導致通脹日趨嚴峻,2022年10月土年度通脹率攀升至85.51%,達25年來新高,亦創下總統埃爾多安執政以來的“最差記錄”。隨后數月,年度通脹率雖有所回落,但仍比土央行設定的“合理目標”高出十倍以上。高通脹背景下,牛奶、面粉、燃料等生活必需品價格暴漲,交通、住房成本飆升,民眾生產生活受到直接沖擊,對政府不滿情緒日益累積。此外,美元持續走強還進一步加劇了土外債負擔,推高其進口成本,使其面臨潛在的國際收支危機。
土耳其目前的經濟困境自有其深刻的內外因素。一方面,土經濟結構具有典型的外向型特征,對國際資本和國際市場依賴程度高。近年來,世界經濟增長放緩,通脹全球蔓延,美元進入新一輪強勢周期,2022年2月烏克蘭危機的升級又導致國際能源和大宗商品價格上漲,全球產業鏈和供應鏈受到擾動,土外部經濟環境惡化,資金流入減少,外貿逆差擴大,債務風險上升。另一方面,埃爾多安堅持非正統的經濟政策,以低利率應對高通脹,期望能進一步刺激國內市場的投資和消費,繼續擴張經濟規模,因此在各國普遍加息的浪潮中“逆勢而行”,不斷調低利率標準。但低利率未能解決土貨幣貶值和通脹問題,反使其陷入“惡化螺旋”。
進入2023年以來,土經濟出現些許好轉跡象,但這是由于實施了新的國內資本限制政策,并得益于非正式且不可持續的外部資金流入,但這只能暫時緩解危機,不能解決根本矛盾。
大地震更是給這種短暫的復蘇蒙上了一層陰霾,使土本已脆弱的經濟再遭重創。據世界銀行估算,此次地震帶來的直接物質損失將達342億美元,在最壞的情況下甚至可能超過400億美元,重建所需資金至少是這一數字的兩倍以上。土商業集團Turkonfed報告稱,地震或使土損失國內生產總值(GDP)總量的10%左右,并將拖慢年度經濟增速。埃爾多安承諾盡快重建災區的民宅、公共建筑和電網、公路等基礎設施,這意味著必須增加政府支出。但在當前土本幣貶值、生產成本高企的條件下,政府支出擴大會進一步推高通脹,讓全社會分攤災難成本,并加劇現有經濟問題。
地震發生前,如何妥善安置數百萬敘利亞難民并解決由此帶來的各種經濟、社會問題,已是土政府面臨的重大挑戰。2011年敘內戰爆發以來,大量難民越過土敘邊境前往土尋求庇護。截至目前,已有超過360萬敘難民在土定居,這不僅給土造成了沉重的經濟和社會負擔,而且影響著本地人口結構,并逐漸演變為嚴重的政治問題。尤其近幾年,土經濟增長放緩,失業、社會治安和貧富差距問題持續惡化,土民眾對難民的排斥也愈益強烈,對政府難民政策的批評聲浪不絕于耳。受聯合國難民署支持的“敘利亞晴雨表”項目2021年報告稱,要求遣返難民的土民眾比例已從2017年的約49%增長到2021年的82%。隨著大選的不斷逼近,難民問題備受關注,亦成為埃爾多安領導的執政聯盟與反對黨聯盟爭奪選民支持的關鍵議題之一。
地震發生后,土社會的反難民情緒被進一步激化。此次受震災影響最嚴重的十個省份均位于土東南部,與敘利亞毗鄰,也是敘難民分布相對集中的地區,個別城鎮難民人數占當地人口的比重甚至接近50%。受災民眾將難民視為“搶奪資源者”,將震后的秩序混亂、物資緊缺部分歸咎于難民,在救援和重建中排擠同樣處境艱難的敘利亞人。敘難民認為自己遭遇了“前所未有的種族主義”和不公待遇,對土政府及當地社區的不滿情緒上升。與此同時,別有用心的右翼民族主義政治團體也刻意散播“敘難民在災區趁亂搶劫”“地震導致更多難民涌入”等不實消息,加劇社會的仇恨和對立。這給土政府的災后安撫和重建工作帶來更為棘手的挑戰,也使處理難民問題的復雜性和緊迫性進一步凸顯。
近兩年來,土為改善外交孤立,加緊修復與昔日“地區對手”如阿拉伯聯合酋長國、沙特阿拉伯、以色列、埃及等國的關系,并著手推進與敘利亞、亞美尼亞的和解進程。但埃爾多安的新一輪外交攻勢并非一帆風順。一是與希臘關系持續緊張。土希兩國在東地中海區域的資源爭奪將長期持續,在南北塞浦路斯問題上立場尖銳對立,加之都在備戰大選,外交上沒有“示弱”空間,軍事對抗風險不斷上升。二是與美歐關系風波不斷。土在烏克蘭危機中“左右逢源”,不愿追隨美歐對俄全面制裁,阻撓瑞典和芬蘭加入北大西洋公約組織(北約),引發美西方國家的不滿。就在地震發生數天前,美與多個歐洲國家以“土安全形勢惡化”為由,關閉駐土領事館、發布針對土的旅行禁令,欲對土施加懲罰;土則針鋒相對,指其發動“心理戰”,搞“陰謀和手段”阻礙土發展。雙方新一輪外交口水戰一觸即發。
在此關頭,大地震的突發不僅阻斷了土眼前的外交危機醞釀路徑,而且為其“外交修復”創造了更多機遇。震后,希臘向土捐贈救災物資并派外長訪問重災區哈塔伊省,領先于歐盟各國;土予以積極回應,兩國社會對立情緒明顯緩和。亞美尼亞拋開與土歷史恩怨和現實分歧,第一時間向土提供應急物資和人道主義救援,打開了自上世紀90年代初以來一直封閉的土亞陸地邊界;亞外長借慰問災情之機訪土,進一步推進兩國關系正常化。美歐亦對土表達了明確善意,運送急救藥品、派遣搜救隊并承諾捐款,還動用北約在土空軍基地協助分發國際救援物資等。美國務卿布林肯在震后終于實現其上任兩年來對土的首次訪問,并宣稱將向土“提供長期幫助”。

2023年2月24日,土耳其哈塔伊省災民正在排隊登記,等待乘公共汽車撤離災區。
這種獨特的“地震外交”得到國際人道主義的加持,成為土進一步改善外交環境的轉機。雖然“地震外交”并不能解決土與各國間的根本矛盾,殘酷的政治現實和強硬的利益對抗亦將隨時間推移而再次出現,但短期內,它仍然能夠起到緩解緊張局勢的作用,予各方以必要的轉圜空間。
土耳其原定于2023年5月14日舉行議會和總統選舉,這將決定執政20年之久的正義與發展黨(正發黨)和埃爾多安本人的去留,被視為土建國100周年之際最重要的政治事件。正發黨和埃爾多安曾有過“連選連勝”的驕人戰績,但近年來因無力應對混亂的經濟形勢,日漸失去選民信任。據2022年9月民調報告顯示,埃爾多安的支持率一度跌至40%以下,落后于反對黨所有重要的潛在候選人;正發黨領導的執政聯盟支持率與反對黨聯盟不相上下,并無明顯優勢。震前數月,埃爾多安接連發布多項“利好政策”,如取消退休年齡要求、允許符合條件者提前退休,大幅提高最低工資水平等,提振選民信心,刺激支持率小幅回升,但仍不足以確保選舉獲勝。
突如其來的大地震加劇了土當前面臨的經濟和難民困境,也給埃爾多安和正發黨帶來新的競選壓力。土政府初期賑災不力招致民眾廣泛批評,地震中暴露出來的建筑質量問題又引發反對黨對政府相關政策、專項稅收使用和貪腐問題的攻訐。地震“余波”不僅持續影響著災區,也同樣晃動著土耳其的政治前景。這與土1999年大地震發生后的情況頗有幾分相似:當時土耳其也同時遭受著猖獗的通貨膨脹和慘烈地震的雙重打擊,時任聯合政府在危機中應對不當,為正發黨在2002年贏得選舉創造了契機。反對黨希望能夠復制歷史,把這次“世紀強震”變成埃爾多安的權力終點、正發黨的“政治滑鐵盧”。
但正在發生的現實遠比想象中的歷史更為復雜。地震發生一個月后,埃爾多安和正發黨領導的執政聯盟支持率確實比震前略有下降,但反對黨聯盟卻也未能像預期一樣獲得更多支持。部分原因在于反對黨沒能提出一個“比政府更高明”的重建計劃,更關鍵的是,他們始終未能就推舉總統候選人達成共識,這直接削弱了其對選民的號召力。3月4日,反對黨聯盟再次召開會議推舉候選人,但終因意見分歧導致公開決裂,聯盟中的第二大政黨、帶有民族主義和中右翼色彩的好黨宣布退出。就像過去20多年一樣,反對黨的混亂與相互爭斗仍是埃爾多安的重要政治資產,這或將助其在選舉中處于有利地位,但反對黨聯盟并不會就此潰散。未來數月直到選舉開始,雙方在地震余波中的爭奪和較量將更趨激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