昝濤

2022年11月21日,來自敘利亞北部庫爾德武裝的火箭彈落入土耳其東南部基利斯省,圖為其中一枚火箭彈遺留下的彈痕。
2023年2月6日,土耳其境內靠近敘利亞邊境地區連續發生的、被土耳其人稱為“百年不遇大災難”的地震,影響波及土耳其東南部11個省份,造成土耳其、敘利亞兩國逾五萬人遇難。地震發生后,國際社會紛紛伸出援手,然而地緣政治的復雜局面成為災區(尤其是敘利亞一側)救援工作開展困難的重要原因之一。歷史上,該地區也頻發戰亂,其根本原因則需從歷史和文化維度談起。
當代土敘邊境線從地中海海岸一直向東延伸到土耳其、敘利亞與伊拉克的三國交界點,這條線經過美索不達米亞北部,向東延伸穿過幼發拉底河,長達900余公里。
土耳其的領土主要位于安納托利亞高原,即小亞細亞半島。從土耳其最大城市伊斯坦布爾向東,若要通過陸地到達兩河流域(即美索不達米亞)、黎凡特地區(地中海東岸)和阿拉伯半島,就要走安納托利亞高原。美索不達米亞加上黎凡特地區組成了通常所說的“肥沃新月”地帶,這里包括了今天的伊拉克、敘利亞、黎巴嫩、巴勒斯坦、以色列、約旦與土耳其東南部的一部分。
在歷史上,敘利亞這一名稱所指代范疇比今天的敘利亞領土更廣,也被稱作“大敘利亞地區”,它包括位于托羅斯山脈以南的安納托利亞高原東南部、美索不達米亞西部、當代阿拉伯敘利亞共和國、黎巴嫩、巴勒斯坦、以色列和約旦,構成了人們通常所說的“肥沃新月”地帶的西半部。該地區與安納托利亞高原之間的分界線就是托羅斯山脈。
托羅斯山脈位于安納托利亞高原東南地區,大致為東西走向,全長約1200公里,它的形成是7000萬年前非洲板塊、印度洋板塊向北移動與亞歐板塊碰撞的結果。該山脈與地中海沿岸間的區域土質肥沃、物產豐富,在羅馬帝國時期便貿易繁盛。但同時,該地區地球板塊活動也十分活躍。公元526年,東羅馬帝國時期的重要貿易中心安條克(大致位于今天土南部的哈塔伊省)發生地震,導致超過25萬人喪生,這使當地的繁榮被徹底摧毀。
公元前64年,羅馬將軍龐培征服了亞歷山大帝國分裂后流傳下來的塞琉古王國,其統治的核心地區就是大敘利亞地區。其后該國成為羅馬帝國的行省,都城便是安條克。直到公元7世紀,敘利亞地區都處于東羅馬帝國的統治之下,是基督教世界的一部分。
公元7世紀伊斯蘭教興起后,阿拉伯穆斯林經過對大敘利亞地區歷時七年的征服運動,最終使該地區進入了伊斯蘭化和阿拉伯化時期。公元661~750年期間,大馬士革是第一個阿拉伯帝國倭馬亞王朝的都城。在其北面,拜占庭帝國抵御阿拉伯騎兵的重要防線就是托羅斯山脈,拜占庭人在托羅斯山脈兩側修建了大量軍事堡壘。由此,該山脈長期成為阿拉伯帝國與拜占庭帝國的自然分界帶。
1071年,源自中亞地區的塞爾柱人打破了拜占庭帝國的東部防線。隨后,歐洲人發起多次“十字軍運動”,他們曾以安條克為都城建立安條克公國,該國長期面臨來自拜占庭帝國和不同穆斯林政權的威脅。1258年,蒙古人攻陷巴格達,滅亡了第二個阿拉伯帝國即阿拔斯王朝,安條克公國也曾參與協助蒙古人。最終,以埃及為中心的馬穆魯克王朝將蒙古人驅逐出大敘利亞地區,并滅亡了安條克公國,馬穆魯克王朝的統治范疇也從埃及延伸到托羅斯山脈。
13世紀末,奧斯曼人在小亞細亞半島西部崛起。1516年,奧斯曼人在奧斯曼帝國第九任蘇丹“冷酷者”塞利姆一世的領導下,在大敘利亞地區北部的達比克草原擊敗馬穆魯克王朝軍隊,奪取大敘利亞地區,并迅速征服幾乎整個阿拉伯地區。此后直到20世紀初,大敘利亞地區一直都是奧斯曼帝國領土。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英國支持下的阿拉伯大起義獲得成功,從大敘利亞地區和美索不達米亞驅逐了奧斯曼人。戰后的1920年,敘利亞正式成為法國的委任統治地,其范疇包括亞歷山大勒塔,即今天土耳其的哈塔伊地區。在一戰中戰敗的奧斯曼政府于1920年與協約國簽訂《色佛爾條約》,該條約第27條所規定的土敘邊界要比今天的位置更靠北。但此時凱末爾領導的土耳其革命已經勢不可擋,成立了大國民議會,并擊敗了英國支持的希臘侵略軍。戰場上的勝利對土敘邊界劃分產生了重要影響。1921年10月,法國政府與土耳其大國民議會簽訂了《安卡拉協定》,其中規定了更有利于土耳其的新邊界線,不過,亞歷山大勒塔當時仍屬于敘利亞一側。1923年,協約和參戰各國與新生的土耳其共和國在瑞士簽署《洛桑條約》,確認了《安卡拉協定》中對土敘邊界的規定。
1930年5月,土敘劃界協定及亞歷山大勒塔的東部邊界得到國際聯盟的確認。上世紀30年代后期,土耳其和法國又圍繞亞歷山大勒塔展開博弈,最終法國迫于德國納粹在歐洲發展的形勢對土讓步,使土有能力操控亞歷山大勒塔局面,并于1939年將其并入本國領土。至此,土敘邊界的現狀最終形成。
近年來,在土敘邊境問題爭端中,庫爾德問題是重要焦點。庫爾德人世代居住在安納托利亞高原東部地區,總人口達3000多萬,其中超過一半人居住在土耳其。
1920年《色佛爾條約》的簽署曾讓一些庫爾德人對獲得民族獨立寄以厚望,但土耳其人隨后在民族解放運動中獲得的勝利,改變了這一問題的歷史走向。長期以來,土一直受到來自其境內庫爾德分離主義勢力的挑戰。特別是1978年成立的庫爾德工人黨(庫工黨)的跨境存在及其領導的武裝斗爭,逐漸成為土在內政外交上面臨的最大威脅,庫爾德問題也成為土敘關系中的核心問題。2003年,庫工黨在敘北部建立分支機構民主聯盟黨(PYD)。在土看來,敘利亞的庫爾德武裝與被土認定為恐怖組織的庫工黨是一體的,土官方一貫主張“沒有敘利亞庫爾德問題,只有分裂主義和恐怖主義問題”。2010年后,極端組織“伊斯蘭國”的一度崛起,使敘利亞庫爾德人勢力在抵抗該組織的過程中日益發展壯大,庫工黨由此有了新的活動空間。這也是近年來土多次對敘北部庫爾德地區發起軍事行動的原因。
兩千余年來,土敘邊境地區已經歷了包括羅馬帝國、阿拉伯帝國、奧斯曼帝國和民族國家時代在內的幾大時代。在文化層面,這里有希臘-羅馬文化、基督教文化、伊斯蘭文化等;在民族構成層面,這里是土耳其、阿拉伯人和庫爾德人混居地帶;在地質層面,這里是地殼運動極為活躍的地帶。可以說,該地區地理位置優越而特殊,既是重要的陸上通道,也是多文化、多族群混雜之地,時有邊境爭端發生。這些都是我們看待土敘邊境地區相關問題時不能忽視的因素。
(作者為北京大學土耳其研究中心主任。本文系國家社科基金中國歷史研究院重大歷史問題研究專項“亞洲文明研究專題”一般委托項目〈批準號:21@WTA004〉的階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