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金翠 馬云
2023年1月,河北省農廣校舉辦了高素質農民培育—合作社經營管理培訓班。培訓班采取在線直播授課、云觀摩學習、線下集中授課相結合的方式,將“線上”與“線下”教學環節進行深度融合,突破了時間和空間的限制,構成全場景的教學閉環。100名農民合作社骨干通過“云上智農”“云視訊”平臺在線學習,隨后組織他們前往正定同福農民田間學校開展為期10天的線下教學。像這樣的教學方式創新,在河北省2022年高素質農民培育中已成常態。2022年河北省聚焦全產業鏈技能水平提升,以“實用實效實際”為主線,大力推進高素質農民培育教學改革,統籌省級現代農業產業體系創新團隊、基層農技推廣隊伍等多方力量,圍繞農業農村部和省委省政府重點工作錄制視頻課程、在關鍵節點進行直播培訓,全年上線“云上智農”專題課程3000分鐘,直播9場次,累計點擊量超過100萬人次,實現了疫情影響下高素質農民培育的健康發展。截至2022年底,舉辦培訓班507期、培訓22234人。
一、立足“實用實效實際”,推進高素質農民培育教學改革
河北省農業農村廳將2022年列為高素質農民培育改革年,采取措施向改革要動力。而改革的落腳點,便是實事求是,一切工作注重“實用實效實際”。為了達到“實”的要求,河北省農廣校作為高素質農民重要培育機構,2022年初便下發通知,要求各級農廣校對高素質農民培育項目進行需求摸底和問卷調查,以便掌握全省農民隊伍現狀,尤其是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現狀,進一步遴選培育對象。其中,省農廣校開展網上問卷調查,有3086人參與。
與此同時,各級農廣校高度重視開展高素質農民培育調研工作,通過調研深入了解地方農業產業發展重點、產業農民生產發展及自身成長需求,進而圍繞地方主導產業、特色產業、新興產業開設培訓專業,圍繞產業集中鄉鎮或村建教學班,力求在整鄉整村推進上下功夫、在農業產業推進上給支撐。如承德縣圍繞蔬菜、食用菌、肉牛、奶牛產業,圍場縣圍繞馬鈴薯、奶牛、設施蔬菜等產業選擇培育對象。
在調研基礎上,河北省制定了高素質農民培育的實施方案,要求重點聚焦“五大領域”——穩糧擴油保菜籃子,開展小麥玉米等主要糧食作物和大豆擴種增產提質;因地制宜開展蔬菜等經濟作物生產管理培訓;加強奶牛養殖技術培育;開展養豬、水產等技術培訓。
2022年針對疫情防控形勢,河北高素質農民培育側重在教學改革上想辦法,采取“辦短班、多辦班”的方式,縣級培訓在經營管理型、專業生產型和技能服務型原培訓時長上進行調整,辦班學時縮短50%。同時重心下移,鼓勵各地聚焦“一村一品”,圍繞特色主導產業和農業結構調整將辦班重心下沉到鄉或村,舉辦“短平快”專題班。
為將各項培育任務落到實處,河北省強力推進培訓專班工作。按照國家迅速開展冬小麥田間管理和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技術專項培訓行動的要求,結合本省實際,將承擔國家大豆玉米復合擴種項目涉及的140個項目縣,及承擔15個河北特色優勢產業集群所涉及的143個項目縣,以任務表方式分解到市,指導各地緊盯“15+1”路線圖開設培訓專班。截至年底,平臺顯示專班率達到92%以上。
二、立足“兩不誤兩促進”,改進高素質農民培育方法模式
2022年,河北省農廣校積極探索疫情防控下高素質農民培育的在線互動培訓模式,通過分析總結培育理念、需求調研、課程設計、培育方式、課堂組織等在培訓前、中、后的變化,從而認清在線培訓優缺點,形成學員、教師、組織管理者的協同推進,最終實現疫情防控和培育工作“兩不誤兩促進”。經過不斷實踐探索,河北省高素質農民培育形成了四種在線互動培訓模式。
第一種是“引入場景化”形式。突出“直播互動式”線上培訓新體驗。河北省農廣校聘請具有豐富理論及實踐經驗的產業體系專家學者、企業家、帶頭人等作為直播授課老師,利用網絡平臺采用技術講解、案例分享、云參觀方式開展,模擬學員現場觀摩場景,由授課教師帶領參觀講解特色產業技術管理經驗與做法進行現場深度解析,通過線上直播互動模式,實現學員與老師互動交流、精準施教、增強培訓的現場感,為參訓人員提供全方位、多維度的精準培訓,讓線上培訓從單一觀看視頻變成了生動有趣的互動課堂,深受學員歡迎。
第二種是“屏對屏”形式。教師的講課屏幕直達學員的手機屏幕,這樣既能實現在線課堂的理論教學,也能實現在線實訓實踐教學。在疫情期間,昌黎縣農廣校在小麥拔節期這一田間管理的關鍵期,把專家請到麥田,利用“冀云昌黎”平臺,采用“田間課堂+網絡直播”講解小麥實用栽培技術、各生長階段田間管理、拔節期水肥管理、小麥病蟲害防治技術等關鍵技術,逐一解答農戶提出的技術問題。
這種方式既能有效避免人員聚集,又能幫農民解決在生產中遇到的難題,還不受時間、地點限制。農民可以在家中、在田間收看直播,錯過了直播還能收看回放。涉縣農廣校將直播間設在大棚里,現場實物教學、實踐直播,徹底解決了專家在傳統課堂上無法進行實物展示的難題,也解決了實訓場地授課空間的局限性。
第三種是“主—分會場”形式。因疫情期間不能聚集,主講教師在主會場,將學員分散到各分會場參加培訓。此前撫寧縣農廣校在舉辦高素質農民果樹培訓班時,利用聯通云視頻,將分會場設在了7個鄉鎮;張北縣農廣校采用視頻會議和網絡直播同步進行的方式,在鄉鎮的分會場就近組織農民收聽收看,每個分會場人數控制在40人以內,同時授課通過騰訊課堂App同步網絡直播,學員們通過手機App也能觀看,還可以隨時和教師互動。
第四種是“校—企訂單”形式。疫情期間,任丘市農廣校根據農民合作社和農業企業的需求,進行“私人訂制”服務,建立“訂單式”培訓目錄,利用云上智農App開展直播培訓教學,培訓內容具有針對性、實用性強的特點,受到廣大農民的歡迎。
這些線上培訓在疫情期間形成了“永不停歇”的課堂。這些方式并非一成不變,而是隨著實際情況的變化而變化,更多地采取“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開展培訓,線上教學結束后還有線下的課程和觀摩,讓培訓內容更加豐富,學員學習不僅“一頓飯不落”,還變著花樣“加了餐”。
三、立足“見效果管長遠”,探索高素質農民培育長效機制
培訓有結束,服務不終止。為了鞏固高素質農民培育效果,真正讓農民在培訓中受益,河北省農廣校把跟蹤服務指導工作作為提升培訓質效的重要手段,了解學員在生產鏈、銷售鏈、資金鏈過程中遇到的困難,組織專家服務團隊開展跟蹤服務,與農民面對面,主動進行技術咨詢、解答難題、對接政策、提供金融支持等。
為了做好培訓的“后半篇”文章,河北省農廣校采取多種形式,通過外出觀摩學習、學員互訪活動、微信、QQ、云上智農App等,在訓后主動為高素質農民解難題,搭建起再學習、再提高的平臺,持續提升高素質農民培訓的效果。石家莊市農廣校的“三產融合+三位一體”跟蹤服務實踐案例,被中央農廣校評為全國12個推薦案例之一。河北省農廣校“高素質農民培訓與中等職業教育銜接”農民職業教育案例、河北省農廣校永清縣分校“教產踐融合3344”農民職業教育案例、河北省農廣校秦皇島市分校“依托田間學校開展中職教育”農民職業教育案例,入選2022年中央農廣校宣介的全國25個典型案例。
與此同時,河北省不斷總結規律,探索構建高素質農民培育質量效果評價長效機制,推動建立農民教育培訓質量保障體系。結合本省實際,以問題為導向設計高素質農民培育工作績效管理指標體系,對20所縣級農廣校試點基礎上,2022年9月30日下發了全省高素質農民培育機構培育質量效果評價工作方案,從培育任務、培育方案、培育實施、跟蹤服務、實際效果等五個方面對培育環節質量和育后實踐轉化效果進行評價。
通過方案深入實施,將逐步解決全省各市間高素質農民培育發展不均衡、農廣校體建設弱化、培育過程不規范等問題,通過工作績效管理指標體系導向,引導高素質農民培育提質增效。
(作者單位:河北省農廣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