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高杰
在諸多對外輸出的文藝作品中,“武俠”題材的作品是對外傳播最早、在海外熱度最為持久的。以《射雕英雄傳》為例,早在二十世紀五十年代連載期間,便在泰國引起了空前反響,泰國記者甚至常駐香港,每天把香港報紙刊登的《射雕英雄傳》連載翻譯成泰語,用廣播的形式轉播給全泰國人民收聽。后來《射雕英雄傳》更是譯成英文、法文、日文、泰文、越南文、馬來文、朝鮮文等在世界范圍內傳播,其原著選段甚至還曾被編入新加坡的中學課本,反復翻拍的影視劇版本在海外也同樣收視火爆。隨著時代的發展和金庸先生的辭世,“武俠熱”不僅沒有降溫或喪失它的意義與靈魂,反而“歷久彌新”。2021年3月25日,《射雕英雄傳》最后一冊英譯本A Heart Divided(《心靈困境》)面世后仍然獲得了海外讀者四星以上的好評。幾十年來,《射雕英雄傳》能夠在海外持續爆火,原因在于其輸出了容易被外國人接受、喜愛并敬佩的文化,產生了相應的重要意義。
很多外國人都是因為迷戀行云流水、精妙絕倫的武功招式而讀中國武俠作品,一位《射雕英雄傳》的日本粉絲評論說降龍十八掌“比圣斗士星矢的天馬流星拳還厲害”。在國外觀眾瘋狂追劇學功夫的同時,其背后蘊含的中國武學精神和中國外交態度也慢慢地被他們挖掘和理解:“原來學武功不是為了打怪獸,更不是為了耍帥,而是為了世界和平。”中國習武之人自古以來便講求武德,中華民族的血液中沒有侵略他人、稱王稱霸的基因,在對外關系中始終秉承“強不執弱”“富不侮貧”的精神,主張“協和萬邦”,所以即便武力值再高,也從來不會出手“惹事”,而是始終堅持不渝地走和平發展道路。而中國在繼承愛好和平的文化傳統的同時,也承襲了“武者,止戈也”的習武之義,只有在中華民族受到侵犯和侵略時,才會“不怕事”地運用自身掌握的武力予以反擊,達到“停止干戈、消停戰事”的目的。
在《射雕英雄傳》中,主角郭靖最早開始學武功是因為母親自小對他“為父報仇”的要求,而當他大仇得報之后,見到成吉思汗為開疆拓土大舉屠戮導致民不聊生的情景,開始懷疑自身學武的意義,認為學了一身“打人殺人”“害人無數”的武藝,還不如一點都不會。直到受洪七公等人的點撥,其重重心結才終于得解:既然自己所學武藝兵法得武穆遺書所傳,那么只要不自恃武力而大開殺戒,而是竭力將一身武功用于為國御侮,就無須將功夫拋棄忘卻。于是,掌握降龍十八掌、九陰真經等絕世武功的郭靖,沒有仗著武學大成開宗立派,更沒有靠武力征服滿足私欲,而是選擇守衛襄陽數十載直至以身殉國。
除了令人眼花繚亂的武打戲,外國人喜歡看《射雕英雄傳》,還因為喜歡其多彩斑斕的“文戲”。金庸出身于書香世家,自幼就受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熏陶,他的作品自然也展現出中華文化的深層積淀和廣博知識面,如詩詞歌賦、經史子集、琴棋書畫,如墨家的“兼愛非攻”、儒家的“仁愛”與“民本”、道家的“無為”……外國人理解起這些內容比較困難,但他們會通過異彩紛呈的影視表現感受中華傳統文化之美。以2003年中央電視臺拍攝的《射雕英雄傳》電視劇版本為例,煙波浩渺的太湖、萬馬奔騰的草原、世外桃源般的桃花島,優質的實景拍攝使得金庸筆下的“江湖”跨越時空距離,呈現在海外觀眾眼前,觀者無不感嘆中華大地幅員遼闊的壯觀之美。蒙古大漠上郭靖彎弓射雕的剪影,江南水鄉里韓小瑩搖船而來的靈動,馬頭琴的蒼涼大氣、渾厚雄壯,笛子的活潑歡快、清亮婉轉,飽含中國山水畫構圖的畫面與傳統國樂配合得相得益彰,為海外觀眾帶來了獨具中國特色的視聽盛宴。
而“中華美食”這個最令海外觀眾喜聞樂見的中華符號也在其中得以充分體現。中國人講究“民以食為天”,見面習慣問“吃了嗎”,也以“吃”結交友人。郭靖與黃蓉結識緣于在張家口慷慨請其吃了一頓大餐,郭、黃二人與洪七公相識緣于一只“叫花雞”,洪七公對郭靖傾囊相授“降龍十八掌”最初也是源于黃蓉的一手好廚藝。而這些菜從命名到做法也處處體現中國元素和中國智慧,如黃蓉為洪七公烹制的“二十四橋明月夜”,其名字來源于唐代詩人杜牧的《寄揚州韓綽判官》,其食材取自發明于中國的豆腐和江南地方美食火腿,其具體做法是將一整只火腿挖二十四個孔,放入二十四塊豆腐,火腿味濃、豆腐味淡,一葷一素、一濃一淡,兩極融在一起恰好協調,體現了中國傳統道家思想;再如黃蓉將加了筍丁和荷葉的斑鳩湯命名為“好逑湯”,對洪七公介紹時解釋其中的竹筍丁和荷葉意為君子,而《詩經》有“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因此命名之。當海外觀眾看到這些獨具中國匠心的美食,聽到劇中人物對美食的講解時,美食便成了其接受中華傳統文化的絕佳載體。
“文化因交流而多彩,文化因互鑒而豐富。文化交流互鑒,是推動人類文明進步和世界和平發展的重要動力”。隨著影視拍攝、信息傳播等技術的不斷發展完善,中國的大好自然風光、優美人文風情、特色傳統技藝、風味民間美食等得以直觀地呈現在海外觀眾面前,通過視聽感官刺激最大程度地促進外國人對中國傳統文化的了解和興趣。如今我們也可以通過視聽平臺看到身著漢服的洋面孔背誦中國古詩、看到西方油畫風格的中國刺繡作品,不同文明間的交流互鑒得以促進文化多樣性更加持續推進。
如果說以《射雕英雄傳》為代表的武俠作品多年來在海外經久不衰的原因始于武俠招式的“驚艷”,陷于傳統文化的“華彩”,那么最終則是忠于俠義的“品質”。“俠之大者,為國為民”的俠義精神是中國武俠作品的內核,在《射雕英雄傳》中,郭靖幼時從啟蒙老師江南七怪學到的第一課便是“俠義為先”之道,彼時江南七怪之一的張阿生被梅超風重傷,遺憾于還沒來得及教郭靖武功,便在瀕死之際教導他一生為人要“俠義為先”,這沉甸甸的四個字郭靖恪守了一輩子,引領他從一個天資普通的笨小子成長為一代英雄俠客。
中華民族始終堅持道義,所宣揚和塑造的英雄人物無不堅持“重義輕利、舍己為人”的俠義精神,正如孟子所云:“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射雕英雄傳》中的郭靖在明知道抵擋不住敵軍之時,仍“知其不可為而為之”,堅持與襄陽城共進退,對黃蓉道:“咱倆雖人微力薄,卻也要盡心竭力,為國御侮。縱然捐軀沙場,也不枉了父母師長教養一場。”而恰逢成吉思汗病危,召帶領軍隊的四王子托雷回草原才得以避免一戰。郭靖本可選擇攜黃蓉歸隱桃花島、做一對不問世事的神仙眷侶,但在南歸路上二人“但見骷髏白骨散處長草之間”,不禁感嘆兩人鴛盟雖諧,但世人苦難未休,毅然選擇重出江湖,為國為民“鞠躬盡瘁、死而后已”。
隨著我國文化軟實力的不斷提升和多元化影視行業的快速發展,國外觀眾對中國的印象也不再僅停留在古裝和功夫方面,優秀的現實題材作品向世界展示了當代中國人民的奮斗人生和煙火家常,同樣憑借高質量的劇情和制作得到海外大批觀眾的喜愛。《媳婦的美好時代》在非洲大受歡迎,當地觀眾感慨:“那樣的媳婦,那樣的婆婆,在我們這里也有!”習近平總書記也曾提及其“使坦桑尼亞觀眾了解到中國百姓生活的酸甜苦辣”;2021年的主旋律扶貧劇《山海情》在國外主流視頻平臺的播放總量超過千萬,首集播放量破百萬,在該平臺同期上線的劇目中排名第一,證明主旋律題材也可以在海外激發共情、實現“破圈”,扶貧背后的中國精神、中國價值、中國力量將在更大范圍內獲得認同。
當今世界文化競爭日益激烈,提高文化軟實力是促使我國建成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戰略目標、增強國際競爭力的必然要求。2022年10月,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指出,要“推出更多增強人民精神力量的優秀作品……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展現可信、可愛、可敬的中國形象”。以《射雕英雄傳》為代表的文藝作品在國外收獲的不僅是觀眾和口碑,還有來自世界對中國文化的了解及諸多認同,在“走出去”中彰顯了文化自信,增強了中華文化在世界的影響。未來,我們還需要更多這樣的優秀文藝作品,推動中華文化更好地向世界展現魅力,進一步提高中國的國際影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