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容坤
(閩南師范大學法學院,福建漳州 363000)
2023 年6 月2 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北京出席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強調,在新的起點上繼續推動文化繁榮、建設文化強國、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是我們在新時代新的文化使命。踐行新時代新的文化使命需要在堅持黨的堅強領導下,根植我國國情,立足文化傳統,推動多元主體合作共治,方能實現這一宏偉目標。閩南民間信仰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組成部分,推動閩南民間信仰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是新時代新的文化使命之一。那么,在新時代語境中,閩南民間信仰如何進行現代化轉型,從而更好地助力實現新時代新的文化使命,這是理論界與實務界共同關注的時代議題。鐘建華副教授的專著——《碼頭經濟與眾神居所:漳州浦頭港社會變遷研究》對社會變遷中閩南民間信仰文化成長及其現代轉型做了深刻研究,有力回應了民間信仰現代化轉型及其新時代文化使命之問。該書以福建漳州浦頭港宮廟群成長為研究對象,以歷史學研究方法為主,輔以人類學、民俗學等研究方法,兼具個案剖析與整體觀照,透過碼頭經濟和廟宇生態的變化,揭示了民間信仰與地方社會之間交織互動的“廟由社生”邏輯。這對推動民間信仰文化現代轉型,助力實現新時代新的文化使命具有較強的參考意義。
一切研究都有其源頭,需遵循“回頭看”的研究路徑,方能細水長流,形成客觀理性的研究結論,這是學界研究共識,更是研究者的內在自覺。作為一種文化形態,民間信仰是宗教學、民俗學、人類學等多學科研究的主要論域之一。這些學科主要從民間信仰的制度化程度切入,創設了民間信仰的宗教論、民俗論,以及模糊論等研究取向。這些有關民間信仰研究的宏觀敘事,成為解構我國民間信仰文化的基本框架,亦有助于揭示區域性民間信仰及其成長邏輯。在民間信仰研究的學術版圖中,閩南民間信仰以其獨特的文化特色占據重要位置。鐘建華博士深知此理,并在《碼頭經濟與眾神居所:漳州浦頭港社會變遷研究》(以下簡稱《碼頭》)一書中指出,閩南民間信仰研究的發展歷程與中國整個民間信仰研究的前進步伐是基本一致的,其既置身于中國整個民間信仰研究的歷史進程中,又深受海外宗教人類學等學科研究之影響。因此,在進入漳州浦頭港民間信仰變遷研究前,有必要對閩南民間信仰研究基本概貌做出述評,這樣才能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做出卓有成效的學術成果。
基此,鐘建華《碼頭》一書將閩南民間信仰研究的脈絡劃分為開創期和興盛期,從而展開詳盡的獨到的研究述評。其中,作者深刻揭示了閩南民間信仰研究興盛期的基本樣式,比如以召開學術研討會為活動載體的交流方式、偏好歷史人類學的研究方法以及閩南民間信仰與福建民間信仰的差異性研究范式等。在完成相關文獻述評后,該書客觀評價了已有研究的成效外,認為目前閩南民間信仰研究在以下兩個方面存在遺憾:一是廈漳泉現存有豐富的民間信仰文化資源,但缺乏足夠的研究保障與研究信心;二是面對如此豐富的民間信仰文化資源存量,但缺乏足夠的專業研究力量與有深度的個案研究。鐘建華副教授以飽滿的研究熱情,客觀的研究態度,扎實的學術功底,選取漳州浦頭港宮廟群為個案,結合長時段的時間維度,剖析明清時期、近代以來、改革開放以來三個歷史時期漳州浦頭港宮廟群文化生態與地方社會之間的關聯性,并基于史料方志和田野調查,進一步揭示二者有機互動所結成的“廟由社生”邏輯,這有助于推進閩南民間信仰的縱深研究,也凸顯閩南民間信仰在福建民間信仰研究學術版圖的重要位置。
文化總是與一定的地域社會相勾連,并映現社會生活的基本圖景。漳州浦頭港宮廟群是閩南民間信仰文化聚落的典型代表,其興起、發展、衰落、復興的演化路徑,并非僅是一種文化的興衰史,而是其與地域社會經濟文化生態之間關系的具象化表達。那么在歷史的長河中,漳州浦頭港民間信仰文化為何有著如此跌宕起伏的成長命運呢?該書指出,浦頭港民間信仰文化成長與浦頭港社會、經濟、政治等因素相互交織、相輔相成、密不可分。我們可以將此關聯化約為“廟由社生”邏輯,這構成理解區域性民間信仰文化成長規律的重要視角。在閩南,村村皆有廟,無廟不成村,這是閩南地方社會與民間信仰關系的生動敘事,因此,村廟或社廟成為閩南人的日常用語。也就是在這個意義上,閩南民間信仰的廟宇空間不僅是與世俗社會相對的眾神居所,更是演化成基層社會公共治理的“議事廳”或基層群眾的“心理診所”等。由此可見,漳州浦頭港民間信仰宮廟群是地方社會多元因素互動的產物,其興起、發展、衰落、復興等演化軌跡是一個歷史性范疇,需要將其置放于漳州浦頭港社會、經濟、政治等因素疊合的框架下加以審視,方能得出適切的解釋。
在相當意義上,“廟由社生”模式,揭示了民間信仰宮廟文化與地方社會生態之間的復雜關系。在《碼頭》一書中,作者結合史料文獻與訪談資料的綜合分析,在系統梳理漳州浦頭港的社會結構的基礎上,認為漳州浦頭港民間信仰的迭代演化主要受制于經濟、社會、政治等多因素的制約,并在不同歷史階段表現不一。這種關聯性樣態,作者認為可以從兩個相對的橫截面來理解。一方面,近代以前的明清時期,漳州浦頭港民間信仰宮廟群成長主要歸結為經濟因素的推動。明代漳州府的浦頭港憑借其先天的水陸交沖地理優勢,躍升為明清時期漳州府繁華的中心市鎮(浦頭市)。浦頭港成為明清漳州府海陸往來的交匯處與集聚地,經商人士、游學士子、地方鄉賢等多元力量在此匯聚互動,因而伴隨經濟發展的繁榮,民間信仰得以生長起來,也就有了作者所刻畫的浦頭“大廟管十八廟門”的精彩敘事。另一方面,近現代時期,政治社會因素對漳州浦頭港民間信仰宮廟群成長影響深刻。進入近代以來,浦頭港及其民間信仰文化可謂“命運多舛”,造成這一現象的原因在于現代國家建構的政治因素影響。在由傳統到現代的變遷中,傳統往往被視為與現代化相反的落后的對立物而存在。在這一污名化標識中,漳州浦頭港民間信仰的文化象征和物理空間均受到大規模的破壞。直到改革開放以來,隨著政治環境的日益寬松與社會力量的不斷生長,漳州浦頭港民間信仰得以復蘇與復興,并成為我國民間信仰的一朵奇葩。作者基于豐富的地方史料爬梳和詳盡的田野調查訪談資料,對漳州浦頭港社會變遷中碼頭經濟與眾神居所的內在關聯做出獨特剖析,為學界從事地方民間信仰文化成長研究積淀前期基礎,也有助于為各級黨委政府開展民間信仰文化治理提供決策參考。
學術研究不是單純的理論推演,而需要回應社會關切,服務社會治理,助推社會發展。民間信仰是公共治理的重要議題,如何通過行之有效的治理機制使之更好地適應現代社會轉型,這是當前研究的熱點話題。本著這一研究取向,鐘建華《碼頭》一書,從宏觀和微觀切入,提出頗有見地的研究結論,這些研究結論對現代化進程中閩南民間信仰文化治理或其他地方民間信仰事務治理提供了有益啟發。
一方面基于全觀性視角,歸納漳州浦頭港民間信仰周期性發展的啟示。作者認為,浦頭港民間信仰的生長機理可表征為“廟由社生”邏輯,如果將其放在長時段中加以分析的話,則呈現為一種周期性發展的內在規律。具體而言,主要包括四個方面:一是社會穩定以及經濟的發展,是推動民間信仰復蘇繁榮的決定因素;二是社會經濟發展模式的不同,導致民間信仰內容產生新變化;三是官宦士紳與普通信眾是影響民間信仰發展的重要力量,在不同歷史時期扮演差異化角色;四是社會政治文化因素,都在不同程度上影響浦頭港民間信仰內容。這四個層面細化了閩南民間信仰“廟由社生”周期性發展的機理,也提醒我們在開展民間信仰事務治理時,需要秉持文化主體性,立足系統性思維,審視民間信仰文化與地方經濟社會政治生態之間的關聯性,方能提出行之有效的民間信仰事務治理方案。
另一方面從微觀層面,提出城鎮化變遷中民間信仰文化保護策略。城鎮化是當前中國社會轉型的重要機制,其對民間信仰文化的生長具有關鍵影響。其中,用地糾葛成為民間信仰與城鎮化之間的矛盾所在。如何在推進城鎮化的過程中留住鄉愁,留住城市的根脈——民間信仰宮廟,這是當前值得關注的議題。《碼頭》一書關注到了這一現實話題,并提出“聯合宮廟”策略以解決城鎮化中民間信仰宮廟的生存問題。在作者看來,“聯合宮廟”旨在整合相近相似的民間信仰宮廟,通過將原先散落在各個宮廟的諸多神尊安放在同一宮廟空間中,這樣既可以達到節約城市用地,營造社區環境,又便利于社區群眾一體化朝圣。同時作者也提出,地方政府創設諸如“多廟合一”“集中安置”“建設民俗宗教文化村”等具體策略,十分適合地方社會宗教生態的多樣化現實。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特殊性內嵌普遍性因素,通過個案研究,容易形成對具體案例的全面研究,進而有助于抽離出普遍性意義。作者基于歷史人類學的視角,對漳州浦頭港民間信仰現代轉型的個案剖析,從而得出的民間信仰“廟由社生”的周期性發展邏輯,這既是對漳州浦頭港民間信仰文化的理論深化和系統建構,也可為當前現代化轉型中民間信仰文化治理的路徑和模式提供更可行的方案。
總之,《碼頭》一書是我國閩南民間信仰研究的一部力作。該著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立足當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的現實需要,關照閩南民間信仰文化建設的歷史淵源和地方性知識,從長時段的時間脈絡,客觀剖析地方民間信仰文化及其影響因素之間“廟由社生”的內在邏輯,展現了作者對閩南民間信仰文化的深刻體悟與深切關懷,體現了作者對建構閩南民間信仰文化的學術體系、話語體系的理論自覺和理論自信。